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文集
門人江都沈珠等校刊
記二十六篇
萬竹軒記
增城人尹鳳舜儀隐居北郭,性笃孝,連喪二親,蓋六年而衰绖不去其身,故以孝聞於鄉人。
其為人節而不拘,通而不謏,嘗愛竹,因植竹環其居,遂為萬竹軒。
弘治己未春,伍益之為予言於白沙如此。
予曰:「如此則居士信有肖乎竹也耶?通其中而節其外也耶?」曰:「然哉。
」問:「居士於竹胡為有肖也,果亦有二乎?」曰:「否。
天地人物之氣,一也,以我視物,以物視我,氣相類而每相求,人有莫知其然者矣。
」「然則果無二乎?」曰:「否。
以我視竹,竹,物也,氣也;我,志也。
志之帥氣,則其應也如響。
昔者湘君泣舜於蒼梧之野,而淚竹成斑,感應之機,如我心之役四肢然。
吾於是有以知湘君之為至孝,而舜實刑之也。
居士性甚孝,而又愛竹,其所感應者,必有以也。
予居在百裡之外,獨恨未獲聞其詳焉。
通塞之機,存乎其人之心焉耳。
籲!斯理也,非達道者,其孰能識之!」因書以為記,俾藏諸尹氏,以待能問者出焉。
弘治己未季春晦日 遊西樵記 弘治己未[秋],予與張博之、鄧順之、趙景鳳約遊西樵,而五羊李子長者聞之,偕李天秩先候予鄧氏,未及面,賦詩而去。
比予至鄧(民)[氏],而諸與約者皆無在矣。
獨與鄧誠之、順之、鴻張三君者,乘月泛舟而西,及旦抵山麓。
遂同三君者,由斜徑攀跻而上,登絕?,履崇崖,如乘雲步空中,下視可悸。
又扶向上,而過所謂翳門關者。
關之内有泉,潀然流石上,泉夾兩山之間,山回泉折,注為石潭,潭之深淵,若不可測。
相傳嘗有好事者,墜線下之,莫知其底雲。
逾潭之西,又行數十步,得瀑布[泉],飛流映空,自以為絕觀矣。
諸君曰:「未也。
」又卻行西北,轉數百步,過山家[數]處,有石泉冷冷,觸目皆可念。
又前,則呀然而谷,豁然而洞,居人或散或聚,鹹植[鋤]來觀,□□若有驚駭者。
将夕,遂止於寶峰寺宿焉。
明旦又來所謂錦岩者觀之,其中惡濁暧眛,不可入,遂觀小岩有泉,由岩端粉飛而下,即又穿林而東。
行二裡許,得一谷焉,中虛而旁圍,有三泉遶其側,二十二峰倚其後。
予歎曰:「此蔔居之勝處也。
」順之、鴻張遂往觀之,徜徉而不能去者久之。
噫!亦奇矣。
予[自]少時已聞羅浮、西樵之勝,而談羅浮者,多奇偉怪誕之稱,令人緬思其境,如在天上,而西樵獨無與焉。
丙(長)[辰]春,予與嘉魚李世卿遊羅浮、登飛雲,而縱觀夫所謂黃龍、朱明之勝,亦奇矣。
而西樵之景殆或倍之,又況予之所得於西樵者,十未能一二也耶!吾以是知天下之山水,勝者不必名,名者不必勝,高者不必高,而深者不必深也。
惟吾耳目之所得,精神之所通,而未始有窮焉。
由是以往,殆将與夫造物者遊於無極,則夫天地之間,高深上下之妙,莫非吾之所有,而與之相為無窮也,又豈但如西樵而已耶!八月二十六日,甘泉居士湛某書。
來鶴亭記 崔先生既謝參政,歸彰德,置别業於七裡之郊。
有子翰林吉士銑,有緻遠林先生教之大業,靜學於郊,即郊為亭。
於時有雙鶴,灑然從天而來,翔焉,集焉,而昂立焉,飲以啄焉,而舞焉,而鳴焉,而大鳴焉。
先生即亭中玩而觀之。
方其翔,若高舉,方其集,若遊處,立若無為,啄若有取,舞若自得,鳴若吟[哦,大鳴若高]歌。
於是見夫吾之與鶴,各适其适而同乎自然也。
先生曰:「是可以名吾亭矣。
」乃於亭之外雜植柏數株,竹列數十科,花木數百本,叢為鶴林。
北出萬金渠,為鶴渠。
西大行之麓前,起數丘隐隐,為鶴丘。
丘之下有泉,引而循除流,可滌可淅,是為鶴泉。
凡亭中所見者,鶴皆有之,而吾泊然無有,寞乎無名,徜徉其間,不知老之将至。
甘泉子嘗神遊之,樂焉,為之歌以廣之曰:「有若人兮七裡之濱,一宇宙以為家兮,大初為鄰。
柱天兮維地,戶日月兮蒙白雲。
高仰兮天飛,俯下兮淵淪。
混魚鳥兮一身。
來不迎兮去不将,與雙鶴兮相忘。
非夫乘軒兮,又何有乎天殃!」 雲澗記 雲澗居士居於龍山之雲澗者七十有六年,無名子往過焉。
居士方跌居而長籲,仰而雲(油)[岫],俯而澗流,徜徉乎優遊,其樂休休。
無名子歎曰:「嘻!子之樂若是乎外也。
方雲澗之變也,為白衣、為蒼狗,行乎太空,歸乎無有。
流而為川,止而為澤,風而為濤,石而為激。
於斯之時,子樂何居焉?然極萬變而莫非象也。
」居士曰:「吾将忘吾樂而學乎!學卷舒於雲,學行止於澗,以遊乎無心,何如?」無名子歎曰:「嘻!子之學若是乎迹也!方雲澗之變也,雲或雨而為澗,澗或蒸而為雲,於斯之時,子學何居焉?然極萬變而莫非教也。
」居士曰:「吾将舍吾學而觀乎!觀雲之降,觀澗之升,觀二氣變化之精,以遊乎無名,何如?」無名子於是莞爾而笑,曳衣而歌,歌曰:「鸢飛於天,魚躍於淵,仰觀俯察,無極無門。
」遂去,不複有言。
完節堂記 完節堂,海陽人以表柳婦姚也,何表爾?尚節也,正罔缺也。
姚也及笄而歸士芳也,期而生子茂也。
既二月,士芳卒,姚也痛哭不食欲死,妯娌亟勸之食,僅食,曰:「吾非有意不死,吾如茂何?亡為負吾柳也,吾自矢矣。
」父母又勸之改節,即又哭曰:「節可改也,天亦可改也。
且吾縱無恥,吾如吾姑何?亡為愧吾姑郭也。
喪吾翁,三日不粒食,三年不完食,窮年不二志,以成其子。
無為愧吾姑郭也!」故姚一節,自始迄今,垂六十年,撫其孤以成名,奉其姑於有光,不曰正罔缺哉!湛子曰:「吾於是見三綱之不亡也。
以姚之盡婦如此,使生而男子,為臣必完忠,而天下之為臣者勸;為子必完孝,而天下之為子者勸。
極為有立也。
顧惟婦耳,予用是記之,以示天下後世,俾有勸而立焉。
為予言其事者,曾君确、趙君通、蔡君長宜、沈君文升、林君爽、連君達、鐘君清,皆與茂同舉鄉進士雲。
」 十竹記 羅浮之陰,金蘭之曲,有姚君曰節者,性好竹,因環植居旁,語於衆曰:「吾有益友十君焉。
有若直者、有若橫者、有若比者、有若挺立者、有若扶而疏者、有若翳而密者、有若老者、有若少而箨者、有若修者、有若孤者。
其直者,若以勵吾。
曲橫者,若錯綜以通吾固。
其比者,若昵予以親,餘因以清吾神,故迩而不阿。
其挺立者,若使吾聳然[有][超世]之志。
其扶而疏者,若變予以通融。
翳而密者,[若靓]餘以幽深。
其老者,若貞予操以不凋。
少者,若善進而[未]艾,猗猗而可懷。
修者,俨乎其不可淩。
其孤者,若特行而不可群,近而不可狎。
故嘗謂吾益友十君焉。
古之詩人,以比君子,其知道乎!」湛子曰:「善哉!好也。
不溺於玩,而假物焉以自益。
益者物亦多矣,獨竹也哉!」[據嘉靖八年本補字] 肯構堂記 社潭劉□遊甘泉,甘泉子問之曰:「人莫不有居,子何居乎?」曰:「居吾居,曰肯構,先志也。
先作之居,後成之居,故曰肯構。
[是故]堂之成也,敞乎其基,廓乎其宅,奧乎其室,洞乎其門,坦乎其路,玲乎其牖,奂乎其塗丹,斯可以成先志矣。
」甘泉子曰:「吾子居如是乎?而知而居,而未知而廣居。
」曰:「請聞焉。
」甘泉子曰:「夫父母生之,擇師而教之,居廣居也。
子能以忠信為基,以仁為宅,以禮為門,以義為路,以智為牖,以文為塗丹,以入神為奧室,斯不亦廣居矣乎!是故君子履其基則思忠信,由其路則思義,入其門則思禮,開其牖戶則思智,安其宅則思仁,居其奧室則思入神,睹其塗丹則思文學。
夫如是,斯可以居天下之廣居矣,肯構孰大焉!劉
其為人節而不拘,通而不謏,嘗愛竹,因植竹環其居,遂為萬竹軒。
弘治己未春,伍益之為予言於白沙如此。
予曰:「如此則居士信有肖乎竹也耶?通其中而節其外也耶?」曰:「然哉。
」問:「居士於竹胡為有肖也,果亦有二乎?」曰:「否。
天地人物之氣,一也,以我視物,以物視我,氣相類而每相求,人有莫知其然者矣。
」「然則果無二乎?」曰:「否。
以我視竹,竹,物也,氣也;我,志也。
志之帥氣,則其應也如響。
昔者湘君泣舜於蒼梧之野,而淚竹成斑,感應之機,如我心之役四肢然。
吾於是有以知湘君之為至孝,而舜實刑之也。
居士性甚孝,而又愛竹,其所感應者,必有以也。
予居在百裡之外,獨恨未獲聞其詳焉。
通塞之機,存乎其人之心焉耳。
籲!斯理也,非達道者,其孰能識之!」因書以為記,俾藏諸尹氏,以待能問者出焉。
弘治己未季春晦日 遊西樵記 弘治己未[秋],予與張博之、鄧順之、趙景鳳約遊西樵,而五羊李子長者聞之,偕李天秩先候予鄧氏,未及面,賦詩而去。
比予至鄧(民)[氏],而諸與約者皆無在矣。
獨與鄧誠之、順之、鴻張三君者,乘月泛舟而西,及旦抵山麓。
遂同三君者,由斜徑攀跻而上,登絕?,履崇崖,如乘雲步空中,下視可悸。
又扶向上,而過所謂翳門關者。
關之内有泉,潀然流石上,泉夾兩山之間,山回泉折,注為石潭,潭之深淵,若不可測。
相傳嘗有好事者,墜線下之,莫知其底雲。
逾潭之西,又行數十步,得瀑布[泉],飛流映空,自以為絕觀矣。
諸君曰:「未也。
」又卻行西北,轉數百步,過山家[數]處,有石泉冷冷,觸目皆可念。
又前,則呀然而谷,豁然而洞,居人或散或聚,鹹植[鋤]來觀,□□若有驚駭者。
将夕,遂止於寶峰寺宿焉。
明旦又來所謂錦岩者觀之,其中惡濁暧眛,不可入,遂觀小岩有泉,由岩端粉飛而下,即又穿林而東。
行二裡許,得一谷焉,中虛而旁圍,有三泉遶其側,二十二峰倚其後。
予歎曰:「此蔔居之勝處也。
」順之、鴻張遂往觀之,徜徉而不能去者久之。
噫!亦奇矣。
予[自]少時已聞羅浮、西樵之勝,而談羅浮者,多奇偉怪誕之稱,令人緬思其境,如在天上,而西樵獨無與焉。
丙(長)[辰]春,予與嘉魚李世卿遊羅浮、登飛雲,而縱觀夫所謂黃龍、朱明之勝,亦奇矣。
而西樵之景殆或倍之,又況予之所得於西樵者,十未能一二也耶!吾以是知天下之山水,勝者不必名,名者不必勝,高者不必高,而深者不必深也。
惟吾耳目之所得,精神之所通,而未始有窮焉。
由是以往,殆将與夫造物者遊於無極,則夫天地之間,高深上下之妙,莫非吾之所有,而與之相為無窮也,又豈但如西樵而已耶!八月二十六日,甘泉居士湛某書。
來鶴亭記 崔先生既謝參政,歸彰德,置别業於七裡之郊。
有子翰林吉士銑,有緻遠林先生教之大業,靜學於郊,即郊為亭。
於時有雙鶴,灑然從天而來,翔焉,集焉,而昂立焉,飲以啄焉,而舞焉,而鳴焉,而大鳴焉。
先生即亭中玩而觀之。
方其翔,若高舉,方其集,若遊處,立若無為,啄若有取,舞若自得,鳴若吟[哦,大鳴若高]歌。
於是見夫吾之與鶴,各适其适而同乎自然也。
先生曰:「是可以名吾亭矣。
」乃於亭之外雜植柏數株,竹列數十科,花木數百本,叢為鶴林。
北出萬金渠,為鶴渠。
西大行之麓前,起數丘隐隐,為鶴丘。
丘之下有泉,引而循除流,可滌可淅,是為鶴泉。
凡亭中所見者,鶴皆有之,而吾泊然無有,寞乎無名,徜徉其間,不知老之将至。
甘泉子嘗神遊之,樂焉,為之歌以廣之曰:「有若人兮七裡之濱,一宇宙以為家兮,大初為鄰。
柱天兮維地,戶日月兮蒙白雲。
高仰兮天飛,俯下兮淵淪。
混魚鳥兮一身。
來不迎兮去不将,與雙鶴兮相忘。
非夫乘軒兮,又何有乎天殃!」 雲澗記 雲澗居士居於龍山之雲澗者七十有六年,無名子往過焉。
居士方跌居而長籲,仰而雲(油)[岫],俯而澗流,徜徉乎優遊,其樂休休。
無名子歎曰:「嘻!子之樂若是乎外也。
方雲澗之變也,為白衣、為蒼狗,行乎太空,歸乎無有。
流而為川,止而為澤,風而為濤,石而為激。
於斯之時,子樂何居焉?然極萬變而莫非象也。
」居士曰:「吾将忘吾樂而學乎!學卷舒於雲,學行止於澗,以遊乎無心,何如?」無名子歎曰:「嘻!子之學若是乎迹也!方雲澗之變也,雲或雨而為澗,澗或蒸而為雲,於斯之時,子學何居焉?然極萬變而莫非教也。
」居士曰:「吾将舍吾學而觀乎!觀雲之降,觀澗之升,觀二氣變化之精,以遊乎無名,何如?」無名子於是莞爾而笑,曳衣而歌,歌曰:「鸢飛於天,魚躍於淵,仰觀俯察,無極無門。
」遂去,不複有言。
完節堂記 完節堂,海陽人以表柳婦姚也,何表爾?尚節也,正罔缺也。
姚也及笄而歸士芳也,期而生子茂也。
既二月,士芳卒,姚也痛哭不食欲死,妯娌亟勸之食,僅食,曰:「吾非有意不死,吾如茂何?亡為負吾柳也,吾自矢矣。
」父母又勸之改節,即又哭曰:「節可改也,天亦可改也。
且吾縱無恥,吾如吾姑何?亡為愧吾姑郭也。
喪吾翁,三日不粒食,三年不完食,窮年不二志,以成其子。
無為愧吾姑郭也!」故姚一節,自始迄今,垂六十年,撫其孤以成名,奉其姑於有光,不曰正罔缺哉!湛子曰:「吾於是見三綱之不亡也。
以姚之盡婦如此,使生而男子,為臣必完忠,而天下之為臣者勸;為子必完孝,而天下之為子者勸。
極為有立也。
顧惟婦耳,予用是記之,以示天下後世,俾有勸而立焉。
為予言其事者,曾君确、趙君通、蔡君長宜、沈君文升、林君爽、連君達、鐘君清,皆與茂同舉鄉進士雲。
」 十竹記 羅浮之陰,金蘭之曲,有姚君曰節者,性好竹,因環植居旁,語於衆曰:「吾有益友十君焉。
有若直者、有若橫者、有若比者、有若挺立者、有若扶而疏者、有若翳而密者、有若老者、有若少而箨者、有若修者、有若孤者。
其直者,若以勵吾。
曲橫者,若錯綜以通吾固。
其比者,若昵予以親,餘因以清吾神,故迩而不阿。
其挺立者,若使吾聳然[有][超世]之志。
其扶而疏者,若變予以通融。
翳而密者,[若靓]餘以幽深。
其老者,若貞予操以不凋。
少者,若善進而[未]艾,猗猗而可懷。
修者,俨乎其不可淩。
其孤者,若特行而不可群,近而不可狎。
故嘗謂吾益友十君焉。
古之詩人,以比君子,其知道乎!」湛子曰:「善哉!好也。
不溺於玩,而假物焉以自益。
益者物亦多矣,獨竹也哉!」[據嘉靖八年本補字] 肯構堂記 社潭劉□遊甘泉,甘泉子問之曰:「人莫不有居,子何居乎?」曰:「居吾居,曰肯構,先志也。
先作之居,後成之居,故曰肯構。
[是故]堂之成也,敞乎其基,廓乎其宅,奧乎其室,洞乎其門,坦乎其路,玲乎其牖,奂乎其塗丹,斯可以成先志矣。
」甘泉子曰:「吾子居如是乎?而知而居,而未知而廣居。
」曰:「請聞焉。
」甘泉子曰:「夫父母生之,擇師而教之,居廣居也。
子能以忠信為基,以仁為宅,以禮為門,以義為路,以智為牖,以文為塗丹,以入神為奧室,斯不亦廣居矣乎!是故君子履其基則思忠信,由其路則思義,入其門則思禮,開其牖戶則思智,安其宅則思仁,居其奧室則思入神,睹其塗丹則思文學。
夫如是,斯可以居天下之廣居矣,肯構孰大焉!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