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有貫穿之義焉。
」是故君子之學,讀誠意之事,則感其意之理;讀正心之事,則感其心之理;讀修身之事,則感其身之理;讀齊家之事,則感其家之理;讀治國之事,則感其國之理;讀平天下之事,則感其天下之理。
理也者,吾之良知也;學之者,所以覺其良知也,知也。
存之又存,存存而不息,由一念以達諸萬事,皆行也,故曰:「有感悟之義焉。
」是故讀斯通者,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理皆備於我矣。
故君得之以成其仁,臣得之以成其敬,學士得之以成其德,家國天下之民得之以會極而歸極,是故聖人之學,無餘蘊矣。
或曰:「諸通無格緻者,何也?」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無非格緻之地也。
夫又何贅焉!」或又曰:「夫格緻而不及天地萬物者,何也?」曰:「意心身家國天下一貫,聖門切問近思之學也。
然而天地萬物同體無外矣。
雖位育配天可也,何高遠之求?」或疑曰:「真德秀之衍義,丘浚之補具矣。
而乃又有格物通者,何居?」臣應之曰:「孔門一本無二之指,臣幸得之於正經,證之於諸儒,仰稽於我皇祖之訓者,上下十餘年,而思欲效其愚見者,久矣。
乃今伏聞聖明四年七月初四日诏,令文臣撮經書史鑒有關帝王德政之要者,直解進覽。
臣實欣慶聖學日升,務求典要。
竊念臣亦舊忝詞臣講官也,心在皇室,忠切勸學,故不揣疏愚,遠自伏羲、二帝、三王,與夫諸儒之格言,近至我祖宗列聖之谟烈,章采而節釋之,不詭於衍義與補,而容或少有發明而一助焉,庶或上裨聖明進德修業合一之要領,且明經文直以格物為諸條之統會樞紐也。
有随事體認之實,合孔門求仁一貫之指。
夫聖人之學,體用一原,本末遠近兼緻,知行并進者也。
此臣格物通之所以作也。
嘉靖壬午六月初一日 贈黃門林君舜卿考滿入京序 嘉靖戊子六月二日,南京戶科給事中林子舜卿三載考績於京。
厥僚趙子、方子、丘子、柯子謂予曰:「盍有言以壯其行!」或曰:「林子之考績也,事欤?言欤?道欤?」應者曰:「林子者,以道為體,以事為用,以言為職者也。
」甘泉子曰:「太上貴道而忘言,其次貴事而幾言,其次貴言而極言。
極言非世之福也。
大道之世,羲、農、軒轅,渾渾爾,沌沌爾。
其君臣相忘於道,如魚相忘於水,故不言而信,不辯而理。
至德之世,唐、虞蕩蕩爾,夏、商、周穆穆爾。
其君臣相順於事,若決河,若轉環。
言出而都俞,丕應而徯志。
道德之衰,叔季之世,谔谔爾,蹇蹇爾。
其君臣相疑於言,龍逢[碎]首,比乾剖心,嵇生血衣,朱雲折檻,相死相敗於極言。
是故大易納牖遇巷,禮不顯谏,事君務幾谏而薄犯顔,孔子從諷谏,左師回太後,孟子不言於齊王而攻邪心,魏征願良臣,程伯淳不用文字而感以誠意。
諸聖賢者,果貴極言耶?幾言耶?明诤顯谏耶?潛消默奪於冥冥之中,期緻斯世於大道,而相與忘言耶?然則林子之為績蓋有在矣。
林子産於瓊,海岸孤絕,厥質淑異,不剛不柔,亦德正直,亦德忠厚,非其道欤?銷乃糧刍鹽魚,給乃布花襖*,揭查乃軍民黃冊,點乃操軍,估乃金箔朱絲漆鐵,存恤乃軍士,審乃陳言,非其事欤?人皆譊譊,子獨默默,人皆谔谔,子獨确确。
默不失寡,言不失多。
至於桃李蹊成,豚魚孚及,言若不出而人從,不動聲色而事集。
故其在市氓,市氓感之曰「賢」;其在多士,多士感之曰「賢」;其在大夫公卿,大夫公卿感之曰「賢」。
其果貴極言耶?否耶?使其日在帝之左右,則以其幾言之感,遇聖明進德修道之會,略人政适問之煩,緻至誠格心之力,則不言而治理,骎骎乎大道之世可望矣。
於其行也,蓋欲與之忘言。
送少京兆黃複齋先生遷順天序 複齋黃子産於隆慶,給事於金台,丞於順天,補於應天,乃今複丞於順天。
人或謂黃子北産也,不宜於南,今複北,宜也。
應天尹天遊陳子謂甘泉子宜有言。
甘泉子曰:「信若言也,夫天無二,然則南北弗同天欤?胡越之子聲相似,南北不同質欤?四海聖人一心一理,然則南北不同心而異學欤?是故人有南北,天無南北;文有南北,質無南北;事有南北,心無南北;治有南北,學無南北。
故學一於心,心一於質,質一於天,[天者一]定也,故君子之道,務本而已矣。
是故君子言人必先天,言文必先質,言事必先心,言政必先學,盍[觀聖]人之事天乎?器用陶匏,貴樸也;牲用特,貴一也;角繭栗,貴誠也;掃地而行事,貴質也。
言崇質樸,緻其誠一於天也。
君子之政學,反本質而合之於天而已也。
是故古之君子之於政學也,質勝文,而成者十九;今之君子[之於政]學也,文勝質,而敗者亦十九。
語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夫黃子者,彼其心忠信也,端确人也。
全質於天,不鑿於人者也。
其學而不已,造於天德,何[難焉?夫何以故?天]之道,質樸誠一而已矣。
夫然,則黃子之在北,其猶在南也;其在南,猶其在北也。
均是天也,均是人心也。
兩京兆固天下之首,而上下之交也,有以事乎上,有以治乎下。
今又近矣。
故以此事上,則可緻君為堯、舜之君;以此治下,則可使民為唐、虞之民。
是在黃子勉之耳。
天遊子因複齋子寓諸仰止黎子,其謂然否?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據嘉靖八年本補字 壽顧愚逸先生八十華誕序 甘泉子曰:「以予觀於世,而知凡為人者、為人子者之賢聖,非本於天,則本於其父兄矣。
何哉?善性原於天,生於父母也。
予昔在翰林時,往往見顧氏子華玉璘之詩,詞則為唐,翰墨則為晉,曰:「華采矣。
顧氏何自而有此子哉!」華玉於時起病進士,擢南司封,曆稽勳正郎矣。
及聞華玉守開封,行善政,有惠於民,無畏於勢,忤王?,逮诏獄,谪全州,則曰:「其政事節氣矣。
顧氏何自而有此子哉?」及移守台州,大參浙藩,則見其與台人黃子、應子往複論學,曰:「其儒雅矣。
顧氏何自而有此子哉!」及見陽明傳習錄,華玉以知味而乃食譬知行之先後,則曰:「其殆志學矣。
顧氏何自
」是故君子之學,讀誠意之事,則感其意之理;讀正心之事,則感其心之理;讀修身之事,則感其身之理;讀齊家之事,則感其家之理;讀治國之事,則感其國之理;讀平天下之事,則感其天下之理。
理也者,吾之良知也;學之者,所以覺其良知也,知也。
存之又存,存存而不息,由一念以達諸萬事,皆行也,故曰:「有感悟之義焉。
」是故讀斯通者,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理皆備於我矣。
故君得之以成其仁,臣得之以成其敬,學士得之以成其德,家國天下之民得之以會極而歸極,是故聖人之學,無餘蘊矣。
或曰:「諸通無格緻者,何也?」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無非格緻之地也。
夫又何贅焉!」或又曰:「夫格緻而不及天地萬物者,何也?」曰:「意心身家國天下一貫,聖門切問近思之學也。
然而天地萬物同體無外矣。
雖位育配天可也,何高遠之求?」或疑曰:「真德秀之衍義,丘浚之補具矣。
而乃又有格物通者,何居?」臣應之曰:「孔門一本無二之指,臣幸得之於正經,證之於諸儒,仰稽於我皇祖之訓者,上下十餘年,而思欲效其愚見者,久矣。
乃今伏聞聖明四年七月初四日诏,令文臣撮經書史鑒有關帝王德政之要者,直解進覽。
臣實欣慶聖學日升,務求典要。
竊念臣亦舊忝詞臣講官也,心在皇室,忠切勸學,故不揣疏愚,遠自伏羲、二帝、三王,與夫諸儒之格言,近至我祖宗列聖之谟烈,章采而節釋之,不詭於衍義與補,而容或少有發明而一助焉,庶或上裨聖明進德修業合一之要領,且明經文直以格物為諸條之統會樞紐也。
有随事體認之實,合孔門求仁一貫之指。
夫聖人之學,體用一原,本末遠近兼緻,知行并進者也。
此臣格物通之所以作也。
嘉靖壬午六月初一日 贈黃門林君舜卿考滿入京序 嘉靖戊子六月二日,南京戶科給事中林子舜卿三載考績於京。
厥僚趙子、方子、丘子、柯子謂予曰:「盍有言以壯其行!」或曰:「林子之考績也,事欤?言欤?道欤?」應者曰:「林子者,以道為體,以事為用,以言為職者也。
」甘泉子曰:「太上貴道而忘言,其次貴事而幾言,其次貴言而極言。
極言非世之福也。
大道之世,羲、農、軒轅,渾渾爾,沌沌爾。
其君臣相忘於道,如魚相忘於水,故不言而信,不辯而理。
至德之世,唐、虞蕩蕩爾,夏、商、周穆穆爾。
其君臣相順於事,若決河,若轉環。
言出而都俞,丕應而徯志。
道德之衰,叔季之世,谔谔爾,蹇蹇爾。
其君臣相疑於言,龍逢[碎]首,比乾剖心,嵇生血衣,朱雲折檻,相死相敗於極言。
是故大易納牖遇巷,禮不顯谏,事君務幾谏而薄犯顔,孔子從諷谏,左師回太後,孟子不言於齊王而攻邪心,魏征願良臣,程伯淳不用文字而感以誠意。
諸聖賢者,果貴極言耶?幾言耶?明诤顯谏耶?潛消默奪於冥冥之中,期緻斯世於大道,而相與忘言耶?然則林子之為績蓋有在矣。
林子産於瓊,海岸孤絕,厥質淑異,不剛不柔,亦德正直,亦德忠厚,非其道欤?銷乃糧刍鹽魚,給乃布花襖*,揭查乃軍民黃冊,點乃操軍,估乃金箔朱絲漆鐵,存恤乃軍士,審乃陳言,非其事欤?人皆譊譊,子獨默默,人皆谔谔,子獨确确。
默不失寡,言不失多。
至於桃李蹊成,豚魚孚及,言若不出而人從,不動聲色而事集。
故其在市氓,市氓感之曰「賢」;其在多士,多士感之曰「賢」;其在大夫公卿,大夫公卿感之曰「賢」。
其果貴極言耶?否耶?使其日在帝之左右,則以其幾言之感,遇聖明進德修道之會,略人政适問之煩,緻至誠格心之力,則不言而治理,骎骎乎大道之世可望矣。
於其行也,蓋欲與之忘言。
送少京兆黃複齋先生遷順天序 複齋黃子産於隆慶,給事於金台,丞於順天,補於應天,乃今複丞於順天。
人或謂黃子北産也,不宜於南,今複北,宜也。
應天尹天遊陳子謂甘泉子宜有言。
甘泉子曰:「信若言也,夫天無二,然則南北弗同天欤?胡越之子聲相似,南北不同質欤?四海聖人一心一理,然則南北不同心而異學欤?是故人有南北,天無南北;文有南北,質無南北;事有南北,心無南北;治有南北,學無南北。
故學一於心,心一於質,質一於天,[天者一]定也,故君子之道,務本而已矣。
是故君子言人必先天,言文必先質,言事必先心,言政必先學,盍[觀聖]人之事天乎?器用陶匏,貴樸也;牲用特,貴一也;角繭栗,貴誠也;掃地而行事,貴質也。
言崇質樸,緻其誠一於天也。
君子之政學,反本質而合之於天而已也。
是故古之君子之於政學也,質勝文,而成者十九;今之君子[之於政]學也,文勝質,而敗者亦十九。
語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夫黃子者,彼其心忠信也,端确人也。
全質於天,不鑿於人者也。
其學而不已,造於天德,何[難焉?夫何以故?天]之道,質樸誠一而已矣。
夫然,則黃子之在北,其猶在南也;其在南,猶其在北也。
均是天也,均是人心也。
兩京兆固天下之首,而上下之交也,有以事乎上,有以治乎下。
今又近矣。
故以此事上,則可緻君為堯、舜之君;以此治下,則可使民為唐、虞之民。
是在黃子勉之耳。
天遊子因複齋子寓諸仰止黎子,其謂然否?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據嘉靖八年本補字 壽顧愚逸先生八十華誕序 甘泉子曰:「以予觀於世,而知凡為人者、為人子者之賢聖,非本於天,則本於其父兄矣。
何哉?善性原於天,生於父母也。
予昔在翰林時,往往見顧氏子華玉璘之詩,詞則為唐,翰墨則為晉,曰:「華采矣。
顧氏何自而有此子哉!」華玉於時起病進士,擢南司封,曆稽勳正郎矣。
及聞華玉守開封,行善政,有惠於民,無畏於勢,忤王?,逮诏獄,谪全州,則曰:「其政事節氣矣。
顧氏何自而有此子哉?」及移守台州,大參浙藩,則見其與台人黃子、應子往複論學,曰:「其儒雅矣。
顧氏何自而有此子哉!」及見陽明傳習錄,華玉以知味而乃食譬知行之先後,則曰:「其殆志學矣。
顧氏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