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但當自修耳,無憂乎毀譽之不公雲雲。
庶於學者有力。
」先生曰:「此說亦通,但其詞雲『吾之於人』,不曰『人之於吾』耳,更詳之。
聖人亦未嘗有所毀譽人,其心大中至正,即三代之民之心,三代之民之心,即天地之心,欲人知識得此心耳。
」 「所謂主一者,非以為有甚形象,而吾又如何以主之也。
隻勿忘勿助便是一,勿忘勿助之功常不間斷便是主一。
洋嘗聞諸先生:『萬物一體,如魚之在水見之。
□□□所資所養,莫非一氣。
所異者,形骸之間耳。
』自此推之,則前而千百世之既往者,則若兄之前時而生者耳;後而千百世之方來者,則若弟之後時而生者耳;其同時并立於天地之間者,則若兄弟之同胎共孕者耳;其同原於天,猶之兄弟之同氣於父也。
此可見宇宙之内實是一體,人得這天地之心以生,便能以宇宙為一體,亦便當以宇宙為一體。
人之有生無不同具此體,但人自蔽自昧,自二以三,自失其所以為心耳。
見得此意後,直是惟日不足,一切外物俱無留心。
」先生曰:「既不忘又不助,便是主一。
若落形象即是二矣。
主一時便見得天地萬物一體之意,一呼一吸,氣通於天,何嘗有二?吾於心性圖及息存箴備言此意,隻要人入神會耳。
吾契善知識。
」 「無有作好,無有作惡。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
」皆是言本體,本體原不著些意思在。
林廷俊問:「二程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
象山卻謂伊川後來失卻此意,何如?」先生曰:「伊川所見畢竟與明道不同,恐亦不是後來失之。
學者合下便當以明道為則,此則更無初終與愚不肖。
」 峻之有雲:「聖人之學,雖至宋而明,其壞亂古先聖人之教也,亦至宋而始。
」此非孟浪語者。
陽明「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不能無病。
至於「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其說則是也。
大抵知行終始隻是一理、一功夫,本乎德性,不涉見聞,亦脫形體。
隻為後來學者做得卻别,所以便著許多見解。
要之不是知行本體。
庚子科場策問有以劉因出處為疑者,祗為其不合作渡江一賦。
先生曰:「渡江賦還是哀宋之亡,細看來可見。
靜修出處頗亦合道,謂其無所見則不可,謂其非夷元而不仕者,則淺矣。
」 知得知喪,知存知亡,都是見在道理以見在觀。
良器曰:「『隐居求志,行義達道,吾聞其語,未見其人。
』其聖人歎時不遇之心乎!」覺山曰:「若如此見解,卻有甚益?嘗聞諸泉翁:『求志達道,體用之全也。
』蓋能隐居求志,又能行義達道,便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可不可的體段,故必如顔子龍德中正者,惟可以與此。
若夫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視諸夷、齊、沮、溺諸賢不入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豈不是誠?隻是還有些意思在,便不能如聖人之時。
故學者須是見得全體處,方能無差。
」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皜皜乎不可尚已!」道之本體如是。
(康熙本此下有:先生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方是皜皜純體。
」) 傅良器問:「孟子彼一時,此一時,不知此時何以又合有怨尤?能不動心否?」覺山曰:「先生常言不怨不尤者,聖人之心學也。
心學曷分彼此?稍怨涉尤便是動心,又安得為心學?孟子之意蓋指豫與不豫而言,彼當去齊之時,不及緻詳耳。
不豫公而怨尤私,不豫大而怨尤小,其迹相似而其情則不同。
」 「白沙先生於諸儒中最信濂溪無欲一章,常語以示學者詩雲:『無極老翁無欲教,一番拈動一番新。
』信之至矣。
不知二程初嘗授學,卻乃不甚及此,何如?」又曰:「學者真是無欲之體,自然明通公溥。
非明通公溥,不足以言無欲。
」 或疑「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之說。
覺山曰:「此先生補偏捄弊語。
先生之意,蓋以學者徒信良知而不察其實,謂必用見天理,方為良知耳。
天理莫非良知,非二物也。
此是死生路頭,豈可差卻?故緻知在格物。
」 學患不知頭腦,無安腳處。
象山揣摩人情,億料事變,自謂有得,然卻是有意,未必先覺。
(康熙二十年本作:「象山揣摩人情,億料事變,自謂有得。
然卻是有意,未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一誠意何以便得至此?」曰:「知幾其神乎!倏而感,倏而應,還須從慎獨中有之。
故曰:誠於中,形於外。
更無有掩蔽之者,豈不迅速?與日月合明,鬼神合吉兇,便是此等道理。
不爾,便作欺看,不謂之自慊,亦不謂之格物。
非格物則所知所誠何事?」) 洪圭告假學官,往學於夫子。
洪太母問曰:「先生道學何學?」答曰:「孝弟而已。
」遂遣往焉。
先生聞之曰:「予,世所疾也,不謂太母以婦人之賢,乃至此也。
」 章問:「六言六蔽何以六?莫是随病變化否?」先生曰:「子路學未知頭腦耳。
若知頭腦,則一破百破,隻是好學。
」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冼奕倩當在柔克之科。
克則是道,剛柔俱泯。
潘汝濟自去冬來此數月,不動歸心,非可以聲音笑貌為者,斯道可期。
終日言,須即無言。
鄭重執問:「格物何以至其理?」覺山曰:「先生常雲:隻於感應自然時見。
感寂俱是一理一功夫,然寂則難言。
又曰:格物是大頭腦,必知格物,則所緻、所誠、所正、所以修齊治平者,方有著落。
不然恐無入頭處。
比為老氏學者,亦非不言誠意,隻為其不知此一著,便不知止了,與吾儒異。
」 瓊崖黎岐劫殺官民,包圍城舍,驕縱已甚。
覺山洪侍禦至,則毅然上請廷命總督半洲蔡公平之。
侍禦問先生以善後之策。
先生曰:「此寇人以為難,故使之縱橫至此。
以予觀之,今日隻是剿殺他一番,恐猶未為難事。
須是懲創之後,更有處置,方能遠久。
可誅、可撫、可遷、可插、可堡、可守,在臨時量事體為之。
大抵海南卻被此黎盤據於中,居民環列四表,正猶積陰在腹,毒而不化。
今日必須抉去其毒,養以陽和,使風氣漸開,陰鬼自屏。
此陽長陰消之義,自然之理也。
」 時清南雄虛稅。
先生曰:「事到極處,必須丈量。
然丈量亦須有寬大之法,不然條貫雖密,弊端潛生。
大要隻是分區立堠,丈總包撒,報撒實總,而吾惟各執所丈之總以待之,而人不知,不可那移,亦無難事。
文公演弓與今魚鱗圖管諸式可兼用之。
至於先令人戶供報,似尚未善。
」 今日強暴(峰)[蜂]起,民不聊生,隻是紀綱不立,善惡未明。
詩小叙最難理會,以其為秦、漢儒者雜之也。
文公則每就詩而定叙,區區則主以序而定詩。
以叙定詩,故每欲去其雜之者,存其舊傳而純者。
就詩定叙,則每以己見而遺其舊傳者矣。
或謂:「先生因陳惟浚良知之說作遵道錄,以後始覺有偏外立門戶意。
」先生曰:「一向隻是如此。
謂有偏外立門戶者,人見其如此耳。
隻是合内外之道,俟後世定論耳。
」 二業合一訓乃先生救時對證之藥,故就於舉業上揭本體示人,使人下手,便是心事合一,更無走作。
嘗曰:「此非但舉業,天下國家大小庶事都在此中,知此便是知要。
」又曰:「吾所謂合者,因時而言之耳。
其實無可合處。
」 章嘗問:「言行感應隻以初念為(淮)[準],如何?」先生曰:「吾人見在未必即是原來本體,初念恐亦未可全據。
故吾體認天理功夫更不分初終内外,直是全體不息,故能不遠而複,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
隻若說初,吾猶以為緩了。
其幾已後,不知不覺便入義襲去。
若說常知常覺,吾猶以為少了裡邊一層,連卻知覺亦不是。
」 士夫以請墓志來,諸生有難之者。
先生曰:「自韓昌黎已不免谀中墓中之诮,當時必有所據耳。
若如賢輩之意,必充類至於絕物乃已。
」 學須是能問、能思。
不能問便是不曾用功,不善思便欲廢思。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思豈可廢得? 楊龜山之出,人多謂其不能大有捄正。
覺山曾於朱明洞論及此事,先生曰:「某也何敢望楊龜山?龜山出處,當時疑議之亦多,然去王氏配享一事,亦不負一出也。
安可謂之不能大救正?但人疑其為蔡京薦出,若某則未嘗有是事也,何疑?有天德、王道、大葬、治權等疏,迄無成功耳。
」 壬辰京邸,時宰有欲上言請禁講學者,先生謝徒、謝作文以應之。
門人惑焉。
先生曰:「微服過宋,見陽貨,皆聖人本體自然流行處。
若悻悻然便不是道。
惟明道、白沙先生知之,伊川便覺有微露處。
」 王如賓輩有以講章請批答者,許之。
至數篇,遽止之,曰:「覺得諸生已著在文義上尋求,便不是。
」 先師自然之說,初時聞之,猶似打量不過,蓋緣不知本體由來如是。
「予欲無言」,夫子直是真實語。
又曰:「佛老明自然,何曾自然?」自然生理不是可遏塞得。
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則與己不相乾。
君為輕,社稷為重;社稷為輕,民為重。
孟子當時告齊王行王政,及滕公築薛之問,直是此意。
公天下俱從仁義命脈上說來。
區區善謀國者見不及此。
有白刃在前而不避,且安心為之者,隻是見得處。
既見後,則死生去就,辭受語默,隻是一般看了。
古人用字俱是實說。
如「萬物備於我」、「明於庶物」、「不過乎物」、「在格物」,物字以理言,有物有則。
白沙先生謂林緝熙曰:「此理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隻此數句,理一分殊都在其中。
理一分殊,隻是一理,更無二理。
夫子川上之歎,便以一句道盡,曷曾如是費力?「自茲以往,更有分殊處合要理會。
」此就緝熙工夫學力而言,是周匝說話,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或人有以白沙先生時用禅語為疑者,先生不答。
趙丹山曰:「此隻是較量字樣。
吾輩學問還須於大頭腦見破方可。
若如此說,則孟子用陽貨語。
丹壽斯民,又當作何歸斷?釋氏言語與吾儒多有同者,隻是其旨不同,故遂差别。
比如佛氏言心,儒者亦言心,若然,則連心字亦便有可疑處。
非白沙見道之真,在他人便不敢如此道。
」 諸生講論正統之說,先生曰:「此是閑說話。
然若要著落,仍當以白沙先生之言為是。
為天下一日之主,統天下,便是正統,善惡則存乎人。
國祚長短,得國是非,有不可推處。
」 「古人成於樂,是日用的,恐不如是煩難,不知尚可考正否?」先生曰:「吾素欲加考正,以某為經,某為傳,然卻是難。
禮樂積德百年而後興,還須就本領治功上做來。
治功未立,氣候不正,候氣已不可準了。
古法累黍定律,用篩取其中者,此亦未為不是。
天地生物自然之氣,大約不過如此。
」又曰:「黃鐘,陽生之始,蔡元定乃以九寸為則,卻似倒說。
」 蔣卿實能棄其舊學,得吾合一之學而笃行之,一變至道,此便是勇。
庶於學者有力。
」先生曰:「此說亦通,但其詞雲『吾之於人』,不曰『人之於吾』耳,更詳之。
聖人亦未嘗有所毀譽人,其心大中至正,即三代之民之心,三代之民之心,即天地之心,欲人知識得此心耳。
」 「所謂主一者,非以為有甚形象,而吾又如何以主之也。
隻勿忘勿助便是一,勿忘勿助之功常不間斷便是主一。
洋嘗聞諸先生:『萬物一體,如魚之在水見之。
□□□所資所養,莫非一氣。
所異者,形骸之間耳。
』自此推之,則前而千百世之既往者,則若兄之前時而生者耳;後而千百世之方來者,則若弟之後時而生者耳;其同時并立於天地之間者,則若兄弟之同胎共孕者耳;其同原於天,猶之兄弟之同氣於父也。
此可見宇宙之内實是一體,人得這天地之心以生,便能以宇宙為一體,亦便當以宇宙為一體。
人之有生無不同具此體,但人自蔽自昧,自二以三,自失其所以為心耳。
見得此意後,直是惟日不足,一切外物俱無留心。
」先生曰:「既不忘又不助,便是主一。
若落形象即是二矣。
主一時便見得天地萬物一體之意,一呼一吸,氣通於天,何嘗有二?吾於心性圖及息存箴備言此意,隻要人入神會耳。
吾契善知識。
」 「無有作好,無有作惡。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
」皆是言本體,本體原不著些意思在。
林廷俊問:「二程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
象山卻謂伊川後來失卻此意,何如?」先生曰:「伊川所見畢竟與明道不同,恐亦不是後來失之。
學者合下便當以明道為則,此則更無初終與愚不肖。
」 峻之有雲:「聖人之學,雖至宋而明,其壞亂古先聖人之教也,亦至宋而始。
」此非孟浪語者。
陽明「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不能無病。
至於「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其說則是也。
大抵知行終始隻是一理、一功夫,本乎德性,不涉見聞,亦脫形體。
隻為後來學者做得卻别,所以便著許多見解。
要之不是知行本體。
庚子科場策問有以劉因出處為疑者,祗為其不合作渡江一賦。
先生曰:「渡江賦還是哀宋之亡,細看來可見。
靜修出處頗亦合道,謂其無所見則不可,謂其非夷元而不仕者,則淺矣。
」 知得知喪,知存知亡,都是見在道理以見在觀。
良器曰:「『隐居求志,行義達道,吾聞其語,未見其人。
』其聖人歎時不遇之心乎!」覺山曰:「若如此見解,卻有甚益?嘗聞諸泉翁:『求志達道,體用之全也。
』蓋能隐居求志,又能行義達道,便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可不可的體段,故必如顔子龍德中正者,惟可以與此。
若夫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視諸夷、齊、沮、溺諸賢不入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豈不是誠?隻是還有些意思在,便不能如聖人之時。
故學者須是見得全體處,方能無差。
」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皜皜乎不可尚已!」道之本體如是。
(康熙本此下有:先生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方是皜皜純體。
」) 傅良器問:「孟子彼一時,此一時,不知此時何以又合有怨尤?能不動心否?」覺山曰:「先生常言不怨不尤者,聖人之心學也。
心學曷分彼此?稍怨涉尤便是動心,又安得為心學?孟子之意蓋指豫與不豫而言,彼當去齊之時,不及緻詳耳。
不豫公而怨尤私,不豫大而怨尤小,其迹相似而其情則不同。
」 「白沙先生於諸儒中最信濂溪無欲一章,常語以示學者詩雲:『無極老翁無欲教,一番拈動一番新。
』信之至矣。
不知二程初嘗授學,卻乃不甚及此,何如?」又曰:「學者真是無欲之體,自然明通公溥。
非明通公溥,不足以言無欲。
」 或疑「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之說。
覺山曰:「此先生補偏捄弊語。
先生之意,蓋以學者徒信良知而不察其實,謂必用見天理,方為良知耳。
天理莫非良知,非二物也。
此是死生路頭,豈可差卻?故緻知在格物。
」 學患不知頭腦,無安腳處。
象山揣摩人情,億料事變,自謂有得,然卻是有意,未必先覺。
(康熙二十年本作:「象山揣摩人情,億料事變,自謂有得。
然卻是有意,未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一誠意何以便得至此?」曰:「知幾其神乎!倏而感,倏而應,還須從慎獨中有之。
故曰:誠於中,形於外。
更無有掩蔽之者,豈不迅速?與日月合明,鬼神合吉兇,便是此等道理。
不爾,便作欺看,不謂之自慊,亦不謂之格物。
非格物則所知所誠何事?」) 洪圭告假學官,往學於夫子。
洪太母問曰:「先生道學何學?」答曰:「孝弟而已。
」遂遣往焉。
先生聞之曰:「予,世所疾也,不謂太母以婦人之賢,乃至此也。
」 章問:「六言六蔽何以六?莫是随病變化否?」先生曰:「子路學未知頭腦耳。
若知頭腦,則一破百破,隻是好學。
」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冼奕倩當在柔克之科。
克則是道,剛柔俱泯。
潘汝濟自去冬來此數月,不動歸心,非可以聲音笑貌為者,斯道可期。
終日言,須即無言。
鄭重執問:「格物何以至其理?」覺山曰:「先生常雲:隻於感應自然時見。
感寂俱是一理一功夫,然寂則難言。
又曰:格物是大頭腦,必知格物,則所緻、所誠、所正、所以修齊治平者,方有著落。
不然恐無入頭處。
比為老氏學者,亦非不言誠意,隻為其不知此一著,便不知止了,與吾儒異。
」 瓊崖黎岐劫殺官民,包圍城舍,驕縱已甚。
覺山洪侍禦至,則毅然上請廷命總督半洲蔡公平之。
侍禦問先生以善後之策。
先生曰:「此寇人以為難,故使之縱橫至此。
以予觀之,今日隻是剿殺他一番,恐猶未為難事。
須是懲創之後,更有處置,方能遠久。
可誅、可撫、可遷、可插、可堡、可守,在臨時量事體為之。
大抵海南卻被此黎盤據於中,居民環列四表,正猶積陰在腹,毒而不化。
今日必須抉去其毒,養以陽和,使風氣漸開,陰鬼自屏。
此陽長陰消之義,自然之理也。
」 時清南雄虛稅。
先生曰:「事到極處,必須丈量。
然丈量亦須有寬大之法,不然條貫雖密,弊端潛生。
大要隻是分區立堠,丈總包撒,報撒實總,而吾惟各執所丈之總以待之,而人不知,不可那移,亦無難事。
文公演弓與今魚鱗圖管諸式可兼用之。
至於先令人戶供報,似尚未善。
」 今日強暴(峰)[蜂]起,民不聊生,隻是紀綱不立,善惡未明。
詩小叙最難理會,以其為秦、漢儒者雜之也。
文公則每就詩而定叙,區區則主以序而定詩。
以叙定詩,故每欲去其雜之者,存其舊傳而純者。
就詩定叙,則每以己見而遺其舊傳者矣。
或謂:「先生因陳惟浚良知之說作遵道錄,以後始覺有偏外立門戶意。
」先生曰:「一向隻是如此。
謂有偏外立門戶者,人見其如此耳。
隻是合内外之道,俟後世定論耳。
」 二業合一訓乃先生救時對證之藥,故就於舉業上揭本體示人,使人下手,便是心事合一,更無走作。
嘗曰:「此非但舉業,天下國家大小庶事都在此中,知此便是知要。
」又曰:「吾所謂合者,因時而言之耳。
其實無可合處。
」 章嘗問:「言行感應隻以初念為(淮)[準],如何?」先生曰:「吾人見在未必即是原來本體,初念恐亦未可全據。
故吾體認天理功夫更不分初終内外,直是全體不息,故能不遠而複,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
隻若說初,吾猶以為緩了。
其幾已後,不知不覺便入義襲去。
若說常知常覺,吾猶以為少了裡邊一層,連卻知覺亦不是。
」 士夫以請墓志來,諸生有難之者。
先生曰:「自韓昌黎已不免谀中墓中之诮,當時必有所據耳。
若如賢輩之意,必充類至於絕物乃已。
」 學須是能問、能思。
不能問便是不曾用功,不善思便欲廢思。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思豈可廢得? 楊龜山之出,人多謂其不能大有捄正。
覺山曾於朱明洞論及此事,先生曰:「某也何敢望楊龜山?龜山出處,當時疑議之亦多,然去王氏配享一事,亦不負一出也。
安可謂之不能大救正?但人疑其為蔡京薦出,若某則未嘗有是事也,何疑?有天德、王道、大葬、治權等疏,迄無成功耳。
」 壬辰京邸,時宰有欲上言請禁講學者,先生謝徒、謝作文以應之。
門人惑焉。
先生曰:「微服過宋,見陽貨,皆聖人本體自然流行處。
若悻悻然便不是道。
惟明道、白沙先生知之,伊川便覺有微露處。
」 王如賓輩有以講章請批答者,許之。
至數篇,遽止之,曰:「覺得諸生已著在文義上尋求,便不是。
」 先師自然之說,初時聞之,猶似打量不過,蓋緣不知本體由來如是。
「予欲無言」,夫子直是真實語。
又曰:「佛老明自然,何曾自然?」自然生理不是可遏塞得。
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則與己不相乾。
君為輕,社稷為重;社稷為輕,民為重。
孟子當時告齊王行王政,及滕公築薛之問,直是此意。
公天下俱從仁義命脈上說來。
區區善謀國者見不及此。
有白刃在前而不避,且安心為之者,隻是見得處。
既見後,則死生去就,辭受語默,隻是一般看了。
古人用字俱是實說。
如「萬物備於我」、「明於庶物」、「不過乎物」、「在格物」,物字以理言,有物有則。
白沙先生謂林緝熙曰:「此理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隻此數句,理一分殊都在其中。
理一分殊,隻是一理,更無二理。
夫子川上之歎,便以一句道盡,曷曾如是費力?「自茲以往,更有分殊處合要理會。
」此就緝熙工夫學力而言,是周匝說話,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或人有以白沙先生時用禅語為疑者,先生不答。
趙丹山曰:「此隻是較量字樣。
吾輩學問還須於大頭腦見破方可。
若如此說,則孟子用陽貨語。
丹壽斯民,又當作何歸斷?釋氏言語與吾儒多有同者,隻是其旨不同,故遂差别。
比如佛氏言心,儒者亦言心,若然,則連心字亦便有可疑處。
非白沙見道之真,在他人便不敢如此道。
」 諸生講論正統之說,先生曰:「此是閑說話。
然若要著落,仍當以白沙先生之言為是。
為天下一日之主,統天下,便是正統,善惡則存乎人。
國祚長短,得國是非,有不可推處。
」 「古人成於樂,是日用的,恐不如是煩難,不知尚可考正否?」先生曰:「吾素欲加考正,以某為經,某為傳,然卻是難。
禮樂積德百年而後興,還須就本領治功上做來。
治功未立,氣候不正,候氣已不可準了。
古法累黍定律,用篩取其中者,此亦未為不是。
天地生物自然之氣,大約不過如此。
」又曰:「黃鐘,陽生之始,蔡元定乃以九寸為則,卻似倒說。
」 蔣卿實能棄其舊學,得吾合一之學而笃行之,一變至道,此便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