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己]亥三月三日
與扈駕承天金濂夫徐子直潘子抑諸同志簡
再拜白。
今日之事,未聞有為忠謀者,私竊憤焉。
茲具葬法一疏,蓋權宜以上裨大孝者也,中冀早圖回銮,以安九廟神靈者也。
諸賢得無同此悃懇乎?得無欲共成此意乎?餘不及多。
(乙)[己]亥三月三日 再簡顧東橋司空 别後途計中福履佳勝。
到彼大計已有定議矣,固無假言矣。
然而區區忠愛之愚,猶有不能自已者,故不辭煩渎,再貢其說焉。
前拙疏論大葬事宜,差官行後,徐君叙來,偶道前年徐東園合葬其母太夫人於老國公之圹,乃亦見圹中之水泛其棺,棺已□矣。
蓋初亦為大空而葬者也,後乃以三合土實之,其事與前疏暗合。
此問之徐家可知也,此其明驗也。
前疏所陳似鑿鑿可行,幸公同此忠愛之心,極力贊行之,因著為法。
此非特一時一代之利之福也。
謹啟。
(乙)[己]亥三月十七日 答行大仆卿王德征問(編注:此篇問語答語相混,茲參考康熙二十年本,用[]表示答語) 慶謂易有太極一章,夫子之至言也。
推而要乎其旨,周易盡在是矣。
然而讀者誦言忘味,容有溺而弗察,混而弗别,吾恐仲尼贊易之初意不明於天下後世也,小子所以質諸門下也。
仲尼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豈非以道生天地乎?兩儀生四象,豈非以既有天地,即有陰陽剛柔乎?四象生八卦,豈不以陰陽之往來,剛柔之錯錝,斯八卦之所由出乎?[若如此生,是有二物相生也,道一而已矣。
天地陰陽道,一物也,豈有如此相生之理?此一節隻是說卦畫之生,由一而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而][八卦成矣。
一是太極。
] [此二句是,深味之。
]理之流行,氣也。
[此句便倒說胡塗□了。
]皆陰陽也,惟陰陽故有屈伸、有升降、有進退,有相乘而無相違焉,非判然物也。
[一氣充塞流行於天地,故有屈伸升降進退相乘也,元非二物。
]審如是,陽則主夫動也,陰則主夫靜也。
謂陽而生動可也,奈何言動而生陽也?謂陰而生靜可也,奈何言靜而生陰也?[隻可言動而為陽,未可言動而生陽,又安可言陽而生動乎?隻可言靜而為陰,未可言動而生陰,又安可言陰而生靜乎?蓋陽與動、陰與靜本是一物,不可言生。
於此見濂溪未如孔子易傳。
]故陰陽猶體也,動靜猶用也,聞體立而用行矣,未聞用先於體者也。
[陰陽動靜豈可将來分體用?]故太極動而生陽,不若言有陽之理而後動生也;靜而生陰,不若言有陰之理而後靜生也。
互為其根,未嘗偏倚,斯則於理不悖,於義似優,然非敢操戈於濂溪之室也。
[此數言皆未見,涵養成熟後自曉然矣。
立言最難。
] 答葛舉人清 水拜複。
以吾契純樸之資,堅白之操,而又骎骎乎高明之進,深為可喜可望。
或謂吾子近深信禅學,吾謂程子雲:「謹禮不透者,可令讀莊、列,則亦不妨,但須有回頭處,則見我聖學有禅學之所無,而禅學無我聖學之所有。
」程伯子出入釋老,後來覺後,辟異端者尤切。
譬如人入盜跖之室,遍窺其所有贓私,一一打破,為尤親切也。
如何!如何!至於來谕所樂,所以忠告於區區者也,謝盛意,然終是堕在一邊去了。
若聖人真樂,則造次颠沛終食之間,必於是而不違。
素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無入不自得,樂又不同也。
幸吾契大其心,立中正,以觀大道之矩。
念吾子之資之志出於人遠矣,故為一言之。
幸不草草也。
己亥四月二十八日 與豐城侯李緝庵熙 辱知友末湛某拜複大總戎緝庵李大人道契執事。
公差官回,昨日到,領手谕嘉香之贶,感德何如。
每懷緝庵天資高明,超出等夷,忘年忘勢,孜孜求道,一時所無,以為南都同志者道之,為斯文之幸有人也。
茲來谕雲「終日奔忙」,此固勢之所必不免,然孔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颠沛必於是,則忙中未嘗不閑也,幸自信自養。
至於出處去就久速之機,執事固惓惓為國家之意,然吾自能知裁,固不敢同於衆人,衆人固未必知也。
茲公差官入京,草草布謝,兼近稿草刻奉覽。
不宣。
己亥五月三日 複龐舉人朱明洞 水拜複。
承手翰寄到,攜學子入朱明洞讀書,是飛?先我而到也。
於此讀書講學,當得長人聰明,精彩百倍也。
昔羅仲素入羅浮坐三年,而春秋大明,非其驗欤?家人還,草草布複。
幸為我白山靈,吾将歸矣,宜掃清風明月之榻,以相俟於朱明洞
今日之事,未聞有為忠謀者,私竊憤焉。
茲具葬法一疏,蓋權宜以上裨大孝者也,中冀早圖回銮,以安九廟神靈者也。
諸賢得無同此悃懇乎?得無欲共成此意乎?餘不及多。
(乙)[己]亥三月三日 再簡顧東橋司空 别後途計中福履佳勝。
到彼大計已有定議矣,固無假言矣。
然而區區忠愛之愚,猶有不能自已者,故不辭煩渎,再貢其說焉。
前拙疏論大葬事宜,差官行後,徐君叙來,偶道前年徐東園合葬其母太夫人於老國公之圹,乃亦見圹中之水泛其棺,棺已□矣。
蓋初亦為大空而葬者也,後乃以三合土實之,其事與前疏暗合。
此問之徐家可知也,此其明驗也。
前疏所陳似鑿鑿可行,幸公同此忠愛之心,極力贊行之,因著為法。
此非特一時一代之利之福也。
謹啟。
(乙)[己]亥三月十七日 答行大仆卿王德征問(編注:此篇問語答語相混,茲參考康熙二十年本,用[]表示答語) 慶謂易有太極一章,夫子之至言也。
推而要乎其旨,周易盡在是矣。
然而讀者誦言忘味,容有溺而弗察,混而弗别,吾恐仲尼贊易之初意不明於天下後世也,小子所以質諸門下也。
仲尼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豈非以道生天地乎?兩儀生四象,豈非以既有天地,即有陰陽剛柔乎?四象生八卦,豈不以陰陽之往來,剛柔之錯錝,斯八卦之所由出乎?[若如此生,是有二物相生也,道一而已矣。
天地陰陽道,一物也,豈有如此相生之理?此一節隻是說卦畫之生,由一而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而][八卦成矣。
一是太極。
] [此二句是,深味之。
]理之流行,氣也。
[此句便倒說胡塗□了。
]皆陰陽也,惟陰陽故有屈伸、有升降、有進退,有相乘而無相違焉,非判然物也。
[一氣充塞流行於天地,故有屈伸升降進退相乘也,元非二物。
]審如是,陽則主夫動也,陰則主夫靜也。
謂陽而生動可也,奈何言動而生陽也?謂陰而生靜可也,奈何言靜而生陰也?[隻可言動而為陽,未可言動而生陽,又安可言陽而生動乎?隻可言靜而為陰,未可言動而生陰,又安可言陰而生靜乎?蓋陽與動、陰與靜本是一物,不可言生。
於此見濂溪未如孔子易傳。
]故陰陽猶體也,動靜猶用也,聞體立而用行矣,未聞用先於體者也。
[陰陽動靜豈可将來分體用?]故太極動而生陽,不若言有陽之理而後動生也;靜而生陰,不若言有陰之理而後靜生也。
互為其根,未嘗偏倚,斯則於理不悖,於義似優,然非敢操戈於濂溪之室也。
[此數言皆未見,涵養成熟後自曉然矣。
立言最難。
] 答葛舉人清 水拜複。
以吾契純樸之資,堅白之操,而又骎骎乎高明之進,深為可喜可望。
或謂吾子近深信禅學,吾謂程子雲:「謹禮不透者,可令讀莊、列,則亦不妨,但須有回頭處,則見我聖學有禅學之所無,而禅學無我聖學之所有。
」程伯子出入釋老,後來覺後,辟異端者尤切。
譬如人入盜跖之室,遍窺其所有贓私,一一打破,為尤親切也。
如何!如何!至於來谕所樂,所以忠告於區區者也,謝盛意,然終是堕在一邊去了。
若聖人真樂,則造次颠沛終食之間,必於是而不違。
素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無入不自得,樂又不同也。
幸吾契大其心,立中正,以觀大道之矩。
念吾子之資之志出於人遠矣,故為一言之。
幸不草草也。
己亥四月二十八日 與豐城侯李緝庵熙 辱知友末湛某拜複大總戎緝庵李大人道契執事。
公差官回,昨日到,領手谕嘉香之贶,感德何如。
每懷緝庵天資高明,超出等夷,忘年忘勢,孜孜求道,一時所無,以為南都同志者道之,為斯文之幸有人也。
茲來谕雲「終日奔忙」,此固勢之所必不免,然孔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颠沛必於是,則忙中未嘗不閑也,幸自信自養。
至於出處去就久速之機,執事固惓惓為國家之意,然吾自能知裁,固不敢同於衆人,衆人固未必知也。
茲公差官入京,草草布謝,兼近稿草刻奉覽。
不宣。
己亥五月三日 複龐舉人朱明洞 水拜複。
承手翰寄到,攜學子入朱明洞讀書,是飛?先我而到也。
於此讀書講學,當得長人聰明,精彩百倍也。
昔羅仲素入羅浮坐三年,而春秋大明,非其驗欤?家人還,草草布複。
幸為我白山靈,吾将歸矣,宜掃清風明月之榻,以相俟於朱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