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古小學序
王者之風息而教弛,教弛而後二學亡。
小學亡,而王宮黨遂之教無傳焉;大學亡,而辟雍泮宮之教無傳焉。
辟雍泮宮之教不傳;而聖學無所終;王宮黨遂之教不傳,而聖學無所始。
學無終始則人道不立,人道不立則天地不和,天地不和則萬物不遂,萬物不遂則天理或幾乎息矣。
夫二學未嘗亡也,自二教弛而皆逸於戴記也。
大學之逸也,其篇全,而程氏表之;小學之逸也,其篇散,未有會而聚之以複古者。
夫能始而不能終者,有之矣。
未有不能於始而能終者也。
若彼考室,弗惟其堂,曷其能構?構則圯。
若農力穑,弗惟其畝,曷其能播?播則不實。
吾懼焉,乃因讀禮,采而集之,複為蒙養、灑掃應對進退、事親敬長、隆師親友、禮樂射禦書數,凡七篇。
其文則古,其事則小子之事。
不敢以大人之事參之,恐其躐也;不敢以今文參之,恐其混古鼎彜也。
嗚呼!斯文也,自夫王侯之子,以至庶人之子,上下達之者也。
嗚呼!元子小子苟能習其文,行其實,立其誠,誠立而聖可基矣。
是用成書,行之家塾,傳之子孫雲爾。
答問 或有問於甘泉子曰:「夫今之小學,朱子嘗輯之矣。
而子複有是編焉,何居?」甘泉子曰:「夫所謂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者,朱子嘗言之矣,而今之小學莫之及焉,何居?夫吾之所編者,朱子之意也。
今之所傳者,朱子未定之書也。
」或曰:「曷謂未定?」曰:「書謬其意,故曰『未定』也。
參之大人事也,後世之文,非盡小子之職也,故曰『未定之書』也。
是故師其本意,不師其未定,雖謂之繼志焉,可也。
朱子複起,不睽於斯文矣。
」 古大學測序 甘泉子讀書西樵山,於十三經得大學古本焉,喟然歎曰:「大學之道,其粲然示人博矣,其渾然示人約矣。
明德親民,其粲然矣乎!止至善,其渾然矣乎!夫非有二之也,其粲然者,乃其渾然者也。
是故明德親民以言乎大體矣。
止至善以言乎實功矣。
曷謂[粲然]?其體用周[以弘],其分成己而成物,是故以言乎大體也。
曷謂渾然?其[理]要,其學易簡而久大,是故以言乎實功也。
」曰:「請聞其[要]焉。
」曰:「至善。
至善也者,以言乎身心之於家國天下之事物之理之純粹精焉者也。
純綷精焉者,非他也,天理[也]。
天理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本體也。
明德親民之奧[也],其體用一原者也。
是故止至善而明德親民之能事[畢]矣。
」曰:「曷止之?」曰:「自知止而能定靜安慮,知行并進[乎此者]也。
知所先後,知此者也。
自天下而之格物,自格物[而]之天下平,始終反說,要歸乎此者也。
格物也者,即[止至善]也,言屢而意緻矣,故止至善則無事矣。
」或曰:「子之[必主]乎古本,何也?」曰:「古本以修身申格緻,其教人也,力[身]之也,非口耳之也。
學者審其詞焉,其於道[斯]過半矣。
是故其書完,其序嚴,其文理,其反複也屢,其義盡。
大哉![博]矣約矣,其道也其至矣[乎!予]懼斯文之晦,求之者博而寡要,勞而無功也,誠不自揣,謹離章集訓而測焉,以俟君子。
據康熙二十年本補字 中庸測序 史若水曰:「夫中庸何為者也?夫作者之志,其有憂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矣,異端将起而大義乖矣,是故子思憂之,憂夫道學之不明也。
憂語用[者]之離夫本也,憂語[本]者之離夫用,而本非本於天者也。
本於天者,性也。
[故]中庸者,本諸性而道具焉。
本諸體而用具焉,本諸中[而]和生焉,是故君子慎獨,養其中而已也。
中立而和生[焉],修道教、緻中和,而位育成焉。
[是故]一體也。
夫中庸者,[自]天而推之人者也,自人而複乎天者也。
斯理也,其執[中]建中之傳、博約之教、一貫之旨也。
子程子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其有以默識此[矣]。
故中庸者,一乾而四肢[者]也。
乾也者,言其篇之首也。
四支也者,言其自一而二[而]三而之其卒焉者也。
夫天下之支,未有不原於乾者矣;天下之乾,未有不因支焉,以發明者矣。
是故以明乎慎獨之功者,莫大乎一支;以言乎體道而緻之中和位育者,莫大乎二支;以言乎體道之極功,而放之中和位育之極緻者,莫大乎三支;以言乎反本而約之,其功密、[其]為效遠、其體用一,莫大乎四支。
是故一乾本根,純[粹]精矣;四支發揮,旁通情矣。
大哉道也,斯其至矣。
予憂[夫]世遠言湮,作者之精殆不可見,而道或幾乎晦也,為[之]作測。
據康熙二十年本補字 送和溪程侍禦還朝詩序 侍禦和溪程君巡於廣東,将代還朝,三府諸公贈□□和溪子曰:「必若得甘泉子之文。
」總鎮府王公以督府蕭公、兵府朱公來征言曰:「必若得子之言。
」牛市舶、韓珠池以三府之意來緻言曰:「必若得子之言。
」他日,程子言於甘泉子曰:「必若得子之言,示入道也。
」甘泉子曰:「以子之言,於入道也孰大焉!以子之言及子之志,其於入道也孰大焉!以子之言、行子之志、乘子之資,其於入道也孰禦焉!是故惟默惟和,惟易惟簡,以子之品,於入道也孰優焉!是故默以成其性,和以達其道,易以崇其知,簡以尚其能,於入道也孰大焉!故時默而默,可以不言而信矣;時和而和,可以不動而順矣;時易而易,可以不慮而知矣;時簡而簡,可以不強而從矣;於入道也孰禦焉!夫聖人者,易以法道於天,簡以法道於地,和以法道於春,默以法道於神。
夫崇天之易,履地之簡,發春之和,成神之默,至矣。
」三府諸公乃歌以永言。
送屠侍禦還朝詩序 惟皇建國,列官分職,爰及海裔,以阜兆民。
歲命禦史糾厥群枉,上恭天命,下臨司郡,中交三府。
故禦史之於三府,恒相制而鮮相能。
總鎮府則以中貴勝,總督府則以堂尊勝,總兵府則以勳戚勝。
勝則離,離則莫或協心而同理;莫或協心而同理,則事莫集而功莫成;事莫[集]功莫成,則民有不得其所者;民不得所,則天地不和而萬物不同。
「茲廣右巡按禦史屠君文治之於三府也,其可謂和同者乎?」曰:「否,不然也。
不必和而和,不必同而同,其斯之謂正。
」甘泉子曰:「吾有聞矣,吾有聞矣。
吾聞諸西遊者,群奸辟,群勢戚。
三府曰『然』,屠君不必然,不必不然;三府曰『不然』,屠君不必不然,不必然。
直己而行,循物而合。
是故兵府朱公為之左次,忘乎其為勳戚也;鎮府王公為之左次,忘乎其為中貴也;至於督府蕭公亦為之左次,忘乎其為堂尊也。
王公則曰:『惟予時鎮,鎮罔弗靖。
惟屠之能。
』蕭公則曰:『惟予時罔弗督,督罔弗興,惟屠之賢。
』朱公則曰:『惟予職時大戎,罔弗濟,惟屠之庸。
』鹹又曰:『惟予四人協心,同茲事事,以克靖西土,惟爾之稱。
』夫三公者,胡為緻此於侍禦也?侍禦胡為得此於三公也?君子可以觀和同之異矣。
」於屠君之還朝也,三公賦詩以暢其和,懇國史湛氏序之,以明得失之迹。
送黃孟善歸省詩序 黃生孟善淑,三十始學於東所,遂究東所之學。
五十終學於甘泉,遂甘泉之學。
人曰:「有
小學亡,而王宮黨遂之教無傳焉;大學亡,而辟雍泮宮之教無傳焉。
辟雍泮宮之教不傳;而聖學無所終;王宮黨遂之教不傳,而聖學無所始。
學無終始則人道不立,人道不立則天地不和,天地不和則萬物不遂,萬物不遂則天理或幾乎息矣。
夫二學未嘗亡也,自二教弛而皆逸於戴記也。
大學之逸也,其篇全,而程氏表之;小學之逸也,其篇散,未有會而聚之以複古者。
夫能始而不能終者,有之矣。
未有不能於始而能終者也。
若彼考室,弗惟其堂,曷其能構?構則圯。
若農力穑,弗惟其畝,曷其能播?播則不實。
吾懼焉,乃因讀禮,采而集之,複為蒙養、灑掃應對進退、事親敬長、隆師親友、禮樂射禦書數,凡七篇。
其文則古,其事則小子之事。
不敢以大人之事參之,恐其躐也;不敢以今文參之,恐其混古鼎彜也。
嗚呼!斯文也,自夫王侯之子,以至庶人之子,上下達之者也。
嗚呼!元子小子苟能習其文,行其實,立其誠,誠立而聖可基矣。
是用成書,行之家塾,傳之子孫雲爾。
答問 或有問於甘泉子曰:「夫今之小學,朱子嘗輯之矣。
而子複有是編焉,何居?」甘泉子曰:「夫所謂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者,朱子嘗言之矣,而今之小學莫之及焉,何居?夫吾之所編者,朱子之意也。
今之所傳者,朱子未定之書也。
」或曰:「曷謂未定?」曰:「書謬其意,故曰『未定』也。
參之大人事也,後世之文,非盡小子之職也,故曰『未定之書』也。
是故師其本意,不師其未定,雖謂之繼志焉,可也。
朱子複起,不睽於斯文矣。
」 古大學測序 甘泉子讀書西樵山,於十三經得大學古本焉,喟然歎曰:「大學之道,其粲然示人博矣,其渾然示人約矣。
明德親民,其粲然矣乎!止至善,其渾然矣乎!夫非有二之也,其粲然者,乃其渾然者也。
是故明德親民以言乎大體矣。
止至善以言乎實功矣。
曷謂[粲然]?其體用周[以弘],其分成己而成物,是故以言乎大體也。
曷謂渾然?其[理]要,其學易簡而久大,是故以言乎實功也。
」曰:「請聞其[要]焉。
」曰:「至善。
至善也者,以言乎身心之於家國天下之事物之理之純粹精焉者也。
純綷精焉者,非他也,天理[也]。
天理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本體也。
明德親民之奧[也],其體用一原者也。
是故止至善而明德親民之能事[畢]矣。
」曰:「曷止之?」曰:「自知止而能定靜安慮,知行并進[乎此者]也。
知所先後,知此者也。
自天下而之格物,自格物[而]之天下平,始終反說,要歸乎此者也。
格物也者,即[止至善]也,言屢而意緻矣,故止至善則無事矣。
」或曰:「子之[必主]乎古本,何也?」曰:「古本以修身申格緻,其教人也,力[身]之也,非口耳之也。
學者審其詞焉,其於道[斯]過半矣。
是故其書完,其序嚴,其文理,其反複也屢,其義盡。
大哉![博]矣約矣,其道也其至矣[乎!予]懼斯文之晦,求之者博而寡要,勞而無功也,誠不自揣,謹離章集訓而測焉,以俟君子。
據康熙二十年本補字 中庸測序 史若水曰:「夫中庸何為者也?夫作者之志,其有憂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矣,異端将起而大義乖矣,是故子思憂之,憂夫道學之不明也。
憂語用[者]之離夫本也,憂語[本]者之離夫用,而本非本於天者也。
本於天者,性也。
[故]中庸者,本諸性而道具焉。
本諸體而用具焉,本諸中[而]和生焉,是故君子慎獨,養其中而已也。
中立而和生[焉],修道教、緻中和,而位育成焉。
[是故]一體也。
夫中庸者,[自]天而推之人者也,自人而複乎天者也。
斯理也,其執[中]建中之傳、博約之教、一貫之旨也。
子程子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其有以默識此[矣]。
故中庸者,一乾而四肢[者]也。
乾也者,言其篇之首也。
四支也者,言其自一而二[而]三而之其卒焉者也。
夫天下之支,未有不原於乾者矣;天下之乾,未有不因支焉,以發明者矣。
是故以明乎慎獨之功者,莫大乎一支;以言乎體道而緻之中和位育者,莫大乎二支;以言乎體道之極功,而放之中和位育之極緻者,莫大乎三支;以言乎反本而約之,其功密、[其]為效遠、其體用一,莫大乎四支。
是故一乾本根,純[粹]精矣;四支發揮,旁通情矣。
大哉道也,斯其至矣。
予憂[夫]世遠言湮,作者之精殆不可見,而道或幾乎晦也,為[之]作測。
據康熙二十年本補字 送和溪程侍禦還朝詩序 侍禦和溪程君巡於廣東,将代還朝,三府諸公贈□□和溪子曰:「必若得甘泉子之文。
」總鎮府王公以督府蕭公、兵府朱公來征言曰:「必若得子之言。
」牛市舶、韓珠池以三府之意來緻言曰:「必若得子之言。
」他日,程子言於甘泉子曰:「必若得子之言,示入道也。
」甘泉子曰:「以子之言,於入道也孰大焉!以子之言及子之志,其於入道也孰大焉!以子之言、行子之志、乘子之資,其於入道也孰禦焉!是故惟默惟和,惟易惟簡,以子之品,於入道也孰優焉!是故默以成其性,和以達其道,易以崇其知,簡以尚其能,於入道也孰大焉!故時默而默,可以不言而信矣;時和而和,可以不動而順矣;時易而易,可以不慮而知矣;時簡而簡,可以不強而從矣;於入道也孰禦焉!夫聖人者,易以法道於天,簡以法道於地,和以法道於春,默以法道於神。
夫崇天之易,履地之簡,發春之和,成神之默,至矣。
」三府諸公乃歌以永言。
送屠侍禦還朝詩序 惟皇建國,列官分職,爰及海裔,以阜兆民。
歲命禦史糾厥群枉,上恭天命,下臨司郡,中交三府。
故禦史之於三府,恒相制而鮮相能。
總鎮府則以中貴勝,總督府則以堂尊勝,總兵府則以勳戚勝。
勝則離,離則莫或協心而同理;莫或協心而同理,則事莫集而功莫成;事莫[集]功莫成,則民有不得其所者;民不得所,則天地不和而萬物不同。
「茲廣右巡按禦史屠君文治之於三府也,其可謂和同者乎?」曰:「否,不然也。
不必和而和,不必同而同,其斯之謂正。
」甘泉子曰:「吾有聞矣,吾有聞矣。
吾聞諸西遊者,群奸辟,群勢戚。
三府曰『然』,屠君不必然,不必不然;三府曰『不然』,屠君不必不然,不必然。
直己而行,循物而合。
是故兵府朱公為之左次,忘乎其為勳戚也;鎮府王公為之左次,忘乎其為中貴也;至於督府蕭公亦為之左次,忘乎其為堂尊也。
王公則曰:『惟予時鎮,鎮罔弗靖。
惟屠之能。
』蕭公則曰:『惟予時罔弗督,督罔弗興,惟屠之賢。
』朱公則曰:『惟予職時大戎,罔弗濟,惟屠之庸。
』鹹又曰:『惟予四人協心,同茲事事,以克靖西土,惟爾之稱。
』夫三公者,胡為緻此於侍禦也?侍禦胡為得此於三公也?君子可以觀和同之異矣。
」於屠君之還朝也,三公賦詩以暢其和,懇國史湛氏序之,以明得失之迹。
送黃孟善歸省詩序 黃生孟善淑,三十始學於東所,遂究東所之學。
五十終學於甘泉,遂甘泉之學。
人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