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千]年而後有文王、周公,未聞待文王、周公之彖爻而後[可]行也。
羲文之易文行數百年而後有孔子,未聞待孔[子]之傳而後可行也。
由羲、文之上,其說簡;由孔子之下,[其]說長。
其說簡,所以待上士也;其說長,所以待下士也。
世之降也,孔子之不得已也。
自孔子之後又數千年,善治易者,吾獨取費直焉,以孔子十傳,明羲文、周公之經,然而易之道直未之知也。
夫易傳,孔子所以體天地之道,盡人物之理,窮變化之奧也,直數焉而已哉?故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是故韋編三絕以窮夫易之道,由文王、周公之易以窮伏羲之易,由伏羲之易以窮身心之易,由身心之易以窮天地人物之易。
是故十傳作焉,廣大悉備至矣。
夫十傳所以解經者也,後之儒者,乃於經而解之,又以傳而分附之,不亦贅而支也乎?予頗竊見此意,以末學而未敢自是,不輕易著作者數年。
乃江都葛生澗深知笃信,懇請為學者俛焉正之,乃為出羲、文、周公之易,複為上、下經,而取孔子之翼,為後人所分附者,複合而為十傳。
讀孔子之傳,以明羲、文、周公之經曉然矣。
其舊本多有錯簡,如重出「亢龍有悔」以下十九條,乃文言之文,而錯簡散逸於系辭者,今亦因與厘正複歸文言之後,則庶乎在上、下系[不]雜為全篇,在文言辭氣為相類。
又於十傳之篇次,或[為]後人所訛者,稍加更定而著其義。
夫然後易為全書[也]。
於孔子十傳則稍出愚見,因言求象而各為之測,於[三]聖之經,則全本文,第令葛生等采測義作旁釋,而不[為]之說,俾學者因測以明傳,因傳以明經,庶乎天下後世複見古易之大全,而四聖之心或可得矣。
嘉靖乙未仲春 重刻定山先生詩文集序 合定山先生之詩文凡十卷,戶曹陳子常道之所編輯,周子滿之所校正,縣尹劉子缙之所刻,置於定山書院者。
君子觀詩二卷,曰:「宛宛乎!漢魏之遺響矣乎!」觀近體五七言詩三卷,曰:「迥迥乎!唐宋之别調矣乎!」其為文,序、記、表、銘、說、傳、題跋、詞、文、書、贊、奏之類,凡五卷,曰:「骎骎乎!追先秦兩漢,瞠乎韓、柳、歐、蘇之後,而從之矣乎!何其富且美矣哉!」或曰:「定山之詩文,究根乎理道,非太極則鸢魚,非鸢魚則乾坤,絕去乎風雲月露之态,靡麗骈骊之想,其文而載道者耶?」周子、劉子告於甘泉子曰:「子於白沙先生詩教、詩指則既有述矣。
於定山先生之詩文,其獨能無言乎?二公蓋同道者也,故定山題白沙詩有曰:『才力凡今我與翁,百年端許自知公。
橫渠老筆須終勁,周子通書自不同。
』蓋以周子謂白沙,而以橫渠自謂也。
斯言也,非徒定山先生自知之公,而天下後世亦以為公論也。
」甘泉子曰:「知言之道,在合觀交證之而已,故知周斯知張矣,知張斯知周矣。
於乎!濂溪之言,雲行水流;橫渠之言,深思力索。
二公皆大儒,其所見皆同乎否耶?其所造者皆同乎否[耶]?白沙先生之詩有曰:『千煉不如莊定山。
』蓋尊莊公也。
[又曰]:『不及陳無己,能無賞自然?』蓋自道也。
故世之君子[欲]知定山先生之詩者,觀諸白沙先生之詩可也。
欲知白沙先生之詩者,觀諸定山先生之詩可也。
金輝玉映,□妙偕佳,由其言以觀其蘊,誦其詩,讀其書,以知其人,尚論其世,同乎不同,在覽者自得之。
」嘉靖乙未八月九日 贈維揚掌教鶴阿高君遷刑部主政序 劉、胡兩生,自維揚來問於甘泉子曰:「語有之:『鳥,肉爾,而能飛天者,衆羽之積也。
』然乎?」曰:「然。
」「『車,木爾,而能走地者,衆駒之曳也。
』然乎?」曰:「然。
」「『師道,人爾,能行乎天地之間者,其徒衆之力也。
』然乎?是故孔子曰:『自吾得顔回而門人益親,自吾得季路而惡聲不及於耳。
』豈謂是欤?」曰:「然。
」「若今左鶴鶴阿高子者,以名進士辭尹休甯,而來掌揚教也。
敷先生體認天理之訓,勿忘勿助之指,三年矣。
目左士以屬左僚某子某子曰:『諸同此天也,同此理也。
烏乎而忘助諸?』目右士以屬右僚某子某子曰:『諸或忘之,非本體也;或助之,非自然也。
烏乎!而不自求乃理,自合乃天!』於是四僚司教,各悉乃心,以信高子之言,以從先生之學。
蓋踰年而諸生之扣衣以從先生者十之二三矣,二年而諸生之負笈以從先生者十之四[五矣,三]年執經以從先生者,蓋如雲之集矣。
其諸或者之語,孔子之言然欤?」曰:「然。
然而非敢謂然也,亦非吾之至也。
吾将獨立乎無徒,默孚乎無言,與二三子者遊乎自然,廓之以充塞乎天地之間,而見諸行事之實也。
」請聞焉。
曰:「始乎一念,中乎四端,終乎萬事萬變,以體天之理、法地之紀、立人之軌,而又何有於區區睢睢盱盱,門戶之私者哉?」四僚以兩生言曰:「今高子政學之休,聲聞於天[子,天]子诏遷之,為郎秋官矣。
其亦可以庸於此乎?惟先生終教之。
」曰:「帥乃初,擴乃中,成乃終。
吾有二言乎哉?吾且貴言乎哉?」曰:「以先生之教而達於秋官之理,可乎?」曰:「可。
達爾天地之心,且将使天地變化,草木以蕃,而況於秋官之理乎?」「何居?」曰:「今夫見刑人者、桎梏者,而恻隐之心不亦形矣乎?」曰:「然。
」「見人之惡乎!省吾之治或未盡善,而羞惡之心不亦形矣乎?」曰:「然。
」「過則曰『己之罪也』,善則曰『僚之公也,君之明也』,而辭讓之心不亦萌矣乎?」曰:「然。
」「直者舒之,曲者慘之,故者刑之,過者宥之,而其是非之心不亦形矣乎?」曰:「然。
」「審以體天之圓,斷以法地之方,慘舒與奪以應四時二氣之運,以盡天地萬物之變化,體認之功斯其至矣,而忘助之心泯矣。
夫忘助之心不能以合乎自然,不足以體天地之心也。
呂刑曰:『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又曰:『鹹庶中正。
』言中正乃合天心也。
是故始乎教學,終乎政刑,明刑以弼教。
教刑之道一而已矣,體認之道一而已矣,是之謂合德。
嗟乎!高子其往,尚勖之哉!道無終窮,學無止息。
」乙未十一月二十七日
羲文之易文行數百年而後有孔子,未聞待孔[子]之傳而後可行也。
由羲、文之上,其說簡;由孔子之下,[其]說長。
其說簡,所以待上士也;其說長,所以待下士也。
世之降也,孔子之不得已也。
自孔子之後又數千年,善治易者,吾獨取費直焉,以孔子十傳,明羲文、周公之經,然而易之道直未之知也。
夫易傳,孔子所以體天地之道,盡人物之理,窮變化之奧也,直數焉而已哉?故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是故韋編三絕以窮夫易之道,由文王、周公之易以窮伏羲之易,由伏羲之易以窮身心之易,由身心之易以窮天地人物之易。
是故十傳作焉,廣大悉備至矣。
夫十傳所以解經者也,後之儒者,乃於經而解之,又以傳而分附之,不亦贅而支也乎?予頗竊見此意,以末學而未敢自是,不輕易著作者數年。
乃江都葛生澗深知笃信,懇請為學者俛焉正之,乃為出羲、文、周公之易,複為上、下經,而取孔子之翼,為後人所分附者,複合而為十傳。
讀孔子之傳,以明羲、文、周公之經曉然矣。
其舊本多有錯簡,如重出「亢龍有悔」以下十九條,乃文言之文,而錯簡散逸於系辭者,今亦因與厘正複歸文言之後,則庶乎在上、下系[不]雜為全篇,在文言辭氣為相類。
又於十傳之篇次,或[為]後人所訛者,稍加更定而著其義。
夫然後易為全書[也]。
於孔子十傳則稍出愚見,因言求象而各為之測,於[三]聖之經,則全本文,第令葛生等采測義作旁釋,而不[為]之說,俾學者因測以明傳,因傳以明經,庶乎天下後世複見古易之大全,而四聖之心或可得矣。
嘉靖乙未仲春 重刻定山先生詩文集序 合定山先生之詩文凡十卷,戶曹陳子常道之所編輯,周子滿之所校正,縣尹劉子缙之所刻,置於定山書院者。
君子觀詩二卷,曰:「宛宛乎!漢魏之遺響矣乎!」觀近體五七言詩三卷,曰:「迥迥乎!唐宋之别調矣乎!」其為文,序、記、表、銘、說、傳、題跋、詞、文、書、贊、奏之類,凡五卷,曰:「骎骎乎!追先秦兩漢,瞠乎韓、柳、歐、蘇之後,而從之矣乎!何其富且美矣哉!」或曰:「定山之詩文,究根乎理道,非太極則鸢魚,非鸢魚則乾坤,絕去乎風雲月露之态,靡麗骈骊之想,其文而載道者耶?」周子、劉子告於甘泉子曰:「子於白沙先生詩教、詩指則既有述矣。
於定山先生之詩文,其獨能無言乎?二公蓋同道者也,故定山題白沙詩有曰:『才力凡今我與翁,百年端許自知公。
橫渠老筆須終勁,周子通書自不同。
』蓋以周子謂白沙,而以橫渠自謂也。
斯言也,非徒定山先生自知之公,而天下後世亦以為公論也。
」甘泉子曰:「知言之道,在合觀交證之而已,故知周斯知張矣,知張斯知周矣。
於乎!濂溪之言,雲行水流;橫渠之言,深思力索。
二公皆大儒,其所見皆同乎否耶?其所造者皆同乎否[耶]?白沙先生之詩有曰:『千煉不如莊定山。
』蓋尊莊公也。
[又曰]:『不及陳無己,能無賞自然?』蓋自道也。
故世之君子[欲]知定山先生之詩者,觀諸白沙先生之詩可也。
欲知白沙先生之詩者,觀諸定山先生之詩可也。
金輝玉映,□妙偕佳,由其言以觀其蘊,誦其詩,讀其書,以知其人,尚論其世,同乎不同,在覽者自得之。
」嘉靖乙未八月九日 贈維揚掌教鶴阿高君遷刑部主政序 劉、胡兩生,自維揚來問於甘泉子曰:「語有之:『鳥,肉爾,而能飛天者,衆羽之積也。
』然乎?」曰:「然。
」「『車,木爾,而能走地者,衆駒之曳也。
』然乎?」曰:「然。
」「『師道,人爾,能行乎天地之間者,其徒衆之力也。
』然乎?是故孔子曰:『自吾得顔回而門人益親,自吾得季路而惡聲不及於耳。
』豈謂是欤?」曰:「然。
」「若今左鶴鶴阿高子者,以名進士辭尹休甯,而來掌揚教也。
敷先生體認天理之訓,勿忘勿助之指,三年矣。
目左士以屬左僚某子某子曰:『諸同此天也,同此理也。
烏乎而忘助諸?』目右士以屬右僚某子某子曰:『諸或忘之,非本體也;或助之,非自然也。
烏乎!而不自求乃理,自合乃天!』於是四僚司教,各悉乃心,以信高子之言,以從先生之學。
蓋踰年而諸生之扣衣以從先生者十之二三矣,二年而諸生之負笈以從先生者十之四[五矣,三]年執經以從先生者,蓋如雲之集矣。
其諸或者之語,孔子之言然欤?」曰:「然。
然而非敢謂然也,亦非吾之至也。
吾将獨立乎無徒,默孚乎無言,與二三子者遊乎自然,廓之以充塞乎天地之間,而見諸行事之實也。
」請聞焉。
曰:「始乎一念,中乎四端,終乎萬事萬變,以體天之理、法地之紀、立人之軌,而又何有於區區睢睢盱盱,門戶之私者哉?」四僚以兩生言曰:「今高子政學之休,聲聞於天[子,天]子诏遷之,為郎秋官矣。
其亦可以庸於此乎?惟先生終教之。
」曰:「帥乃初,擴乃中,成乃終。
吾有二言乎哉?吾且貴言乎哉?」曰:「以先生之教而達於秋官之理,可乎?」曰:「可。
達爾天地之心,且将使天地變化,草木以蕃,而況於秋官之理乎?」「何居?」曰:「今夫見刑人者、桎梏者,而恻隐之心不亦形矣乎?」曰:「然。
」「見人之惡乎!省吾之治或未盡善,而羞惡之心不亦形矣乎?」曰:「然。
」「過則曰『己之罪也』,善則曰『僚之公也,君之明也』,而辭讓之心不亦萌矣乎?」曰:「然。
」「直者舒之,曲者慘之,故者刑之,過者宥之,而其是非之心不亦形矣乎?」曰:「然。
」「審以體天之圓,斷以法地之方,慘舒與奪以應四時二氣之運,以盡天地萬物之變化,體認之功斯其至矣,而忘助之心泯矣。
夫忘助之心不能以合乎自然,不足以體天地之心也。
呂刑曰:『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又曰:『鹹庶中正。
』言中正乃合天心也。
是故始乎教學,終乎政刑,明刑以弼教。
教刑之道一而已矣,體認之道一而已矣,是之謂合德。
嗟乎!高子其往,尚勖之哉!道無終窮,學無止息。
」乙未十一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