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天地純粹之氣,性無不全,德無不實,渾然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以故於所性之體有以盡之而無遺。
謂之盡者,以其分量而言,則極廣大、極高明;以其條理而言,則極精微、極中庸。
凡是所性之蘊,莫不竭盡其餘矣。
然人之性猶我之性,曰廣大、曰精微、曰高明、曰中庸者,其初未嘗不同也。
但為氣禀所拘,始有不得其分量,不得其條理,而本體恒虧。
聖人於是抑其過,引其不及,贊其稍純、稍粹者,而輔導其不明、不強者。
立之田疇而生養遂,明之禮樂而彜倫叙,董之刑罰而争訟息,委之常秩而萬物理,而人性無不盡矣。
然人物初無二理,故又推其餘緒以遍於物,因其材質之宜,以緻其取用之節。
草木有陰陽斬伐之時,禽獸有山澤佃漁之令,昆蟲有啟閉生殺之法,皆因夫物性好惡休戚,大公至正者而為之。
故曰:「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者,聖人所以盡物性也。
」夫既盡人性,又盡物之性,則是能贊天地之化育。
天地有不足,而我補輯之;天地有不能,而我輔相之。
其功用之大,立心之宏,真與天地一般。
天也、地也、聖人也,并立而為三,故曰「參」。
參之者,三之也,以益耦之名也。
是皆至誠之德,不動不見無為之所緻耳。
夫豈智力心思之所及哉?故曰「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之」,而大賢以下者不足望矣。
愚生晚學,固憧憧然未有所得,然讀聖人之書,将求聖人之道,而上進聖人之能,亦學者事也,學者責也。
昔程伊川、呂獻可嘗謂:「凡人讀書,不要務多,讀得一句須要行得一句。
」愚生非敢以聖人自期,然至誠之所以為至誠,與參贊之所以為參贊,将必有易通易明之說,願聞其詳焉。
此章言至誠功用之大。
誠隻是一個誠,隻是一個天理,實理如何言天下至誠?蓋言聖人盡此實理,不二不雜,純而不息,天下一人而已,故曰「天下至誠」。
至誠則性自盡,誠與性一也。
以心而言謂之誠,以理而言謂之性。
性即理也,其為字義,從心從生,乃心之生理也。
聖人之心不二不雜,純而不息,則心之生理,全體大用渾然廓然,□無一毫不盡矣。
己性盡則人之性、物之性皆盡,蓋其性之大用之所及於人,則有教以複其性,有養以遂其生,於物則取之有時,用之有節,人之性盡而物之性亦盡,人物之性皆於己性分上盡了。
蓋成己成物皆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己性盡則人物之性盡,人物之性盡,則裁成輔相。
天覆地載,聖人成能,聖人成能,成天地之所不能,故曰:「贊天地之化育,而可以與天地參。
」蓋與天地為一矣,而雲參者,猶與天地為二,子思示人隻得如此說,其實無二無三,一而已。
此何以故?性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其盡己、盡人、盡物、贊天地,複其本然者也。
此與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及「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之指同,所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非有加於毫末也。
諸生其善自體認,隻於誠性上用功,乾涉許多人物,乾涉許多化育,乾涉許大天地,一囊括之。
大哉誠也!大哉性也!斯其至矣。
天關精舍講章。
南海生員廖珩,番禺生員陳鳴時、羅徽、林津、鐘昴、林昊、屈複、舒蒙谏、蔡琚、鄭邦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這一章夫子教人存天理而嚴遏欲之防也。
說道人之生也直,所謂生者,以理言也。
蓋人之有生,□□□其氣而充形體之具也。
氣之所畀,理亦畀焉。
非氣則其形槁矣,非理則氣息矣。
是生之者,氣也,而實□子其間者理也夫。
苟生以理言,則理無有乎不直,□□非可以作僞為也。
故五性之所感,七情之所發,□□之所作止,萬事萬物之所酬應,何莫而非天理□□之直耶?有所不直,則作僞矣。
人而作僞,是自罔□,罔則有生理已於我而先滅之矣。
理既滅,則形氣蓋随而滅之。
乃複有生而不滅焉,非天固與其獨有形氣之軀也,特幸而苟免焉耳。
與其苟免而徒生於世,豈不為天地間一蠹物矣乎?甚哉!人不可以自罔也。
罔起之何?以其不遏欲也。
有人欲之邪曲,無天理之正直,如之何而不自罔也!使其不甘於自罔,而存有生之理焉,即天之所畀而人之所完,天地之帥吾其性,天地之塞吾其體,将無忝於所生矣,又何幸而免之雲也?知乎此則知理氣合一之說矣。
蠡測之見,未量然否,惟先生教之。
[此]章夫子發出天人生理,欲人存此生理,此直字最與孟子「至大至剛以直」之直同,與易「直方大」之直同,「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之直同,至大至剛。
(下缺) 元儒劉文靜有感此章之旨,故其詩曰:「王綱一紊國風沈,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細玩,蓍龜千古在人心。
」所歎深矣,諸生其細玩之。
天關精舍語錄 門人陳大章 洪侍禦垣論今官吏不才,動有乏人之歎,合依夫子舉爾所知之義變而通之,以盡天下之用。
然起腳不正,縱有所舉畢竟不能得人。
竊意三代之制難遽修複,今且隻於社學中寓以鄉舉裡選之法,似亦無不可者。
結勘之裡老,則各人之言不公,泛求之村堡,則一己之見有限,不若限令有司勘取子弟俊秀者收入社學,提學訪取生儒之賢者,帖往教之。
教之既久,志行可觀,觀其志行之正者,升之入學,其次猶教之,其不堪者則退之。
如是更疊不已,則在學者多賢才,而科第得人。
且己不勞而物論可祛,鄉舉裡選之法宛然如在。
若得賢有司,斷爾推行,終來想有可觀。
先生曰:「此亦明道先生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之意,今日社學最是興賢才基本。
往年區區亦已上聞,在勇決行之耳。
第今取人多先文才而後實行,二者不可得兼,而賢有司亦往往先文才而後笃實,學者趨向從之矣。
教童蒙惟有二業合一功夫可兼德行道藝之教,而鄉舉裡選之制亦寓於其中矣。
此變今複古之法所最急務者也,此外恐無他道矣。
」 或者有曰:井田勢不得複,限田亦未易行。
天下之田雖未盡均,然亦當求所以處之之術。
不知即今所以為術者何如?垣觀江北地方多寒旱無溝洫,而上地又瘠。
居民耕之,至有連種粒無收者,每每辄一耕而去,去而逃亡者有之,況複以安土重遷之民配勒使耕,雖與之田,恐亦非所願欲。
若或擇選賢能有司,使專治之,嚴教令,抑浮末,敦本實,毆其遊惰,而又寬刑罰,薄稅斂,以招恤之,斷在必行,不拘文法,此後不知尚有可為否?設使孟子生當斯時,又不知将作何處置?先生曰:「書雲:『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六府三事,政之養民者也,然皆本於德,故能善政也,徒法不能以自行也。
天下事皆有根本,豈易言哉!其要在講明聖學,有德於身耳。
故曰「為政以德」,豈易言哉!今之講學修德者,人類以為迂,群議而非之,何怪乎善政之不行也!天地間自古至今隻是這一塊田土,又不曾變更。
變更之者制也,井田限田已各難行,隻恨商鞅廢溝洫,故北方田地,盡為廢土。
若複溝洫,悉為良田矣。
有能罷天下不急之費,發财令窮民修溝洫,則旱有灌,澇有洩,雖未及井,已為良田,與南方等矣。
乃制使同溝之人,共為保、為什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喪葬相吊,有無相貸,則風俗厚,府事修,亦不異於井田矣。
□□推求大學古本訓測之義。
先生曰:「足見究心深潛為信矣。
吾初大學之說,蓋若有神明通之者,吾子不易見此也。
中間以意心之系於身為德,及以明覺為明德,更須斟酌。
」 潘洋自謂體認天理之教,日夜思之,頗似有得。
先生曰:「知及之,須要仁能守之,乃所謂得也。
說有得恐亦太早,然可謂笃信。
」 「仁字之義,有專言者,有偏言者。
如曰:『及其發也,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形焉,仁、義、禮、知自此焉始分。
』其偏言者與!如曰『察見仁體』,曰『仁,人心也』,其專言者與!」先生曰:「且莫分偏言專言,□□句乃言四德發見之始耳。
未發之前隻是渾然。
」 理氣之說,自孟子周程而後,鮮有能明之者,先生推明合一之學,曰:「氣之中[正]者,道也。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偏陰偏陽者,[非道。
」陽明]先生亦曰:「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
」[夫]然後理氣合一之說章明於天下矣。
如曰「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枯槁雖無氣,而有理」,則是天下有性外之物,洋竊疑之。
先生曰:「此卻看得是。
如曰理氣為[二],請於氣之外,更尋個理出來,而世儒猶不信。
陽明二句近之,亦似稍分了。
」 潘洋問:「中庸訓測雲:『自人言之謂之性,自發於事而言之謂之道。
』則性者道之體,道者性之用,性者理之一,道者分之殊,亦已明矣。
而於不可須臾離,則曰『道兼體用、理一分殊而言』何也?然則上焉者,其偏言者與?下焉者,其專言者與?」先生曰:「以性對道言則有體用,專言道則兼體用,故其言各有攸當矣。
」 「洋聞朱子曰:『如讀書即一心於讀書,應事即一心於應事者,以為主一。
』既而得聞陽明先生曰:『以是為主一,則於有事為逐物,而於無事卻懸空矣。
一者,天理也。
主一即是常主一個天理。
』洋時忽若有省。
及今複得聞先生之言,則曰:「為此說者,蓋徒知主一之謂敬,而未知所謂無适之謂一也。
無适也者,無所著之謂也。
今謂常主一個天理,則又著在天理上,即非主一者。
」洋蓋茫然不知所以用力焉。
嘗深思之,所謂無适之謂一者,其所謂勿助勿忘之間者乎!既勿助又勿忘,則無所著矣,無所著則一矣。
未知是否?」先生曰:「難得見此,見此則二說不足惑矣。
如是涵養。
」 「洋誦求放心篇,反而思之,意者外物之誘人無窮,□□則放矣。
故以言其體則無所放處,亦無所放時。
□□其□則□能□因外物之誘而放失之者,放心之謂也。
故求放心者非以心求心之謂,即如先生所常稱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之謂也。
」先生曰:「體用皆未嘗放,隻是昏了,常學問則常警省,心不待求而自存矣。
」 潘洋讀測,頗有疑於「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之說。
先生曰:「賢首說『心而已矣』一句最盡,故觀心性圖盡之矣。
久之其它不待言而喻。
」 先生語潘洋曰:「察識生意,默而成之,不欲多言,心反出□□驷不及舌。
」 □有言博約之功者,先生曰:「若如此說,還是将聖賢話牽搭在自己意思上,恐不是原初旨。
以精一為執中功夫則是,以博文為約禮功夫,則猶有說。
聖人立教直是萬世無弊,全體不息。
」 [洪]侍禦論史及實錄所載白沙先生事。
先生曰:「史,吾素不甚信之。
『吾於武(城)[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在孟子時已有此言。
」 今日為學,須是有一國非之而不顧,天下非之而不顧之心始得。
若或一面為學,一面怕人贊毀,幾時能彀出脫得此身出來? 「見病根後,直拔去之,使不複生,如何?」先生曰:「是有此志則可,若論功夫,
謂之盡者,以其分量而言,則極廣大、極高明;以其條理而言,則極精微、極中庸。
凡是所性之蘊,莫不竭盡其餘矣。
然人之性猶我之性,曰廣大、曰精微、曰高明、曰中庸者,其初未嘗不同也。
但為氣禀所拘,始有不得其分量,不得其條理,而本體恒虧。
聖人於是抑其過,引其不及,贊其稍純、稍粹者,而輔導其不明、不強者。
立之田疇而生養遂,明之禮樂而彜倫叙,董之刑罰而争訟息,委之常秩而萬物理,而人性無不盡矣。
然人物初無二理,故又推其餘緒以遍於物,因其材質之宜,以緻其取用之節。
草木有陰陽斬伐之時,禽獸有山澤佃漁之令,昆蟲有啟閉生殺之法,皆因夫物性好惡休戚,大公至正者而為之。
故曰:「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者,聖人所以盡物性也。
」夫既盡人性,又盡物之性,則是能贊天地之化育。
天地有不足,而我補輯之;天地有不能,而我輔相之。
其功用之大,立心之宏,真與天地一般。
天也、地也、聖人也,并立而為三,故曰「參」。
參之者,三之也,以益耦之名也。
是皆至誠之德,不動不見無為之所緻耳。
夫豈智力心思之所及哉?故曰「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之」,而大賢以下者不足望矣。
愚生晚學,固憧憧然未有所得,然讀聖人之書,将求聖人之道,而上進聖人之能,亦學者事也,學者責也。
昔程伊川、呂獻可嘗謂:「凡人讀書,不要務多,讀得一句須要行得一句。
」愚生非敢以聖人自期,然至誠之所以為至誠,與參贊之所以為參贊,将必有易通易明之說,願聞其詳焉。
此章言至誠功用之大。
誠隻是一個誠,隻是一個天理,實理如何言天下至誠?蓋言聖人盡此實理,不二不雜,純而不息,天下一人而已,故曰「天下至誠」。
至誠則性自盡,誠與性一也。
以心而言謂之誠,以理而言謂之性。
性即理也,其為字義,從心從生,乃心之生理也。
聖人之心不二不雜,純而不息,則心之生理,全體大用渾然廓然,□無一毫不盡矣。
己性盡則人之性、物之性皆盡,蓋其性之大用之所及於人,則有教以複其性,有養以遂其生,於物則取之有時,用之有節,人之性盡而物之性亦盡,人物之性皆於己性分上盡了。
蓋成己成物皆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己性盡則人物之性盡,人物之性盡,則裁成輔相。
天覆地載,聖人成能,聖人成能,成天地之所不能,故曰:「贊天地之化育,而可以與天地參。
」蓋與天地為一矣,而雲參者,猶與天地為二,子思示人隻得如此說,其實無二無三,一而已。
此何以故?性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其盡己、盡人、盡物、贊天地,複其本然者也。
此與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及「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之指同,所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非有加於毫末也。
諸生其善自體認,隻於誠性上用功,乾涉許多人物,乾涉許多化育,乾涉許大天地,一囊括之。
大哉誠也!大哉性也!斯其至矣。
天關精舍講章。
南海生員廖珩,番禺生員陳鳴時、羅徽、林津、鐘昴、林昊、屈複、舒蒙谏、蔡琚、鄭邦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這一章夫子教人存天理而嚴遏欲之防也。
說道人之生也直,所謂生者,以理言也。
蓋人之有生,□□□其氣而充形體之具也。
氣之所畀,理亦畀焉。
非氣則其形槁矣,非理則氣息矣。
是生之者,氣也,而實□子其間者理也夫。
苟生以理言,則理無有乎不直,□□非可以作僞為也。
故五性之所感,七情之所發,□□之所作止,萬事萬物之所酬應,何莫而非天理□□之直耶?有所不直,則作僞矣。
人而作僞,是自罔□,罔則有生理已於我而先滅之矣。
理既滅,則形氣蓋随而滅之。
乃複有生而不滅焉,非天固與其獨有形氣之軀也,特幸而苟免焉耳。
與其苟免而徒生於世,豈不為天地間一蠹物矣乎?甚哉!人不可以自罔也。
罔起之何?以其不遏欲也。
有人欲之邪曲,無天理之正直,如之何而不自罔也!使其不甘於自罔,而存有生之理焉,即天之所畀而人之所完,天地之帥吾其性,天地之塞吾其體,将無忝於所生矣,又何幸而免之雲也?知乎此則知理氣合一之說矣。
蠡測之見,未量然否,惟先生教之。
[此]章夫子發出天人生理,欲人存此生理,此直字最與孟子「至大至剛以直」之直同,與易「直方大」之直同,「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之直同,至大至剛。
(下缺) 元儒劉文靜有感此章之旨,故其詩曰:「王綱一紊國風沈,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細玩,蓍龜千古在人心。
」所歎深矣,諸生其細玩之。
天關精舍語錄 門人陳大章 洪侍禦垣論今官吏不才,動有乏人之歎,合依夫子舉爾所知之義變而通之,以盡天下之用。
然起腳不正,縱有所舉畢竟不能得人。
竊意三代之制難遽修複,今且隻於社學中寓以鄉舉裡選之法,似亦無不可者。
結勘之裡老,則各人之言不公,泛求之村堡,則一己之見有限,不若限令有司勘取子弟俊秀者收入社學,提學訪取生儒之賢者,帖往教之。
教之既久,志行可觀,觀其志行之正者,升之入學,其次猶教之,其不堪者則退之。
如是更疊不已,則在學者多賢才,而科第得人。
且己不勞而物論可祛,鄉舉裡選之法宛然如在。
若得賢有司,斷爾推行,終來想有可觀。
先生曰:「此亦明道先生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之意,今日社學最是興賢才基本。
往年區區亦已上聞,在勇決行之耳。
第今取人多先文才而後實行,二者不可得兼,而賢有司亦往往先文才而後笃實,學者趨向從之矣。
教童蒙惟有二業合一功夫可兼德行道藝之教,而鄉舉裡選之制亦寓於其中矣。
此變今複古之法所最急務者也,此外恐無他道矣。
」 或者有曰:井田勢不得複,限田亦未易行。
天下之田雖未盡均,然亦當求所以處之之術。
不知即今所以為術者何如?垣觀江北地方多寒旱無溝洫,而上地又瘠。
居民耕之,至有連種粒無收者,每每辄一耕而去,去而逃亡者有之,況複以安土重遷之民配勒使耕,雖與之田,恐亦非所願欲。
若或擇選賢能有司,使專治之,嚴教令,抑浮末,敦本實,毆其遊惰,而又寬刑罰,薄稅斂,以招恤之,斷在必行,不拘文法,此後不知尚有可為否?設使孟子生當斯時,又不知将作何處置?先生曰:「書雲:『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六府三事,政之養民者也,然皆本於德,故能善政也,徒法不能以自行也。
天下事皆有根本,豈易言哉!其要在講明聖學,有德於身耳。
故曰「為政以德」,豈易言哉!今之講學修德者,人類以為迂,群議而非之,何怪乎善政之不行也!天地間自古至今隻是這一塊田土,又不曾變更。
變更之者制也,井田限田已各難行,隻恨商鞅廢溝洫,故北方田地,盡為廢土。
若複溝洫,悉為良田矣。
有能罷天下不急之費,發财令窮民修溝洫,則旱有灌,澇有洩,雖未及井,已為良田,與南方等矣。
乃制使同溝之人,共為保、為什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喪葬相吊,有無相貸,則風俗厚,府事修,亦不異於井田矣。
□□推求大學古本訓測之義。
先生曰:「足見究心深潛為信矣。
吾初大學之說,蓋若有神明通之者,吾子不易見此也。
中間以意心之系於身為德,及以明覺為明德,更須斟酌。
」 潘洋自謂體認天理之教,日夜思之,頗似有得。
先生曰:「知及之,須要仁能守之,乃所謂得也。
說有得恐亦太早,然可謂笃信。
」 「仁字之義,有專言者,有偏言者。
如曰:『及其發也,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形焉,仁、義、禮、知自此焉始分。
』其偏言者與!如曰『察見仁體』,曰『仁,人心也』,其專言者與!」先生曰:「且莫分偏言專言,□□句乃言四德發見之始耳。
未發之前隻是渾然。
」 理氣之說,自孟子周程而後,鮮有能明之者,先生推明合一之學,曰:「氣之中[正]者,道也。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偏陰偏陽者,[非道。
」陽明]先生亦曰:「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
」[夫]然後理氣合一之說章明於天下矣。
如曰「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枯槁雖無氣,而有理」,則是天下有性外之物,洋竊疑之。
先生曰:「此卻看得是。
如曰理氣為[二],請於氣之外,更尋個理出來,而世儒猶不信。
陽明二句近之,亦似稍分了。
」 潘洋問:「中庸訓測雲:『自人言之謂之性,自發於事而言之謂之道。
』則性者道之體,道者性之用,性者理之一,道者分之殊,亦已明矣。
而於不可須臾離,則曰『道兼體用、理一分殊而言』何也?然則上焉者,其偏言者與?下焉者,其專言者與?」先生曰:「以性對道言則有體用,專言道則兼體用,故其言各有攸當矣。
」 「洋聞朱子曰:『如讀書即一心於讀書,應事即一心於應事者,以為主一。
』既而得聞陽明先生曰:『以是為主一,則於有事為逐物,而於無事卻懸空矣。
一者,天理也。
主一即是常主一個天理。
』洋時忽若有省。
及今複得聞先生之言,則曰:「為此說者,蓋徒知主一之謂敬,而未知所謂無适之謂一也。
無适也者,無所著之謂也。
今謂常主一個天理,則又著在天理上,即非主一者。
」洋蓋茫然不知所以用力焉。
嘗深思之,所謂無适之謂一者,其所謂勿助勿忘之間者乎!既勿助又勿忘,則無所著矣,無所著則一矣。
未知是否?」先生曰:「難得見此,見此則二說不足惑矣。
如是涵養。
」 「洋誦求放心篇,反而思之,意者外物之誘人無窮,□□則放矣。
故以言其體則無所放處,亦無所放時。
□□其□則□能□因外物之誘而放失之者,放心之謂也。
故求放心者非以心求心之謂,即如先生所常稱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之謂也。
」先生曰:「體用皆未嘗放,隻是昏了,常學問則常警省,心不待求而自存矣。
」 潘洋讀測,頗有疑於「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之說。
先生曰:「賢首說『心而已矣』一句最盡,故觀心性圖盡之矣。
久之其它不待言而喻。
」 先生語潘洋曰:「察識生意,默而成之,不欲多言,心反出□□驷不及舌。
」 □有言博約之功者,先生曰:「若如此說,還是将聖賢話牽搭在自己意思上,恐不是原初旨。
以精一為執中功夫則是,以博文為約禮功夫,則猶有說。
聖人立教直是萬世無弊,全體不息。
」 [洪]侍禦論史及實錄所載白沙先生事。
先生曰:「史,吾素不甚信之。
『吾於武(城)[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在孟子時已有此言。
」 今日為學,須是有一國非之而不顧,天下非之而不顧之心始得。
若或一面為學,一面怕人贊毀,幾時能彀出脫得此身出來? 「見病根後,直拔去之,使不複生,如何?」先生曰:「是有此志則可,若論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