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也。
雖所司不可,然而汪子之志見矣。
其進賢信賞,廟謀者事也,非汪子事也,汪子豈為是乎哉?且汪子氣正而學積矣。
行成而志遠矣。
夫豈以汪子之賢而為是乎?」曰:「然則汪子其不為私圖乎?」曰:「然。
使汪子者不南,積資而進都焉,都例多登京堂,況以彼其望,可必也。
汪子不此之圖而圖南焉,一日三公,志不可易矣。
而謂為私,不亦異乎?」或者又曰:「昔蚔‥請士師,為其近可以言也。
今汪子出入黃扉,居可言之地,而反求自遠焉。
吾未知汪子之為忠若是其闊矣。
」曰:「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也。
兩都相望,若彼其近也。
汪子之請,得命改科,同其為言路,故若彼其同也。
朝政之得失,朔傳而望聞焉;其疏奏也,望發而晦至焉。
使汪子有如李拾遺處外飛章之心,何遠之有!故遠近在心,不在地也。
吾恐汪子益得以盡言矣。
」或問其故,曰:「古之有求忠於孝,今汪子之圖以盡孝也,吾是以知其将益盡其忠也。
其得朝夕庭帏,善兼祿養,則思曰『吾何以得此養也?吾君之賜也;吾何以遂此志也?吾君之賜也。
』其忠於君則必果。
其将有言於君,則思曰:『事君不忠,非孝也。
』故圖所以為孝,其於不忠則必不果。
故曰:『汪子益得以盡言耳矣。
』」或又曰:「忠臣之在國也,則将忘其家,不遑恤其親。
今汪子雖猶在國,亦稍遠矣。
問迩於親,将無少顧慮矣乎?其二親者,有如範滂之母願子從李、杜,則善矣。
脫有如陳鹹之父,則将如之何?」應之者曰:「觀其子,可以知其父母之賢矣。
且吾聞其嚴君雲莊先生夙有義方,以欽帥其慈母董孺人,素以子記有成,其賢益可征。
又迩拜封章,宜圖其報,以委諸其子,則汪子者,得以兼緻其忠孝矣。
」於其行也,六科之寮鹹重之。
張子元傑以告於史氏若水次序之,以為忠孝贈。
雲侶詩序 穗城之西有李君德寬者,自号雲侶,或曰:「夫隴畝之氓,漁樵之倫,出入雲浦,性氣雲山,漠視乎富貴,恬息乎利途,曰『侶』可也。
今子也生穗城而巷居,宦興化而經曆,處富貴聲利之途,而曰『雲之侶』,譬猶蜀人之慕日,越人之儗雪。
不相為謀,曾不如隴畝漁樵之人耳矣。
」李君曰:「噫[嘻!]異哉!子之謂侶也。
必若斯言,則隴畝漁樵,人人得之矣。
宜侶之衆,何乃若是其寥闊耶?」曰:「吾過矣!吾過矣!願聞先生之所謂侶者。
」曰:「侶也者,侶也,侶其德也。
是故有法象之義焉,有師友之道焉。
昔者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
仲尼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蓋學於天地文物也。
今吾之侶雲,亦若是而已矣。
古之君子弗獲師友於世,則将取於雲山。
故不谄不渎而上下與之同遊,取其益而已矣。
彼隴畝漁樵之人,其奚取於雲?而雲亦奚屑於隴畝漁樵者耶?故雲之為德也。
倏乎出岫,暮而知歸,吾以學其出處之時也。
勃焉從龍,蒸乎作雨,吾以學其功用也。
或為白衣,或為蒼狗,吾以學其變化也。
澹乎其閑,泊乎其無心,雖有富貴聲利之徒與之暫處,而能使之化,終日而不斁,久之而愈敬。
則夫雲者誠若師友。
茲吾所謂侶也,其諸異乎人之侶欤!」與李君侶者,穗城之北有白雲;以侶白雲為未足,又進而取諸東北,有羅浮之飛雲;以侶飛雲為未足,乃北慕泰山之雲而侶焉。
孟氏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其斯之謂乎!其子文兖為建德縣博,蓋嘗望雲而思集諸聲詩,以效雲門之雅。
谒甘泉子,為之叙其語。
叙政 顔君體嚴尹懷安,問政。
甘泉子曰:「知學則知政矣。
孔子論政,曰『先之勞之』,曰『無倦』,學也。
學也者,心也。
心也者,人也。
人也者,政也。
夫政由人生者也,人由心生也,知所以為心,則知所以為人矣。
知所以為人,則知所以為政矣。
是故學政之緻一也。
」曰:「請聞焉。
」曰:「夫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四者,人之心也。
無是心,非人也;無是人,非政也。
故有恻隐之心則有惠政矣,有羞惡之心則有廉政矣,有辭讓之心則有禮政矣,有是非之心則有明政矣。
惠則人知愛,廉則人知敬,禮則人知化,明則人知畏。
四者治之極也,而況於為邑乎!」顔君曰:「有是哉!世方以承順奔走為賢,端也懼其不能。
」李君、梁君、薛君避席曰:「懼其不能,吾将請為學官。
」甘泉子曰:「噫!惡有能學而不能政也?」謂顔君曰:「子有疑焉,盍往質諸爾師!昔者爾師陽明先生之為邑也,卧治六月而廬陵化。
故剛不畏強禦,柔不虐?獨,不剛不柔,厥德允修,心學之緻也夫!」 贈唐西洲佥憲之任廣西序 或問治,曰:「二帝二王不可及已。
兩漢之時,其亦不可複已乎?」曰:「非時不可複,不複於人也。
」曰:「舉選之廢,尚已;孝廉之制,其亦終廢已乎?」曰:「非廢於法、廢於時,廢於人也。
人也者,時法之表也,故人之所在,斯時法由之以變矣。
」或曰:「若西洲唐子者,可謂孝廉乎哉?」應之曰:「平侯産於瓊海之中,慕周、孔之道,勵行義正,學術裒群,藉以甲魁於海内。
而海内遊學之士,莫不知慕,以平侯不居文詞之職為憾。
今廿又三矣,中以母病而居侍者廿年,彼其一日之養,三公不換之心,非所謂孝矣乎!為母而廢仕者,年八之七,母終而積俸者八之一。
彼其不戚貧賤而急利達之心然,非謂廉矣乎!夫以行義素,負甲魁之名,曆廿又三年之第,有孝廉之實,今擢不過佥事,地不過廣右。
而忘老病之親,求速化之術,以登通顯者為時賢,則孝廉之不行,其法也乎?其時也乎?其人也乎?其天也乎?」曰:「在平侯以命安義者,宜歸諸天。
在主時法與士夫所咨嗟者,宜歸之人,則亦可也。
平侯行矣。
」論者以其說告於甘泉子,請書以送之。
甘泉子曰:「公等之說美矣,皆非其至也。
匪天匪人,道在其身。
身成良貴,趙孟不能予奪,天亦不能易。
是故推其孝以為理,則為莅官之敬,事君之忠,老老恤幼之政;推其廉以律己,則不希世以取名,不趍利而退讓,其於理道也,綽綽乎有餘裕矣。
」鄉缙紳先生曰:「請以是為西洲子贈。
」 封太孺人旌節謝母陸氏七十三壽誕詩序 維嘉靖三年,攝提在於甲申,惟季秋九月七日戊
雖所司不可,然而汪子之志見矣。
其進賢信賞,廟謀者事也,非汪子事也,汪子豈為是乎哉?且汪子氣正而學積矣。
行成而志遠矣。
夫豈以汪子之賢而為是乎?」曰:「然則汪子其不為私圖乎?」曰:「然。
使汪子者不南,積資而進都焉,都例多登京堂,況以彼其望,可必也。
汪子不此之圖而圖南焉,一日三公,志不可易矣。
而謂為私,不亦異乎?」或者又曰:「昔蚔‥請士師,為其近可以言也。
今汪子出入黃扉,居可言之地,而反求自遠焉。
吾未知汪子之為忠若是其闊矣。
」曰:「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也。
兩都相望,若彼其近也。
汪子之請,得命改科,同其為言路,故若彼其同也。
朝政之得失,朔傳而望聞焉;其疏奏也,望發而晦至焉。
使汪子有如李拾遺處外飛章之心,何遠之有!故遠近在心,不在地也。
吾恐汪子益得以盡言矣。
」或問其故,曰:「古之有求忠於孝,今汪子之圖以盡孝也,吾是以知其将益盡其忠也。
其得朝夕庭帏,善兼祿養,則思曰『吾何以得此養也?吾君之賜也;吾何以遂此志也?吾君之賜也。
』其忠於君則必果。
其将有言於君,則思曰:『事君不忠,非孝也。
』故圖所以為孝,其於不忠則必不果。
故曰:『汪子益得以盡言耳矣。
』」或又曰:「忠臣之在國也,則将忘其家,不遑恤其親。
今汪子雖猶在國,亦稍遠矣。
問迩於親,将無少顧慮矣乎?其二親者,有如範滂之母願子從李、杜,則善矣。
脫有如陳鹹之父,則将如之何?」應之者曰:「觀其子,可以知其父母之賢矣。
且吾聞其嚴君雲莊先生夙有義方,以欽帥其慈母董孺人,素以子記有成,其賢益可征。
又迩拜封章,宜圖其報,以委諸其子,則汪子者,得以兼緻其忠孝矣。
」於其行也,六科之寮鹹重之。
張子元傑以告於史氏若水次序之,以為忠孝贈。
雲侶詩序 穗城之西有李君德寬者,自号雲侶,或曰:「夫隴畝之氓,漁樵之倫,出入雲浦,性氣雲山,漠視乎富貴,恬息乎利途,曰『侶』可也。
今子也生穗城而巷居,宦興化而經曆,處富貴聲利之途,而曰『雲之侶』,譬猶蜀人之慕日,越人之儗雪。
不相為謀,曾不如隴畝漁樵之人耳矣。
」李君曰:「噫[嘻!]異哉!子之謂侶也。
必若斯言,則隴畝漁樵,人人得之矣。
宜侶之衆,何乃若是其寥闊耶?」曰:「吾過矣!吾過矣!願聞先生之所謂侶者。
」曰:「侶也者,侶也,侶其德也。
是故有法象之義焉,有師友之道焉。
昔者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
仲尼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蓋學於天地文物也。
今吾之侶雲,亦若是而已矣。
古之君子弗獲師友於世,則将取於雲山。
故不谄不渎而上下與之同遊,取其益而已矣。
彼隴畝漁樵之人,其奚取於雲?而雲亦奚屑於隴畝漁樵者耶?故雲之為德也。
倏乎出岫,暮而知歸,吾以學其出處之時也。
勃焉從龍,蒸乎作雨,吾以學其功用也。
或為白衣,或為蒼狗,吾以學其變化也。
澹乎其閑,泊乎其無心,雖有富貴聲利之徒與之暫處,而能使之化,終日而不斁,久之而愈敬。
則夫雲者誠若師友。
茲吾所謂侶也,其諸異乎人之侶欤!」與李君侶者,穗城之北有白雲;以侶白雲為未足,又進而取諸東北,有羅浮之飛雲;以侶飛雲為未足,乃北慕泰山之雲而侶焉。
孟氏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其斯之謂乎!其子文兖為建德縣博,蓋嘗望雲而思集諸聲詩,以效雲門之雅。
谒甘泉子,為之叙其語。
叙政 顔君體嚴尹懷安,問政。
甘泉子曰:「知學則知政矣。
孔子論政,曰『先之勞之』,曰『無倦』,學也。
學也者,心也。
心也者,人也。
人也者,政也。
夫政由人生者也,人由心生也,知所以為心,則知所以為人矣。
知所以為人,則知所以為政矣。
是故學政之緻一也。
」曰:「請聞焉。
」曰:「夫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四者,人之心也。
無是心,非人也;無是人,非政也。
故有恻隐之心則有惠政矣,有羞惡之心則有廉政矣,有辭讓之心則有禮政矣,有是非之心則有明政矣。
惠則人知愛,廉則人知敬,禮則人知化,明則人知畏。
四者治之極也,而況於為邑乎!」顔君曰:「有是哉!世方以承順奔走為賢,端也懼其不能。
」李君、梁君、薛君避席曰:「懼其不能,吾将請為學官。
」甘泉子曰:「噫!惡有能學而不能政也?」謂顔君曰:「子有疑焉,盍往質諸爾師!昔者爾師陽明先生之為邑也,卧治六月而廬陵化。
故剛不畏強禦,柔不虐?獨,不剛不柔,厥德允修,心學之緻也夫!」 贈唐西洲佥憲之任廣西序 或問治,曰:「二帝二王不可及已。
兩漢之時,其亦不可複已乎?」曰:「非時不可複,不複於人也。
」曰:「舉選之廢,尚已;孝廉之制,其亦終廢已乎?」曰:「非廢於法、廢於時,廢於人也。
人也者,時法之表也,故人之所在,斯時法由之以變矣。
」或曰:「若西洲唐子者,可謂孝廉乎哉?」應之曰:「平侯産於瓊海之中,慕周、孔之道,勵行義正,學術裒群,藉以甲魁於海内。
而海内遊學之士,莫不知慕,以平侯不居文詞之職為憾。
今廿又三矣,中以母病而居侍者廿年,彼其一日之養,三公不換之心,非所謂孝矣乎!為母而廢仕者,年八之七,母終而積俸者八之一。
彼其不戚貧賤而急利達之心然,非謂廉矣乎!夫以行義素,負甲魁之名,曆廿又三年之第,有孝廉之實,今擢不過佥事,地不過廣右。
而忘老病之親,求速化之術,以登通顯者為時賢,則孝廉之不行,其法也乎?其時也乎?其人也乎?其天也乎?」曰:「在平侯以命安義者,宜歸諸天。
在主時法與士夫所咨嗟者,宜歸之人,則亦可也。
平侯行矣。
」論者以其說告於甘泉子,請書以送之。
甘泉子曰:「公等之說美矣,皆非其至也。
匪天匪人,道在其身。
身成良貴,趙孟不能予奪,天亦不能易。
是故推其孝以為理,則為莅官之敬,事君之忠,老老恤幼之政;推其廉以律己,則不希世以取名,不趍利而退讓,其於理道也,綽綽乎有餘裕矣。
」鄉缙紳先生曰:「請以是為西洲子贈。
」 封太孺人旌節謝母陸氏七十三壽誕詩序 維嘉靖三年,攝提在於甲申,惟季秋九月七日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