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色矣。
區區歸心日切,但老臣戀主之心,去留之迹,自當遲遲,自當泯然。
聖明之下,未敢為悻悻自好者也,聰明必當亮此。
丁酉九月二十一日 答陳忠夫良谟 某拜複憲副陳忠夫大人道契執事。
久别懷念可勝!自領書儀,有如面晤。
吾契樸茂之資,堅定之志,未知近年進修何似?寥寥宇宙,負荷幾人,不可虛度歲月,歲月固不待人也。
夫政學一道也,兼資者也。
因知世之攻道醜正者種種,然天之所與以我者,天亦莫能奪之也,而況於人乎!何如?何如?全懿堂扁破,懶為之,恐未佳,重違來意耳。
吳生甚質美,可與共學。
愧有歸念,不久於此,無以成就之耳。
草草布此,兼練絹二幅,試錄石刻各一,附奉左右收覽。
相見未期,臨紙惘惘。
不既。
丁酉九月二十二日 答孔憲佥兵備啟 寓金陵友末湛某拜啟憲伯孔内翰大人備戎執事。
奉别曠年,企懷孔亟。
忽承華翰書儀,動人遠贶,感慰可量。
夫以人言殽亂之時,衆皆忌諱,且将有反戈而入其室者矣。
而執事超出常情,不惟不鄙,而且樂談而下問焉,豈尋常區區者所可望也!蓋天理二字,人人固有,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颠樸不破故也。
不賴這些秉彜,斯人将為魑魅矣,幸執事勇勵所志,而奮發獨往焉,此盛德大業,無可緻之者矣。
使還,捉筆草草布謝,兼絹帕鄙說附奉左右覽訂,如同席也。
不宣。
丁酉十月初七日 再與孔内翰 前月啟複,想徹左右矣。
執事之志尚矣,笃矣。
學者立志如弩,初釋有千鈞之力,如轫之發,趨萬裡之途,其勢不可遏者可也。
不宜悠悠,有或作辍也。
又如苗之初生,油然雨露之滋,灌溉之不息,則秀而實也,有不可遏。
若雨露之不及,灌溉之不時,則苗老而生意索靡,求秀而實也難矣。
執事以為何如?讀問辯而有所疑者,幸有以教訂乎我,我聞樂焉。
茲以良便複進此。
執事誠可與适萬裡之道,而勵千鈞之弩者也,誠為種之美者也,故不辭說之贅焉,幸亮究之。
謹啟。
丁酉 複王武師書 得來問兼果,足仞憂中不相忘之至情。
學要終日終身,心事一一相照。
要知道不離我,除非我不離道,疏脫不得。
吾見吾契緊急時往往有疏脫者,幸善點檢。
日斯邁而月斯征矣,武師其勉之。
答胡可泉都憲 長懷可泉獨可人意,十年餘不見可泉,不忘可泉,可泉能忘我乎?茲拜華翰,如見可泉,可泉不忘我矣。
慰我之懷不既深矣乎!可泉不但不忘我已也,乃又不忘我講學也。
今之公卿達官噤不言學久矣,何則?心畏於時而志遷於時也,況今又有大可遷可畏之時之勢乎!而可泉公公言之,懇懇切切,然推我大過而信我已笃。
夫值茲可畏可遷之時,雖向名入室弟子,且将操我戈入我室矣。
而可泉向在平交之列,而不徒不畏於心,不遷於志,而愈懇懇切切然,然則可泉之識見與所自立,出於常情萬萬矣。
敬服!敬服!中間所谕學猶奪於文與字,此非有二事也。
苟笃其志於學,學得其道,則文字之發揮,乃其緒餘耳,乃其一貫耳。
所謂灌其根,将以達其枝、食其實也。
不惟不相悖害,而且有助焉者,此吾合一之說也。
可泉公為何如,幸遇銅魚之使,謹布小啟,具粗葛而附庸焉,惟執事鑒之。
不宣。
丁酉十月二十三日 答徐子直書 公差官回,領來谕,實得我心,而未可以告於人者。
雖蔣卿實亦每以亟去為勸,吾契此書不易見此。
蓋此道體乾涉甚大,非一班半點可盡,非大其心胸,何以見之?若如衆說,即當時晨門荷蒉之徒已先得之,而宣聖汲汲皇皇被人譏議、被人削迹、被人伐樹、被人欲要殺之,終不為悔。
此見得與物同體、痛癢相關,自有不得不然,而軀殼起念者,則恝然不恤也。
畏天命,悲人窮,韓子猶能言之。
由是觀之,則當時三上宰相書,其心固有可悲可恕可原也。
吾四十時,有送劉東山緻仕叙,謾錄寄與同志者訂之。
莫子、潘子同此緻意,不一一。
丁酉十月二十四日 複黃久庵少宗伯 辱知湛某頓首拜啟。
五年之别,企仰之懷,與日俱積。
昨高徒林上舍奉到華翰,如瞻顔範,如聞謦欬,幸甚!區區為學之訾,自非聖明洞察,則不免黨禍之端,以為明時之累,公論必不能昭然如此也。
語雲:「譽吾者吾賊,非吾者吾德。
」反躬修省,真自受用。
蓋損者益之地也,何怨尤之有?寅谂孝履,秋仲當已祥禫。
除兇則吉人,孝子之心雖無窮,而聖王之禮制則有限。
系官於茲,末由趨慰,謹具疏附上,以代躬緻。
餘惟自愛自養,以膺眷召。
為德為民幸甚。
不宣。
丁酉十一月初二日 與王南渠 若水頓首拜啟大司寇南渠王先生大人契丈執事。
兩次拜領華翰,深慰企仰之懷。
雖蒙浮謗,公論愈光,如日□□後精彩益增,有實行者,愈抑而愈揚也。
且仆聞之□□難而不死者,天必有以降之大任。
吾知公暨□□□□必有以也。
昔西樵公牆頹不厭,桅折不溺,其近□然!價還,具啟庸布區區向往之私。
文書依命換附□□餘悃北上。
不宣。
丁酉十一月二日 複四川兵備佥事李仲謙□ 知末湛某再拜。
昨承翰儀附鴻胪來者,讀之展之,如觌面矣。
為慰何如!内有甘泉二大字,尤為奇特。
雲在萬丈崖上,不知作者為誰氏,在何年代耳。
達州知州徐勖可共學,佥憲蔣卿實舊同志,久無一字,令人耿耿,不識進修何如?又高公敬居憂在家。
諸賢皆可時通音問,知此學進退何如也。
橫逆之來,吾人當加百倍修省,則彼所為,無非我進步處也,何如?何如?拙稿并小簡奉覽,不一二。
明年恐當東歸矣。
十一月七日 與應南洲方伯 舊知末若水頓首啟大方伯應南洲内翰先生大人道契執事。
一别多年,神往夢思,蓋亦勞止。
緬惟執事退休,雖獲素心,而天下至今稱屈。
南洲之爵之祿,人可得而與之奪之,南洲之德之性,所以得之於天,天固與之者,天亦莫能奪也,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小人乎!自時厥後,徒爾此心往來,未能通問為歉,而吾南洲亦未蒙一字見慰遠懷也。
進德修業之功近年何如?若區區一念,雖遇讒毀百折,亦弗能已矣。
謹具小啟粗段,差官敬緻起居之悃。
不宣。
丁酉十一月十三日 答戚黃門秀夫賢 辱知友末湛再拜複黃門戚大人先生道盟執事。
春間不獲傾倒,殊為怅然。
忽承華翰多儀,感慰何如!此道浩浩,充塞宇宙,無有彼此,無有古今。
見其大全而負荷之者,寥寥焉幾何人哉!仆幸賴天之靈,三十時嘗聞之君子矣,四十始遇陽明公,相與共起而擔當之,天下豪傑諸賢相與羽翼焉,雖天下非之而不顧也。
蓋形骸屬之於天,天能奪之;福澤屬之於人,人能奪之;其機非在我者也。
至於天之所以與我之性,其機之在我者,天亦莫能奪也,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彼其之子乎!是故吾能握吾之機,則凡橫逆之來,适足以為進德之地,比之攻玉之石耳。
此心質之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又安往而不泰然耶!念來春當遂所請南歸,會晤無期矣。
敬此布複,不覺言語諜諜於知己者。
粗币拙稿颛差官奉上,緻起居之悃,不宣。
仲冬十三日 與蔣卿實諸君 辱知湛若水再拜憲佥蔣卿實大人執事。
卿實在鄉五月,發監來書甚略,中心不能無耿耿者。
及經此多口,卿實無一字相及,有半年矣。
卿實莫不是以吾不從卿實累年歸休之謀,以受此咎故耶?是則誤矣。
且吾卿實以決去為名高,果軀殼上起念頭耶?抑同體痛癢上起念頭耶?吾懼仕止久速之時義不明,吾卿實遂終以沮、溺長往是道,則斯道之憂,非小故也。
故以惓惓以四十時舊稿,及近日徐祠祭與同志商焉,得無與所見少異乎?無區區為同俗之見也。
吾歸裝久束矣,以感明主之仁屢下問焉,一月凡三旨,意見留焉。
昔孔子不用於魯,子路曰:「可以行矣。
」夫子曰:「魯今且郊,若緻燔於大夫,則吾猶可止也。
」燔肉不至而後去。
聖人惓惓於天下之仁可見也。
久速仕止之時,幾微之際,子路之賢猶未知之,則群弟之疑者多矣。
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以與顔子有之。
若燔肉猶至,則魯君之用猶可望也。
孟子三宿出晝,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而天下之民舉安。
」一聖一賢之用心如此,此所謂同體知痛癢相關者也。
今水也,昔以大禮違上意而不以為惡,後以郊議違上意而不以為棄。
設在平交,尚不能不惡而棄之久矣,而我聖明之盛德,不惟不加惡而棄去之,而且屢下問焉,而且用之宗伯焉,遷之冢宰,而且三四見留
區區歸心日切,但老臣戀主之心,去留之迹,自當遲遲,自當泯然。
聖明之下,未敢為悻悻自好者也,聰明必當亮此。
丁酉九月二十一日 答陳忠夫良谟 某拜複憲副陳忠夫大人道契執事。
久别懷念可勝!自領書儀,有如面晤。
吾契樸茂之資,堅定之志,未知近年進修何似?寥寥宇宙,負荷幾人,不可虛度歲月,歲月固不待人也。
夫政學一道也,兼資者也。
因知世之攻道醜正者種種,然天之所與以我者,天亦莫能奪之也,而況於人乎!何如?何如?全懿堂扁破,懶為之,恐未佳,重違來意耳。
吳生甚質美,可與共學。
愧有歸念,不久於此,無以成就之耳。
草草布此,兼練絹二幅,試錄石刻各一,附奉左右收覽。
相見未期,臨紙惘惘。
不既。
丁酉九月二十二日 答孔憲佥兵備啟 寓金陵友末湛某拜啟憲伯孔内翰大人備戎執事。
奉别曠年,企懷孔亟。
忽承華翰書儀,動人遠贶,感慰可量。
夫以人言殽亂之時,衆皆忌諱,且将有反戈而入其室者矣。
而執事超出常情,不惟不鄙,而且樂談而下問焉,豈尋常區區者所可望也!蓋天理二字,人人固有,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颠樸不破故也。
不賴這些秉彜,斯人将為魑魅矣,幸執事勇勵所志,而奮發獨往焉,此盛德大業,無可緻之者矣。
使還,捉筆草草布謝,兼絹帕鄙說附奉左右覽訂,如同席也。
不宣。
丁酉十月初七日 再與孔内翰 前月啟複,想徹左右矣。
執事之志尚矣,笃矣。
學者立志如弩,初釋有千鈞之力,如轫之發,趨萬裡之途,其勢不可遏者可也。
不宜悠悠,有或作辍也。
又如苗之初生,油然雨露之滋,灌溉之不息,則秀而實也,有不可遏。
若雨露之不及,灌溉之不時,則苗老而生意索靡,求秀而實也難矣。
執事以為何如?讀問辯而有所疑者,幸有以教訂乎我,我聞樂焉。
茲以良便複進此。
執事誠可與适萬裡之道,而勵千鈞之弩者也,誠為種之美者也,故不辭說之贅焉,幸亮究之。
謹啟。
丁酉 複王武師書 得來問兼果,足仞憂中不相忘之至情。
學要終日終身,心事一一相照。
要知道不離我,除非我不離道,疏脫不得。
吾見吾契緊急時往往有疏脫者,幸善點檢。
日斯邁而月斯征矣,武師其勉之。
答胡可泉都憲 長懷可泉獨可人意,十年餘不見可泉,不忘可泉,可泉能忘我乎?茲拜華翰,如見可泉,可泉不忘我矣。
慰我之懷不既深矣乎!可泉不但不忘我已也,乃又不忘我講學也。
今之公卿達官噤不言學久矣,何則?心畏於時而志遷於時也,況今又有大可遷可畏之時之勢乎!而可泉公公言之,懇懇切切,然推我大過而信我已笃。
夫值茲可畏可遷之時,雖向名入室弟子,且将操我戈入我室矣。
而可泉向在平交之列,而不徒不畏於心,不遷於志,而愈懇懇切切然,然則可泉之識見與所自立,出於常情萬萬矣。
敬服!敬服!中間所谕學猶奪於文與字,此非有二事也。
苟笃其志於學,學得其道,則文字之發揮,乃其緒餘耳,乃其一貫耳。
所謂灌其根,将以達其枝、食其實也。
不惟不相悖害,而且有助焉者,此吾合一之說也。
可泉公為何如,幸遇銅魚之使,謹布小啟,具粗葛而附庸焉,惟執事鑒之。
不宣。
丁酉十月二十三日 答徐子直書 公差官回,領來谕,實得我心,而未可以告於人者。
雖蔣卿實亦每以亟去為勸,吾契此書不易見此。
蓋此道體乾涉甚大,非一班半點可盡,非大其心胸,何以見之?若如衆說,即當時晨門荷蒉之徒已先得之,而宣聖汲汲皇皇被人譏議、被人削迹、被人伐樹、被人欲要殺之,終不為悔。
此見得與物同體、痛癢相關,自有不得不然,而軀殼起念者,則恝然不恤也。
畏天命,悲人窮,韓子猶能言之。
由是觀之,則當時三上宰相書,其心固有可悲可恕可原也。
吾四十時,有送劉東山緻仕叙,謾錄寄與同志者訂之。
莫子、潘子同此緻意,不一一。
丁酉十月二十四日 複黃久庵少宗伯 辱知湛某頓首拜啟。
五年之别,企仰之懷,與日俱積。
昨高徒林上舍奉到華翰,如瞻顔範,如聞謦欬,幸甚!區區為學之訾,自非聖明洞察,則不免黨禍之端,以為明時之累,公論必不能昭然如此也。
語雲:「譽吾者吾賊,非吾者吾德。
」反躬修省,真自受用。
蓋損者益之地也,何怨尤之有?寅谂孝履,秋仲當已祥禫。
除兇則吉人,孝子之心雖無窮,而聖王之禮制則有限。
系官於茲,末由趨慰,謹具疏附上,以代躬緻。
餘惟自愛自養,以膺眷召。
為德為民幸甚。
不宣。
丁酉十一月初二日 與王南渠 若水頓首拜啟大司寇南渠王先生大人契丈執事。
兩次拜領華翰,深慰企仰之懷。
雖蒙浮謗,公論愈光,如日□□後精彩益增,有實行者,愈抑而愈揚也。
且仆聞之□□難而不死者,天必有以降之大任。
吾知公暨□□□□必有以也。
昔西樵公牆頹不厭,桅折不溺,其近□然!價還,具啟庸布區區向往之私。
文書依命換附□□餘悃北上。
不宣。
丁酉十一月二日 複四川兵備佥事李仲謙□ 知末湛某再拜。
昨承翰儀附鴻胪來者,讀之展之,如觌面矣。
為慰何如!内有甘泉二大字,尤為奇特。
雲在萬丈崖上,不知作者為誰氏,在何年代耳。
達州知州徐勖可共學,佥憲蔣卿實舊同志,久無一字,令人耿耿,不識進修何如?又高公敬居憂在家。
諸賢皆可時通音問,知此學進退何如也。
橫逆之來,吾人當加百倍修省,則彼所為,無非我進步處也,何如?何如?拙稿并小簡奉覽,不一二。
明年恐當東歸矣。
十一月七日 與應南洲方伯 舊知末若水頓首啟大方伯應南洲内翰先生大人道契執事。
一别多年,神往夢思,蓋亦勞止。
緬惟執事退休,雖獲素心,而天下至今稱屈。
南洲之爵之祿,人可得而與之奪之,南洲之德之性,所以得之於天,天固與之者,天亦莫能奪也,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小人乎!自時厥後,徒爾此心往來,未能通問為歉,而吾南洲亦未蒙一字見慰遠懷也。
進德修業之功近年何如?若區區一念,雖遇讒毀百折,亦弗能已矣。
謹具小啟粗段,差官敬緻起居之悃。
不宣。
丁酉十一月十三日 答戚黃門秀夫賢 辱知友末湛再拜複黃門戚大人先生道盟執事。
春間不獲傾倒,殊為怅然。
忽承華翰多儀,感慰何如!此道浩浩,充塞宇宙,無有彼此,無有古今。
見其大全而負荷之者,寥寥焉幾何人哉!仆幸賴天之靈,三十時嘗聞之君子矣,四十始遇陽明公,相與共起而擔當之,天下豪傑諸賢相與羽翼焉,雖天下非之而不顧也。
蓋形骸屬之於天,天能奪之;福澤屬之於人,人能奪之;其機非在我者也。
至於天之所以與我之性,其機之在我者,天亦莫能奪也,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彼其之子乎!是故吾能握吾之機,則凡橫逆之來,适足以為進德之地,比之攻玉之石耳。
此心質之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又安往而不泰然耶!念來春當遂所請南歸,會晤無期矣。
敬此布複,不覺言語諜諜於知己者。
粗币拙稿颛差官奉上,緻起居之悃,不宣。
仲冬十三日 與蔣卿實諸君 辱知湛若水再拜憲佥蔣卿實大人執事。
卿實在鄉五月,發監來書甚略,中心不能無耿耿者。
及經此多口,卿實無一字相及,有半年矣。
卿實莫不是以吾不從卿實累年歸休之謀,以受此咎故耶?是則誤矣。
且吾卿實以決去為名高,果軀殼上起念頭耶?抑同體痛癢上起念頭耶?吾懼仕止久速之時義不明,吾卿實遂終以沮、溺長往是道,則斯道之憂,非小故也。
故以惓惓以四十時舊稿,及近日徐祠祭與同志商焉,得無與所見少異乎?無區區為同俗之見也。
吾歸裝久束矣,以感明主之仁屢下問焉,一月凡三旨,意見留焉。
昔孔子不用於魯,子路曰:「可以行矣。
」夫子曰:「魯今且郊,若緻燔於大夫,則吾猶可止也。
」燔肉不至而後去。
聖人惓惓於天下之仁可見也。
久速仕止之時,幾微之際,子路之賢猶未知之,則群弟之疑者多矣。
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以與顔子有之。
若燔肉猶至,則魯君之用猶可望也。
孟子三宿出晝,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而天下之民舉安。
」一聖一賢之用心如此,此所謂同體知痛癢相關者也。
今水也,昔以大禮違上意而不以為惡,後以郊議違上意而不以為棄。
設在平交,尚不能不惡而棄之久矣,而我聖明之盛德,不惟不加惡而棄去之,而且屢下問焉,而且用之宗伯焉,遷之冢宰,而且三四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