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九

關燈
其根,采他花而懸諸,剪彩而綴諸,不亦可觀乎!」曰:「識者觀其生意焉,則别矣。

    」他日又有問曰:「吾欲作文,何如?」曰:「子欲作文,其學諸導水乎!浚其源,其達也滔滔,其流派自爾成海矣。

    」或疑曰:「昔者問文而告之以樹木,今也問文而告之以導水也,何居?」曰:「爾知其本矣,未知其自然也。

    夫木也,猶得而僞焉;夫水也,孰得而僞諸?」甘泉子讀周子笃實藝書之言而好之,久則曰:「何其異於孔氏也!夫猶二之也。

    其疑諸樹木之類與!孔氏曰:『有德者必有辭,辭達而已矣。

    』曾子曰:『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達也者,達自内也;夫出也者,出自内也,是故一緻也。

    其譬諸導水之類與!文豈易焉乎哉!」曰:「然則何以論文之不易也?」曰:「今有十夫,各肆其寶於巿,人各自以為至寶矣。

    貿者擇焉而反複之去取焉。

    旌陽丹丸,至神也,雜其一於九十九僞之中,僞者售而真者弗售,無識真者也。

    論文豈易焉乎哉!昔在乙醜之歲,予至京師舉進士,入翰林,問西涯之外,文孰為最。

    崔子曰:「有檢讨劉子德符者,能文也。

    」即介崔子往求一二而讀之,誠能文者也,學韓者也。

    及聞之於人,人則目之曰:「道學!道學!」雲。

    予益歎曰:「劉子何以得此懿哉!吾固已知其文之有本也。

    」崔子曰:「甚哉!子之戆也。

    今之訾人之行義者曰『道學』爾,而子以為真美稱乎?」曰:「人固訾之,吾固美之,庸何傷!」今二十有二年矣,劉子以瑾賊捏诏,落職居澧十餘年,起而督學於浙,入為南京光祿太常,遷禮部侍郎以卒,而吾乃今得序其大全之集。

    俯仰今昔存沒,歎劉子之不及於中壽。

    然而可壽以不朽者,其不在於斯集乎!其不在於斯集乎! 白沙先生詩教序 甘泉生叙曰:經曰詩言志。

    詩其承也。

    禮曰詩負之。

    志也者,各以言其所之也,承其志以達諸言也。

    人之有心,故不能不發而為情;有情,故不能無所之;有所之,故不能不發而為言;言有文,故不能不叙而為詩。

    詩可以興,興也者,動也;以志動志,其志同也,故可以動神人,可以動天地,可以動鳥獸,志之動用大矣哉。

    是故其志正者其(缺頁) 思弄潺湲,作一峽。

    悲一峰之見擯,作一鳌。

    君臣際遇,将澤於蒼生,故作玉冕。

    詠飛轝,進之以太空之高廣,故作我昔。

    廓清世濁,故作太流。

    立中正以矯乎過不及焉,故作舉世。

    哀愚夫之安其危,故作君心。

    夢觀化,将安於長往,故作孔子。

    詠貪泉,卒歸諸自清,故作藜藿。

    美西溪之殷勤乎墓碣,别其歸舟,作栖栖。

    九日會友,惜良辰,樂而不過,作黃菊。

    感故交,刺栖栖於勢利,作在昔。

    因客所如,傷念故友,作晨興。

    勵正聲,存正性,守正道,期返之於自得焉,故作遠色、作黍稷、作大舜、作我否。

    将逃名而知止,樂夷曠,歸於立其大,卒慕平同心,故作一蓑、作人好、作挽蓑、作朽生、作新蓑凡五篇。

    明上下感應之理,作天人。

    叙出處離合之悃,作群龍。

    遊三洲,企仰於前哲,故作我行。

    病違僯友,靜以全生,作出門。

    美侍禦,擴其見大之量,遂懷知己,作飛蓋。

    表雙節,哀及於貞母,作阿姑。

    謝廬山白鹿之征,送其來使,因緻期望之意焉,作夜聞。

    作中年期寡過,弄孫愉親,托興草聖,作日月。

    以言乎出處之道,作仕者。

    招隐者同遊看山,作官府。

    感劉、盧之成敗,緬懷遁世,作越石。

    逃名田園,樂以歸盡,社曲相歡,耕績自足,作我始、作高人、作近來。

    自彼都會移居白沙,寄懷故交,願言磨心,作當年。

    懷定山以期深契,乃作青松。

    懷遼陽。

    之蔽而喜其複明,作世惟。

    言贈針灸,遂懷舊遊,作昔吾。

    喜雪霰,作雨水,遂作北風,作元氣。

    讀偶拈之,作欲其崇聖學之一,遂作拈一。

    贈黎生以弄月,作月行。

    傷子長之貧病,作仙城。

    因懷所如不遂,安之於自然,作祝融。

    卧遊羅浮,托興於深遠,作馬上、作一度、作天風、作山大。

    送友生,怅年遊,歎勇往之晚焉,作十年。

    寄題嚴祠,以戒近名,作既上。

    對茲寒菊,有懷南山,作菊花。

    嘉柯明府祠大忠而封赤坎,作夷狄。

    戒機變之巧,作崖傾。

    感交藤之酒,言酬嘉惠,作使來。

    曉枕有感,寄意無窮,作天地。

    美端陽之感召乎甘霖,作嶺南。

    示有物,作知暮。

    喻道體,作登高。

    美佳菊,作春來。

    正龜山修遺書之謬,作萬古。

    感故人之來,彼此不相值遇,作行舟、我有、閑居三篇。

    詠清風之岩,作聲從。

    觀群兒之釣,寓意得失安危,作群兒、作仰面。

    對竹有會,作窗外、作北風。

    随筆寓意,以扶正道,而抑異端,作人不、作斷除。

    讀易有感,歎息,處睽,作南乎。

    示克修蔑勢利,期之於同遊,作重疊。

    刺支離以歸諸一本,作滄溟。

    警世人之安其危,作風樯。

    明見幾,作張帆。

    樂賓至於醉舞,作引滿。

    夢後有得於心,超然脫悟,作策杖、見月、幻迹、楊柳四篇。

    丈人看月,作山中。

    明随時,作無雨。

    因像設戒,怵惕危險,作東盤、作一夫。

    苦雨,作秋來。

    推本太極涵虛,作混沌。

    感彼浮螺得月,作道恨。

    永懷神泉,作焦明。

    曉枕感懷,作西北。

    贈别友生,寄意花水,作桃花終焉。

    凡茲百六十有六篇,是故明得失之迹,以诏於後之人,作叙詩。

    乙酉十二月二日 送長史林君之周府小序 周府長史林君琨由南監監丞以往,甘泉子謂之曰:「今之長史,古之諸侯王之相也,可不重與!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夫其勢也,人之勢也,兩忘而後可相與於善道,相與於善道,[而]後可以兩忘其勢。

    善道也者,必學焉然後能緻之也。

    林君之往,其學以樂道於己,其以學進善於賢王,冀王以為善最樂。

    夫然後己職盡,日曳長裾於王門,亦可以後樂而樂也,顧不重與! 贈南京河南道監察禦史潘直卿先生奉命之江右序 昔孔子歎不得中行而與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