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生識之。
」[據嘉靖八年本補字] 釣台祭田記 甘泉子曰:嚴子陵非為高者也,其與魯兩生皆王佐材,如用之,禮樂其可興乎!是故抱天民之志,不可以小成也,故逃名以多修。
多修不可以詭俗同器也,故違時以獨善。
獨善不可以忘世也,故應物以觀兆。
見兆不可以苟從也,故全身以遂志。
是故懷仁輔義,崇德緻用,道斯修矣。
道德以崇,禮樂具矣;炎祚重光,豪傑攀附,時見可矣;久要同遊,觀由察微,叵同器矣;物色币聘,感其幾矣;咄嗟谏議,兆斯決矣;耕釣富春,志正終矣。
其處也龍蟄,其出也雲遊,其去也鳳翔。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獨立而不為離群,見世而不為随時。
彼得湯、武之君,則伊、呂何尚焉!圖谶之惑,狂奴之鄙,其如禮樂何哉?此子陵所以見幾而作乎!正德戊辰,餘南行,過釣台,作詩吊祠下,省其後裔之微,哀之。
庚午冬,前湖廣參政吉安尹侯灏谪貳嚴州,恐祠将就圯,後嗣莫守,乃捐俸金,修飾廟貌,置祭田二十餘畝。
而太守毘陵黃侯俊繼至,聞之,亦欲增置如尹侯之數,俾守世祀。
二侯之用心可知矣。
壬申夏,餘以安南之使道其境,謂餘曰:「宋、元以往,嘗有祭田,今皆忘失,則茲事可以無記乎!」遂谒餘紀其歲月。
予因以明子陵之道於千載之下,俾後世無惑乎雲爾。
重修南安學記 維正德庚午,既殲亂豎,乃複法度。
辛未,起崆峒李君獻吉督學江右,遷瑞安季侯彥文來守南安,與同知濟南趙君珩協和有政,上下修舉。
季侯乃始造學宮而興歎曰:「茲惟緻道之基。
周程於茲,實開道源。
古者釋奠,飲射馘訟,庶政攸出。
我嗣弗興,何以為理?惟茲殿庑其圯,祀用弗虔,我乃修大成殿,佾歌八音,拜俯以奠。
惟茲侯明藝廢,德用弗興,我乃修於射圃,侯鹄弓矢,慶飲揚觯以觀。
惟茲訟獄胥興,盜賊滋熾,倫彜弗叙,禮義弗行,我乃修於喾宮,鄉飲讀法,考厥德業以勵,大獄於斯,大馘於斯,以公以棄。
惟茲道學弗明,士膠於末俗,吾乃是修道源,常祀有恪,以惠迪多士。
」越明年壬申夏,殿庑、堂宇、射圃、亭祠,百廢具興。
同知趙君以訓導張君瑜、傅君傑、高君瓒,率諸生謝雲祥等,告於史官甘泉湛子,願有訓言。
甘泉子曰:「夫子之道,若觀滄海,我罔知其大;若觀穹天,我罔知其高。
性道難聞而文章可見,是故一貫也。
諸生觀夫釋奠之儀,則希賢希聖之心興矣;觀夫飲讀,則少長愛敬之心興矣;觀考德業,則進修之心興矣;觀夫射觯,則忠直孝友之心興矣;觀夫聽訟,則是非之心興矣;觀夫執馘,則好惡之心興矣。
是故文章修而往道可得矣。
為記誦文辭以利進取而已,豈侯所期於諸生哉?」乃登拜嘉,請刻於石,永告弗忘。
龍州修複觀音堂記 龍州觀音堂有三尊佛,獨稱觀音,崇俗信也,複舊也。
佛者之道,必稱心性,而又有神通禍福之說,以警乎世俗,故其法傳之不衰,與儒、道并列為三教。
雖遐荒異俗,莫不尊奉之,聖人之教反有所不及之地。
觀音,為佛者也,而世之禱禍福者,視佛尤甚焉。
堂舊在州治之西,前守趙君源始易為廣福寺。
源正至侄相繼位守土,州之目民請複為觀音堂,從之。
遂捐财鸠衆,易其木石瓦磚之杇壞者,而觀音堂複舊。
正德癸酉二月,适予奉使安南,還過龍州。
其守相以目民之意,來請予記之。
予聞夫觀音始修行於海岸,孤絕其道,以不殺生大慈悲,得稱菩薩,非謂能妄加禍福於人也。
昔者蚩尤作五雷之刑,民罔中於信,以覆詛盟,鬼道乃興。
黃帝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而禍福之說熄。
是故人道微而鬼道顯矣。
今龍守崇信觀音,苟得其大慈悲矣乎!則好(主)[生]之興矣;苟得其不殺矣乎!則謹刑之念興矣。
勿令民徼福於觀音,而不獲願於守也;勿令民不免禍於其守,而往禱於神天也。
予非知太守,見太守服用貶損,而言語寡默,必将能聽吾言乎!其将能自福善禍淫而制民於中乎!其将能歆協神人,敬而遠之乎!因以告之,而并書為記。
新置崔清獻菊坡先生祠田記 惟宋右相清獻公菊坡崔先生,備具人理,曲有衆善,曰德、曰義、曰能、曰誠、曰智、曰節、曰勇。
是故完養天性,克而有光,非德乎!辭受進退,以宜以決,非義乎!鎮蜀而人是綏,撫廣而難乃弭,非能乎!一言退賊,非誠乎!宋道日弛,知不可為,見幾而作,非智乎!力辭相位,厥志不回,非節乎!七劄方殷,急流而退,辭表十三,果毅不疑,非勇乎!惟公道具天民,為人先覺,在天下為天下師,在後世為百世師,在一鄉為鄉黨師,所謂鄉先生可祭於社者欤!公吾黨人也,故居增城鳳凰山陽,遺址半為城隍廟。
弘治間,有司於廟後建祠,塑公像貌,廟門有序,菊坡有亭,歲久就荒,而香火不嗣。
夫城隍即古社也,聲鐘考鼓,有祈有奠,而吾鄉先生者獨荒落寥寂於其傍,非吾人之羞欤?若水奉使安南,蔔居駐節於栖鳳窩,為祠右鄰。
愛茲山中居而得環城山水之勝,開借光門,以時登眺。
每谒祠而悲之,遂出私錢買田十二塍,歲入租二十石,擇謹厚者為廟祝,常住以奉香火。
時方治裝北行,遂告諸邑主,簡俾鄉賓尹鳳,新其祠宇,又有以守之,庶幾不廢乎!懼後之人不知尊鄉先生之道,而祠田或替也,乃記。
敬止園記 敬止者,系桑梓而非止桑梓誡也。
蓋取諸詩。
武緣人李廷澤既謝北山丞,歸課子藝園,命之曰:「嗟爾小子瓘(塈)[暨]璧,智及一年而不藝谷,可乎?」曰:「否。
」「智及十年而不藝木,可乎?」曰:「否。
」「智及百年而不藝人,可乎?」曰:「否。
」曰:「人徒知谷而不知木,知木而不知人,可謂智乎?」曰:「否。
」「咨爾瓘、璧,必樹吾桑與梓,毋敢弗敬;必樹吾,毋敢弗敬;必樹吾柑若橘,毋敢弗敬;必樹吾棠棣,毋敢弗敬;必樹吾竹以松,毋敢弗敬。
」廷澤之逝十年矣,木且漸漸矣。
璧、瓘履其園,撫其木,慨曰:「夫睹手澤而不思其親,可謂人乎?承親之遺而不能繼,可謂孝乎?故吾見桑梓,必思所衣被我也、材器我也;見,必思所谕吾以苦心若熊膽也;見棠棣,必思所示我弟友也;見柑,思同味也;見橘,思遺吾以木奴也;見松竹,思遺我以益友,示節操也。
敢不敬乎!」乃召群從厮牧而誓之曰:「凡我後之人,斧斯木者,如戕親之罪;傷斯木之枝者,如折親之支。
」甘泉子聞之曰:「孝矣哉!敬其親以及其所樹,況其親乎!夫然後可謂之子,夫然後可謂之人。
」璧拜曰:「不肖孤承先志以有成,舉於鄉,宦於中土十年矣。
乃今始聞藝木得藝人,敢不籍簡以訓。
」 新會縣重修子城記 正德丙子三月甲子,新邑尹臨桂徐侯建夫複子城。
越二月告成,延袤一千七百丈,高八丈。
城山水,各因其地為外濠、為内馬道、為門、為鋪、為水閘稱之。
凡用牡蛎之事若乾、用木石之事若乾。
是役也,費出而官不與,功成而民不勞。
初,侯莅邑之三年,覽地圖而歎曰:「嗟乎!美哉山河之勝。
北有圭峰,南有崖山,東有江門,西有金牛,後連高涼廣右之區,前通邊陲海島之舶。
故有備則為我之險矣,無備則為賊之沖矣。
」文學諸生林紹光等進曰:「昔我方伯陶公魯方丞是邑,懲西賊焚擄之慘,圖諸白沙先生,而子城肇建,民再賴以拒賊。
明公其有意於複乎?」侯謂劉大行文瑞曰:「今子城,古之郭也。
郭以輔城,城以輔民,故郭不修斯無城矣,城不固斯無民矣,無民者謂之虐,無城者謂之危,危與虐,其何以為民之父母?吾将複焉。
」或曰:「其遺址久奪於豪右,則若之何?」曰:「豪右之奪,利其地也。
棄城與賊,妻子不保,其何地之利?」或曰:「其瀕江狃
」[據嘉靖八年本補字] 釣台祭田記 甘泉子曰:嚴子陵非為高者也,其與魯兩生皆王佐材,如用之,禮樂其可興乎!是故抱天民之志,不可以小成也,故逃名以多修。
多修不可以詭俗同器也,故違時以獨善。
獨善不可以忘世也,故應物以觀兆。
見兆不可以苟從也,故全身以遂志。
是故懷仁輔義,崇德緻用,道斯修矣。
道德以崇,禮樂具矣;炎祚重光,豪傑攀附,時見可矣;久要同遊,觀由察微,叵同器矣;物色币聘,感其幾矣;咄嗟谏議,兆斯決矣;耕釣富春,志正終矣。
其處也龍蟄,其出也雲遊,其去也鳳翔。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獨立而不為離群,見世而不為随時。
彼得湯、武之君,則伊、呂何尚焉!圖谶之惑,狂奴之鄙,其如禮樂何哉?此子陵所以見幾而作乎!正德戊辰,餘南行,過釣台,作詩吊祠下,省其後裔之微,哀之。
庚午冬,前湖廣參政吉安尹侯灏谪貳嚴州,恐祠将就圯,後嗣莫守,乃捐俸金,修飾廟貌,置祭田二十餘畝。
而太守毘陵黃侯俊繼至,聞之,亦欲增置如尹侯之數,俾守世祀。
二侯之用心可知矣。
壬申夏,餘以安南之使道其境,謂餘曰:「宋、元以往,嘗有祭田,今皆忘失,則茲事可以無記乎!」遂谒餘紀其歲月。
予因以明子陵之道於千載之下,俾後世無惑乎雲爾。
重修南安學記 維正德庚午,既殲亂豎,乃複法度。
辛未,起崆峒李君獻吉督學江右,遷瑞安季侯彥文來守南安,與同知濟南趙君珩協和有政,上下修舉。
季侯乃始造學宮而興歎曰:「茲惟緻道之基。
周程於茲,實開道源。
古者釋奠,飲射馘訟,庶政攸出。
我嗣弗興,何以為理?惟茲殿庑其圯,祀用弗虔,我乃修大成殿,佾歌八音,拜俯以奠。
惟茲侯明藝廢,德用弗興,我乃修於射圃,侯鹄弓矢,慶飲揚觯以觀。
惟茲訟獄胥興,盜賊滋熾,倫彜弗叙,禮義弗行,我乃修於喾宮,鄉飲讀法,考厥德業以勵,大獄於斯,大馘於斯,以公以棄。
惟茲道學弗明,士膠於末俗,吾乃是修道源,常祀有恪,以惠迪多士。
」越明年壬申夏,殿庑、堂宇、射圃、亭祠,百廢具興。
同知趙君以訓導張君瑜、傅君傑、高君瓒,率諸生謝雲祥等,告於史官甘泉湛子,願有訓言。
甘泉子曰:「夫子之道,若觀滄海,我罔知其大;若觀穹天,我罔知其高。
性道難聞而文章可見,是故一貫也。
諸生觀夫釋奠之儀,則希賢希聖之心興矣;觀夫飲讀,則少長愛敬之心興矣;觀考德業,則進修之心興矣;觀夫射觯,則忠直孝友之心興矣;觀夫聽訟,則是非之心興矣;觀夫執馘,則好惡之心興矣。
是故文章修而往道可得矣。
為記誦文辭以利進取而已,豈侯所期於諸生哉?」乃登拜嘉,請刻於石,永告弗忘。
龍州修複觀音堂記 龍州觀音堂有三尊佛,獨稱觀音,崇俗信也,複舊也。
佛者之道,必稱心性,而又有神通禍福之說,以警乎世俗,故其法傳之不衰,與儒、道并列為三教。
雖遐荒異俗,莫不尊奉之,聖人之教反有所不及之地。
觀音,為佛者也,而世之禱禍福者,視佛尤甚焉。
堂舊在州治之西,前守趙君源始易為廣福寺。
源正至侄相繼位守土,州之目民請複為觀音堂,從之。
遂捐财鸠衆,易其木石瓦磚之杇壞者,而觀音堂複舊。
正德癸酉二月,适予奉使安南,還過龍州。
其守相以目民之意,來請予記之。
予聞夫觀音始修行於海岸,孤絕其道,以不殺生大慈悲,得稱菩薩,非謂能妄加禍福於人也。
昔者蚩尤作五雷之刑,民罔中於信,以覆詛盟,鬼道乃興。
黃帝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而禍福之說熄。
是故人道微而鬼道顯矣。
今龍守崇信觀音,苟得其大慈悲矣乎!則好(主)[生]之興矣;苟得其不殺矣乎!則謹刑之念興矣。
勿令民徼福於觀音,而不獲願於守也;勿令民不免禍於其守,而往禱於神天也。
予非知太守,見太守服用貶損,而言語寡默,必将能聽吾言乎!其将能自福善禍淫而制民於中乎!其将能歆協神人,敬而遠之乎!因以告之,而并書為記。
新置崔清獻菊坡先生祠田記 惟宋右相清獻公菊坡崔先生,備具人理,曲有衆善,曰德、曰義、曰能、曰誠、曰智、曰節、曰勇。
是故完養天性,克而有光,非德乎!辭受進退,以宜以決,非義乎!鎮蜀而人是綏,撫廣而難乃弭,非能乎!一言退賊,非誠乎!宋道日弛,知不可為,見幾而作,非智乎!力辭相位,厥志不回,非節乎!七劄方殷,急流而退,辭表十三,果毅不疑,非勇乎!惟公道具天民,為人先覺,在天下為天下師,在後世為百世師,在一鄉為鄉黨師,所謂鄉先生可祭於社者欤!公吾黨人也,故居增城鳳凰山陽,遺址半為城隍廟。
弘治間,有司於廟後建祠,塑公像貌,廟門有序,菊坡有亭,歲久就荒,而香火不嗣。
夫城隍即古社也,聲鐘考鼓,有祈有奠,而吾鄉先生者獨荒落寥寂於其傍,非吾人之羞欤?若水奉使安南,蔔居駐節於栖鳳窩,為祠右鄰。
愛茲山中居而得環城山水之勝,開借光門,以時登眺。
每谒祠而悲之,遂出私錢買田十二塍,歲入租二十石,擇謹厚者為廟祝,常住以奉香火。
時方治裝北行,遂告諸邑主,簡俾鄉賓尹鳳,新其祠宇,又有以守之,庶幾不廢乎!懼後之人不知尊鄉先生之道,而祠田或替也,乃記。
敬止園記 敬止者,系桑梓而非止桑梓誡也。
蓋取諸詩。
武緣人李廷澤既謝北山丞,歸課子藝園,命之曰:「嗟爾小子瓘(塈)[暨]璧,智及一年而不藝谷,可乎?」曰:「否。
」「智及十年而不藝木,可乎?」曰:「否。
」「智及百年而不藝人,可乎?」曰:「否。
」曰:「人徒知谷而不知木,知木而不知人,可謂智乎?」曰:「否。
」「咨爾瓘、璧,必樹吾桑與梓,毋敢弗敬;必樹吾,毋敢弗敬;必樹吾柑若橘,毋敢弗敬;必樹吾棠棣,毋敢弗敬;必樹吾竹以松,毋敢弗敬。
」廷澤之逝十年矣,木且漸漸矣。
璧、瓘履其園,撫其木,慨曰:「夫睹手澤而不思其親,可謂人乎?承親之遺而不能繼,可謂孝乎?故吾見桑梓,必思所衣被我也、材器我也;見,必思所谕吾以苦心若熊膽也;見棠棣,必思所示我弟友也;見柑,思同味也;見橘,思遺吾以木奴也;見松竹,思遺我以益友,示節操也。
敢不敬乎!」乃召群從厮牧而誓之曰:「凡我後之人,斧斯木者,如戕親之罪;傷斯木之枝者,如折親之支。
」甘泉子聞之曰:「孝矣哉!敬其親以及其所樹,況其親乎!夫然後可謂之子,夫然後可謂之人。
」璧拜曰:「不肖孤承先志以有成,舉於鄉,宦於中土十年矣。
乃今始聞藝木得藝人,敢不籍簡以訓。
」 新會縣重修子城記 正德丙子三月甲子,新邑尹臨桂徐侯建夫複子城。
越二月告成,延袤一千七百丈,高八丈。
城山水,各因其地為外濠、為内馬道、為門、為鋪、為水閘稱之。
凡用牡蛎之事若乾、用木石之事若乾。
是役也,費出而官不與,功成而民不勞。
初,侯莅邑之三年,覽地圖而歎曰:「嗟乎!美哉山河之勝。
北有圭峰,南有崖山,東有江門,西有金牛,後連高涼廣右之區,前通邊陲海島之舶。
故有備則為我之險矣,無備則為賊之沖矣。
」文學諸生林紹光等進曰:「昔我方伯陶公魯方丞是邑,懲西賊焚擄之慘,圖諸白沙先生,而子城肇建,民再賴以拒賊。
明公其有意於複乎?」侯謂劉大行文瑞曰:「今子城,古之郭也。
郭以輔城,城以輔民,故郭不修斯無城矣,城不固斯無民矣,無民者謂之虐,無城者謂之危,危與虐,其何以為民之父母?吾将複焉。
」或曰:「其遺址久奪於豪右,則若之何?」曰:「豪右之奪,利其地也。
棄城與賊,妻子不保,其何地之利?」或曰:「其瀕江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