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語「居處恭」三句,正是随處體認天理也。
恭、敬、忠皆天理也,随處而異名耳。
吾心體認隻是一段工夫,随處而見耳。
恭、敬、忠皆内也,居處、執事、與人則外也,以體認為外,則不由心而以天理為外,是義外之說也。
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即成性存存,與顧諟明命功同,非真有一物在前與衡而見之。
此說大是。
但若有物而非真有物也,其實體也。
聖人之學,必先知之真,而後行之笃。
中庸學、問、思、辨、笃行是也。
參前倚衡,此實見也。
成性明命,此實體也。
故曰「夫然後行」,曰「存存」,曰「顧諟」,皆收拾此而已,不見則所行何事?今人隻說不可有見,與聖訓異矣。
吾四勿總箴雲:如精中軍,四面卻敵。
不存天理而先欲去人欲,如中軍無主,誰與卻敵?天理長一分,人欲便消一分,天理長到十分盛大處,則人欲亦便十分淨盡。
熟而化者為聖人。
聖人之訓,皆聖人之精發於心者。
故讀其言,感其心,所以精我一我而執我中者在此,此與親師友之意同,中庸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皆謂此也,皆體認工夫也,夫何。
寄崔後渠司成 年生某啟。
拜違顔範十五六星霜矣,仆山野人,三百同年之相知,孰有過於執事者!三十同館之相契,孰有過於執事者!而久别各天,執事與仆之情能樂乎?能不怅怅乎?彰德非南北往來之路,不便寄書。
執事有起用之旨,前喜而不寐,冀需見於京師。
及春夏至京師,而又不得一見,徒使此懷怅怅不樂。
非恝然也,知執事造詣已極高明,涵養已極純實,以為慰。
想象而不可見,見象山學辨一序,已知執事之涵養造詣,已高明純實超過象山矣,且以象山為禅。
於何以為禅?以為禅也,則陸集所雲於人情物理上鍛煉,又每教[學]、問、思、辨、笃行求之,似未出於孔門之規矩,恐無以伏其罪。
惟其客氣之未除,氣質之未變化,則雖以面質於象山,必無辭矣。
仆昔年讀書西樵山時,曾聞海内士夫,多宗象山。
仆時以為觀象山宇宙性分等語,皆灼見道體之言。
以象山為禅,則吾不敢,以學象山而不至於禅,則吾亦不敢。
蓋象山之學雖非禅,而獨立高處。
夫道中正而已矣,高則其流之弊不得不至於禅,故一傳而有慈湖,慈湖真禅者也,後人乃以為遠過於象山。
仆以為象山過高矣,慈湖又遠過之焉。
是何學也?伯夷、柳下惠皆稱聖人,豈有隘與不恭者?但其稍有所偏,便不得不至於隘與不恭也。
仆因言學者欲學象山,不若學明道,故於時有遵道錄之編,乃中正不易之的也。
若於象山則敬之而不敢非之,亦不敢學之。
今吾兄以象山為禅而排之,果真自得的見以為禅乎?抑亦以文公一時以為禅,後人因以為禅,遂以為禅乎?無亦姑置之,而且學明道矣乎?學問思辨之大端也。
故敢因風以為請,庶幾數千裡如同席語,以慰十餘年怅怅不樂之懷焉,非徒緻寒暄可已不已之語也,惟執事教之。
昨於北都見俨山陸兄,道老兄以仆著述太多,則既聞命矣。
然此類豈得已而不已者哉?臨紙怅惘。
不宣。
丁酉臘月十八日。
答王德征 久别渴想,承手翰,以諸著述專價遠及為慰。
覽各書,足見留心古訓,不虛過日子。
但古人之學所汲汲者,惟在於讀書,體認涵養,以自得於己,變化氣質耳。
及其有得,見古人缺處,不得已而有著述,補其缺略,所謂發前聖所未發者也。
若養之未深而發之太早,此伊川所以謂「橫渠有苦心極力之狀,而無優遊自得之氣。
俟涵養熟後,他日自當條暢。
」又謂:「古人之著述,有是言則是理明,無是言則是理有缺焉。
如彼陶冶耒耜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理未備。
今之立言者,有之無所益,無之無所損,乃無用之虛言也。
」吾德征以為何如?吾於五十以前,未嘗理會文義,後乃稍稍有見於二禮經傳、春秋正傳,及古易經傳,庸、學、論、孟,諸皆以正古人之謬,以開天下後世之蒙,非得已而不已也。
吾德征以為何如?相去不遠,不識可以放舟一來,講此乎否?若夫此書,幸且加體認涵養,後當所見不同。
如彼登山者,上一層,又見一層光景,眼界自别也。
以相契之久,不容不直告,幸深亮之。
戊戌二月十八日 答江都王生俊 觀吾契來書,「意氣」二字最是中時弊,但不知所謂本體者何物?須認得自然之本體,方可下手做自然之功夫,然今來所見又是一格,乃醒後語也。
夫學者志於道,徒嘐嘐然曰「我為聖,我為賢」,而不求功夫於勿助勿忘之間,皆意氣也,皆虛見也,是未嘗志道為聖賢也。
如人欲為仙者,徒嘐嘐然曰:「我為仙,我為仙」,而不求功於火候,皆談仙念佛類也,是未嘗為仙佛也。
複歐南埜說良知良能 舍良能而言良知,吾初不之知,乃一見汪憲副得之言之於徽州,再見張舉人文海辯之於贛州。
何廷仁、張之言又先於汪者數年,而皆本孟子先良能後良知以為說也。
吾初為之愕然,執事以為本於區區者,誤矣。
薛黃門墓志銘,先叙事實六段,皆以良能繼於良知之後,見知行未嘗相離也。
銘首設三問,以良知良能對言之,及曷以緻之以後言緻之之功。
如此則知行一,天德在我,而衆善由中出矣。
諸皆發揮以破人之惑也。
執事因憤人之說,而咎於區區,不亦過乎!恐執事者之不見察,故不得不複貢其說,惟執事其詳之。
戊戌三月十一日複東郭子鄒謙之某再拜複東郭鄒内翰先生道盟執事,前書去後,得東郭附朱侍禦來書,問我以出處去就之意。
夫出處去就之義,幾微之際,豈易言哉!東郭以為有定本乎?孔子仕止久速之時,豈易言哉!東郭為果有定本乎?有定本是或可易言也。
果哉!末之難矣。
是難則在於時也。
孔門三千之徒,七十之速肖,可以與於時者幾人?故謂顔子:「惟我與爾有是夫。
」顔子固具體者也,此外豈易言哉!吾東郭所謂良知獨覺者,覺此而已,十目其能視此乎?十手其能指此乎?吾昔送東山文,有謂進禮退義,大臣新進同禮異義之說,東郭曾見之乎?此吾四十時見也,豈以東郭而猶不及此乎?猶為衆人之見乎?時義豈易言哉!故或不用,從而祭,曰:「燔肉至,則吾猶可止也。
」或不脫冕而行,或接淅而行,或遲遲吾行;或出疆必載質,或三宿而後出晝,曰:「予日望之。
」或望望然而去之,或三黜而不去,或五就湯五就桀,孟子乃謂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何必同?」果易言哉?後之賢者,或二十年仕武氏之朝,或以蔡京之薦而亦出,或三聘而後出,三上宰相之書而求出,曰:「畏天命而悲人窮。
」或以秫田而來,或以二姓而去,或仕於元而見是於後世,或仕於元而見罪於後世,或見出而守東京,或見不用而猶請祠祿,仕止果有定本哉?或出或處,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諸君子謂吾身有或不潔乎?不可以啟手足乎?蓋知同胞一體之義,則知痛癢相關之義,孔孟所以汲汲皇皇而自不能已。
其時高人非之,衆人惡之,伐之木、削之迹,欲圖而殺之而不悔。
此其何故也?其時義果易言哉?是故知時即知道矣,知道而後知出處去就之權,仕止久速之變矣。
斯義也,古之聖賢所以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南京考功,此時任之至重者也。
今明天子貸子之過,起子之廢,委子莫重之任,明主不負吾輩,而吾輩顧可以負明主乎?子其來乎?子其不俟而來乎?道固如是乎?子其不來,是欲學沮、溺之徒,則吾固不敢知也。
燈下草草,未能精思,然亦當近之,東郭其圖焉!敬複。
四月十四日燈下。
與新會莫國珍錦衣解難簡 水寓金陵拜簡錦衣莫國珍大人鄉契執事。
區區三十年前承令兄内相公之愛,因視國珍如内相公,又視令侄希顔、令郎希周如内相公也。
雖國珍之視我,其何如耶?年來鄉裡多傳國珍之與希顔侄不如内相公之心,家人将離矣,蕭牆之禍将作矣。
将如揚州高都憲家長子專産利,叔侄鬥死,人亡而财散,可傷矣。
今又見其禍胎矣,危機矣。
國珍縱不念乃兄之仁,亦将不念乃子乃孫鬥争於目前,贻莫大無窮之禍於後世,病前人之德耶?國珍其思之!善圖之!茲有貓相乳、犬乳貓三次石刻文寄覽,夫犬貓異類也,猶有如此,可以人而不如彼乎?戊戌五月十四日,燈下草草不盡。
複王端溪書 湛若水拜複端溪王大人賢契執事。
承書币寄到,為慰無量。
我之於諸賢,每憂其學之不得其門,與得其門而為之不力。
諸賢之為我,每憂我之
恭、敬、忠皆天理也,随處而異名耳。
吾心體認隻是一段工夫,随處而見耳。
恭、敬、忠皆内也,居處、執事、與人則外也,以體認為外,則不由心而以天理為外,是義外之說也。
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即成性存存,與顧諟明命功同,非真有一物在前與衡而見之。
此說大是。
但若有物而非真有物也,其實體也。
聖人之學,必先知之真,而後行之笃。
中庸學、問、思、辨、笃行是也。
參前倚衡,此實見也。
成性明命,此實體也。
故曰「夫然後行」,曰「存存」,曰「顧諟」,皆收拾此而已,不見則所行何事?今人隻說不可有見,與聖訓異矣。
吾四勿總箴雲:如精中軍,四面卻敵。
不存天理而先欲去人欲,如中軍無主,誰與卻敵?天理長一分,人欲便消一分,天理長到十分盛大處,則人欲亦便十分淨盡。
熟而化者為聖人。
聖人之訓,皆聖人之精發於心者。
故讀其言,感其心,所以精我一我而執我中者在此,此與親師友之意同,中庸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皆謂此也,皆體認工夫也,夫何。
寄崔後渠司成 年生某啟。
拜違顔範十五六星霜矣,仆山野人,三百同年之相知,孰有過於執事者!三十同館之相契,孰有過於執事者!而久别各天,執事與仆之情能樂乎?能不怅怅乎?彰德非南北往來之路,不便寄書。
執事有起用之旨,前喜而不寐,冀需見於京師。
及春夏至京師,而又不得一見,徒使此懷怅怅不樂。
非恝然也,知執事造詣已極高明,涵養已極純實,以為慰。
想象而不可見,見象山學辨一序,已知執事之涵養造詣,已高明純實超過象山矣,且以象山為禅。
於何以為禅?以為禅也,則陸集所雲於人情物理上鍛煉,又每教[學]、問、思、辨、笃行求之,似未出於孔門之規矩,恐無以伏其罪。
惟其客氣之未除,氣質之未變化,則雖以面質於象山,必無辭矣。
仆昔年讀書西樵山時,曾聞海内士夫,多宗象山。
仆時以為觀象山宇宙性分等語,皆灼見道體之言。
以象山為禅,則吾不敢,以學象山而不至於禅,則吾亦不敢。
蓋象山之學雖非禅,而獨立高處。
夫道中正而已矣,高則其流之弊不得不至於禅,故一傳而有慈湖,慈湖真禅者也,後人乃以為遠過於象山。
仆以為象山過高矣,慈湖又遠過之焉。
是何學也?伯夷、柳下惠皆稱聖人,豈有隘與不恭者?但其稍有所偏,便不得不至於隘與不恭也。
仆因言學者欲學象山,不若學明道,故於時有遵道錄之編,乃中正不易之的也。
若於象山則敬之而不敢非之,亦不敢學之。
今吾兄以象山為禅而排之,果真自得的見以為禅乎?抑亦以文公一時以為禅,後人因以為禅,遂以為禅乎?無亦姑置之,而且學明道矣乎?學問思辨之大端也。
故敢因風以為請,庶幾數千裡如同席語,以慰十餘年怅怅不樂之懷焉,非徒緻寒暄可已不已之語也,惟執事教之。
昨於北都見俨山陸兄,道老兄以仆著述太多,則既聞命矣。
然此類豈得已而不已者哉?臨紙怅惘。
不宣。
丁酉臘月十八日。
答王德征 久别渴想,承手翰,以諸著述專價遠及為慰。
覽各書,足見留心古訓,不虛過日子。
但古人之學所汲汲者,惟在於讀書,體認涵養,以自得於己,變化氣質耳。
及其有得,見古人缺處,不得已而有著述,補其缺略,所謂發前聖所未發者也。
若養之未深而發之太早,此伊川所以謂「橫渠有苦心極力之狀,而無優遊自得之氣。
俟涵養熟後,他日自當條暢。
」又謂:「古人之著述,有是言則是理明,無是言則是理有缺焉。
如彼陶冶耒耜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理未備。
今之立言者,有之無所益,無之無所損,乃無用之虛言也。
」吾德征以為何如?吾於五十以前,未嘗理會文義,後乃稍稍有見於二禮經傳、春秋正傳,及古易經傳,庸、學、論、孟,諸皆以正古人之謬,以開天下後世之蒙,非得已而不已也。
吾德征以為何如?相去不遠,不識可以放舟一來,講此乎否?若夫此書,幸且加體認涵養,後當所見不同。
如彼登山者,上一層,又見一層光景,眼界自别也。
以相契之久,不容不直告,幸深亮之。
戊戌二月十八日 答江都王生俊 觀吾契來書,「意氣」二字最是中時弊,但不知所謂本體者何物?須認得自然之本體,方可下手做自然之功夫,然今來所見又是一格,乃醒後語也。
夫學者志於道,徒嘐嘐然曰「我為聖,我為賢」,而不求功夫於勿助勿忘之間,皆意氣也,皆虛見也,是未嘗志道為聖賢也。
如人欲為仙者,徒嘐嘐然曰:「我為仙,我為仙」,而不求功於火候,皆談仙念佛類也,是未嘗為仙佛也。
複歐南埜說良知良能 舍良能而言良知,吾初不之知,乃一見汪憲副得之言之於徽州,再見張舉人文海辯之於贛州。
何廷仁、張之言又先於汪者數年,而皆本孟子先良能後良知以為說也。
吾初為之愕然,執事以為本於區區者,誤矣。
薛黃門墓志銘,先叙事實六段,皆以良能繼於良知之後,見知行未嘗相離也。
銘首設三問,以良知良能對言之,及曷以緻之以後言緻之之功。
如此則知行一,天德在我,而衆善由中出矣。
諸皆發揮以破人之惑也。
執事因憤人之說,而咎於區區,不亦過乎!恐執事者之不見察,故不得不複貢其說,惟執事其詳之。
戊戌三月十一日複東郭子鄒謙之某再拜複東郭鄒内翰先生道盟執事,前書去後,得東郭附朱侍禦來書,問我以出處去就之意。
夫出處去就之義,幾微之際,豈易言哉!東郭以為有定本乎?孔子仕止久速之時,豈易言哉!東郭為果有定本乎?有定本是或可易言也。
果哉!末之難矣。
是難則在於時也。
孔門三千之徒,七十之速肖,可以與於時者幾人?故謂顔子:「惟我與爾有是夫。
」顔子固具體者也,此外豈易言哉!吾東郭所謂良知獨覺者,覺此而已,十目其能視此乎?十手其能指此乎?吾昔送東山文,有謂進禮退義,大臣新進同禮異義之說,東郭曾見之乎?此吾四十時見也,豈以東郭而猶不及此乎?猶為衆人之見乎?時義豈易言哉!故或不用,從而祭,曰:「燔肉至,則吾猶可止也。
」或不脫冕而行,或接淅而行,或遲遲吾行;或出疆必載質,或三宿而後出晝,曰:「予日望之。
」或望望然而去之,或三黜而不去,或五就湯五就桀,孟子乃謂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何必同?」果易言哉?後之賢者,或二十年仕武氏之朝,或以蔡京之薦而亦出,或三聘而後出,三上宰相之書而求出,曰:「畏天命而悲人窮。
」或以秫田而來,或以二姓而去,或仕於元而見是於後世,或仕於元而見罪於後世,或見出而守東京,或見不用而猶請祠祿,仕止果有定本哉?或出或處,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諸君子謂吾身有或不潔乎?不可以啟手足乎?蓋知同胞一體之義,則知痛癢相關之義,孔孟所以汲汲皇皇而自不能已。
其時高人非之,衆人惡之,伐之木、削之迹,欲圖而殺之而不悔。
此其何故也?其時義果易言哉?是故知時即知道矣,知道而後知出處去就之權,仕止久速之變矣。
斯義也,古之聖賢所以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南京考功,此時任之至重者也。
今明天子貸子之過,起子之廢,委子莫重之任,明主不負吾輩,而吾輩顧可以負明主乎?子其來乎?子其不俟而來乎?道固如是乎?子其不來,是欲學沮、溺之徒,則吾固不敢知也。
燈下草草,未能精思,然亦當近之,東郭其圖焉!敬複。
四月十四日燈下。
與新會莫國珍錦衣解難簡 水寓金陵拜簡錦衣莫國珍大人鄉契執事。
區區三十年前承令兄内相公之愛,因視國珍如内相公,又視令侄希顔、令郎希周如内相公也。
雖國珍之視我,其何如耶?年來鄉裡多傳國珍之與希顔侄不如内相公之心,家人将離矣,蕭牆之禍将作矣。
将如揚州高都憲家長子專産利,叔侄鬥死,人亡而财散,可傷矣。
今又見其禍胎矣,危機矣。
國珍縱不念乃兄之仁,亦将不念乃子乃孫鬥争於目前,贻莫大無窮之禍於後世,病前人之德耶?國珍其思之!善圖之!茲有貓相乳、犬乳貓三次石刻文寄覽,夫犬貓異類也,猶有如此,可以人而不如彼乎?戊戌五月十四日,燈下草草不盡。
複王端溪書 湛若水拜複端溪王大人賢契執事。
承書币寄到,為慰無量。
我之於諸賢,每憂其學之不得其門,與得其門而為之不力。
諸賢之為我,每憂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