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生,其緻一也,其可聲音笑貌為之哉?然而令尹子文三仕三已無喜愠之色,而未知其仁者,何也?此又公之所獨知,而人不及瞷者也。
」梁君與其守佐劉君、崔君聞之,乃因梁君而請曰:「願以此贈靜齋公之歸,以洩郡人之思。
」甘泉子曰:「靜齋知我,我複何言?予思贊公以求仁為志,以獨知自勉,優遊涵養於廬山之間,行當召複大任,人又将瞷公之有喜色與否也。
」 贈太常邊華泉應召提督四夷館北上序 嘉靖六年夏,華泉邊先生由南京太常卿诏改北,提督四夷館。
南都士大夫鹹榮其行,相與言曰:「夫華泉子入仕三十餘年,?曆中外,而遷轉出入南北太常者五,曷為其然與?夫太常之職,非閑於禮樂、能協神人、和上下、通遠近者,莫克居之。
華泉子其有以緻之也。
」或曰:「華泉子娴於才華,詩必似杜,文必似韓,書必似晉,以北收聲於時,時則重之,而緻然與?」曰:「此華泉子之餘事耳,不甯惟是也。
」曰:「華泉子博學浃聞,於書無所不窺,於古今無所不究,以是通禮樂,柔能遠迩。
又旁習於華夷譯語,以是而緻然與?其兆之矣。
」曰:「此華泉子之裔緒耳,不甯惟是也。
」於是其僚柏齋何子以告於甘泉子曰:「子宜有言。
」水曰:「水也何言?無已,則言也。
異乎二者之撰。
若華泉子者於四夷之事,其優為之哉!今夫山木之枝,尚有其本;涓涓之流,亦有其源,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君子之學者乎!夫五常同體而異用,五行同氣而異質,五采同質而異色,五土同運而異風,五方同聲而異音,五民同心而異言,五書同畫而異象。
知其異,所以緻殊也;知其同,所以緻一也。
緻一者盡理,緻殊者盡分,理之與分,一而已矣。
今夫人之有生也,自懸弧矢,已志於上下四方。
夫上下四方,即己性分内事也,故曰『一而已矣』。
然則華泉子之學,其亦若是乎哉!於四夷之事,其優為之也已。
行将登樞要,坐廟堂,應天下之務,同四方之風,以輔成四夷來王之治,亦推此同心,盡此性分,緻此理一焉耳,是故一緻而萬化出矣。
華泉子其往,亦不可不自以為己任也。
」 問壽序 程生來觀光,從甘泉子遊者六月矣,以其家君讷庵五月逢懸弧之辰,問於甘泉子曰:「轍也以侍教,不得歸稱爵,願聞壽之道,将寓於家君,可乎?」甘泉子曰:「子學孔子,不聞孔門之壽乎?曰『仁者壽』,子欲問壽,盍先問仁!」程生曰:「願聞仁者之所以壽也。
」甘泉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之大德曰仁。
夫仁也者,人之生理也,得生理則生生而不息。
夫天地之長久,生生而不息而已焉耳。
」程生請益。
甘泉子曰:「願而家君仁其心,使心志虛明,渾渾乎!盎盎乎!與天地相似,則德不朽矣。
」程生又進而請益焉。
甘泉子曰:「願而家君仁其身,使四體胖焉而長春,坦坦乎!申申乎!與天地之周旋相似,則業不朽矣。
」程生又進而請益焉。
甘泉子曰:「甚哉!程氏之子愛敬其親也。
其壽之無疆乎!欲而家君仁其子孫,以裕於後,使子子孫孫求仁焉,以生生於無疆,與天地之發育相似,則世德世業且不朽矣。
其壽也不亦至乎!雖然,前二者,吾子其緻壽於家君,若夫後之贻壽於子孫者,吾於家君命子之久學於觀光驗之矣。
」 送别駕李君赴任柳州序 番禺璧山李生如鳳為南京國子助教,三載考績,一介不取,一行不苟,一教不忽。
諸生樂之,僚友依之,堂尊旌之,天曹賢之。
召命時欽,捧檄至止。
人皆曰:「李君非科道則部曹矣。
」及遷,乃得柳州通判。
人皆愕然,謂如鳳當有不怿然者。
甘泉子曰:「淺哉其望如鳳也,隘哉其視天官也。
且以為柳判非别駕,别駕不足以展骥足耶?抑為富民厚利不足以供欲耶?将盤錯之地不足以試利器耶?抑天官之治荒遠,反不以賢耶?将鄙夷之氓非赤子耶?赤子非元後父母之所矜惠耶?凡此皆非也。
夫治在體上德意而普諸氓而已矣。
」於是如鳳詣甘泉子曰:「翺也。
幸從子於南雍二載矣,於學無所不講聞矣,獨未聞治民之道,敢請焉。
」甘泉子曰:「噫嘻!如鳳,而謂治之與學有二乎哉?夫道,一而已矣;夫學,剛柔合德,中而已矣。
夫治,曰剛曰柔,中正而已矣。
惟剛柔成德,然後可以治民。
故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一以治己,一以治人,不剛不柔,厥德久修。
夫然,則盤錯可解,骥足千裡,鄙遠斯仁。
聖德覃被,人鹹稱賢,将謂天官向乃擇人而治之也,匪薄柳也。
富有厚利孰大焉?何不怿然之有?李生其往,欽哉!」戊子二月 張母潘孺人壽誕序 體敬張子,廣之穗城産也。
負粵山之秀,抱珠江之清。
山以鐘其仁也,江以彙其智也,故能早膺舉選之科,職司夏官之鑰,身依鐘阜之日,心懸嶺表之雲。
時屆瑤池之宴,鹹集兕觥之賓,乃戊子二月之杪,寔維母潘孺人七十一華誕之辰也。
體敬言於賀賓曰:「母之成宰也以古道,宰也乃曠親於薄職,不得戲五彩之衣,緻萬壽之祝,則何以為子矣?幸有以教之。
」或進而言曰:「以若山祝若壽,俾如山之不朽,不亦可乎?」曰:「宰也則既聞命矣。
」或進而言曰:「以斯江祝斯壽,俾如川之方至,不亦可乎?」曰:「宰也則既聞命矣。
」或曰:「雖然,猶未也,請以問甘泉先生。
」體敬以問甘泉子,曰:「夫母子一體也,慈愛一道也。
是故壽親之道在敬身,身者,親之支也。
壽親之道,在仁身,仁者,親之生理畀我者也。
子雲:母成己以古道,古孰非仁智乎?故祝親以山川,孰若壽之仁智乎!山近仁,川近智,山近體,川近用,體如山則不動,用如川則不息。
仁不動則壽以長,智不息則壽無疆。
始也母成其子,終也子成其母。
」曰:「母子慈愛,一而已矣。
然則子之壽親也,豈假於外乎哉?」張子拜曰:「宰也則重聞命矣,願奉以周旋。
」
」梁君與其守佐劉君、崔君聞之,乃因梁君而請曰:「願以此贈靜齋公之歸,以洩郡人之思。
」甘泉子曰:「靜齋知我,我複何言?予思贊公以求仁為志,以獨知自勉,優遊涵養於廬山之間,行當召複大任,人又将瞷公之有喜色與否也。
」 贈太常邊華泉應召提督四夷館北上序 嘉靖六年夏,華泉邊先生由南京太常卿诏改北,提督四夷館。
南都士大夫鹹榮其行,相與言曰:「夫華泉子入仕三十餘年,?曆中外,而遷轉出入南北太常者五,曷為其然與?夫太常之職,非閑於禮樂、能協神人、和上下、通遠近者,莫克居之。
華泉子其有以緻之也。
」或曰:「華泉子娴於才華,詩必似杜,文必似韓,書必似晉,以北收聲於時,時則重之,而緻然與?」曰:「此華泉子之餘事耳,不甯惟是也。
」曰:「華泉子博學浃聞,於書無所不窺,於古今無所不究,以是通禮樂,柔能遠迩。
又旁習於華夷譯語,以是而緻然與?其兆之矣。
」曰:「此華泉子之裔緒耳,不甯惟是也。
」於是其僚柏齋何子以告於甘泉子曰:「子宜有言。
」水曰:「水也何言?無已,則言也。
異乎二者之撰。
若華泉子者於四夷之事,其優為之哉!今夫山木之枝,尚有其本;涓涓之流,亦有其源,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君子之學者乎!夫五常同體而異用,五行同氣而異質,五采同質而異色,五土同運而異風,五方同聲而異音,五民同心而異言,五書同畫而異象。
知其異,所以緻殊也;知其同,所以緻一也。
緻一者盡理,緻殊者盡分,理之與分,一而已矣。
今夫人之有生也,自懸弧矢,已志於上下四方。
夫上下四方,即己性分内事也,故曰『一而已矣』。
然則華泉子之學,其亦若是乎哉!於四夷之事,其優為之也已。
行将登樞要,坐廟堂,應天下之務,同四方之風,以輔成四夷來王之治,亦推此同心,盡此性分,緻此理一焉耳,是故一緻而萬化出矣。
華泉子其往,亦不可不自以為己任也。
」 問壽序 程生來觀光,從甘泉子遊者六月矣,以其家君讷庵五月逢懸弧之辰,問於甘泉子曰:「轍也以侍教,不得歸稱爵,願聞壽之道,将寓於家君,可乎?」甘泉子曰:「子學孔子,不聞孔門之壽乎?曰『仁者壽』,子欲問壽,盍先問仁!」程生曰:「願聞仁者之所以壽也。
」甘泉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之大德曰仁。
夫仁也者,人之生理也,得生理則生生而不息。
夫天地之長久,生生而不息而已焉耳。
」程生請益。
甘泉子曰:「願而家君仁其心,使心志虛明,渾渾乎!盎盎乎!與天地相似,則德不朽矣。
」程生又進而請益焉。
甘泉子曰:「願而家君仁其身,使四體胖焉而長春,坦坦乎!申申乎!與天地之周旋相似,則業不朽矣。
」程生又進而請益焉。
甘泉子曰:「甚哉!程氏之子愛敬其親也。
其壽之無疆乎!欲而家君仁其子孫,以裕於後,使子子孫孫求仁焉,以生生於無疆,與天地之發育相似,則世德世業且不朽矣。
其壽也不亦至乎!雖然,前二者,吾子其緻壽於家君,若夫後之贻壽於子孫者,吾於家君命子之久學於觀光驗之矣。
」 送别駕李君赴任柳州序 番禺璧山李生如鳳為南京國子助教,三載考績,一介不取,一行不苟,一教不忽。
諸生樂之,僚友依之,堂尊旌之,天曹賢之。
召命時欽,捧檄至止。
人皆曰:「李君非科道則部曹矣。
」及遷,乃得柳州通判。
人皆愕然,謂如鳳當有不怿然者。
甘泉子曰:「淺哉其望如鳳也,隘哉其視天官也。
且以為柳判非别駕,别駕不足以展骥足耶?抑為富民厚利不足以供欲耶?将盤錯之地不足以試利器耶?抑天官之治荒遠,反不以賢耶?将鄙夷之氓非赤子耶?赤子非元後父母之所矜惠耶?凡此皆非也。
夫治在體上德意而普諸氓而已矣。
」於是如鳳詣甘泉子曰:「翺也。
幸從子於南雍二載矣,於學無所不講聞矣,獨未聞治民之道,敢請焉。
」甘泉子曰:「噫嘻!如鳳,而謂治之與學有二乎哉?夫道,一而已矣;夫學,剛柔合德,中而已矣。
夫治,曰剛曰柔,中正而已矣。
惟剛柔成德,然後可以治民。
故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一以治己,一以治人,不剛不柔,厥德久修。
夫然,則盤錯可解,骥足千裡,鄙遠斯仁。
聖德覃被,人鹹稱賢,将謂天官向乃擇人而治之也,匪薄柳也。
富有厚利孰大焉?何不怿然之有?李生其往,欽哉!」戊子二月 張母潘孺人壽誕序 體敬張子,廣之穗城産也。
負粵山之秀,抱珠江之清。
山以鐘其仁也,江以彙其智也,故能早膺舉選之科,職司夏官之鑰,身依鐘阜之日,心懸嶺表之雲。
時屆瑤池之宴,鹹集兕觥之賓,乃戊子二月之杪,寔維母潘孺人七十一華誕之辰也。
體敬言於賀賓曰:「母之成宰也以古道,宰也乃曠親於薄職,不得戲五彩之衣,緻萬壽之祝,則何以為子矣?幸有以教之。
」或進而言曰:「以若山祝若壽,俾如山之不朽,不亦可乎?」曰:「宰也則既聞命矣。
」或進而言曰:「以斯江祝斯壽,俾如川之方至,不亦可乎?」曰:「宰也則既聞命矣。
」或曰:「雖然,猶未也,請以問甘泉先生。
」體敬以問甘泉子,曰:「夫母子一體也,慈愛一道也。
是故壽親之道在敬身,身者,親之支也。
壽親之道,在仁身,仁者,親之生理畀我者也。
子雲:母成己以古道,古孰非仁智乎?故祝親以山川,孰若壽之仁智乎!山近仁,川近智,山近體,川近用,體如山則不動,用如川則不息。
仁不動則壽以長,智不息則壽無疆。
始也母成其子,終也子成其母。
」曰:「母子慈愛,一而已矣。
然則子之壽親也,豈假於外乎哉?」張子拜曰:「宰也則重聞命矣,願奉以周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