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文集
門人江都沈珠等校刊
記十七篇
同德堂記
維皇繼極,嘉靖改元,播厥慶典。
制若曰:「爾惟梁氏,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張澯之母,善人之配,積德攸同,慈訓有方,才成?嗣,其封之安人。
」史臣若水拜手稽首曰:「大哉皇言,顯哉皇恩。
」乃竊取以名其燕居之堂,曰「同德」。
演曰:父以象天也,母以象地也;夫以象陽也,婦以象陰也;男以象乾也,女以象坤也。
天地合德之謂神,陰陽合一之謂道,乾知坤作之謂化。
王者立公、卿、大夫、士以聽外政,必立後妃、夫人、世婦、嫔妾以聽内政。
是故男正乎外,女正乎内,以應天地之定位。
夫以倡之,婦以随之,以應陰陽之感通。
男以治外,女以治内,以應乾坤之化育。
故夫妻道也,母道也,地道也,其緻一也。
夫地道也,故曰「無成而代有終」;夫惟妻道也,故夫義而婦聽;夫惟母道也,故父曰「欽有帥」,而母曰「記有成」;是故知同德之義矣。
知同德之義,則可順天地之道,盡陰陽之蘊,而類乾坤萬物之情矣。
父父、母母、夫夫、婦婦而家道理矣。
家道理而庶事成矣。
君子曰:若夫安人之樂善,可謂曰智,其好施曰仁,慎師友以教子曰義,孝事姑祖以恪□事曰禮,茲非其所謂德欤!用能享天之休命,以光於夫子,裕諸後昆,克媲厥美,惟懿顯哉。
堂在順德龍山之陰,惟巍龍山,如騰如蟠,堂當兩肘,為楹者三,為東西房者兩,為高二丈,廣倍之,深如高之數而加其半。
外為兩廂者兩,先翁佥憲以居群籍。
前為正堂,正堂者,正外之堂也,封君之所有事也。
封君積學修行,以肇休錫,故曰敦德堂。
夫同德堂者,同敦德也。
以在敦德之背,背也者,北也,故亦曰「北堂」也,北陰而南陽也,陰以從陽也。
載樹之萱,故又曰「萱堂」。
萱,柔德也,柔以從剛也,皆同德之紀也。
前堂之前三十步為門,門有樓。
又前為石壁,石壁高丈有五尺。
又前為通衢,又前為直道者百步,為佥憲之坊,坊三層。
又二十步為社,其左右為園池。
又七十步為大溪,溪橫乎前如帶,山後兩遶乎左右,如屏如幾。
此又二堂之大觀,而合德同化之象也。
澯乃請於太史氏,識於堂壁。
嘉靖二年十月朔 溧水縣重修儒學門記 鳳林子王子既以進士治溧水,登厥吏民於庭,乃誓曰:「昔者帝舜之聖,猶詢四嶽,以辟四門。
矧予蔽弗達,其可弗詢於汝衆?厥春之朝,乃辟乃東門,迎春於東郊,省乃東作。
惟是東方之民,隐生弗生,汝皆達之。
夏之朝,乃辟乃南門,遂迎夏於南郊,省乃南訛。
惟是南方之民,隐長弗長,汝皆達之。
暨厥秋,其辟爾西門,遂迎秋於西郊,省乃西成。
惟是歲之順绌,民情和否,汝皆達之。
爰及冬日,其辟爾玄門,遂迎冬於北郊。
惟是朔易,民或号寒,厥藏弗藏,汝皆達之。
於是既得民情,撫其饑寒,荒歉有濟。
思若恒性,可以教理。
王子曰:「夫谕民必自士始矣。
古之學所以養士,效民明倫,以興化基。
是故飲射讀法必於斯,聽訟獻馘必於斯。
惟茲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我弗敢知,子貢猶稱得門而入者或寡。
今有門傾圯,寔惟宗廟百官之累,惟尹之羞,且多士之於聖域,何由而入乎?」乃莅學,召諸生造於庭,曰:「嗟爾多士,聖人之學,得非全其四德,以達諸天乎?」曰:「唯唯。
」又曰:「諸生欲居廣居,可以無門乎?」曰:「不可。
廣居無門,則其蔽也泥仁。
」曰:「諸生欲行大道,而可以無門乎?」曰:「不可。
大道無門,則其蔽也泥義。
」曰:「諸生欲立正位而無門,可乎?」曰:「不可。
正位無門,則其蔽也泥禮。
」曰:「諸生欲達大觀而無門,可乎?」曰:「不可。
大觀無門,則其蔽也泥智。
」曰:「是故君子者,春則由仁門以應天之元,夏則由禮門以應天之亨,秋則由義門以應天之利,冬則由智門以應天之貞。
夫仁義禮智之門,其緻一也,而有二乎哉?」於是捐财鸠工,越月而門成。
多士之出入是門者,念尹之功,服尹之訓,而民乃作德。
鹹歎曰:「聖師孔子謂:『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今吾等由是門而不知其道,可乎?」乃造於王子曰:「昔者子貢歎得之寡,我則弗有知。
敢問先生之語緻一不二者,何居?」王子曰:「諸生莫我征信,幸有甘泉子者,方正教原,先我以得其門,盍往請訓焉!」甘泉子曰:「吾何言矣!吾何言矣!諸生豈不聞夫子之道一以貫之乎!是故緻一之門也,諸生由是而之焉,升堂入室,以居仁義中正之奧矣。
是故一德存存,衆妙之門。
」 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 廣德州儒學尊經閣,前大成殿,後範文正祠,左王太史廟,右集賢館,而中居尊,尊經也。
迸玄妙觀於東郊而閣其址,崇正也。
東郭子鄒子三十五年笃志聖賢之學,以抗疏出翰林,來判廣德。
於時遠近之士執經而考德者鹹集焉,鄒子乃構材鸠工,凡六月而閣成,居六經於其上,而習諸生於其下。
凡為閣三間六楹,而列二翼於前為燕居,會之以門,為複初書院。
諸生有進曰:「敢問尊經之道何如?」東郭子曰:「吾無言焉。
今有辟雍甘泉子者,知聖學也。
諸生盍往問焉!」遂俾方、施兩生以來問於甘泉子。
甘泉子曰:「夫經也,徑也,所由以入聖人之徑也。
或曰:警也,以警覺乎我也。
傅說曰:『學於古訓。
』夫學,覺也,警覺之謂也。
是故六經皆注我心者也,故能覺吾心。
易以注吾心之時也,書以注吾心之中也,詩以注吾心之性情也,春秋以注吾心之是非也,禮樂以注吾心之和序也。
」曰:「然則何以尊之?」曰:「其心乎!故學於易而心之時以覺,是能尊易矣。
學於書而心之中以覺,是能尊書矣。
學於詩而心之性情以覺,是能尊詩矣。
學於春秋、禮、樂而心之是非和序以覺,是能尊春秋、禮、樂矣。
覺斯存矣,是故能開聰明、擴良知。
非六經能外益之聰明良知也,我自有之,彼但能開之、擴之而已也。
如夢者、醉者,呼而覺之,非呼者外與之覺也,知覺,彼固有之也,呼者但能覺之而已也,故曰『六經覺我者也』。
今之謂聰明知覺不必外求諸經,不必呼而能覺之類也;今之忘其本而徒誦六經者,展轉喪志於醉夢者之類也。
不呼而覺之類也者,孔子不能也;喪志於醉夢之類也者,孔子不為也。
是故中行者,鮮矣;是故天下能尊經者,鮮矣。
」兩生曰:「何居?」曰:「弗或過焉,則或不及焉。
過則助,不及則忘;忘則忽,助則侮;侮與忽,可謂之尊經也乎?」曰:「然則如之何?」曰:「觀之於勿忘勿助之間焉,尊之至矣。
」兩生遂拜而受之,歸以告東郭子,镵諸石以诏多士。
重修江都縣儒學記 惟嘉靖四年,龍山戴侍禦金純夫巡茲淮揚,鹽政振舉,百廢具興。
於時莅江都,修文考學,慨教基之圯隘,若将就敝,其何以示訓興道?乃捐罰锾二千八百有奇,爰俾郡守易侯瓒董修之。
既訖工,教谕劉君進修攜王、羅二生,谒記於甘泉子,憲副趙君鶴、光祿卿安君金為之申請。
甘泉子曰:「夫學必有基,其基之不弘,則如之何?」曰:「戴侍禦憫學基之隘陋,買南向東首之地二十餘丈以拓廣之。
前甃泮池,廣視戟門焉,其亦弘而浚矣。
」曰:「其堂殿庑齋号舍之圯,則如之何?」曰:「修大成殿七楹,為間者五,兩庑稱之。
乃修明倫堂,其為楹如殿之數。
又修講堂,凡為楹如堂之數。
官廨改為者三,号舍則修舊者二十有八,增新者十有八。
立二坊於前街,左曰彜教,右曰英、E。
其亦廣而華矣。
」曰:「其窗棂之壞,則如之何?」曰:「飾其窗棂者若乾,啟其戶牖者若乾,以通八方之明,然而達矣。
」曰:「「其門路之茅塞,則如之何?」曰:「為大門者四楹於東方,其為間者三道,由門而入,以達殿堂齋舍之奧,然而辟矣。
」曰:「其楹桷陶瓦之靡敝,則如之何?」曰:「增其楹者若乾,其為榱桷陶瓦者若乾,其漫漶朽腐者易之,塗其丹雘而新之,然而既麗矣。
」甘泉子仰而歎曰:「聖人之大道,我罔或敢知。
雖然,昔者夫子亦嘗譬之堂室矣。
其門弟子嘗譬之宮牆宗廟矣。
然則以學宮而譬諸聖道,不亦可乎!」曰:「請聞焉。
」曰:「夫子之道,仁以為廣居,忠信以為基,禮義以為門路,智以為淵池,高明以為堂,睿思以為窗牖,貞乾以為楹,道藝以為榱桷陶瓦塈塗丹雘。
」「然則忠信禮義之壞也,仁智睿貞之圯也,道藝之敝也,則将如之何?」曰:「夫敝而後有修,修也者,修其敝者也。
忠質文者,三代時治之隆者也,其易而異尚也,所以修敝也。
故夏忠之敝也野,商不得不修之以質;商質之敝也陋,周不得不修之以文;及周文之敝也僞,道藝舉選之法不行,我聖皇不得不濟之以舉業。
夫舉業者,我聖皇之所以教人德與業,本末體用兼緻者,亦時治之隆也。
故能者養其德以達諸業,不能者溺於業以亡其德。
養非其用,用非其養,是故德與業離,而學之敝也久矣。
易『窮則變,變則通』,今欲修之,必自二業合一始矣。
二業合一,則仁智睿貞忠信禮義之道存,而道藝舉選之法在其中矣。
二業合一自敬始,敬立而德與業混矣。
德與業混,則風俗正而賢才出矣。
二三子其能與予二業合一之訓乎?」劉君喜曰:「論修學得修學之道,謹拜受。
」複諸郡侯邑尹,入之石,其永與諸生奉以周旋。
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九日 和州重修儒學記 嘉靖四年秋,和州守分宜易君鸾鳴和以進士來莅治,乃谒孔子廟,省學宮,考圖書,則喟然曰:「是果足以基教化乎?仰惟夫子之道,無往不在,而吾和亦為畿内周南育化之地。
矧伊諸賢過化,載在圖志,宋則範
制若曰:「爾惟梁氏,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張澯之母,善人之配,積德攸同,慈訓有方,才成?嗣,其封之安人。
」史臣若水拜手稽首曰:「大哉皇言,顯哉皇恩。
」乃竊取以名其燕居之堂,曰「同德」。
演曰:父以象天也,母以象地也;夫以象陽也,婦以象陰也;男以象乾也,女以象坤也。
天地合德之謂神,陰陽合一之謂道,乾知坤作之謂化。
王者立公、卿、大夫、士以聽外政,必立後妃、夫人、世婦、嫔妾以聽内政。
是故男正乎外,女正乎内,以應天地之定位。
夫以倡之,婦以随之,以應陰陽之感通。
男以治外,女以治内,以應乾坤之化育。
故夫妻道也,母道也,地道也,其緻一也。
夫地道也,故曰「無成而代有終」;夫惟妻道也,故夫義而婦聽;夫惟母道也,故父曰「欽有帥」,而母曰「記有成」;是故知同德之義矣。
知同德之義,則可順天地之道,盡陰陽之蘊,而類乾坤萬物之情矣。
父父、母母、夫夫、婦婦而家道理矣。
家道理而庶事成矣。
君子曰:若夫安人之樂善,可謂曰智,其好施曰仁,慎師友以教子曰義,孝事姑祖以恪□事曰禮,茲非其所謂德欤!用能享天之休命,以光於夫子,裕諸後昆,克媲厥美,惟懿顯哉。
堂在順德龍山之陰,惟巍龍山,如騰如蟠,堂當兩肘,為楹者三,為東西房者兩,為高二丈,廣倍之,深如高之數而加其半。
外為兩廂者兩,先翁佥憲以居群籍。
前為正堂,正堂者,正外之堂也,封君之所有事也。
封君積學修行,以肇休錫,故曰敦德堂。
夫同德堂者,同敦德也。
以在敦德之背,背也者,北也,故亦曰「北堂」也,北陰而南陽也,陰以從陽也。
載樹之萱,故又曰「萱堂」。
萱,柔德也,柔以從剛也,皆同德之紀也。
前堂之前三十步為門,門有樓。
又前為石壁,石壁高丈有五尺。
又前為通衢,又前為直道者百步,為佥憲之坊,坊三層。
又二十步為社,其左右為園池。
又七十步為大溪,溪橫乎前如帶,山後兩遶乎左右,如屏如幾。
此又二堂之大觀,而合德同化之象也。
澯乃請於太史氏,識於堂壁。
嘉靖二年十月朔 溧水縣重修儒學門記 鳳林子王子既以進士治溧水,登厥吏民於庭,乃誓曰:「昔者帝舜之聖,猶詢四嶽,以辟四門。
矧予蔽弗達,其可弗詢於汝衆?厥春之朝,乃辟乃東門,迎春於東郊,省乃東作。
惟是東方之民,隐生弗生,汝皆達之。
夏之朝,乃辟乃南門,遂迎夏於南郊,省乃南訛。
惟是南方之民,隐長弗長,汝皆達之。
暨厥秋,其辟爾西門,遂迎秋於西郊,省乃西成。
惟是歲之順绌,民情和否,汝皆達之。
爰及冬日,其辟爾玄門,遂迎冬於北郊。
惟是朔易,民或号寒,厥藏弗藏,汝皆達之。
於是既得民情,撫其饑寒,荒歉有濟。
思若恒性,可以教理。
王子曰:「夫谕民必自士始矣。
古之學所以養士,效民明倫,以興化基。
是故飲射讀法必於斯,聽訟獻馘必於斯。
惟茲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我弗敢知,子貢猶稱得門而入者或寡。
今有門傾圯,寔惟宗廟百官之累,惟尹之羞,且多士之於聖域,何由而入乎?」乃莅學,召諸生造於庭,曰:「嗟爾多士,聖人之學,得非全其四德,以達諸天乎?」曰:「唯唯。
」又曰:「諸生欲居廣居,可以無門乎?」曰:「不可。
廣居無門,則其蔽也泥仁。
」曰:「諸生欲行大道,而可以無門乎?」曰:「不可。
大道無門,則其蔽也泥義。
」曰:「諸生欲立正位而無門,可乎?」曰:「不可。
正位無門,則其蔽也泥禮。
」曰:「諸生欲達大觀而無門,可乎?」曰:「不可。
大觀無門,則其蔽也泥智。
」曰:「是故君子者,春則由仁門以應天之元,夏則由禮門以應天之亨,秋則由義門以應天之利,冬則由智門以應天之貞。
夫仁義禮智之門,其緻一也,而有二乎哉?」於是捐财鸠工,越月而門成。
多士之出入是門者,念尹之功,服尹之訓,而民乃作德。
鹹歎曰:「聖師孔子謂:『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今吾等由是門而不知其道,可乎?」乃造於王子曰:「昔者子貢歎得之寡,我則弗有知。
敢問先生之語緻一不二者,何居?」王子曰:「諸生莫我征信,幸有甘泉子者,方正教原,先我以得其門,盍往請訓焉!」甘泉子曰:「吾何言矣!吾何言矣!諸生豈不聞夫子之道一以貫之乎!是故緻一之門也,諸生由是而之焉,升堂入室,以居仁義中正之奧矣。
是故一德存存,衆妙之門。
」 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 廣德州儒學尊經閣,前大成殿,後範文正祠,左王太史廟,右集賢館,而中居尊,尊經也。
迸玄妙觀於東郊而閣其址,崇正也。
東郭子鄒子三十五年笃志聖賢之學,以抗疏出翰林,來判廣德。
於時遠近之士執經而考德者鹹集焉,鄒子乃構材鸠工,凡六月而閣成,居六經於其上,而習諸生於其下。
凡為閣三間六楹,而列二翼於前為燕居,會之以門,為複初書院。
諸生有進曰:「敢問尊經之道何如?」東郭子曰:「吾無言焉。
今有辟雍甘泉子者,知聖學也。
諸生盍往問焉!」遂俾方、施兩生以來問於甘泉子。
甘泉子曰:「夫經也,徑也,所由以入聖人之徑也。
或曰:警也,以警覺乎我也。
傅說曰:『學於古訓。
』夫學,覺也,警覺之謂也。
是故六經皆注我心者也,故能覺吾心。
易以注吾心之時也,書以注吾心之中也,詩以注吾心之性情也,春秋以注吾心之是非也,禮樂以注吾心之和序也。
」曰:「然則何以尊之?」曰:「其心乎!故學於易而心之時以覺,是能尊易矣。
學於書而心之中以覺,是能尊書矣。
學於詩而心之性情以覺,是能尊詩矣。
學於春秋、禮、樂而心之是非和序以覺,是能尊春秋、禮、樂矣。
覺斯存矣,是故能開聰明、擴良知。
非六經能外益之聰明良知也,我自有之,彼但能開之、擴之而已也。
如夢者、醉者,呼而覺之,非呼者外與之覺也,知覺,彼固有之也,呼者但能覺之而已也,故曰『六經覺我者也』。
今之謂聰明知覺不必外求諸經,不必呼而能覺之類也;今之忘其本而徒誦六經者,展轉喪志於醉夢者之類也。
不呼而覺之類也者,孔子不能也;喪志於醉夢之類也者,孔子不為也。
是故中行者,鮮矣;是故天下能尊經者,鮮矣。
」兩生曰:「何居?」曰:「弗或過焉,則或不及焉。
過則助,不及則忘;忘則忽,助則侮;侮與忽,可謂之尊經也乎?」曰:「然則如之何?」曰:「觀之於勿忘勿助之間焉,尊之至矣。
」兩生遂拜而受之,歸以告東郭子,镵諸石以诏多士。
重修江都縣儒學記 惟嘉靖四年,龍山戴侍禦金純夫巡茲淮揚,鹽政振舉,百廢具興。
於時莅江都,修文考學,慨教基之圯隘,若将就敝,其何以示訓興道?乃捐罰锾二千八百有奇,爰俾郡守易侯瓒董修之。
既訖工,教谕劉君進修攜王、羅二生,谒記於甘泉子,憲副趙君鶴、光祿卿安君金為之申請。
甘泉子曰:「夫學必有基,其基之不弘,則如之何?」曰:「戴侍禦憫學基之隘陋,買南向東首之地二十餘丈以拓廣之。
前甃泮池,廣視戟門焉,其亦弘而浚矣。
」曰:「其堂殿庑齋号舍之圯,則如之何?」曰:「修大成殿七楹,為間者五,兩庑稱之。
乃修明倫堂,其為楹如殿之數。
又修講堂,凡為楹如堂之數。
官廨改為者三,号舍則修舊者二十有八,增新者十有八。
立二坊於前街,左曰彜教,右曰英、E。
其亦廣而華矣。
」曰:「其窗棂之壞,則如之何?」曰:「飾其窗棂者若乾,啟其戶牖者若乾,以通八方之明,然而達矣。
」曰:「「其門路之茅塞,則如之何?」曰:「為大門者四楹於東方,其為間者三道,由門而入,以達殿堂齋舍之奧,然而辟矣。
」曰:「其楹桷陶瓦之靡敝,則如之何?」曰:「增其楹者若乾,其為榱桷陶瓦者若乾,其漫漶朽腐者易之,塗其丹雘而新之,然而既麗矣。
」甘泉子仰而歎曰:「聖人之大道,我罔或敢知。
雖然,昔者夫子亦嘗譬之堂室矣。
其門弟子嘗譬之宮牆宗廟矣。
然則以學宮而譬諸聖道,不亦可乎!」曰:「請聞焉。
」曰:「夫子之道,仁以為廣居,忠信以為基,禮義以為門路,智以為淵池,高明以為堂,睿思以為窗牖,貞乾以為楹,道藝以為榱桷陶瓦塈塗丹雘。
」「然則忠信禮義之壞也,仁智睿貞之圯也,道藝之敝也,則将如之何?」曰:「夫敝而後有修,修也者,修其敝者也。
忠質文者,三代時治之隆者也,其易而異尚也,所以修敝也。
故夏忠之敝也野,商不得不修之以質;商質之敝也陋,周不得不修之以文;及周文之敝也僞,道藝舉選之法不行,我聖皇不得不濟之以舉業。
夫舉業者,我聖皇之所以教人德與業,本末體用兼緻者,亦時治之隆也。
故能者養其德以達諸業,不能者溺於業以亡其德。
養非其用,用非其養,是故德與業離,而學之敝也久矣。
易『窮則變,變則通』,今欲修之,必自二業合一始矣。
二業合一,則仁智睿貞忠信禮義之道存,而道藝舉選之法在其中矣。
二業合一自敬始,敬立而德與業混矣。
德與業混,則風俗正而賢才出矣。
二三子其能與予二業合一之訓乎?」劉君喜曰:「論修學得修學之道,謹拜受。
」複諸郡侯邑尹,入之石,其永與諸生奉以周旋。
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九日 和州重修儒學記 嘉靖四年秋,和州守分宜易君鸾鳴和以進士來莅治,乃谒孔子廟,省學宮,考圖書,則喟然曰:「是果足以基教化乎?仰惟夫子之道,無往不在,而吾和亦為畿内周南育化之地。
矧伊諸賢過化,載在圖志,宋則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