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四

關燈
文集 門人新安洪垣校刊 序 江都風韻序 甘泉子曰:王道不可及已,有為循良之政者,其王道之遺吏乎。

    記曰:「殺之而不怨,利之而弗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是故因可惡而惡之,無所作惡也;因可好而好之,無所作好也;因其善而善之,無所作善也。

    無惡無好,無意無作,無喜無怒,皞皞乎如天地之載覆,與物皆生,與民皆作,泯乎其無能名焉。

    王道循良皆然也。

    蜀有王卓峰子維賢者,豈非其人乎!王子以進士來治江都,江都劇邑也,王子治之,不動聲色而民安之,而吏服之,而府、而部使者信之。

    民安之而不能名焉,吏服之而不能述焉,府官之?之,部使者之過之、信之而不能薦焉。

    豈非所謂不怨不庸,相忘於不識不知之天者乎!然則若王子者,其王道之吏也乎!其将使斯民為王道之民也已。

    茲以秩滿,将奏於京,聖天子行複三王之道,必将旌之為王道之吏,以為吏者法,是為令尹師也。

    諸同志者,嘉靖丙申四月望皆詩以送之,谒甘泉子,為之先其義。

     重刻唐丞相曲江張子壽先生文集序 甘泉子曰:甚哉!吾鄉人物之盛,而人品之高也。

    予少時則知吾廣新會有白沙先生焉,遂從白沙之學,幸聞勿忘勿助之規,自然之指,而悟夫體認天理之機。

    先生之詩曰:「何處可攀文獻駕,平生願執菊坡鞭。

    」於是又因而知宋時吾邑有清獻崔菊坡先生焉,又因而知唐吾韶有文獻張曲江先生焉。

    故嘗誦其詩,讀其書,論其世而尚友之矣。

    蓋於文獻則以其相業之盛而知之也,於清獻則以其避相之節而知之也。

    於白沙先生則於其自然之學而知之也。

    三先生者皆吾鄉大賢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學則白沙先生也。

    何居?曰:其才可以緻相業矣,又必觀其有避相之志,然後可焉。

    其志能以避相矣,則又必觀其有自然之學,然後可焉。

    夫自然之學者,存天之理,而聖人之心學也,顔、孟、周、孔、文、武、禹、湯、堯、舜之正傳也。

    昔者顔氏陋巷之子,而箪瓢屢空之人也,蓋嘗有是學而問為邦焉,孔子知其有相天下者之本矣,故告之以四代禮樂,後人以王佐之才獨歸之。

    向使孔、顔而得相天下焉,其道可知已。

    若以清獻公之志而遂相於天下焉,可以與於此矣乎!以文獻公之才而相天下焉,其可以與於此矣乎!今白沙先生之言,其具存於詩教諸書者可考也;清獻先生之言,其具存於言行錄者可考也。

    文獻先生之言,其具存於文集,若制若書,凡若乾篇者又可考也。

    文獻生當有唐之時,崛起吾韶,[文獻之名冠於一時。

    初]舉神童科,載舉道侔伊呂科,是必可稱王佐才矣。

    而其王道之學,存於文集者,未少概見焉,何也?豈其當時所謂學者,獨於文章節氣之間已乎?而先生之文詞谏诤,已如日月昭昭乎天下,後世皆仰慕之,何耶?則非是之謂也。

    然吾嘗聞之,古有三不朽之道,曰:立德、立功、立言。

    豈其功業言詞顯而道德或隐也乎?水之生也晚,仰慕先生與菊坡之道,而不可及見,見吾白沙先生為一代道學之宗,乃又徒以德行顯,而功烈如彼其隐焉,又何也?吾以三先生之文行未大行大傳於世,不能不為之太息而有遺憾焉。

    乃求文獻先生文集善本於徽庠,授吾友水部郎中新會鄧君一新文憲翻梓之,置於新泉精舍,庶可以廣播於四方焉爾。

    因序其說於卷端雲。

    丙申八月初七日 賀鄧氏嚴慈雙壽序 嘉靖丙申八月既望,甘泉子将以冢宰滿秩,假便南歸,小司空水部正郎念齋鄧子同諸鄉大夫士會餞於新泉之精舍,又郊餞於清江之廠。

    酒既,鄧子前曰:「文憲生也晚,亦幸同白沙先生之裡,而雅於執事,幸聆其緒論,以忠孝自勵焉。

    自舉於鄉,為職教事,為助國教,以薦選為禦史,以言谪為驿丞,起為知縣孝豐,為同知淮安,以升今官。

    父母離合者相半,切思慕焉。

    家君今年八秩矣,家慈今年七十有六矣。

    文憲既不能去官就養以為親壽,先生歸,必拜白沙先生之墓,而親舍止在江門,适當其路,若得先生之文與過壽焉,勝於文憲之在膝下,以舞班衣之榮遠矣。

    區區望雲之念,亦可塞也,幸先生留意焉。

    且吾家君無事足不履城府,有事起不過?鳴。

    事祖柏林府君,數十年如一日,不敢有違焉。

    待其賓友如柏林府君,不敢有慢焉。

    柏林府君者,白沙先生所稱之鄉善士,而丁明府彥誠所拜乞言之都老也。

    吾家慈足不踰阃外,手不釋績紡,中饋以敬事夫子,不敢有怠焉。

    上堂以恪事舅姑,不敢或失焉。

    幸先生一言顯揚,以榮壽之托,是以永於無疆矣。

    」甘泉子曰:「吾子誤矣!吾子誤矣!吾聞之,上壽以道,其次以行,其次以年,夫是三者皆有我者也。

    言詞者,在人者也。

    古之仁人孝子,不肯求在外者為親榮,而況於言詞之在人者乎!今吾子家君,念不違於爾祖,孝也;念其親以及其友人,仁也;不入城府,介也;雞鳴而起,勤也;見稱於大賢,受拜於令尹,善也。

    五者,丈夫事備矣。

    子之家慈,阃外不踰,靜也;績紡弗釋,工也,敬乃夫子,順也;事乃舅姑,恭也。

    四者為婦之事備矣。

    非所謂善行乎!一壽也。

    今夫蜉蝣不知朝暮,槿花不經頃刻,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