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

關燈
文集 門人江都沈珠等校刊 序 仁山汪子文集序 甘泉子曰:「文也者,以言乎其心者也。

    心也者,一也,心不一,不可以為心;文不一諸心,不可以為文。

    文也者,本諸心,發諸言,而理於道者也。

    夫道,一而已矣,陰陽合一之謂道,剛柔合一之謂德,内外合一之謂性,心事合一之謂學,動靜合一之謂神。

    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以經之,地以緯之,而天地之至文皆原於一也。

    自書契以來,六經之文,一緻者也。

    秦漢而後,文人代出,自數大儒之外,未聞一言有概乎道者,不知而作者比比而然。

    成化間,順天治中有徽州汪仁山氏循者,其殆庶乎!汪子初從定山莊子聞白沙先生之學,即奉以周旋。

    予始於定山狀中得其數語,異之。

    及予莅南雍,其子戬者從予講學,納其先君子之文若乾卷,予讀之,果尊信白沙之學者,而於紫陽反若不能釋然。

    然若汪子之文,蓋概乎其一者也,使其不遂早世,培其根以達其枝,廓其端以緻其光大,追諸儒之軌,以由六經之道,豈可量哉!雖然,其去世之記誦詞章,模仿形似,軟熟腐爛,魄存而神喪,無一言概乎道,以稱文者,遠矣。

    予有感於僅見之餘,而憾其所志之未終,遂為序之以付戬,俾刻之,毋使其泯而無傳焉。

    戊子二月 和州志序 甘泉子曰:「王國郡邑之志者何?以志志也。

    志志也者,将以宣心術之運,順民物之情,盡幽明之故,以通四方之志,為民極焉也。

    是故夏後氏之有天下也,爰作禹貢,而九功惟叙。

    姬周之有天下也,乃作職方,而兆民阜成。

    世謂禹貢為水土之書而已耳,謂職方為疆理之典而已耳,其可乎哉?和州志,其易侯之所以治和之志乎!是故表郡縣,志沿革也;志疆域,示土俗也;志建置,示興作也;志職官,示賢否也;志學校,示教也;志兵防,示備也;志食貨,示養也;志祀典,示祈報也;志溝洫,示農事也;志科目,示賓賢也;志名宦,示勸官也;志鄉賢,示風士也;志武勳,示诘戎也;志女德,示勵貞潔也;志祥異,示儆戒也;志文藝,示華彩也;雜志,示賤雜也,異端曲技之流也。

    故沿革明而民知故,疆域明而民知方,建置明而民不困,職官明而上知勸懲,學校明而士知興教,兵防明而下知戒備,食貨明而民不匮,祀典明而民志不淫,溝洫明而覆利興,科目明而士知勵,名宦明而官知勸,鄉賢明而人知慕,武勳明而将知懋功,女德明而節義有興,祥異明而庶僚克謹,文藝明而邦國有華,雜志立而仙釋邪慝之風息。

    然則志也者,其治化之具乎!惟皇列(上)[土]經野,設官分職,有隆有污,以守以令,故首之以郡縣。

    為郡縣者必有界分,故次之以疆域。

    疆域之中不能無興作,故次之以建置。

    所為建置者官也,故次之以職官。

    職官之治莫先於教化,故次之以學校。

    教不率者寇也,寇必有兵,故次之以兵防。

    兵而無養則窮黩,故次之以食貨。

    為民食者必有祈有報,故次之以祀典。

    幽有鬼神,明有民事,故次之以溝洫。

    溝洫者,民事也,養也,民得養而後賢才興,故次之以科目。

    科目之興者,必有仕宦之賢、名世之士起之也,故次之以名宦。

    名宦之所興,必有善類從焉,故次之以鄉賢。

    鄉賢者文也,有文必有武,故次之以武勳。

    鄉賢武勳,丈夫之賢也,必有女丈夫焉,故次之以女德。

    匹夫匹婦可以動天地,況人事治忽之感召乎!故次之以祥異。

    祥異者,政事之休咎。

    休咎之發,必有文獻焉,故次之以藝文。

    藝文,末也,過此以往,則仙釋方技之流不足數矣,故次之於末焉。

    故君子於斯文也,可以知和之政矣。

    嘉靖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聖學格物通大序 臣若水序曰:夫聖學格物通何為者也?明聖學也。

    明聖學,何以謂之格物通也?程子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

    」「緻知在所養,養知莫過於寡欲。

    」夫以涵養寡欲言格物,則格物有知行之實,非但聞見之粗矣。

    然則何以至其理也?知止,知也;定靜安慮,行也;知行并進,格物之功盡於此矣。

    夫通有四倫焉,有總括之義焉,有疏解之義焉,有貫穿之義焉,有感悟之義焉。

    夫聖人之道莫備於大學,大學曰:「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夫自天下逆推本於格物,是格物乃其本始用功之要也。

    又自物格順循效於天下,是格物乃其本始緻效之原也。

    經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格物者其本始之謂乎!彭龜年曰:「其節雖繁而道甚要,格緻而已。

    」張南軒曰:「自誠正以至平治,固無非格緻事也。

    」伏睹我太祖高皇帝谕侍臣曰:「大學一書,其要在修身。

    」而大學古本以修身釋格緻,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經文兩推天下國家身心意,皆歸其要於格物,則聖祖蓋深契古者大學之要矣乎!由是言之,聖人之學通在於格物矣。

    故曰:「有總括之義焉。

    」凡意之事,則誠意之類舉之矣。

    凡心之事,則正心之類舉之矣。

    凡身之事,則修身之類舉之矣。

    凡家之事,則齊家之類舉之矣。

    凡國之事,則治國之類舉之矣。

    凡天下之事,則平天下之類舉之矣。

    輯事以從其類,取義以暢其情,故曰:「有疏解之義焉。

    」列誠意,所以欲其於意焉格之也。

    列正心,所以欲其於心焉格之也。

    列修身,所以欲其於身焉格之也。

    列齊家,所以欲其於家焉格之也。

    列治國,所以欲其於國焉格之也。

    列平天下,所以欲其於天下焉格之也。

    意心身之於家國天下之事,非二也,一以貫之也。

    故大學於誠意,曰「好惡」,曰「慎獨」;於正心,曰「忿懥」,曰「憂患」,曰「恐懼」,曰「好樂」;於修齊,曰「辟」,曰「好惡」;於齊治,曰「孝弟慈」,曰「心誠求」,曰「恕」;於治平,曰「絜矩」,曰「辟」,曰「好惡」,曰「忠信」,曰「仁義」,皆以其心言之也。

    而通之於各條,因事以明其理,因理而會諸心,通一無二,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