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善者出焉。
夫物則亦有然者矣,而況於人乎!而況於為君子乎!甘泉子曰:以吾觀於成均堂班之制以相習,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昔者帝王之世,比屋可封,人人有君子之行,非其性成之也,其習則然也。
比闾族黨之相習,習而成之於變化也。
故變化之道,自士習之風始矣。
夫成均之制,有堂焉,有班焉。
堂相觀於堂也,班相觀於班也;班相觀於堂,堂相觀於師也,而先王德行道藝之教成矣。
是故錄之觀有八善焉:出入觀其善相友也,德業觀其善相師也,作事觀其善相法也,容止觀其善相觀也,進退觀其善相度也,過失觀其善相規也,氣質觀其善相熏陶也,德性觀其善相涵養也。
是故曰「錄之觀有八善焉」,此之謂也。
匪直八善已也,觀善之錄有四益焉:有名、有字、有祖考、有籍貫焉。
曰:何居?退則觀其善焉,仕則觀其行焉,世則觀其顯揚焉,居則觀其鄉裡焉。
毋以退而索居離群,而所養之不今若也。
毋以仕而怠事盜貨,而行之不今若也。
毋以弛於立身行道而遺父母羞辱,玷斯錄之世芳也。
毋以貨敗官,他日不齒於其鄉裡,而忝斯錄之籍貫也。
諸生行八善、兼四益,然則斯錄者,蓋相觀相厲以入於至善之歸,聖賢之域者也。
六堂諸生任藻等詣甘泉子,請書於錄之首簡,甘泉子曰:「嘻!諸生其共勉之矣,予夙有所試矣。
」癸巳五月初二日 灤州刻白沙先生全集序 侍禦柯子遷之從甘泉子遊,尚論於白沙先生之學,有全集足征焉,言於劉灤州體元曰:「白沙之道教未遍行於北,北士之憾也。
若以全集刻之,俾北方學者誦其詩,讀其書,而知先生之道之學,非政務之先急者乎!」劉子遂以侍禦之意緻書於甘泉子,求全集而厘正之,去其疑者,益其遺者,且請序其所以作者之意,俾讀者不徒以詩文觀也,庶於道教有裨焉。
甘泉子曰:「善哉!子之言也;大哉!子之志也。
夫先生聖人之徒也;先生詩文,其中古之制作乎!其詩歌如風、雅、頌,其文詞如谟、訓、诰。
」或聞之愕然,曰:「何哉?若是其大也,不亦少誇矣乎?今觀其詩歌之體裁,猶夫今之詩也,何取乎風、雅、頌?觀其文詞之矱度,猶夫今之文也,何取乎谟、訓、诰?」甘泉子曰:「非是之謂也。
孟轲有焉:『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何謂乎?聖賢之言,發乎人心之同然,故與古訓異體而同道。
夫惟求於牝牡骊黃之外者,然後得馬之真相;忘於言語形似之外者,而後得聖賢之蘊。
是故以其中和之性情,發而為和平之詠歎,優遊而敦厚焉,是亦風、雅、頌而已矣。
以其自得之精意,以發其未發之蘊,載道而典則焉,是亦谟、訓、诰而已矣。
」曰:「然則何以異乎?」曰:「言詞古今之不同,猶之東西南北之方言,聲氣之異耳矣,而因以為人性有異可乎?今以詞之古今而疑聖賢之異者,則亦猶求人性於東西南北之音之類也,求馬於牝牡骊黃之類也。
」曰:「然則果若是同乎?」曰:「以詩觀之,風殊於頌,頌殊於雅矣。
遂謂詩果不同,可乎?以書觀之,诰殊於訓,訓殊於谟矣。
遂謂書果不同,可乎?則又何以疑乎後世之詩之文也哉?故求先生之詩文者,當求先生之道於言外之意,以合乎古訓,而不當求先生於言詞之間,則惑也。
夫然後知先生之詩文,不可以後之詩人文士之詩文觀之矣。
此作者之精,與夫觀者之法,略為學者道之,俾開卷可得,而不惑於迷方焉。
」柯子聞之,喟然歎曰:「不圖先生之為教之至於斯也。
」遂俾刻焉,以與同志者共之。
嘉靖癸巳五月二十九日 亭秋方先生詩集序 夫詩言志者也,故觀詩可以知其人之志矣。
詩發乎性情者也,故觀詩可以知其人之性情之邪正矣。
詩可以觀,故内之以觀德,外之以觀業,而其本末具矣。
夫詩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孚民物,而成諸其事業,故觀詩者,本其性情心志之所格,而知其福德世業之遠大矣。
或曰:「何觀焉?」曰:「盍觀諸水乎!善知本者,若觀其瀾,而知源泉之淵淵其淵矣。
善知用者,若觀其源泉之淵淵,而知其有浩浩成海之勢矣。
」夫聲詩也者,發於心志而放於事業者也。
是故其善心發者其聲俞,其怒心發者其聲厲,其哀心發者其聲?,其樂心發者其聲喈,其中和之心發者其聲平以和。
五者皆生於心也,生於其心,發於其聲,感於其物,征於其休咎。
故其俞聲感者其物欣,其厲聲感者其物殺,其?聲感者其物索,其喈聲感者其物暢,其和平之聲感者其物生以遂。
記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
」四者,聲音感物之敝也。
故五聲四敝之流,其在天下猶其在一國也,其在一國猶其在一家也。
亭秋先生之詩,其所謂一家和平之音者非耶!不矯矯於風雅,不拘拘於漢唐,而超乎鍜煉敲推之上,直與風雅同其性情心志之所發,以希平易不作之域。
餘亦谛觀其瀾矣。
曰:「然則何以知其源?」曰:「先生博極群書,自有載籍,罔不畢究。
雖細如蠛蠓,大如須彌,罔不悉知,不但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已。
及乎滿而不發,宜彰而隐,不求聞達,肥遁終身,非所謂源泉渾渾,淵不可量者乎!是故蘊諸其身,裕諸其後昆。
發於子遂全州學博,未艾也;發於孫貴科賢參衛幕茂科夙登鄉薦,未艾也;發於孫西樵公叔賢獻夫,由學士位冢宰,陟輔相,論道弘化,寅亮天地,燮理陰陽,贊育萬物,皆其職分優為之,未艾也。
所謂放於四海者非耶?自非先生開其洪源以長其流,而然耶?於是乎可以觀先生之詩,體用本末之全矣。
西樵公将梓之以傳,俾予序之。
夫先生之詩固不待序而傳,而予之序何足以盡先生之妙哉?讀者可以觀其志,吟詠其性情之正,當自得之於言意之表矣。
」嘉靖癸巳六月初九日 送太守朱君之任肇慶序 嘉靖癸巳夏,大理寺正朱君全甫節擢守肇慶,問政於甘泉子,廷評梁子為之先焉。
甘泉子曰:「夫朱君屬嘗詳刑於吾廣肇慶附郡也,親其經過之地,且咨詢謀度,使者之事,觀風俗,問民疾苦,必嘗目擊而耳濡焉。
豈不聞前文人之風,有仕於斯地,不持一硯而歸者乎!後之君子仰其清風,而傳其德政,至於今不衰乎!夫清,德之源也,政
夫物則亦有然者矣,而況於人乎!而況於為君子乎!甘泉子曰:以吾觀於成均堂班之制以相習,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昔者帝王之世,比屋可封,人人有君子之行,非其性成之也,其習則然也。
比闾族黨之相習,習而成之於變化也。
故變化之道,自士習之風始矣。
夫成均之制,有堂焉,有班焉。
堂相觀於堂也,班相觀於班也;班相觀於堂,堂相觀於師也,而先王德行道藝之教成矣。
是故錄之觀有八善焉:出入觀其善相友也,德業觀其善相師也,作事觀其善相法也,容止觀其善相觀也,進退觀其善相度也,過失觀其善相規也,氣質觀其善相熏陶也,德性觀其善相涵養也。
是故曰「錄之觀有八善焉」,此之謂也。
匪直八善已也,觀善之錄有四益焉:有名、有字、有祖考、有籍貫焉。
曰:何居?退則觀其善焉,仕則觀其行焉,世則觀其顯揚焉,居則觀其鄉裡焉。
毋以退而索居離群,而所養之不今若也。
毋以仕而怠事盜貨,而行之不今若也。
毋以弛於立身行道而遺父母羞辱,玷斯錄之世芳也。
毋以貨敗官,他日不齒於其鄉裡,而忝斯錄之籍貫也。
諸生行八善、兼四益,然則斯錄者,蓋相觀相厲以入於至善之歸,聖賢之域者也。
六堂諸生任藻等詣甘泉子,請書於錄之首簡,甘泉子曰:「嘻!諸生其共勉之矣,予夙有所試矣。
」癸巳五月初二日 灤州刻白沙先生全集序 侍禦柯子遷之從甘泉子遊,尚論於白沙先生之學,有全集足征焉,言於劉灤州體元曰:「白沙之道教未遍行於北,北士之憾也。
若以全集刻之,俾北方學者誦其詩,讀其書,而知先生之道之學,非政務之先急者乎!」劉子遂以侍禦之意緻書於甘泉子,求全集而厘正之,去其疑者,益其遺者,且請序其所以作者之意,俾讀者不徒以詩文觀也,庶於道教有裨焉。
甘泉子曰:「善哉!子之言也;大哉!子之志也。
夫先生聖人之徒也;先生詩文,其中古之制作乎!其詩歌如風、雅、頌,其文詞如谟、訓、诰。
」或聞之愕然,曰:「何哉?若是其大也,不亦少誇矣乎?今觀其詩歌之體裁,猶夫今之詩也,何取乎風、雅、頌?觀其文詞之矱度,猶夫今之文也,何取乎谟、訓、诰?」甘泉子曰:「非是之謂也。
孟轲有焉:『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何謂乎?聖賢之言,發乎人心之同然,故與古訓異體而同道。
夫惟求於牝牡骊黃之外者,然後得馬之真相;忘於言語形似之外者,而後得聖賢之蘊。
是故以其中和之性情,發而為和平之詠歎,優遊而敦厚焉,是亦風、雅、頌而已矣。
以其自得之精意,以發其未發之蘊,載道而典則焉,是亦谟、訓、诰而已矣。
」曰:「然則何以異乎?」曰:「言詞古今之不同,猶之東西南北之方言,聲氣之異耳矣,而因以為人性有異可乎?今以詞之古今而疑聖賢之異者,則亦猶求人性於東西南北之音之類也,求馬於牝牡骊黃之類也。
」曰:「然則果若是同乎?」曰:「以詩觀之,風殊於頌,頌殊於雅矣。
遂謂詩果不同,可乎?以書觀之,诰殊於訓,訓殊於谟矣。
遂謂書果不同,可乎?則又何以疑乎後世之詩之文也哉?故求先生之詩文者,當求先生之道於言外之意,以合乎古訓,而不當求先生於言詞之間,則惑也。
夫然後知先生之詩文,不可以後之詩人文士之詩文觀之矣。
此作者之精,與夫觀者之法,略為學者道之,俾開卷可得,而不惑於迷方焉。
」柯子聞之,喟然歎曰:「不圖先生之為教之至於斯也。
」遂俾刻焉,以與同志者共之。
嘉靖癸巳五月二十九日 亭秋方先生詩集序 夫詩言志者也,故觀詩可以知其人之志矣。
詩發乎性情者也,故觀詩可以知其人之性情之邪正矣。
詩可以觀,故内之以觀德,外之以觀業,而其本末具矣。
夫詩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孚民物,而成諸其事業,故觀詩者,本其性情心志之所格,而知其福德世業之遠大矣。
或曰:「何觀焉?」曰:「盍觀諸水乎!善知本者,若觀其瀾,而知源泉之淵淵其淵矣。
善知用者,若觀其源泉之淵淵,而知其有浩浩成海之勢矣。
」夫聲詩也者,發於心志而放於事業者也。
是故其善心發者其聲俞,其怒心發者其聲厲,其哀心發者其聲?,其樂心發者其聲喈,其中和之心發者其聲平以和。
五者皆生於心也,生於其心,發於其聲,感於其物,征於其休咎。
故其俞聲感者其物欣,其厲聲感者其物殺,其?聲感者其物索,其喈聲感者其物暢,其和平之聲感者其物生以遂。
記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
」四者,聲音感物之敝也。
故五聲四敝之流,其在天下猶其在一國也,其在一國猶其在一家也。
亭秋先生之詩,其所謂一家和平之音者非耶!不矯矯於風雅,不拘拘於漢唐,而超乎鍜煉敲推之上,直與風雅同其性情心志之所發,以希平易不作之域。
餘亦谛觀其瀾矣。
曰:「然則何以知其源?」曰:「先生博極群書,自有載籍,罔不畢究。
雖細如蠛蠓,大如須彌,罔不悉知,不但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已。
及乎滿而不發,宜彰而隐,不求聞達,肥遁終身,非所謂源泉渾渾,淵不可量者乎!是故蘊諸其身,裕諸其後昆。
發於子遂全州學博,未艾也;發於孫貴科賢參衛幕茂科夙登鄉薦,未艾也;發於孫西樵公叔賢獻夫,由學士位冢宰,陟輔相,論道弘化,寅亮天地,燮理陰陽,贊育萬物,皆其職分優為之,未艾也。
所謂放於四海者非耶?自非先生開其洪源以長其流,而然耶?於是乎可以觀先生之詩,體用本末之全矣。
西樵公将梓之以傳,俾予序之。
夫先生之詩固不待序而傳,而予之序何足以盡先生之妙哉?讀者可以觀其志,吟詠其性情之正,當自得之於言意之表矣。
」嘉靖癸巳六月初九日 送太守朱君之任肇慶序 嘉靖癸巳夏,大理寺正朱君全甫節擢守肇慶,問政於甘泉子,廷評梁子為之先焉。
甘泉子曰:「夫朱君屬嘗詳刑於吾廣肇慶附郡也,親其經過之地,且咨詢謀度,使者之事,觀風俗,問民疾苦,必嘗目擊而耳濡焉。
豈不聞前文人之風,有仕於斯地,不持一硯而歸者乎!後之君子仰其清風,而傳其德政,至於今不衰乎!夫清,德之源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