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門人江都沈珠等校刊
文集
序
送廣西提學佥憲張君惟喬之任序
嘉靖辛卯三月,主客郎中張君嶽惟喬承簡命廣西佥事,爰督學校,四司以例請贈言,其序在予。
張君進而問曰:「夫督學職教也,以今視古,如彼其久也;以廣右視中朝,如彼其遠也。
未聞有行古之教而被之遠者,豈古今遠近,其教固不可同哉!」予曰:「盍求諸道乎?」問:「道之同否?」曰:「盍求諸性乎?」問:「性之同否?」曰:「盍求諸天乎?夫教原於道,道原於性,性原於天,天同則性同,性同則道同,道同則教同。
是故天無二性,道無二教。
」曰:「然則古人之道所以合於教者,何居?所謂德行道藝者,宜若可行乎哉?」曰:「可。
記曰:『笃其實而藝者書之。
』易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周子曰:『聖人之訓,入乎耳,感乎心,蘊之為德行,發之為事業。
』是故德行道藝之緻一矣。
主司觀其道藝之詞,而其德行可知矣。
是故德行道藝之教施,而鄉舉裡選之法寓矣。
鄉舉裡選之法寓,而一道德同風俗之治緻矣。
何古今遠近之間哉!不然,於當時之制,而寓先王之意者,二業合一是也。
莫之禦而不為,非無其時也,無其心也。
以予觀於子則有是心矣。
若夫潤澤力行之,則在子之身矣。
子嘗不就科道之選,其為行人,谏武廟南巡,杖谪南監學正也,複行人,轉司副也。
升南武選,員外祠祭正郎,為?職也,所在有聲,直氣侃侃,擴而充之,模範在我矣。
以古人之心,行古人之教,何往不濟哉! 送大光祿(洗)[冼]羅江先生之南都序 維十年三月,羅江(洗)[冼]先生以大仆少卿遷南京光祿卿,越月且行,甘泉子餞焉,而與之道舊,曰:「夫可以常知者天也,其不可以逆期者,人也。
不亮夫可以常知之天,而役役於不可[以逆期]之人,則惑矣。
水也昔弘治壬子與先生同舉於鄉,歌鹿鳴而賓興以觀光上國者七十有五人。
當是時,人人皆有淩霄之志,攀龍麟附鳳翼摩空之氣。
今且四十年耳,前後凡去位者、而病者、而死者不可勝紀矣,而吾二人獨存,人事果可以逆期耶?先生後四年而舉丙辰進士,予以老母無侍,不舉進士者十有三年,志終焉已矣。
乙醜,感慈母之言,乃複舉進士。
夫己志且不可逆知,況人事乎?先生尹安仁有聲,起為禦史;吾入翰林為編修,而與同朝。
先生為禦史有聲,選操本筆,資望可通顯矣,而乞終養以去。
後五年,吾亦以母卒於迎養之京邸,而去越居西樵山,栖煙霞之洞,而先生以母養既終,扣翳門之關,訪我於大科煙霞之麓,将蔔山鄰焉而未果。
凡予閑居者八年,為正德辛巳,志以為終焉決矣。
明年壬午,今上禦極改元,下诏求遺逸,枯槁勃勃,如複生意,有雲龍風虎之感。
遂翻然應诏而出,由侍讀遷南司成少宰,以轉貳秩宗。
其嘉靖七年,而先生以通政參議起於家,尋遷太仆少卿。
越二年,又陟今官。
於是[向時蔔居]終焉之志,皆若負焉,人事果不可期也。
至[於福善禍淫,天之道也,久]而終定。
先生為安仁也,稱惠政;巡於南郡也,稱明察;操筆都台,則稱不阿權勢。
去歸侍養其母也,不離膝下,不至公府,稱孝廉,以緻連膺殊擢,受終佑焉。
謂天之福善者,非耶!而水不足道也,亦嘗受教君子矣,惴惴焉守其身以不辱其親,若臨深淵、履薄冰,乃庶幾逭天譴,叨厚祿,忝清秩,徒以守正遲蹇而幸免尤悔矣。
天果不可以常知耶!記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俟命者,天也;僥幸者,人也。
天者,機在我也;人者,機在物也。
申包胥曰:『人衆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夫天也者,理也,理在我者也。
吾求體天之理,配天之命而已矣,吾庸舍吾所可知,而求夫所不可知者哉?」鄉士大夫聞之曰:「知言也。
請書以為贈言,遵古道焉。
」 賀侍禦譚君考績序 甘泉子曰:朝廷天下如一身也,是故大君如腹心,大臣如股肱,庶官如百骸,言官如喉舌。
故喉舌塞則血氣不通而百骸病,百骸病則痿痹不知痛癢而股肱廢,股肱廢則天君不宰而心志荒。
然則喉舌於人身之死生,言官於人國之治亂,豈小小哉?古有至仁之君曰帝堯,其性浚哲,其德好生,仁其心矣。
命禹作股肱,耳目汝翼,為明聽,汝毋面從,仁其股肱矣。
命四嶽、九官、十二牧、百僚師師,仁其百骸矣。
命龍作納言,夙夜惟允,仁其喉舌矣。
於斯之時,雍熙太和,四方無虞,如人一身血氣充周,而康強勿恙,是之謂仁壽之世。
侍禦君有石子、李子、王子、端子者,踵門而告甘泉子曰:「聞先生有喉舌之論,吾黨二十有四人者,皆司喉舌者也,而蓬溪譚子又适以六年考績於天官,先生盍因是而诏焉,俾得以盡喉舌之道,可乎?」甘泉子喟然曰:「夫喉咽者之於人之身,其至要至要者也,而凡百骸四肢心腹賴以通焉,可不慎與!可不慎與!」「敢問慎之道。
」曰:「毋亟而病諸!毋緩而廢諸!不亟不緩,呼吸以時,節宣以理,而應八風之和,斯其善矣!斯其善矣!」曰:「惟子廣焉以盡其義。
」曰:「子不見太極之宰,四時以行,百物以生,二氣以橐以鑰,其亦天地之喉舌也已。
吾嘗有雅於蓬溪子,蓬溪子正人也。
每出正氣,每發正論,老成持重,勿亟勿緩,以正庶事,共成聖明中興之治。
今六載秩滿,由是而超百官,位股肱,可立而待矣。
雖然,虞廷之道,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然則譚子之功業尚未涯也。
誠使庶績鹹熙,分背三苗,如血氣貫通乎四肢百骸,達乎腹心,而天下太平,稱堯、舜至仁之化,上下與天地四時百物同流,夫然後謂之功績之大成也。
則蓬溪子之事業,豈有涯哉!予因以是為諸君願之。
」嘉靖辛卯十一月望 永興便江李氏重修族
張君進而問曰:「夫督學職教也,以今視古,如彼其久也;以廣右視中朝,如彼其遠也。
未聞有行古之教而被之遠者,豈古今遠近,其教固不可同哉!」予曰:「盍求諸道乎?」問:「道之同否?」曰:「盍求諸性乎?」問:「性之同否?」曰:「盍求諸天乎?夫教原於道,道原於性,性原於天,天同則性同,性同則道同,道同則教同。
是故天無二性,道無二教。
」曰:「然則古人之道所以合於教者,何居?所謂德行道藝者,宜若可行乎哉?」曰:「可。
記曰:『笃其實而藝者書之。
』易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周子曰:『聖人之訓,入乎耳,感乎心,蘊之為德行,發之為事業。
』是故德行道藝之緻一矣。
主司觀其道藝之詞,而其德行可知矣。
是故德行道藝之教施,而鄉舉裡選之法寓矣。
鄉舉裡選之法寓,而一道德同風俗之治緻矣。
何古今遠近之間哉!不然,於當時之制,而寓先王之意者,二業合一是也。
莫之禦而不為,非無其時也,無其心也。
以予觀於子則有是心矣。
若夫潤澤力行之,則在子之身矣。
子嘗不就科道之選,其為行人,谏武廟南巡,杖谪南監學正也,複行人,轉司副也。
升南武選,員外祠祭正郎,為?職也,所在有聲,直氣侃侃,擴而充之,模範在我矣。
以古人之心,行古人之教,何往不濟哉! 送大光祿(洗)[冼]羅江先生之南都序 維十年三月,羅江(洗)[冼]先生以大仆少卿遷南京光祿卿,越月且行,甘泉子餞焉,而與之道舊,曰:「夫可以常知者天也,其不可以逆期者,人也。
不亮夫可以常知之天,而役役於不可[以逆期]之人,則惑矣。
水也昔弘治壬子與先生同舉於鄉,歌鹿鳴而賓興以觀光上國者七十有五人。
當是時,人人皆有淩霄之志,攀龍麟附鳳翼摩空之氣。
今且四十年耳,前後凡去位者、而病者、而死者不可勝紀矣,而吾二人獨存,人事果可以逆期耶?先生後四年而舉丙辰進士,予以老母無侍,不舉進士者十有三年,志終焉已矣。
乙醜,感慈母之言,乃複舉進士。
夫己志且不可逆知,況人事乎?先生尹安仁有聲,起為禦史;吾入翰林為編修,而與同朝。
先生為禦史有聲,選操本筆,資望可通顯矣,而乞終養以去。
後五年,吾亦以母卒於迎養之京邸,而去越居西樵山,栖煙霞之洞,而先生以母養既終,扣翳門之關,訪我於大科煙霞之麓,将蔔山鄰焉而未果。
凡予閑居者八年,為正德辛巳,志以為終焉決矣。
明年壬午,今上禦極改元,下诏求遺逸,枯槁勃勃,如複生意,有雲龍風虎之感。
遂翻然應诏而出,由侍讀遷南司成少宰,以轉貳秩宗。
其嘉靖七年,而先生以通政參議起於家,尋遷太仆少卿。
越二年,又陟今官。
於是[向時蔔居]終焉之志,皆若負焉,人事果不可期也。
至[於福善禍淫,天之道也,久]而終定。
先生為安仁也,稱惠政;巡於南郡也,稱明察;操筆都台,則稱不阿權勢。
去歸侍養其母也,不離膝下,不至公府,稱孝廉,以緻連膺殊擢,受終佑焉。
謂天之福善者,非耶!而水不足道也,亦嘗受教君子矣,惴惴焉守其身以不辱其親,若臨深淵、履薄冰,乃庶幾逭天譴,叨厚祿,忝清秩,徒以守正遲蹇而幸免尤悔矣。
天果不可以常知耶!記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俟命者,天也;僥幸者,人也。
天者,機在我也;人者,機在物也。
申包胥曰:『人衆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夫天也者,理也,理在我者也。
吾求體天之理,配天之命而已矣,吾庸舍吾所可知,而求夫所不可知者哉?」鄉士大夫聞之曰:「知言也。
請書以為贈言,遵古道焉。
」 賀侍禦譚君考績序 甘泉子曰:朝廷天下如一身也,是故大君如腹心,大臣如股肱,庶官如百骸,言官如喉舌。
故喉舌塞則血氣不通而百骸病,百骸病則痿痹不知痛癢而股肱廢,股肱廢則天君不宰而心志荒。
然則喉舌於人身之死生,言官於人國之治亂,豈小小哉?古有至仁之君曰帝堯,其性浚哲,其德好生,仁其心矣。
命禹作股肱,耳目汝翼,為明聽,汝毋面從,仁其股肱矣。
命四嶽、九官、十二牧、百僚師師,仁其百骸矣。
命龍作納言,夙夜惟允,仁其喉舌矣。
於斯之時,雍熙太和,四方無虞,如人一身血氣充周,而康強勿恙,是之謂仁壽之世。
侍禦君有石子、李子、王子、端子者,踵門而告甘泉子曰:「聞先生有喉舌之論,吾黨二十有四人者,皆司喉舌者也,而蓬溪譚子又适以六年考績於天官,先生盍因是而诏焉,俾得以盡喉舌之道,可乎?」甘泉子喟然曰:「夫喉咽者之於人之身,其至要至要者也,而凡百骸四肢心腹賴以通焉,可不慎與!可不慎與!」「敢問慎之道。
」曰:「毋亟而病諸!毋緩而廢諸!不亟不緩,呼吸以時,節宣以理,而應八風之和,斯其善矣!斯其善矣!」曰:「惟子廣焉以盡其義。
」曰:「子不見太極之宰,四時以行,百物以生,二氣以橐以鑰,其亦天地之喉舌也已。
吾嘗有雅於蓬溪子,蓬溪子正人也。
每出正氣,每發正論,老成持重,勿亟勿緩,以正庶事,共成聖明中興之治。
今六載秩滿,由是而超百官,位股肱,可立而待矣。
雖然,虞廷之道,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然則譚子之功業尚未涯也。
誠使庶績鹹熙,分背三苗,如血氣貫通乎四肢百骸,達乎腹心,而天下太平,稱堯、舜至仁之化,上下與天地四時百物同流,夫然後謂之功績之大成也。
則蓬溪子之事業,豈有涯哉!予因以是為諸君願之。
」嘉靖辛卯十一月望 永興便江李氏重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