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色貨利、暴慢鄙吝得以加之,非惡不仁之至也。
此雖名為惡不仁,實與不惡者同。
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然後為惡之至。
所謂未見惡不仁者乃如是人也。
兩言未見,所以歆動學者求仁之意,然但言未見,又恐人以為難而不肯為。
故又言「有能一日用力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仁是自己身[心的物],身心是自己的身心,以自己身心體自己物,亦何不得之有?若肯一日之間,拚身拚命去好仁,則一日之間便無以尚之。
一日之間,澄心淨慮去惡不仁,則一日之間便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何有力不足者?此又言未見不能,所以誘人求仁之意也。
然不但一日,若頃刻好惡笃切時,頃刻便得。
頃刻好惡不真切時,頃刻便失了。
但言未足不足,又恐人以為易而輕忽了,故又言「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
蓋有一種半上落下的人,好仁惡不仁而未至,一日用力於仁而未真切,容或有力不足者,所以警人也。
但我未之見,終不敢絕望於人,所以勸之也。
一句之間,一懲一勸,意獨至矣。
此章凡三節,首言求仁而成德者之未見,次言用力求仁而不得者之未見,又次言用力求仁或不得者之未見。
三言未見,反複抑揚,以三緻其勸懲之意。
此聖人吃緊為人處,非聖人至誠愛物,純一不息者,不能也。
爾諸生宜深體聖人愛人之心,又上體覺山大巡今日惠臨蓮洞,惓惓成就諸生之心,終日終身從事此一大事,更有何事? 天關精舍講章。
博羅生員餘涵,東莞生員黎預、羅一道、尹懃,新會生員宋治,順德生員林挺春、遊士郁,三水生員林梁、梁喬乾。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
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這一章書,孟子從民之氣象上見得王道霸道之公私大小處。
說道伯者之民,其氣象則驩虞如也。
王者之民,其氣象則皞皞如也。
所謂驩虞者,言伯者之民感上之恩而歡喜也。
所謂皞皞者,言王者之民無所歸恩而廣大自得也。
然皞皞的氣象又從何處見得?於是又以王者之刑、之養、之教言之。
說道殺以死人,以此加人,未有不怨者;王者之殺民,則安之而不以為怨。
利以生人,以此及人,未有不以為功者;王者之利民,民則忘之而不以為功。
人不知為善,而我教之,未有不知所自者;王者之教民,民則但日遷善而不知誰之所為。
夫殺不怨、利不庸、教之而不知所自,則是不識不知,相忘於帝力之何有矣,非皞皞而何?然自今觀之,王者所以緻民皞皞者,蓋殺因民之所惡,利因民之所利,教因民之所性,而非有心以殺之、利之、教之也。
是以民亦不得而怨之、庸之、而知其所自也。
知王者之無心,則知伯者之有心矣。
無心有心之間,心之公私所由以判,道之大小所由以分也。
於是孟子又從而贊曰:「王者殺人,人則遠罪而不怨;王者利人,人則蒙利不庸;王者教人,人則遷善而不知。
可見其身之所經□者,而人無不化也。
又可見其一念之間,欲民之化而民即化,誠於此而動於彼,心之所存主者神妙而不可測也。
是其德業之盛,遍及而廣被,與天地之氣,一噓而萬物皆生,一吸而萬物皆成者,同運而并行,舉一世而甄陶之。
非如伯者,施煦煦之恩於民命已困之後,但補塞其罅漏而已。
可見王者以無心感民,而民亦以無心應之,伯者有心感民,而民亦以有心應之。
無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
王道之大如此,治天下者可不審所尚哉!噫!孟子王伯之辨多矣,而此章獨以其氣象規模言之,使人尊王賤伯之意宛然在言外,非達天德之深,其孰能與於此! 吾子以有心無心說王霸,最是。
有心者,有所為而為;無心者,無所為而為;公私義利之辨也。
孟子此章分别王霸之辨,最為切至。
言王霸而先以民言之者,君如形,民如影;君如聲,民如響;觀影響則知形聲,自有不可掩者。
霸者之民如何便驩虞如也?驩虞是喜的氣象,蓋霸者之政,必有所以使之喜者,是霸者之有心也。
有心即有所為而為,即私也。
王者之民如何便皞皞如也?皞皞是廣大自得,無喜無怒的氣象,王者之政必無所使之喜怒者,是即王者之無心也。
無心即無所為而為,即公也。
王者如天,與天合德,故不令人喜,亦不令人怒也。
殺之是王者刑政,刑政因民之心、因天之理而為之,是謂天讨。
人将曰:「衆棄之也,天殺之也。
」故不以為怨。
利之是王者井田農桑養民之政,因民之利而利之,因天地之利而利之,人将曰:「天地自然之利也,吾自耕自鑿之也。
」故不以為功。
民日遷善,是王者之善教,蓋因民之性而導之,因天叙天秩而為之,人将曰:「吾複吾天也,吾養吾性也。
」故不知其教是誰之所為,如天地之生物成物,而物忘乎天地之生成也。
夫王者,不怨不庸、不識不知、無所喜怒。
蓋以王道如天,故不令人喜怒,以緻民之皞皞如此也,此是王道。
必有天德而後可行王道,天德是大本,王道是大用。
故又言君子過化存神之妙,所謂天德也、大本也;又言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化,所謂王道也,大用也;此君子即指王者言。
過化則其心無所留滞,存神則其迹不可測度,此天德也。
上下與天地同流,謂生殺變化,如天之無不覆,如地之無不載,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非如霸者,但小小補之而已也,此王道也。
有天德乃可語王道,何也?天下萬事皆有根本,舍天德而言王道,皆苟而已矣。
故又探本而言之也。
此個天德,人人具有,惟聖賢存之,故孔、孟有此天德,故開口便[說王]道,但當時人君不能用之耳。
顔子有此天德,故箪瓢陋巷,一貧窭之子耳,乃放膽來問為邦,便以王佐自待,[何]等自任。
爾諸生各各自省,所性者何性?所學者何學?[所]自期待者何如人?今爾同時翕然以趨赴大巡作新之政,必其自期待皆有孔、顔、孟子之志,學孔、顔、孟子之學,存天之性,成天之德也。
天德在我,則日用雲為無非王道,形之於身,行之於家,播之於鄉裡朋友,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他日出而為縣、為郡、為諸司百職、為科道翰院、為九卿、為輔相,無非佐朝廷以行王道者。
今日窮居講習,豈可不以天德自修自信,自養自成,立大本,以蘊大用,藏器以待時乎?嗚呼!勉之。
天關精舍講章。
廣州府學生員楊佐、梁有譽、王漸遠、盧恩、陳禦、梁鳴治、李公秩、梁健、陳久培。
子路問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此章之旨,子路問君子,而夫子教之曰:「修己以敬。
」□敬何所用功?竊意隻整齊嚴肅便是敬,吾能整齊嚴肅,則心常惺惺而不外放。
心不外放,則天理常存,□欲不能□,便是有主而實,無欲而虛。
涵養久則自然純熟,本源澄徹。
發之而恻隐,則仁之愛形矣,發之而羞惡,則義之斷形矣;發之而辭讓,則禮之恭形矣;發之而是非,則智之辨形矣。
性得以全,而情得以正。
全體大用之流行,都於敬字盡了,故曰:「敬者,德之聚也。
」敬豈易言哉?揣摩想象者非敬也,執滞太過者非敬也。
揣摩想象者謂之茫昧,執滞太過者謂之守枯,斯二者皆不能以入道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斯可也。
以是深造,這便是修己以敬,謂之君子。
因子路少之而複問,夫子乃以修己安人、安百姓、堯舜猶病者告之。
是蓋抑子路使反求近,非敬之外複有此二者可用功也。
何者?人己一理也,千聖一心也,吾而能敬,則體信達順,由是而家而國而天下,雖遠近不同,要之同歸於至善,是以安人可也,安百性亦可也。
理無内外,而化乃擇於衆寡耶?學至聖人而止,治至聖人而極,而謂堯舜猶病者,又何哉?蓋聖人亦人耳,其心雖無窮,而澤及自有限,道之至大,任之實難,吾恐堯舜猶未免歉於此也。
是故本其微,天下之民舉可安;推其極,堯舜於道有未盡信乎!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盡矣。
君子之道豈複有他哉?後之學為君子而主敬者,當知子路之未達不足以為疵,而其發聖人之蘊,教萬世於無窮者,子路之功偉矣。
佐臆見如此,願就正焉。
[此章意]指極為要約,而天下之至博者存焉。
必有事勿正,[勿]忘勿助,便是主一,便無絲毫人力,便是自然,乃敬[也,先儒]不曾說破。
明道先生雲:「中庸隻無聲無臭,總括[了多少],何用一言?」今隻消一敬字,便總括了多少天下[國家]萬民萬化之事。
諸生豈不聞笃恭而天下平之理[乎?隻]消道修己以敬一句,便總括了多少天下國家平[治之事]。
諸生又豈不知中庸盡其性則能盡人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乎?蓋性者天地萬物同體者也,盡則皆盡,人物之性未盡,則己性分事尚未盡。
人物之性、天地化育,已於盡己性上都了。
故安人、安百姓,已於修己以敬上都了。
若顔曾之徒聞此修己以敬之一言,便徹首徹尾都悟了。
子路不知而少之,故複疑問,而夫子不得已告之以修己安人,安人亦在修己以敬之蘊内推出來,言人則己盡之矣。
子路不知已是多了,又從而少之,故又疑問,而夫子又不得已告之以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亦在修己安人之蘊内推出來。
夫子又見子路屢少之,恐骛於高遠。
故言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欲其反求諸近,知要約也。
使知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是一串事。
蓋堯自親九族以至黎民於變時雍,皆本於克明峻德,故知九族黎民都已於明峻德上總括了。
然堯之心豈能保天下之大,無一民之未變者乎?舜自四門穆穆以至黎民敏德,皆本於玄德克艱,故知四門黎民都已於玄德克艱上總括了。
然舜之心豈能必天下之大,無一民之未敏德者乎?其心猶有愧恥者,故常於己德上兢兢業業,儆戒無虞,不敢荒甯過了一生。
爾諸生果有必為聖人之志,切於敬上理會。
敬立則己修,而人與百姓之安皆在内矣。
雲「修己以敬」者,非是修己外别求敬,亦非是於敬外别求安人與百姓也。
此即孔門一貫之指,二十篇之中皆是此指,但未說出一貫字。
後儒更謂獨以一貫告曾子、子貢者,惑矣。
諸生可善體認。
天華書院講章。
廣州府學生員陳禦、陳懷仁、戴爵、舒翼、呂化,南海生員徐天源、徐尚悌、曾士賢。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昔子思意,以明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無他,隻是他心中所蘊之德真實無妄,極天下而無以加也。
故舉至誠之道而獨歸之聖人。
蓋以凡人莫不有性,但或太過,或不及。
或稍純、或稍粹者為賢人,又其次者為衆人,偏且戾者為草木、為禽獸、為昆蟲之屬,是皆不能盡其性,有由矣。
惟至誠之聖人,得
此雖名為惡不仁,實與不惡者同。
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然後為惡之至。
所謂未見惡不仁者乃如是人也。
兩言未見,所以歆動學者求仁之意,然但言未見,又恐人以為難而不肯為。
故又言「有能一日用力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仁是自己身[心的物],身心是自己的身心,以自己身心體自己物,亦何不得之有?若肯一日之間,拚身拚命去好仁,則一日之間便無以尚之。
一日之間,澄心淨慮去惡不仁,則一日之間便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何有力不足者?此又言未見不能,所以誘人求仁之意也。
然不但一日,若頃刻好惡笃切時,頃刻便得。
頃刻好惡不真切時,頃刻便失了。
但言未足不足,又恐人以為易而輕忽了,故又言「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
蓋有一種半上落下的人,好仁惡不仁而未至,一日用力於仁而未真切,容或有力不足者,所以警人也。
但我未之見,終不敢絕望於人,所以勸之也。
一句之間,一懲一勸,意獨至矣。
此章凡三節,首言求仁而成德者之未見,次言用力求仁而不得者之未見,又次言用力求仁或不得者之未見。
三言未見,反複抑揚,以三緻其勸懲之意。
此聖人吃緊為人處,非聖人至誠愛物,純一不息者,不能也。
爾諸生宜深體聖人愛人之心,又上體覺山大巡今日惠臨蓮洞,惓惓成就諸生之心,終日終身從事此一大事,更有何事? 天關精舍講章。
博羅生員餘涵,東莞生員黎預、羅一道、尹懃,新會生員宋治,順德生員林挺春、遊士郁,三水生員林梁、梁喬乾。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
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這一章書,孟子從民之氣象上見得王道霸道之公私大小處。
說道伯者之民,其氣象則驩虞如也。
王者之民,其氣象則皞皞如也。
所謂驩虞者,言伯者之民感上之恩而歡喜也。
所謂皞皞者,言王者之民無所歸恩而廣大自得也。
然皞皞的氣象又從何處見得?於是又以王者之刑、之養、之教言之。
說道殺以死人,以此加人,未有不怨者;王者之殺民,則安之而不以為怨。
利以生人,以此及人,未有不以為功者;王者之利民,民則忘之而不以為功。
人不知為善,而我教之,未有不知所自者;王者之教民,民則但日遷善而不知誰之所為。
夫殺不怨、利不庸、教之而不知所自,則是不識不知,相忘於帝力之何有矣,非皞皞而何?然自今觀之,王者所以緻民皞皞者,蓋殺因民之所惡,利因民之所利,教因民之所性,而非有心以殺之、利之、教之也。
是以民亦不得而怨之、庸之、而知其所自也。
知王者之無心,則知伯者之有心矣。
無心有心之間,心之公私所由以判,道之大小所由以分也。
於是孟子又從而贊曰:「王者殺人,人則遠罪而不怨;王者利人,人則蒙利不庸;王者教人,人則遷善而不知。
可見其身之所經□者,而人無不化也。
又可見其一念之間,欲民之化而民即化,誠於此而動於彼,心之所存主者神妙而不可測也。
是其德業之盛,遍及而廣被,與天地之氣,一噓而萬物皆生,一吸而萬物皆成者,同運而并行,舉一世而甄陶之。
非如伯者,施煦煦之恩於民命已困之後,但補塞其罅漏而已。
可見王者以無心感民,而民亦以無心應之,伯者有心感民,而民亦以有心應之。
無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
王道之大如此,治天下者可不審所尚哉!噫!孟子王伯之辨多矣,而此章獨以其氣象規模言之,使人尊王賤伯之意宛然在言外,非達天德之深,其孰能與於此! 吾子以有心無心說王霸,最是。
有心者,有所為而為;無心者,無所為而為;公私義利之辨也。
孟子此章分别王霸之辨,最為切至。
言王霸而先以民言之者,君如形,民如影;君如聲,民如響;觀影響則知形聲,自有不可掩者。
霸者之民如何便驩虞如也?驩虞是喜的氣象,蓋霸者之政,必有所以使之喜者,是霸者之有心也。
有心即有所為而為,即私也。
王者之民如何便皞皞如也?皞皞是廣大自得,無喜無怒的氣象,王者之政必無所使之喜怒者,是即王者之無心也。
無心即無所為而為,即公也。
王者如天,與天合德,故不令人喜,亦不令人怒也。
殺之是王者刑政,刑政因民之心、因天之理而為之,是謂天讨。
人将曰:「衆棄之也,天殺之也。
」故不以為怨。
利之是王者井田農桑養民之政,因民之利而利之,因天地之利而利之,人将曰:「天地自然之利也,吾自耕自鑿之也。
」故不以為功。
民日遷善,是王者之善教,蓋因民之性而導之,因天叙天秩而為之,人将曰:「吾複吾天也,吾養吾性也。
」故不知其教是誰之所為,如天地之生物成物,而物忘乎天地之生成也。
夫王者,不怨不庸、不識不知、無所喜怒。
蓋以王道如天,故不令人喜怒,以緻民之皞皞如此也,此是王道。
必有天德而後可行王道,天德是大本,王道是大用。
故又言君子過化存神之妙,所謂天德也、大本也;又言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化,所謂王道也,大用也;此君子即指王者言。
過化則其心無所留滞,存神則其迹不可測度,此天德也。
上下與天地同流,謂生殺變化,如天之無不覆,如地之無不載,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非如霸者,但小小補之而已也,此王道也。
有天德乃可語王道,何也?天下萬事皆有根本,舍天德而言王道,皆苟而已矣。
故又探本而言之也。
此個天德,人人具有,惟聖賢存之,故孔、孟有此天德,故開口便[說王]道,但當時人君不能用之耳。
顔子有此天德,故箪瓢陋巷,一貧窭之子耳,乃放膽來問為邦,便以王佐自待,[何]等自任。
爾諸生各各自省,所性者何性?所學者何學?[所]自期待者何如人?今爾同時翕然以趨赴大巡作新之政,必其自期待皆有孔、顔、孟子之志,學孔、顔、孟子之學,存天之性,成天之德也。
天德在我,則日用雲為無非王道,形之於身,行之於家,播之於鄉裡朋友,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他日出而為縣、為郡、為諸司百職、為科道翰院、為九卿、為輔相,無非佐朝廷以行王道者。
今日窮居講習,豈可不以天德自修自信,自養自成,立大本,以蘊大用,藏器以待時乎?嗚呼!勉之。
天關精舍講章。
廣州府學生員楊佐、梁有譽、王漸遠、盧恩、陳禦、梁鳴治、李公秩、梁健、陳久培。
子路問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此章之旨,子路問君子,而夫子教之曰:「修己以敬。
」□敬何所用功?竊意隻整齊嚴肅便是敬,吾能整齊嚴肅,則心常惺惺而不外放。
心不外放,則天理常存,□欲不能□,便是有主而實,無欲而虛。
涵養久則自然純熟,本源澄徹。
發之而恻隐,則仁之愛形矣,發之而羞惡,則義之斷形矣;發之而辭讓,則禮之恭形矣;發之而是非,則智之辨形矣。
性得以全,而情得以正。
全體大用之流行,都於敬字盡了,故曰:「敬者,德之聚也。
」敬豈易言哉?揣摩想象者非敬也,執滞太過者非敬也。
揣摩想象者謂之茫昧,執滞太過者謂之守枯,斯二者皆不能以入道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斯可也。
以是深造,這便是修己以敬,謂之君子。
因子路少之而複問,夫子乃以修己安人、安百姓、堯舜猶病者告之。
是蓋抑子路使反求近,非敬之外複有此二者可用功也。
何者?人己一理也,千聖一心也,吾而能敬,則體信達順,由是而家而國而天下,雖遠近不同,要之同歸於至善,是以安人可也,安百性亦可也。
理無内外,而化乃擇於衆寡耶?學至聖人而止,治至聖人而極,而謂堯舜猶病者,又何哉?蓋聖人亦人耳,其心雖無窮,而澤及自有限,道之至大,任之實難,吾恐堯舜猶未免歉於此也。
是故本其微,天下之民舉可安;推其極,堯舜於道有未盡信乎!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盡矣。
君子之道豈複有他哉?後之學為君子而主敬者,當知子路之未達不足以為疵,而其發聖人之蘊,教萬世於無窮者,子路之功偉矣。
佐臆見如此,願就正焉。
[此章意]指極為要約,而天下之至博者存焉。
必有事勿正,[勿]忘勿助,便是主一,便無絲毫人力,便是自然,乃敬[也,先儒]不曾說破。
明道先生雲:「中庸隻無聲無臭,總括[了多少],何用一言?」今隻消一敬字,便總括了多少天下[國家]萬民萬化之事。
諸生豈不聞笃恭而天下平之理[乎?隻]消道修己以敬一句,便總括了多少天下國家平[治之事]。
諸生又豈不知中庸盡其性則能盡人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乎?蓋性者天地萬物同體者也,盡則皆盡,人物之性未盡,則己性分事尚未盡。
人物之性、天地化育,已於盡己性上都了。
故安人、安百姓,已於修己以敬上都了。
若顔曾之徒聞此修己以敬之一言,便徹首徹尾都悟了。
子路不知而少之,故複疑問,而夫子不得已告之以修己安人,安人亦在修己以敬之蘊内推出來,言人則己盡之矣。
子路不知已是多了,又從而少之,故又疑問,而夫子又不得已告之以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亦在修己安人之蘊内推出來。
夫子又見子路屢少之,恐骛於高遠。
故言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欲其反求諸近,知要約也。
使知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是一串事。
蓋堯自親九族以至黎民於變時雍,皆本於克明峻德,故知九族黎民都已於明峻德上總括了。
然堯之心豈能保天下之大,無一民之未變者乎?舜自四門穆穆以至黎民敏德,皆本於玄德克艱,故知四門黎民都已於玄德克艱上總括了。
然舜之心豈能必天下之大,無一民之未敏德者乎?其心猶有愧恥者,故常於己德上兢兢業業,儆戒無虞,不敢荒甯過了一生。
爾諸生果有必為聖人之志,切於敬上理會。
敬立則己修,而人與百姓之安皆在内矣。
雲「修己以敬」者,非是修己外别求敬,亦非是於敬外别求安人與百姓也。
此即孔門一貫之指,二十篇之中皆是此指,但未說出一貫字。
後儒更謂獨以一貫告曾子、子貢者,惑矣。
諸生可善體認。
天華書院講章。
廣州府學生員陳禦、陳懷仁、戴爵、舒翼、呂化,南海生員徐天源、徐尚悌、曾士賢。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昔子思意,以明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無他,隻是他心中所蘊之德真實無妄,極天下而無以加也。
故舉至誠之道而獨歸之聖人。
蓋以凡人莫不有性,但或太過,或不及。
或稍純、或稍粹者為賢人,又其次者為衆人,偏且戾者為草木、為禽獸、為昆蟲之屬,是皆不能盡其性,有由矣。
惟至誠之聖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