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欤?」斯不亦以象而切,易知而親乎!南昌王君公弼臣以進士來守泰州,召士氓鹹達於庭,曰:「吾守茲土,寔兼教養,凡爾士庶,盍同於予善!爾弗我征,盍稽於爾鄉之先哲,式追於前文人。
若爾安定胡先生者,爾豈不知而慕之乎哉!與孫明複、石守道藏修泰山,其義行笃於躬,化於家,孚於而鄉,教授於蘇、湖。
振曆代詞華之沈迷,複往古敦樸之實行,師教升於國學,聲實達於朝廷,式法播於天下。
一時多士靡然從之,為之一變,不問可知其為安定門人。
若是者,爾之士庶其亦有意乎?有,吾則為爾祠而新之,以為爾仰止之地,不亦可乎?」皆欣欣然應曰:「諾。
」乃白於撫按,蔔城東南之隙地,以州之贖金,撤官之閑屋,而顧钺之義助半焉。
凡三月而落成,為堂者三楹,外為大門,内為寝室,視堂之數勿有殺焉。
前臨大池,後館諸生,傍亭顔學亭,周之池水,使士講聖賢之學於其間。
選胡氏子弟二人寄學習禮,捐官田五十畝供其祀事,而複其徭焉。
是故東南,法長養也;前池周池,昭澄心也;後學館,示步武也;亭顔學,示的也。
是故巍焉肅焉,示象也。
於是士皆歡悅,過其祠者,皆相語曰:「吾等兵防、水利、農算之學,有若安定治事齋之教乎?五經、異論、文藝、理勝之學,有若安定經義齋之教乎?」又語曰:「吾等於行義,有若安定馴馴雅饬之化乎?」於是王君聞之曰:「安定之學豈但若是已乎!」乃遺其門弟林春、王棟之京,問甘泉子。
甘泉子曰:「嘻!善如王子之問也,善如王子之問也。
安定之學之教,人失其真傳也,而貳於孔子久矣,豈直今也哉!夫孔門之教同於求仁,仁,人心也,天理也。
四科之列,惟顔、闵、雍、耕諸人得其宗,餘則因材成就者耳,而謂有四焉,豈聖人無類之教哉?若安定先生當聲賦浮華之弊已極,毅然而起,以變化士習為己任,以開濂、洛之傳,必其精神心術之微有不言而信者行乎其間。
觀其顔學之試,道德仁義之教,有足征者。
至於經義、治事之科條,乃其因材而成者耳。
以為先生之道盡在是矣,豈不惑哉!夫聖人之學,心學也。
故經義所以明其心也,治事所以明其心之用以達諸事者也,體用一原也,而可以貳乎哉!此或先生立教之本意,而人失其傳矣乎?若非人失其傳,則先生之學之教荒矣。
予幸得於百世之下,故為其鄉人士推言之,庶幾不終貳於先生之教焉。
」王君曰:「命之矣。
幸為記諸石。
」 惺翁亭記 中丞泰和羅子與甘泉子雅也,一日造新泉精舍曰:「吾病之世之人昏昏懵懵,如醉如夢,緣是失其本心而莫之覺也。
自号惺翁,有亭曰『惺翁之亭』,欲因亭以覺我,欲因亭以惺我,惟子诏之。
」甘泉子曰:「夫亭也,外則翼然,而中則廓然寂然。
夫亭何醉何夢?何昏何懵?何覺何惺?惟人自醉自夢,自昏自懵。
惟子自覺,惟子自惺,於人何有!於亭何因!」或曰:「請與子商惺惺之義,可乎?」曰:「可。
」曰:「儒曰惺惺,釋亦曰惺惺,然則儒釋之惺惺有别乎?」曰:「有。
釋謂惺惺者心,故知心而不知性;儒所惺惺者性,故通乎心性而知,是以别。
」曰:「何謂知心不知性?」曰:「惺惺者,心也,虛靈知覺之謂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其渾然至善者也。
釋者以心為性,故以知覺運動謂之性。
」曰:「何征?」「其曰『蠢動含靈無非佛性』是也。
」「何謂通乎心性而知?」曰:「儒者盡心而知性,故以天理中正謂之性。
」曰:「何征?」「中庸曰『聰明睿知達天德』;天德者,天理也。
程子曰『心如谷種,仁則其生之性』是也。
釋者外理外事以為心,故主翁雖惺惺,而至於滅倫傷化;儒者合心事民物以為性,故其惺也,覺於天理,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盡其性以盡人物之性。
是故君子之學,知其所以惺惺者,則幾矣。
惺翁其以謂然乎?」用記諸亭,時告惺翁。
己醜三月十二日 弘齋記 邵武諸生曾守約溥名其齋曰「弘」,問於甘泉子,甘泉子曰:「知天地萬物一體之義,則知弘矣。
子能與我心性之圖乎?」昆山陸廷評伯載鳌亦名其齋曰「弘」,問於甘泉子。
甘泉子曰:「知天地萬物分殊之義,則知弘矣。
子能與我心性之圖乎?」陸子惑曰:「曾生問弘之道,而子告之以一[體];鳌也問,則幸告之以分殊焉,何居?」甘泉子曰:「噫!道之[敝]也久矣。
人知大之為弘也,而不知小之為弘矣。
中庸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發育峻極而洋洋也者,渾一體以為大也。
三千三百優優也者,合分殊以為大也。
必如是然後可以盡弘之道焉。
且而以洋洋者為弘乎?而謂優優者非弘乎?謂天之高明為弘乎?地之博厚非弘乎?謂高明之覆物為弘乎?而博厚之載物非弘乎?謂虛為弘乎?而實非弘乎?夫君子之學,智崇而禮卑,至虛而至實。
崇象天,卑法地。
崇故虛,虛故至大之德出焉;卑故實,實故至廣之業成焉。
非實無以成其虛,非卑無以成其崇;非業無以充其德,非廣無以周其大。
子盍學諸天地乎!」曰:「然則何以合於心性之圖欤?」曰:「觀大圈小圈之象,則知天地之合德,而弘道盡之矣。
」陸子請曰:「願先生記之置於齋壁。
」己醜四月十六日 新置南京少宰公宅記 公卿大夫士之宦於南都者,或多有公宅,否則好事者必或迎緻而館焉。
甘泉子嘉靖七年,以祭酒轉南京吏部右侍郎,公則無宅,私無所與館。
求僦於河之東,河東之人三至而三辭焉。
求於河之西,河西之宅與之前居而勿與之後室焉。
乃權寓於門人史氏之圃,是為新泉精舍。
甘泉子言於尚書白樓吳公:「邵康節詩雲:『吾廬雖小亦安身,且免輕為僦舍人。
更有世人無屋住,向人門戶索溫存。
』夫豈以天官之貳,而為人僦屋以求溫存乎哉?」乃謀以缺官皂隸之羨餘一百五十六兩,買薛氏之居在錦衣之巷者,以為右堂公宅。
宅背兌陰而面震陽,凡前大門九楹,稍進西為貳門者一,又進西為廳事者四楹,其北為書房者四楹,又進廳事之西,為室者六楹,室北為輔室二楹,其旁南北二翼,其北翼為庫房者四楹,其南翼為廚房者,其楹之數稱之。
室之南牖為井,其後為園,園之西為小室者楹。
其縱二百五十有五尺,其衡前一百三尺,後一百五十有八尺。
此右堂公宅大概也。
於是圯壞者姑葺之,欹邪者正之則已,毋求華。
或曰:「陋,如之何?」應之曰:「不愈於為僦人以求溫存者乎?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白樓公曰:「公今有宅矣,而複何思?」甘泉子曰:「處斯宅者,宜思天下之無宅者,可也。
」曰:「有居矣,宜複何思?」曰:「居斯居者,宜思天下之無居者可也。
」曰:「有室矣,宜複何思?」曰:「入斯室者,宜思天下之無室者可也。
」曰:「夫既乃宅乃居而室矣,宜複可思?」曰:「宅居斯室者,宜思與天下之人,同宅天下之安宅,同居天下之廣居,以遊神之庭,入室之奧,而毋屑屑焉僦人之舍,以苟溫存乎人之門戶可也。
今夫天下之人,不求自宅自居自室,而徒影響於人之形迹言說者多矣。
則亦奚以異於是哉?」白樓公曰:「我為記之廳壁,以告後之君子,俾知得之之難,而圖保守之易,其永無忘乎其爰居爰宅而室焉。
」嘉靖八年歲在己醜四月二十八日。
南京上元縣程明道先生書院記 聖人之道之學,一而已矣。
道烏一?仁也。
學烏一?敬也。
仁以言乎其體也,敬以言乎其學之功也。
由其功以入其道,入則賢,賢則聖,聖則天,天則神,神則化,而聖學之能事畢矣。
斯理也,亘古而不變,亘古而不變者,天也。
其一明一晦者,數也。
文、武、周公沒,聖人不作而亂臣賊子興;孔子者出,作春秋,誅亂賊而大道明。
孔、顔、曾、思沒,聖人不作而楊朱、墨翟興;孟子者出,辟邪說,距楊墨而大道明。
孟氏沒,聖人不作而佛老之說興;程伯子者出,辟佛老而大道明。
明道曰:「吾學雖有所受,而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
」蓋其所自得者多矣。
故天理以言其仁也,體認以言其敬也。
昔者孔門之教,求仁而已。
孟子則曰:「仁,人心也。
」明道則曰:「仁者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而仁之道益明。
孔門之學,敬而已矣。
孟子則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
」明道則曰:「無絲毫人力。
」曰:「主一之謂敬。
」無絲毫乃主一也,而敬之學益明。
然則前聖之蘊,非明道莫盡;後學之的,非明道莫正。
自時而後,雖時有明晦,雖人有離合,然而有先生為之指南,而迷方者可以取法矣,其繼往開來之功不亦大矣乎!識者謂先生之道如日月之在天,如水之在地,如和氣之被萬物,無往不在。
而上元縣為先生簿治過化之地,善政善教之所遺,精神心術之所寓,而精靈鐘焉,不可無書院祠宇以妥先生之靈,而系後學之思。
舊有先生祠,額卑隘不稱厥德,乃度地於三山街大功坊之南,前為門為牌樓。
次為儀門,為祠堂三間,左右為營室。
次為講堂五間,左右有庑,其後為閣,閣上崇經,其下為室,左右有庑,其西為射圃,圃有亭。
又其西為廊四連,連十間,共為四十間,以處學子。
又其西以南為連樓,收其僦租,以供書院之費。
斯役也,凡出於公用之财,倡於前督學盧君煥,創於今督學禦史劉君隅,将成於新督學某。
千餘年之缺典,三二君相繼而修,豈不為曠世一快哉!君子造之可以知仁矣。
是故觀斯宇,則思與天之無不覆乎!履斯基,則思與地之無不載乎!覽斯棟梁楹桷堂室閣庑,則如萬物之無不備於我乎!入
若爾安定胡先生者,爾豈不知而慕之乎哉!與孫明複、石守道藏修泰山,其義行笃於躬,化於家,孚於而鄉,教授於蘇、湖。
振曆代詞華之沈迷,複往古敦樸之實行,師教升於國學,聲實達於朝廷,式法播於天下。
一時多士靡然從之,為之一變,不問可知其為安定門人。
若是者,爾之士庶其亦有意乎?有,吾則為爾祠而新之,以為爾仰止之地,不亦可乎?」皆欣欣然應曰:「諾。
」乃白於撫按,蔔城東南之隙地,以州之贖金,撤官之閑屋,而顧钺之義助半焉。
凡三月而落成,為堂者三楹,外為大門,内為寝室,視堂之數勿有殺焉。
前臨大池,後館諸生,傍亭顔學亭,周之池水,使士講聖賢之學於其間。
選胡氏子弟二人寄學習禮,捐官田五十畝供其祀事,而複其徭焉。
是故東南,法長養也;前池周池,昭澄心也;後學館,示步武也;亭顔學,示的也。
是故巍焉肅焉,示象也。
於是士皆歡悅,過其祠者,皆相語曰:「吾等兵防、水利、農算之學,有若安定治事齋之教乎?五經、異論、文藝、理勝之學,有若安定經義齋之教乎?」又語曰:「吾等於行義,有若安定馴馴雅饬之化乎?」於是王君聞之曰:「安定之學豈但若是已乎!」乃遺其門弟林春、王棟之京,問甘泉子。
甘泉子曰:「嘻!善如王子之問也,善如王子之問也。
安定之學之教,人失其真傳也,而貳於孔子久矣,豈直今也哉!夫孔門之教同於求仁,仁,人心也,天理也。
四科之列,惟顔、闵、雍、耕諸人得其宗,餘則因材成就者耳,而謂有四焉,豈聖人無類之教哉?若安定先生當聲賦浮華之弊已極,毅然而起,以變化士習為己任,以開濂、洛之傳,必其精神心術之微有不言而信者行乎其間。
觀其顔學之試,道德仁義之教,有足征者。
至於經義、治事之科條,乃其因材而成者耳。
以為先生之道盡在是矣,豈不惑哉!夫聖人之學,心學也。
故經義所以明其心也,治事所以明其心之用以達諸事者也,體用一原也,而可以貳乎哉!此或先生立教之本意,而人失其傳矣乎?若非人失其傳,則先生之學之教荒矣。
予幸得於百世之下,故為其鄉人士推言之,庶幾不終貳於先生之教焉。
」王君曰:「命之矣。
幸為記諸石。
」 惺翁亭記 中丞泰和羅子與甘泉子雅也,一日造新泉精舍曰:「吾病之世之人昏昏懵懵,如醉如夢,緣是失其本心而莫之覺也。
自号惺翁,有亭曰『惺翁之亭』,欲因亭以覺我,欲因亭以惺我,惟子诏之。
」甘泉子曰:「夫亭也,外則翼然,而中則廓然寂然。
夫亭何醉何夢?何昏何懵?何覺何惺?惟人自醉自夢,自昏自懵。
惟子自覺,惟子自惺,於人何有!於亭何因!」或曰:「請與子商惺惺之義,可乎?」曰:「可。
」曰:「儒曰惺惺,釋亦曰惺惺,然則儒釋之惺惺有别乎?」曰:「有。
釋謂惺惺者心,故知心而不知性;儒所惺惺者性,故通乎心性而知,是以别。
」曰:「何謂知心不知性?」曰:「惺惺者,心也,虛靈知覺之謂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其渾然至善者也。
釋者以心為性,故以知覺運動謂之性。
」曰:「何征?」「其曰『蠢動含靈無非佛性』是也。
」「何謂通乎心性而知?」曰:「儒者盡心而知性,故以天理中正謂之性。
」曰:「何征?」「中庸曰『聰明睿知達天德』;天德者,天理也。
程子曰『心如谷種,仁則其生之性』是也。
釋者外理外事以為心,故主翁雖惺惺,而至於滅倫傷化;儒者合心事民物以為性,故其惺也,覺於天理,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盡其性以盡人物之性。
是故君子之學,知其所以惺惺者,則幾矣。
惺翁其以謂然乎?」用記諸亭,時告惺翁。
己醜三月十二日 弘齋記 邵武諸生曾守約溥名其齋曰「弘」,問於甘泉子,甘泉子曰:「知天地萬物一體之義,則知弘矣。
子能與我心性之圖乎?」昆山陸廷評伯載鳌亦名其齋曰「弘」,問於甘泉子。
甘泉子曰:「知天地萬物分殊之義,則知弘矣。
子能與我心性之圖乎?」陸子惑曰:「曾生問弘之道,而子告之以一[體];鳌也問,則幸告之以分殊焉,何居?」甘泉子曰:「噫!道之[敝]也久矣。
人知大之為弘也,而不知小之為弘矣。
中庸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發育峻極而洋洋也者,渾一體以為大也。
三千三百優優也者,合分殊以為大也。
必如是然後可以盡弘之道焉。
且而以洋洋者為弘乎?而謂優優者非弘乎?謂天之高明為弘乎?地之博厚非弘乎?謂高明之覆物為弘乎?而博厚之載物非弘乎?謂虛為弘乎?而實非弘乎?夫君子之學,智崇而禮卑,至虛而至實。
崇象天,卑法地。
崇故虛,虛故至大之德出焉;卑故實,實故至廣之業成焉。
非實無以成其虛,非卑無以成其崇;非業無以充其德,非廣無以周其大。
子盍學諸天地乎!」曰:「然則何以合於心性之圖欤?」曰:「觀大圈小圈之象,則知天地之合德,而弘道盡之矣。
」陸子請曰:「願先生記之置於齋壁。
」己醜四月十六日 新置南京少宰公宅記 公卿大夫士之宦於南都者,或多有公宅,否則好事者必或迎緻而館焉。
甘泉子嘉靖七年,以祭酒轉南京吏部右侍郎,公則無宅,私無所與館。
求僦於河之東,河東之人三至而三辭焉。
求於河之西,河西之宅與之前居而勿與之後室焉。
乃權寓於門人史氏之圃,是為新泉精舍。
甘泉子言於尚書白樓吳公:「邵康節詩雲:『吾廬雖小亦安身,且免輕為僦舍人。
更有世人無屋住,向人門戶索溫存。
』夫豈以天官之貳,而為人僦屋以求溫存乎哉?」乃謀以缺官皂隸之羨餘一百五十六兩,買薛氏之居在錦衣之巷者,以為右堂公宅。
宅背兌陰而面震陽,凡前大門九楹,稍進西為貳門者一,又進西為廳事者四楹,其北為書房者四楹,又進廳事之西,為室者六楹,室北為輔室二楹,其旁南北二翼,其北翼為庫房者四楹,其南翼為廚房者,其楹之數稱之。
室之南牖為井,其後為園,園之西為小室者楹。
其縱二百五十有五尺,其衡前一百三尺,後一百五十有八尺。
此右堂公宅大概也。
於是圯壞者姑葺之,欹邪者正之則已,毋求華。
或曰:「陋,如之何?」應之曰:「不愈於為僦人以求溫存者乎?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白樓公曰:「公今有宅矣,而複何思?」甘泉子曰:「處斯宅者,宜思天下之無宅者,可也。
」曰:「有居矣,宜複何思?」曰:「居斯居者,宜思天下之無居者可也。
」曰:「有室矣,宜複何思?」曰:「入斯室者,宜思天下之無室者可也。
」曰:「夫既乃宅乃居而室矣,宜複可思?」曰:「宅居斯室者,宜思與天下之人,同宅天下之安宅,同居天下之廣居,以遊神之庭,入室之奧,而毋屑屑焉僦人之舍,以苟溫存乎人之門戶可也。
今夫天下之人,不求自宅自居自室,而徒影響於人之形迹言說者多矣。
則亦奚以異於是哉?」白樓公曰:「我為記之廳壁,以告後之君子,俾知得之之難,而圖保守之易,其永無忘乎其爰居爰宅而室焉。
」嘉靖八年歲在己醜四月二十八日。
南京上元縣程明道先生書院記 聖人之道之學,一而已矣。
道烏一?仁也。
學烏一?敬也。
仁以言乎其體也,敬以言乎其學之功也。
由其功以入其道,入則賢,賢則聖,聖則天,天則神,神則化,而聖學之能事畢矣。
斯理也,亘古而不變,亘古而不變者,天也。
其一明一晦者,數也。
文、武、周公沒,聖人不作而亂臣賊子興;孔子者出,作春秋,誅亂賊而大道明。
孔、顔、曾、思沒,聖人不作而楊朱、墨翟興;孟子者出,辟邪說,距楊墨而大道明。
孟氏沒,聖人不作而佛老之說興;程伯子者出,辟佛老而大道明。
明道曰:「吾學雖有所受,而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
」蓋其所自得者多矣。
故天理以言其仁也,體認以言其敬也。
昔者孔門之教,求仁而已。
孟子則曰:「仁,人心也。
」明道則曰:「仁者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而仁之道益明。
孔門之學,敬而已矣。
孟子則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
」明道則曰:「無絲毫人力。
」曰:「主一之謂敬。
」無絲毫乃主一也,而敬之學益明。
然則前聖之蘊,非明道莫盡;後學之的,非明道莫正。
自時而後,雖時有明晦,雖人有離合,然而有先生為之指南,而迷方者可以取法矣,其繼往開來之功不亦大矣乎!識者謂先生之道如日月之在天,如水之在地,如和氣之被萬物,無往不在。
而上元縣為先生簿治過化之地,善政善教之所遺,精神心術之所寓,而精靈鐘焉,不可無書院祠宇以妥先生之靈,而系後學之思。
舊有先生祠,額卑隘不稱厥德,乃度地於三山街大功坊之南,前為門為牌樓。
次為儀門,為祠堂三間,左右為營室。
次為講堂五間,左右有庑,其後為閣,閣上崇經,其下為室,左右有庑,其西為射圃,圃有亭。
又其西為廊四連,連十間,共為四十間,以處學子。
又其西以南為連樓,收其僦租,以供書院之費。
斯役也,凡出於公用之财,倡於前督學盧君煥,創於今督學禦史劉君隅,将成於新督學某。
千餘年之缺典,三二君相繼而修,豈不為曠世一快哉!君子造之可以知仁矣。
是故觀斯宇,則思與天之無不覆乎!履斯基,則思與地之無不載乎!覽斯棟梁楹桷堂室閣庑,則如萬物之無不備於我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