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四

關燈
文集 門人江都沈珠等校刊 序 送少保劉先生歸東山詩序 孟子曰:「孔子進以禮,退以義。

    」大臣與新進,異義而同禮。

    同禮也,故其進必以正,異義也,故其退必以時。

    一言不從,一朝而去,此新進之士,以其身為安危者也。

    若夫大臣之道則不然,招不可來,麾不可去,惟社稷之安危而身焉以之,少保華容劉先生其人乎!先生始者宦遊齊、越、閩、嶺之間,所至惠人,不立奇節。

    及以都禦史理黃河,召為戶部侍郎。

    既即求歸,高卧東山,若将終焉,人皆曰:「清矣。

    」然此猶為易。

    及起為大司馬,孝廟倚重,邊患方殷,言路龃龉,中人側目,人曰:「未可以去乎?」曰:「未也。

    」超然自信,正色立朝。

    今上幼沖,公以顧命,邊事益急,腹心未孚,龃龉者起為騰口,側目者轉而裂眦,内方洶洶,欲中殊禍。

    人又曰:「未可以去乎?」公曰:「未也。

    」自信如初益笃。

    邊寇既平,明主親政,公乃從容拂衣而起,累章決去,若駕孤鶴、禦長風,飄然而莫之能留。

    人乃知公之不去也任,其去也時,蓋至此然後為難也。

    若公者,古所謂社稷之臣,非耶?然吾又聞昔召公去,周公留之曰:「公無困哉!我不以後人迷。

    」不知公之去,亦有留之如周公否?又不知公去時,獨能恝然無召公之意否?在翰林館者凡二十四人,同作詩辭贈之,皆所以洩願留之情也,以予知公為最,故為序。

     送殿撰倫伯疇先生使安南詩序 王者無外,凡在荒遠,無不臨禦,惟其職貢之疏數先後焉耳。

    故春秋重王人,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

    聖天子初即位,臨禦四方,诏萬國,頒之正朔。

    而安南昔在臣順,奉職貢尤謹,頗效中華文獻之風,宜在諸國先。

    於是公卿廷議,遣使當得朝望。

    而殿元倫先生修撰實充正使以行,示寵也。

    吾聞安南國王,凡天使至,則躬率臣寮馳百裡外,立迎道側。

    天使以守國辭,則退至數十裡,又如之。

    比至郭門,凡三迎焉。

    分階而升,位正東,西拜天子诏,宛若咫尺乎天威,甚得畏天保國之道。

    所謂夷狄而中國者,非耶?昔太史公曆遊名山大川,而其文益奇,故史記繼春秋而作。

    今先生實太史也,曆齊、魯、汶、泗之邦,吞若江、淮,蓋禹穴而南之景皆入吟眺,九疑、沅、湘悉映乎襟帶之間,未足為先生觀也。

    又越大庾、蹴珠崖、臨溟海,登歌乎銅柱之标,以逍遙乎無垠,所謂遊方之外,滋益奇矣。

    行禮既畢,觀下國之風,歸将書諸史,以附春秋進夷狄之義。

    予郡人也,於其行,書此以俟之。

    同館之士,又為詩歌繼之。

     沙灣李氏哀挽詩序 昔者琴張有桑戶之歌,子貢以為非禮。

    二子皆學於孔子,孔子於是日哭而不歌,而曰:「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殡,不巷歌。

    」挽歌可有乎?情有哀樂,皆發而為歌,故曰:「其嘯也歌。

    」古之哀死有诔、有薤露之歌,故招魂、大招亦歌也,挽歌果可無乎?甘泉子曰:「喪死職哀,歌不可有也,挽歌不可無也。

    」夫挽者,挽也。

    歌者,相也。

    大凡舉重必歌以相力,憂悲愉佚皆於是焉見之,多出於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之君子,其生也,人愛之;其死也,人哀之。

    哀之不能無挽,挽之不能無相,相之不能無言,言之不能無聲,聲之不能無音以成文焉。

    此挽歌之所為作也,變也。

    宋忠簡公李文溪先生九世孫曰瓗宗美者,号守約居士,世居沙灣,沙灣之人皆曰「鄉善人矣。

    」有三子,皆業儒,為庠生。

    居士嘗訓之曰:「必毋玷而祖。

    」居士不及三子之成而卒。

    凡在知者,皆善其志,而悲其不及三子之成也。

    其亦挽歌之不能已乎!帙凡若乾篇,篇各用其情。

    予不能一一,要皆曰鄉善人矣。

    予嘗慕清獻、文溪之風,思以想見其人,而哀不及其世,今讀其書,過其鄉,不能忘其思,況在公之雲仍,足為鄉人之稱诔者乎!又況予姻連者乎!君之中子達元,予之女弟婿也,介其兄用仁、弟國彥屬予序其意,且俾覽者尚不逆於古,而不疑夫挽歌之所為作也。

     文岩讀禮詩序 廬墓古不經見,曾子稱「至孝,生養志,死必誠信」之意乎!故凡所謂孝者,蓋出於人之情,非苟為觀也。

    今夫赤子之於其親,一不見則彷徨而悲求,故親将死,則升屋而号複,既死則憑屍棺号之,三月倚廬而号之,既葬則就葬所而号之,又不已,因廬而居焉,此廬墓之所由起也。

    雖若過於中道,凡出於人子之至情,雖赤子皆然,亦分耳。

    而謂能動天地,感萬物神異,史從誇之,又何也?後世有行之者,則人或見謂為名,於是一不自信,則又将有托而逃焉,曰「吾将雲雲」,後之為君子者,又何如耶?此予所以觀世也。

    雲南陳君時思中者,數為餘道其兄明之孝行曰:「明喪其先君,緻毀,既葬,廬於墓傍,三年而後歸。

    禦史有欲上其行者,明告止之曰:『吾無乃讀禮於此雲爾。

    』」思中乃為文岩讀禮卷,京師士大夫又從而歌詠之。

    谒予言其意。

    予曰:「人子哭其親於葬所者,情也。

    以為能感神異,從而誇之者,過也。

    或将以為僞者,薄也。

    托而逃焉者,非自信也。

    雖然,以一人愧一家,以一鄉愧一國,以己之厚愧人之薄,所以振頹風扶世教,吾又安敢取中於斯世焉矣。

    」思中方持卷歸觐其兄,駐行李以懇予言,遂為書之。

    若曰傳信,固非所能知,然而思中敬信其兄之意,則既知之矣。

     靳太夫人哀辭并序 翰林院靳先生喪其母太恭人,予哭之哀。

    或曰:「子哀乎?知生吊、知死哭,禮也。

    」予曰:「孔子哭伯高於賜氏,曰:「夫由賜也。

    見我且曰:為爾哭也。

    來者拜之。

    況吊其子,哭其母乎?又況知於其子乎?蘊若淑德,以相君子,澤利於人。

    孕育賢嗣,稱名於世,以立母道。

    皆不可不哭也。

    」予以不才見鄙於時,時不予鄙者,如公不數人而已。

    公謂予曰:「君所抱負者,君宜自重,必有知君者。

    」予感乎其言,方将登堂拜母,今無及矣。

    此予所哭之哀也,哀之不足而發洩乎相挽之辭雲:「嗚呼!嘻!賢母乎!而體坤之柔,思柔而不□為婦貞德,垂母儀。

    母之儀,征上古。

    唐娥降,虞嫔成,虞之聖,關睢基。

    周大姒母。

    維後妃,歌螽斯,德以逮下姬。

    不妒不嫉,厥胤以昌,福履綏向之。

    母敬姜,賢劬已,以率先。

    孟氏賢聖,曰陳俎豆,道由三遷。

    程垂教,尹善養,名立百世上。

    二氏有子,伊洛流長四海仰。

    厥南馳,鎮之江洲,氣如海降,物不專美,磅礡郁積生賢良。

    維賢母,丹徒範,世有哲人,間習有滂風,女則真靜德以娴。

    性之常,不物遷,外内蔑怨言。

    言必有實,動必有則。

    虔厥天,天可谌。

    在德陰,十六孕不男。

    歲垂五紀,一念發善賢嗣?,妒絕宗,圖媵續,不謀斷諸獨,君子義之。

    曰:姑已之,當後福。

    匪一念,善之積。

    赒生以斂瘠,脫去簪珥,吾甯無飾,無甯愧作心怵惕。

    」母之仁,逮胥隸,視嬴,呼哺饩。

    室有巢燕,日夕伺歸戶乃閉。

    嗚呼!嘻!母賢兮,上婦下母,儀顯之於人。

    征之於物,德普施。

    求烈女,奚必古,允德協,上下德,乃動天。

    天乃□□,福乃祚,康厥身,延及子以孫。

    五紀而子,子列卿,名□以祭封曰:恭人歎,恭人婦之鸠,葛覃鵲巢南國風,忝予執引,托相成聲,詩乃從。

     闵雨詩序 古之司民土者,明則守令,幽則社稷。

    社主土,稷主谷,守令主土谷以食民,職也。

    旱乾水溢,社稷則變置;雨旸之不時,則師尹惟日。

    其責也如此,故憂旱之詩曰:「鞠哉庶正,疚哉冢宰。

    」然則雨旸惟時,百谷用成,司民土者乃可逃其責爾。

    彰德太守劉君達夫莅郡之明年夏,境内大旱,君大憂之。

    既又淫雨且潦,君又大憂之。

    既月,淫雨乃止,耆老相與言曰:「吾侯之憂吾憂也。

    」因言成聲,因聲成歌,曰:「吾之歌侯憂也。

    」李述之崔子名曰闵雨詩,俾予序其意。

    予曰:「夫怨咨之聲,發於積慮;悲歌之極,窮而呼天。

    然則闵雨詩之作,其端在是耶!其雲漢之遺音與?」正德元年九月 恬隐詩序 藏光匿身,偃石栖木,古有治世之隐者曰巢、由。

    被發行歌,沈於徉狂,古有衰世之隐者曰接輿。

    永言采芝,聊以卒歲,古有亂世之隐者曰黃、绮。

    隐於治者其情肆,隐於衰者其情哀,隐於亂者其情遁。

    其情肆,故其辭放以高;其情哀,故其辭激以切;其情遁,故其辭遠以巽。

    放以高,故讀者逸;激以切,故讀者戚;遠以巽,故讀者幽思。

    然而皆有累於情者矣,孔子曰:「我則異於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