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四

關燈
天地萬物一體者也。

    故觀斯志也,如天之無不覆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如萬物無不發育也,庶政之志油然而生矣。

    故觀於封疆之志,如吾心封疆也,則興其守封疆之心;觀於地理[之]志,如吾心之地理也,則興其察於地理之心;觀於官師之志,如吾心之官師也,則興其靖恭爾職、百僚師師之心;觀於公署之志,如吾心之公署也,則興其興廢補弊之心;觀於貢賦之志,如吾心之貢賦也,則興其樽節愛養之心;觀於典祀之志,如吾心之承祭祀也,則興其肅敬感格之心;觀於學校之志,如吾心之學校也,則興其盡性成物之心;觀於選舉之志,如吾心之選舉也;則興其賓興惜才,若己有之之心;觀於人物正傳之志、列傳之志,如吾之人物也,則興其大小樂育之心。

    故惟斯志者,觸於目,感於中,吾心盡而治道畢矣。

    是故斯志也,志以明志,志以明心,在觀者自得焉。

    甘泉子曰:「吾志其在婺乎!婺之令興,其多士興先生之心學也,故其叙也,以心說志雲。

    」庚子二月十一日 贈督學午山子馮侍禦還山言 或曰:「午山子馮子再告而歸采藥矣,不亦高哉!」甘泉子曰:「嘻!高哉。

    有若人者,蠅營是職而不得焉,則以怨以詈。

    午山子有之而弗居焉,高矣哉。

    」或曰:「敢問若人何人也?」曰:「吾不欲顯其名,使若人聞而自知有怍則已也。

    」或曰:「若午山子者,真督學哉!」曰:「賢哉!督學也。

    督學者,師道也;師道也者,格物也;格物也者,正己也。

    子将謂督之雲乎?格之雲乎?模範之雲乎?信而模不模,範不範,又烏乎督諸?」曰:「若午山子可以為模範乎哉?」曰:「吾觀之矣。

    心心必正念也。

    口口必正學也,身身必正行也,午山子而非模範,則誰與模範?且甘泉子之為斯學也,世或疾之如雠,午山子則道之如饴,可以知午山子矣。

    」午山子問歸山采藥之道於甘泉子,甘泉子曰:「吾試之矣。

    午山子由正心而不已焉,斯正學已;由正學而不已焉,斯正行已;由斯三者而不已焉,斯勿藥有喜已。

    」甘泉子重有感於午山子也,重有感乎午山子之歸也。

    於是乎言。

     壽葛母李氏孺人七十華誕叙 惟葛與李,或雲:「派出稚川老子,厥自僊源,故多延年不老,多富壽,多男子者。

    」其言豈其然乎?應之者曰:「維揚江都之葛母李也,非其賢乎!壽跻七十,時屆季秋,日維既望,有子五人:澗也、洞也、某也、江也、漢也,将進金天之箓,開壽域之筵,列瑤池之宴,效彩衣之舞。

    征侑觞之文為進壽之慶。

    」甘泉子言於澗等曰:「皆外也。

    壽不在於母之身乎!」或曰:「吾聞之,夫母,女丈夫也。

    夫有修於身,齊於家,有惠於國,是之謂大丈夫。

    今葛母考訓恭儉,歸宜君子,室則婉娩,家則孝順。

    麗華之飾不設於體,言動之節足範於人。

    其德之彰厥身者足壽也。

    五子者宜進五觞以祝身德之榮焉,可以慶矣。

    」曰:「未艾也。

    」「吾聞之,夫母内相良人,外昌生産,車牛服賈,舅姑緻養,豆笾必飾,歲事必誠,甫田十千,家赀巨萬,滿而不溢,盈而能持。

    四子業(懦)[儒],其一乾蠱。

    執夫之喪,苫塊弗渝,撫伯遺孤,無異己出。

    内外斬斬,大小肅肅,其德之形於家者足壽也。

    五子宜再進五觞以祝家德之榮焉,可以慶矣。

    」「未艾也。

    」「吾聞之,夫母惠以周闾人之貧,豐以禮賓師之賢。

    館行窩而揮金數百,緻生徒以共興二業。

    大官妒怵,母不為動,曰:『澗兒勉之,百世有賴。

    』是德之彰施於郡國、於四方、於後代者足壽也,至矣。

    五子宜進益五觞,以祝天下後世之榮焉。

    昔陶氏之母,剪發待賓,賢淑之聲,傳於無疆,況莫大於此者乎!是足以慶矣。

    茲十有五觞者,以應月朔至望,陽生之象也。

    母又加日焉,誕於十六,則陰以受陽,成乎生生之象也,母其生生不涯乎!詩曰:『樂隻君子,萬壽無疆。

    』夫母備丈夫之三德,誠無愧於樂隻君子矣。

    」遂為叙其詞,以侑觞焉。

    嘉靖十八年九月十一日 贈少司馬歐陽奉召赴天官少宰叙 有問於甘泉子者曰:「若聖明之於右少宰,再推而再命焉,卒定於歐陽公者,重之也。

    」曰:「以其重之也何?」曰:「以其賢也,以其公也,以其恕也。

    」曰:「以其公也,以其恕也,何以知之?」曰:「王者如天也,王者帝也,帝天莫測,吾又焉知帝心之簡在乎?抑以吾心而知之也。

    吾與石江公為僚數閱月矣,亦嘗試而知之矣。

    凡吾所行參贊之事,公不避難,而诿曰:「此參贊事也。

    」而與偕行焉。

    凡人有位逼之嫌而默默,公不以位逼之嫌而默默,乃相與可否焉。

    吾以是知公之存心則公矣。

    吾曰罰,公不必曰罰,不曰水清無大魚乎?吾曰黜,公不必曰黜,不曰合抱有寸杇乎?吾以是知公之存心則恕矣。

    」曰:「然則公恕足矣乎?」曰:「是心足以治矣。

    雖達之天下,其可也。

    奚直天下耳,雖廓之天地可也。

    」請聞焉。

    曰:「子不聞之乎?天地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天地之公也。

    又不聞之乎?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之恕也。

    天地猶然,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天下乎!今公去此而貳天卿也,能以斯心加諸彼也,必矣。

    大而曰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