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焉且南,方之宋儒之祠祿遠矣。
其可謂舍我而不用我乎?豈止燔肉之至、與日望之、追反而已乎?苟見與物同體之道,稍知痛癢之相關者,能恝然乎?吾明年亦必請去矣,尤為此說者,誠仕止久速之時義不明,則學終不見道,非小故也。
且以吾卿實之賢而不見道,吾複誰望?故切切懇懇言之。
若夫不知者之毀,不知者之事也。
不足恤也。
況近觀名為同志,固有自失其守,背而逃之者矣,固有操我戈而入我室者矣,為可憂也,於彼何遑恤!吾卿實以為何如?不訝訝。
近稿附覽。
十一月十日,水再拜具。
答徐州兵備副使張君臬 舊知湛若水再拜複兵憲長大人道契執事。
多年之别,想渴塵積。
适來翰盛儀,浣慰何涯!徐方雖當南北之沖,将迎種種,但吾契學有立志,則此心無将無迎,即此無非鍛煉之地,所謂造次颠沛必於是也,如何?如何?彼土有馬宗孔佥憲者,同志也,可與之麗澤焉。
使還,草草布此,兼練絹近稿刻奉上。
引遠意不具。
仲冬十九日 答廷評潘子抑 昨持來谕,附秋官貴鄉裡,讀之,愧負幽期。
歲月荏冉,隻為從前這些秉彜見得同體痛癢之義,便不得不然也。
浮海之歎,子路喜從,夫子取裁,恐亦如此。
初年便有見大臣去就之義,發於劉東山先生之叙,今錄在徐子直祠祭處,可取觀之,見道理無窮也,餘不一一。
聞屠廷尉亦重吾子,而不聽吾子之去,亦當安土敦仁,随處随時,随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無非用力之地也。
如何!如何!道固如是。
丁酉陽月二十四日 慰崇仁尹黃日敬 水拜疏大尹黃時簡大人大孝苫席。
久别正爾遠懷政聲為慰,忽得來訃,始知大夫人奄棄善養,豈勝驚怛之懷!吾契素笃孝道,何以堪此!未由奔慰。
然以來疏甘貧嗜道之志益笃,足慰遠念。
及讀告城隍文,惕然起敬,又知守官廉靜,得三事之本,使人稱為孝廉,人子之大孝庶其在此。
哀毀滅性,非孝之至也,幸以禮自節。
謹疏。
餘近稿附覽,知物之異類,猶有慈愛,世間人不如者多矣。
外京紗一疋,京香一束,蠟燭一對,奉上靈筵引赙吊遠忱。
答黃勉之舉人 某自勉之科試間,草遽不得盡所欲言為歉。
昨适附書,以易測序而言,來價即以序文書儀至,豈所謂「思無邪,思馬斯徂」者耶!感應之理固如是耶!讀序文,言從而理緻矣,作述者之志見矣,其幾於古之道矣。
夫志於古道者,必追作述之人所不可傳者而從之,是故好其言而必□其理。
夫言譬則路也、門也,理譬則室也、奧也。
慕[其門]路而不詣極其室奧,猶不慕也。
夫學孰慕哉?慕理而[已]矣,故理得而六經在我矣,慕言乎哉?勉之!勉之!因路[門]入室奧,在勉之矣。
易旁注為随文注釋,如所見也無不可者。
不具。
啟兩淮巡按侍禦洪峻之垣 湛某再拜洪侍禦大人道盟執事。
沈汝淵舉人書來報,知旌節已旋江都,振揚道教益笃。
李訓導益以蹈勵,士風為之益作,執事之功豈小補之哉。
固知天理之在人心,雖百遇颠撲而不可磨滅,如精金遇烈火,雖百煉千煉不可銷铄,非惟不可銷铄,又愈煉而愈精。
然非有道者主張之,則末學小子亦未能不失所守也。
沉生又報承執事慨言惠理山房,若遂成之,俾區區遂志後為駐足講習之地,猶或能為此山添勝迹於後代,揚執事之芳績也。
幸甚!幸甚!葛生罷試而歸,燈下草草布白。
不一一。
仲冬二十六日 答王汝中兵曹 某再拜複夏官王汝中大人先生道盟執事。
前此聞與薛子諸賢為天台、雁蕩之遊,此心飄然,若相與徜徉於兩山之巅而對知己者說心話也。
忽承書儀專價之惠,足仞同體痛癢之義。
某平生與陽明公同志,他年當與同作一傳矣。
人言非區區者,必波及陽明。
昨聞周子文規大興陽明公之學,區區亦與有慶焉,道未将廢也。
蓋此道在宇宙撲不破,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夫所以不亡而長存者,分定故也,誰得而損益之?古之聖人愠於群小,為世道愠也。
若吾之所得於天者固自長存,又焉往而不泰然哉?孟子三自反乃又反,以為三鍛煉矣,然則凡欲損我者,非益我者乎?春若遂得請南歸,當期會於天真也。
近稿奉覽一笑,世間人不如此畜者多矣,何如!何如!不多及。
丁酉仲冬二十九日 答薛尚謙名侃 湛若水再拜啟複薛中離大人先生道盟執事。
秋間得手谕,知書劍在天真。
茲王汝中價來,又知在紹興。
又聞與汝中諸賢作天台、雁蕩之遊,此心飄然欲往與之俱而不可得也。
承谕人言雲雲,此從古以然,何況後世?前者良知之學亦已遭此,今日天理之學何怪其然?凡橫逆之來,在我能善用之,反為進德之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玉攻玉,其能成之乎?靜言思之,自反自責,大抵在吾同志尚有未協者,何怪乎其它?夫道至一無二者也,認得本體,則謂之良知亦可,謂之良能亦可,謂之天理亦可。
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凡今之士夫,皆訑訑予既已知之,是以卒於無知也。
近又有象山之辨,執事曾聞之乎?何如?何知?令侄子修文字,早晚欲了此心債,脫稿即當奉寄。
來春得遂歸計,乃圖一會也。
近稿并刻奉上笑覽。
不具。
丁酉仲冬二十九日,水再拜。
再複蔣卿實佥憲 某再拜複佥憲蔣卿實大人道盟執事。
曠年無書,頗以為訝,既領嗣音,我心則降。
出處去就之義,前書盡之,已不容贅。
今來具知卿實以卿實之所以自愛者愛我矣。
然此則夫人皆知之,果哉,末之難矣。
豈有人生七十二年,而學聖人之道者四十年,而不知此者?當在京師,有此間即有此疏者,時也。
及出京天津以南,即再疏稿成,一月間而蒙聖旨留之者再,三疏遲遲未上疏者,亦時也。
計明年正月二月,乃令家人再上祈乞者,亦時也。
時也者道也,孰信哉?信道而已矣。
豈以人之賢愚之疑信者,以為己之疑信哉?人之賢者愚者之疑信,其機在人者也;自信而不自疑者,其機在己者也。
機之在己者,己之道也,己之自信也;機之在人者,人之事也,人之惑也。
吾甯舍己道之信而信夫人之惑乎哉?昨有書與李仲謙,欲其與卿實常常講究而坐進此道,道之大未可以一端裁也。
敬報。
丁酉臘月五日 又别紙 來谕雲「青山白雲興念」,是欲以告休矣,是以青山白雲告休為道矣。
進退必有其道,且吾卿實以何道而休乎?有一言告於君而君不用乎?有一政行於民而民難行乎?無乃以告為名高,使人高之乎?君子進退而将為德為民之寄於鄙夫乎?此何心,而可以合於道乎?幸以此反思而自得之。
再答戚黃門秀夫 友末湛某再拜複黃門南山戚先生大人執事。
再得來谕,喜而不寐。
斯道之論與薛尚謙合,出處之論與徐子直合。
蓋二家之學,善用則同,不善用則異。
故吾區區之心念,初與陽明公共起斯文,慮晚學或失其初,而每與之明辨,如韶州講良知良能一章,忠於陽明者至也。
且不圖十餘年,乃有諸君今日之終合。
人有因禦外侮而兄弟忘其阋牆之私者,非一家之福乎?幸各示同志而為大同焉,誰敢侮之!夫出處久速,道中之一事也。
故於斯道出處,苟在天地萬物同體觀之,則夫以決去為名高,分彼此為門牆者,與夫孔、孟汲汲皇皇,三人行必有我師者,孰為一體痛癢上起念頭耶?孰為於軀殼上起念頭耶?以此思之,則二事皆得其道矣。
二家若以大同為公,何患斯道之不興乎?執事以興起斯文為心者,幸自以為功,遍告同志察見天理,真為良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闇然日章焉,天下後世斯文幸甚。
吾老矣,幸諸君輔吾志焉。
敬啟。
丁酉臘月七日 答洪峻之侍禦 心渾全無初,感處即初,寂與感皆心之全體也。
故顔子之學隻於幾上念頭上用功,平時隻於有事而勿助勿忘,及感發時亦隻如此,是謂随處體認,非待初心發乃用功也。
複其見天地之心。
全放下即勿忘勿助,如此天理便見。
故曰:「非全放下終難湊泊。
」不放下即意必固我之私。
人心之安,固是天理。
然惡人亦且安心為不善,則安與不安,亦未可憑據,到了隻還在勿忘勿助之間,心得其中正時,安即是天理矣。
譬如明鏡,方正者乃照得本相,歪鏡、塵鏡安得本相? 孟子往往拈出這點真心,欲人於此生意擴充涵養。
「良知良能」、「四端」諸章皆此意,這幾個達字便是學、問、思、辨、行功夫。
吾每引大杖逃小杖受,及因童子言易箦,以見不可徒良知而不加學問耳,非為體認之證也。
論
其可謂舍我而不用我乎?豈止燔肉之至、與日望之、追反而已乎?苟見與物同體之道,稍知痛癢之相關者,能恝然乎?吾明年亦必請去矣,尤為此說者,誠仕止久速之時義不明,則學終不見道,非小故也。
且以吾卿實之賢而不見道,吾複誰望?故切切懇懇言之。
若夫不知者之毀,不知者之事也。
不足恤也。
況近觀名為同志,固有自失其守,背而逃之者矣,固有操我戈而入我室者矣,為可憂也,於彼何遑恤!吾卿實以為何如?不訝訝。
近稿附覽。
十一月十日,水再拜具。
答徐州兵備副使張君臬 舊知湛若水再拜複兵憲長大人道契執事。
多年之别,想渴塵積。
适來翰盛儀,浣慰何涯!徐方雖當南北之沖,将迎種種,但吾契學有立志,則此心無将無迎,即此無非鍛煉之地,所謂造次颠沛必於是也,如何?如何?彼土有馬宗孔佥憲者,同志也,可與之麗澤焉。
使還,草草布此,兼練絹近稿刻奉上。
引遠意不具。
仲冬十九日 答廷評潘子抑 昨持來谕,附秋官貴鄉裡,讀之,愧負幽期。
歲月荏冉,隻為從前這些秉彜見得同體痛癢之義,便不得不然也。
浮海之歎,子路喜從,夫子取裁,恐亦如此。
初年便有見大臣去就之義,發於劉東山先生之叙,今錄在徐子直祠祭處,可取觀之,見道理無窮也,餘不一一。
聞屠廷尉亦重吾子,而不聽吾子之去,亦當安土敦仁,随處随時,随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無非用力之地也。
如何!如何!道固如是。
丁酉陽月二十四日 慰崇仁尹黃日敬 水拜疏大尹黃時簡大人大孝苫席。
久别正爾遠懷政聲為慰,忽得來訃,始知大夫人奄棄善養,豈勝驚怛之懷!吾契素笃孝道,何以堪此!未由奔慰。
然以來疏甘貧嗜道之志益笃,足慰遠念。
及讀告城隍文,惕然起敬,又知守官廉靜,得三事之本,使人稱為孝廉,人子之大孝庶其在此。
哀毀滅性,非孝之至也,幸以禮自節。
謹疏。
餘近稿附覽,知物之異類,猶有慈愛,世間人不如者多矣。
外京紗一疋,京香一束,蠟燭一對,奉上靈筵引赙吊遠忱。
答黃勉之舉人 某自勉之科試間,草遽不得盡所欲言為歉。
昨适附書,以易測序而言,來價即以序文書儀至,豈所謂「思無邪,思馬斯徂」者耶!感應之理固如是耶!讀序文,言從而理緻矣,作述者之志見矣,其幾於古之道矣。
夫志於古道者,必追作述之人所不可傳者而從之,是故好其言而必□其理。
夫言譬則路也、門也,理譬則室也、奧也。
慕[其門]路而不詣極其室奧,猶不慕也。
夫學孰慕哉?慕理而[已]矣,故理得而六經在我矣,慕言乎哉?勉之!勉之!因路[門]入室奧,在勉之矣。
易旁注為随文注釋,如所見也無不可者。
不具。
啟兩淮巡按侍禦洪峻之垣 湛某再拜洪侍禦大人道盟執事。
沈汝淵舉人書來報,知旌節已旋江都,振揚道教益笃。
李訓導益以蹈勵,士風為之益作,執事之功豈小補之哉。
固知天理之在人心,雖百遇颠撲而不可磨滅,如精金遇烈火,雖百煉千煉不可銷铄,非惟不可銷铄,又愈煉而愈精。
然非有道者主張之,則末學小子亦未能不失所守也。
沉生又報承執事慨言惠理山房,若遂成之,俾區區遂志後為駐足講習之地,猶或能為此山添勝迹於後代,揚執事之芳績也。
幸甚!幸甚!葛生罷試而歸,燈下草草布白。
不一一。
仲冬二十六日 答王汝中兵曹 某再拜複夏官王汝中大人先生道盟執事。
前此聞與薛子諸賢為天台、雁蕩之遊,此心飄然,若相與徜徉於兩山之巅而對知己者說心話也。
忽承書儀專價之惠,足仞同體痛癢之義。
某平生與陽明公同志,他年當與同作一傳矣。
人言非區區者,必波及陽明。
昨聞周子文規大興陽明公之學,區區亦與有慶焉,道未将廢也。
蓋此道在宇宙撲不破,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夫所以不亡而長存者,分定故也,誰得而損益之?古之聖人愠於群小,為世道愠也。
若吾之所得於天者固自長存,又焉往而不泰然哉?孟子三自反乃又反,以為三鍛煉矣,然則凡欲損我者,非益我者乎?春若遂得請南歸,當期會於天真也。
近稿奉覽一笑,世間人不如此畜者多矣,何如!何如!不多及。
丁酉仲冬二十九日 答薛尚謙名侃 湛若水再拜啟複薛中離大人先生道盟執事。
秋間得手谕,知書劍在天真。
茲王汝中價來,又知在紹興。
又聞與汝中諸賢作天台、雁蕩之遊,此心飄然欲往與之俱而不可得也。
承谕人言雲雲,此從古以然,何況後世?前者良知之學亦已遭此,今日天理之學何怪其然?凡橫逆之來,在我能善用之,反為進德之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玉攻玉,其能成之乎?靜言思之,自反自責,大抵在吾同志尚有未協者,何怪乎其它?夫道至一無二者也,認得本體,則謂之良知亦可,謂之良能亦可,謂之天理亦可。
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凡今之士夫,皆訑訑予既已知之,是以卒於無知也。
近又有象山之辨,執事曾聞之乎?何如?何知?令侄子修文字,早晚欲了此心債,脫稿即當奉寄。
來春得遂歸計,乃圖一會也。
近稿并刻奉上笑覽。
不具。
丁酉仲冬二十九日,水再拜。
再複蔣卿實佥憲 某再拜複佥憲蔣卿實大人道盟執事。
曠年無書,頗以為訝,既領嗣音,我心則降。
出處去就之義,前書盡之,已不容贅。
今來具知卿實以卿實之所以自愛者愛我矣。
然此則夫人皆知之,果哉,末之難矣。
豈有人生七十二年,而學聖人之道者四十年,而不知此者?當在京師,有此間即有此疏者,時也。
及出京天津以南,即再疏稿成,一月間而蒙聖旨留之者再,三疏遲遲未上疏者,亦時也。
計明年正月二月,乃令家人再上祈乞者,亦時也。
時也者道也,孰信哉?信道而已矣。
豈以人之賢愚之疑信者,以為己之疑信哉?人之賢者愚者之疑信,其機在人者也;自信而不自疑者,其機在己者也。
機之在己者,己之道也,己之自信也;機之在人者,人之事也,人之惑也。
吾甯舍己道之信而信夫人之惑乎哉?昨有書與李仲謙,欲其與卿實常常講究而坐進此道,道之大未可以一端裁也。
敬報。
丁酉臘月五日 又别紙 來谕雲「青山白雲興念」,是欲以告休矣,是以青山白雲告休為道矣。
進退必有其道,且吾卿實以何道而休乎?有一言告於君而君不用乎?有一政行於民而民難行乎?無乃以告為名高,使人高之乎?君子進退而将為德為民之寄於鄙夫乎?此何心,而可以合於道乎?幸以此反思而自得之。
再答戚黃門秀夫 友末湛某再拜複黃門南山戚先生大人執事。
再得來谕,喜而不寐。
斯道之論與薛尚謙合,出處之論與徐子直合。
蓋二家之學,善用則同,不善用則異。
故吾區區之心念,初與陽明公共起斯文,慮晚學或失其初,而每與之明辨,如韶州講良知良能一章,忠於陽明者至也。
且不圖十餘年,乃有諸君今日之終合。
人有因禦外侮而兄弟忘其阋牆之私者,非一家之福乎?幸各示同志而為大同焉,誰敢侮之!夫出處久速,道中之一事也。
故於斯道出處,苟在天地萬物同體觀之,則夫以決去為名高,分彼此為門牆者,與夫孔、孟汲汲皇皇,三人行必有我師者,孰為一體痛癢上起念頭耶?孰為於軀殼上起念頭耶?以此思之,則二事皆得其道矣。
二家若以大同為公,何患斯道之不興乎?執事以興起斯文為心者,幸自以為功,遍告同志察見天理,真為良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闇然日章焉,天下後世斯文幸甚。
吾老矣,幸諸君輔吾志焉。
敬啟。
丁酉臘月七日 答洪峻之侍禦 心渾全無初,感處即初,寂與感皆心之全體也。
故顔子之學隻於幾上念頭上用功,平時隻於有事而勿助勿忘,及感發時亦隻如此,是謂随處體認,非待初心發乃用功也。
複其見天地之心。
全放下即勿忘勿助,如此天理便見。
故曰:「非全放下終難湊泊。
」不放下即意必固我之私。
人心之安,固是天理。
然惡人亦且安心為不善,則安與不安,亦未可憑據,到了隻還在勿忘勿助之間,心得其中正時,安即是天理矣。
譬如明鏡,方正者乃照得本相,歪鏡、塵鏡安得本相? 孟子往往拈出這點真心,欲人於此生意擴充涵養。
「良知良能」、「四端」諸章皆此意,這幾個達字便是學、問、思、辨、行功夫。
吾每引大杖逃小杖受,及因童子言易箦,以見不可徒良知而不加學問耳,非為體認之證也。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