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三

關燈
求多福,勿替引之者,則不容默也。

    」故重之以同壽之文。

    嘉靖癸巳九月十二日 叙烏程縣志 夫縣志何為者也?志志也。

    志志也者,志其志於治也。

    是故大者志治其大者,小者志治其小者。

    大小各定,靖恭爾正,而天下治矣。

    故天子志一統,志治天下;方伯志一省,志治其方;太守志一郡,志治千裡;邑令志一邑,志治百裡。

    志有小大,及志之所緻,其至一也。

    故積邑為郡,積郡為省,積省為天下,而其治同也。

    是故為之志沿革,明時義也;為之志山川,明表鎮也、昭祀事也;為之志物産,明養也;為之志學校,明教也;為之志田賦,恭上也;為之志人才,尚文獻也;為之志風俗,明化理也。

    莫不有政治之道焉,此烏程賢侯錢君之所以志於治,而子唐子子鎮樞之所以作也。

    志成,錢侯按志而省之曰:「吾於沿革,随時義乎否也?否則勉之。

    」曰:「吾於山川之表鎮,修民利乎否也?舉神祀乎否也?否則修舉之。

    」曰:「吾於物産果阜成乎否也?否則加育之。

    」曰:「吾於學校果作興乎否也?否則振揚之。

    」曰:「吾於田賦果無逋負乎否也?否則甯輯之。

    」曰:「吾於人賢果崇尊乎否也?於風俗果能變易乎否也?否則懋勖之。

    」他日於政治之成,士民按志而稽之曰:「我侯他時有志志焉,今則事竟成矣,時義修矣,民利神祀敬矣,教養舉矣,恭上矣,作文獻矣,風俗化理矣。

    」否則曰:「未也。

    」夫然後知斯志之有功,夫然後知禹貢之書,職方之訓,聖人所以祗德先而被風教於四海也已。

    乃以其子允暨嚴治來重懇甘泉子為之叙。

    甲午八月十七日 新修安吉州志序 客有道安吉州志之善者,曰:「裁而不陋,華而不靡,博而不濫,核而不誣,典而文,近而雅,遠而稽。

    是志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夫何以然?夫星辰雨露,氣化不居,天之道具矣。

    山川流峙,物産不遷,地之道具矣。

    宇居井飲,耕獲早晚,人之道具矣。

    動以仰法乎天,定以俯效乎地,生育以中理乎人民,而治道具矣。

    」甘泉子曰:「善哉!孰為之者?」嚴生訓曰:「是吾州别駕伍君君求餘福者之所為作也。

    體裁也、博搜也、旁稽也、核實也、尚雅也、文之也,其亦善矣。

    伍大夫曰:『序吾編者必甘泉公,非甘泉公不可。

    』今具有冊書在,訓則将命而謹谒焉,惟先生贶之。

    」甘泉子曰:嘻!吾昔雅之矣,吾昔雅之矣。

    吾見之子於金台之下,東城之隅矣。

    是崦西氏所謂蘇之文行,古君子三焉者也,是嘗傷於市虎,而垂翹於天目之間、苕溪之濱者也,故其詩曰:「昔聞雲間言,國有古君子。

    作者魏、陸俦,扁舟五湖裡。

    翩翩司馬郎,遙遙鸱夷裔。

    如聞市虎謠,複道投杵起。

    垂翼天目遊,再奮天門翅。

    」故自伍君之南也,吾意常在天目、苕溪之下,讵意伍子之志,編摩於苕溪之濱、天目之麓者,忽焉又突至於金陵,使吾之披閱斯志於金陵者,恍然若接伍子於天目之麓、苕溪之濱,桃城之化育山川人物焉,而若與伍子對語,而聞其謦欬於千裡之遙也。

    乃為序於冊,端彼伍子者,亦将若聞吾之言,而聆吾之謦欬,以感於其心也乎!夫志也者,所以緻也。

    伍子貳守弘化,同寅協恭,齊爾心,一爾德,以和爾中。

    雨旸不愆於上,山川不戾於下,民物阜生於中,則一州四境之内,天地平成,人以谧甯,是為郡邑師也。

    郡邑師之,天下師之,而為王道之助焉。

    然則志之功用,豈小小也乎!嚴生曰:「今幸又有葉大夫之賢,來守是邦,以同以協,以齊以一,以和之,以共成斯治者,可待矣。

    惟先生書之。

    訓也将持歸,以并告夫二大夫者。

    」甲午九月二十四日 重刻山屋許先生先天集序 甘泉子曰:言語之道,其誠之不可掩乎!誦其詩,讀其書,而知其人者,善言也。

    誦其詩,讀其書,而不知其人者,非善言也。

    誦其詩,讀其書,知其人也者,出乎其心本乎!其性情發乎其言,言而成文焉,是以由詩書而知其人,亦若是而已矣,斯不亦善言矣乎!若夫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者,言不由乎中,不出乎心,不本乎性情,而拟效乎他人,如優人抵掌為離合悲歡之态,妝飾乎雲煙月落風花之形,如巧鳥之聲,又烏足以知其人之面目若何哉!是故善言者,如老人出老人之聲,聞其聲可知其為老人矣。

    不善言者如小兒效老人之聲,聞其聲者,人莫知其為老人矣。

    故曰:「言語之道,誠之不可掩也。

    」餘得南宋山屋許先生之詩文曰先天集者於其裔孫亮而觀之,歎曰:「嘻!其所謂善言者乎!其由中心出者乎!其發於其性情者乎!可以知其人矣。

    故誦其詩,讀其書,其人逝矣遠矣,於其沛然者可以見其自得焉,於其慨然者可以見其節義焉,於其惓惓然者可以見其忠愛焉,於其言屢而見擯,擯而複言,國之危亡,斬衰閉門,至死不變者,可以見其大節不可奪之志焉。

    然則先生之為人,盡在心目中矣。

    先生名月卿,蓋嘗受心學於魏鶴山先生而有所得者,故其言至今凜凜猶若有生氣,恍乎若有以見先生之謦欬儀形。

    然則亮也懇予序諸首簡,梓而傳之,其亦孝思善繼者欤。

     修複古易經傳訓測序 夫易,聖人所以順陰陽之道,明變化之理,而立天[地人]之極者也。

    其為文也,蓋取諸日月,日月者,陰陽變[易之]大端也。

    變易即道也。

    其為書也,立象以明理,理得而[象]亡矣。

    故夫易之象廣矣,博矣,奚啻為日月、為天地、為乾坤、為剛柔、為君臣、為男女、為父母,其在物也,為牝牡、為動植,其於幽也為鬼神,而易之道行乎其間矣。

    然則易其果可見矣乎?曰:非也。

    在天為天之易,在地為地之易,在人為人之易,在身為身之易,在心為心之易,謂天地人物身心為易,不可也,易之道未易見也。

    易其果不可見矣乎?曰:非也,在伏羲為伏羲之易,在文王、周公為文王、周公之易,在孔子為孔子之易。

    外伏羲、周、文、孔子之文而求以見易,不可也。

    易之道因象而見也,夫可見者,易之文,不可見者,易之道。

    故易為不可見者而立也,非為可見者而立也。

    非為可見者而立,故易不在乎多詞明也。

    昔者伏羲作易,有卦畫焉而已矣。

    伏羲之易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