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文集
門人新安洪垣校刊
書
答藩臬諸公勸駕書
某頓首拜啟奉複方伯王先生、憲長汪先生執事。
九月六日,承命番禺熊掌教生員陳純、費隐緻書币部檄於煙霞之洞。
儀物交至,樵木生輝,某乃奠書再拜,乃再拜受於使者。
載讀書檄,仰知聖明圖治求材之至,又知諸公折節禮士之盛心,欽承上旁求俊乂之忠誠矣。
某雖不佞,誠不勝感激之至,安敢久戀煙霞以自偷安乎?易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今聖天子秉堯、舜之資,志堯、舜之學,一新弊習,将複古道,是聖人作矣。
凡在萬物之微,莫不睹焉。
矧如某之匪材,乃蒙聖德不遺疏遠,收錄於草萊之中。
某雖不肖,其敢久戀煙霞以自偷安乎?矧諸公皆世偉人也,将為今日臯、夔也。
仰體聖心,共圖化理,承德禮緻,借重駿骨,以來千裡。
自近世以來,起取官員,不知有此盛舉乎否?自有此山以來,不知有此事乎否?此某所以不勝感激之至,其敢久戀煙霞以自偷安,以自外於皇極之治乎?用是力病鼓舞,黾勉就道,益自奮勵,思效一得,期裨萬分,以上無負於聖天子之明,中無負於諸執事之遇,内無負於伊尹之志、顔子之學,是仆所以答執事者也。
謹拜啟。
遣門人黃淑随使者奉謝,不宣。
寄栾子仁 令郎别後,見諸生述其言雲:「尚謙欲刻正學論。
」區區觀此論尚粗,尚未見得,非惟不足以服人,徒以得罪於人。
若必傳之漸廣,吾恐僞學黨禍複起於今,為害無益也。
一日十二時,子仁於心體得失如何?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聖賢所病也。
孰若内反,涵養體認深厚,他日自有見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是所望於賢者也。
初七日将至富陽。
答邵武教授周道通四條 所雲「得力受用」,蓋謂此物也。
又雲「未能真實見得」者,豈非用功之未深故耶?若由此循循不息,期之數載,必有實見,此吾所訓格物而後知至,到京師而知京師者也。
顔子所謂竭其才,如有所立卓爾者也。
幸更勉之。
随處體認天理,即孔子求仁,造次颠沛必於是;曾子所謂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者也;孔子稱顔子之好學曰「不遷怒、不貳過」,都在心性上用功;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
豈若後世儒者尋行數墨,如春蠶在繭内,作絲一層,即自蔽一層,弊弊焉死而後已,不見天地四方,可哀也已!今欲力捄此弊,而又紛紛於言語争辨之間,是自堕於此而不自知也。
惟正己而物正為最是。
宇宙間隻是一事,更有何事?予於大學測雲在心為明德,在事為親民,實非二事,中庸成己成物皆性之德,故知物我皆性,則知缺一不足以盡性,與盡其性則能盡人物之性,人物之性已於盡其性上盡了。
可合而觀之,於此見得,便可謂之見道,非小小之故也。
仁者雖切於救世,亦随其力之所及雲爾。
孟子謂「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
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我無官守也,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譬於人之負擔,有出門即付以擔者,有空行至百裡之地,乃付之以擔者,至人付之以擔而不能勝任,即當決退去無疑矣。
未付以擔而求去,是未見義也。
一部易全識位與時,得位與時即道也,不容草草。
答王順渠司成 友生湛某再拜複大司成順渠王大人道契執事。
知去年一路到家,獲百順之福,知己之慶,達承手谕之及,時即作答,稿具矣。
久乏良便,遂爾因循至於今。
怠慢之過,夫複何言!憶昔壬癸之歲,蔔鄰於長安之西,相與甚歡,相信甚笃,自此遂成疏闊。
近數年幸兩相值,亦頗訝不一相講究、相疑問。
計吾執事從事於聖賢之學且二十年矣,今手谕雲雲。
夫夫子之文章,於性與天道一也;富貴、貧賤、取舍,與造次、颠沛、終食之不違,一也。
富貴、貧賤、取舍,事也;颠沛、造次、終食不違,心也。
必有是心而後有是事,故夫子初言富貴、貧賤一節,恐人隻於事上制行,便謂之道,而無其本,則行之未必泰然,故又言造次、颠沛、終食之不違一節,欲人於本上用功,貫通隻是一理。
若無此本,隻於制行上便了,則必信必果者,夫子何以謂之小人?克伐怨欲不行者,陳文子、子文之忠清者,何以皆不許其仁?孟子何以有集義、義襲之分?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之辨?石翁「名節,道之藩籬」耳,非即道也。
若為即道,然則東漢之名節,晨門、荷蒉之高尚,皆為得道耶?孔子燔肉若至,猶未行可知也。
夫既曰接淅不稅冕而行矣,不曰遲遲吾行,去父母國之道欤?若隻執一邊,朱子所謂天理硬矣。
天理是活的,所謂不以道不處不去者以此,豈易言哉?孔子之仕止久速,顔子用行舍藏,有本者如是。
周子曰:「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
」有本之謂也。
若晨門、荷蒉之流,東漢名節之士,其能見大心泰否乎?孔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其難者正在乎仕止久速之時,時即道也。
幸深思之,以會斯道之大全,是望!是望!乙未十一月十二日。
上羅整庵太宰書 門生湛某熏沐頓首拜啟,上太宰整庵羅老先生函丈執事。
某也無似,幼而罔知,長而益頑。
顧不自揣,妄意聖人之學。
雖然,亦嘗聞教於君子,而得夫随處體認天理之要矣。
念昔一遊大學,瞻道範,聆高論於門下,嗣是苟污一第,不敢造次奉啟,以渎執事者。
丙丁之歲,張灣之途,南北亦複相左。
但此心未嘗一日而忘企仰之懷也。
亦曾得困知錄,讀之以自慰,所益不小,至蒙猥許以子雲之文,豈小子所敢當哉!及乎白沙先師之疑,與理氣之辯,則又大恨未由請教於有道之門,而盡區區一得之愚也。
今則年已邁矣,恐無受教質疑之地,而徒抱耿耿之私,奈何!奈何!茲以考滿南歸,正喜道經貴邑,當圖終遂所願。
至河,停舟詢之,乃知貴居尚六十餘裡。
家累行李勢難遠涉,翹首怅望,豈勝馳戀之至!謹具小啟菲儀,假使縣官代緻下悃,辄有鄙見稗說數冊奉上,代面受焉。
臨紙悚息。
謹啟。
丙申年九月 複任途次奉二相啟 寅惟相公執事,所以維持某者至矣,所以維持乎公道者至矣。
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敢不知感!敢不知謝!然此實相公相業之大端也!此實相公所上以忠翼朝廷,下以昭示天下之大公也!今夫雨露之施,将以普天下、澤萬物,實大公也,夫豈特為一草一木設哉!在一草一木,受賜已多,亦豈敢盡以榮枯之私恩,而小雨露大公之大德哉!敬存此以報執事者而已耳。
途中得報,雖未忘求退之素心,但以私念竊計,古人一飯猶思報,何況方蒙聖君賢相曲庇之恩,不思所以少報焉,而徒以悻悻潔己焉,非人情也。
乃複黾勉以受月時之祿,而小圖涓埃之報焉,然後求之,未晚也。
今茲差人進謝恩本,瀝血誠,露心腹,具啟奉上門下,少布感謝之私於萬一焉,萬惟相公俯垂鑒之。
幸甚!幸甚!謹啟。
丁酉六月二十四日 答李時龍 某拜複高士古源李君賢契道盟。
館下二賢嗣赴試來見,即如觌顔色矣。
讀來書,即如聞謦欬矣,何慰如之!來谕問以改毀書院動心否?此切問也。
身外萬有皆非真我,非真我則機不在我,人皆可得而奪也。
若夫真我得之於天,天既與我,天亦不能奪也。
至於書院之改毀,吾亦若有動心者,其諸異乎人之動心也,為斯文斯世動心也。
古源其亦動心否乎?近戒文字言語,神交亭記,久已許古源矣,不可負初心,此蓋夙債也。
此種道理似亦不可不一發者。
其所書六字訣,其實功須於勿忘勿助之間求之,古源其必已下手矣,自知之矣。
自知之而猶言之者,所以叮咛於此。
入冬及春,當請歸。
若遂,吾其在羅浮祝融之上矣。
君能索我於朱陵、朱明之間乎?燈下捉筆不既。
丁酉八月二十六日 答吏曹林子仁簡 某拜複天曹林子仁大人道盟執事。
客歲,執事南歸,時予且北,今夏北還,舟過廣陵,豈勝契闊之懷。
昨承手翰腆币王生赉贶,即如面觌,感慰何如!讀來翰,知深悟自然之指,既知自然之指,則知自知之功,而得體認天理之要,斯可與入道矣。
斯文得子是賴。
認得此路脈中正,自信自養,直上達天德,知天之所為,他人莫與其力也。
非特他人莫與其力也。
天之理則然也,人力亦莫得而與也。
幸自信自養是祝。
菲币一端,奉為太夫人壽,幸鑒念不既。
丁酉九月初四日 答徐巡按遠卿簡 自攻道學以來,斯文喪氣。
迩聞按節初臨蘇淞,風采凜然,貪吏為之解組,奸頑為之遁迹,學道者何負於世,於是斯文久增顔
九月六日,承命番禺熊掌教生員陳純、費隐緻書币部檄於煙霞之洞。
儀物交至,樵木生輝,某乃奠書再拜,乃再拜受於使者。
載讀書檄,仰知聖明圖治求材之至,又知諸公折節禮士之盛心,欽承上旁求俊乂之忠誠矣。
某雖不佞,誠不勝感激之至,安敢久戀煙霞以自偷安乎?易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今聖天子秉堯、舜之資,志堯、舜之學,一新弊習,将複古道,是聖人作矣。
凡在萬物之微,莫不睹焉。
矧如某之匪材,乃蒙聖德不遺疏遠,收錄於草萊之中。
某雖不肖,其敢久戀煙霞以自偷安乎?矧諸公皆世偉人也,将為今日臯、夔也。
仰體聖心,共圖化理,承德禮緻,借重駿骨,以來千裡。
自近世以來,起取官員,不知有此盛舉乎否?自有此山以來,不知有此事乎否?此某所以不勝感激之至,其敢久戀煙霞以自偷安,以自外於皇極之治乎?用是力病鼓舞,黾勉就道,益自奮勵,思效一得,期裨萬分,以上無負於聖天子之明,中無負於諸執事之遇,内無負於伊尹之志、顔子之學,是仆所以答執事者也。
謹拜啟。
遣門人黃淑随使者奉謝,不宣。
寄栾子仁 令郎别後,見諸生述其言雲:「尚謙欲刻正學論。
」區區觀此論尚粗,尚未見得,非惟不足以服人,徒以得罪於人。
若必傳之漸廣,吾恐僞學黨禍複起於今,為害無益也。
一日十二時,子仁於心體得失如何?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聖賢所病也。
孰若内反,涵養體認深厚,他日自有見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是所望於賢者也。
初七日将至富陽。
答邵武教授周道通四條 所雲「得力受用」,蓋謂此物也。
又雲「未能真實見得」者,豈非用功之未深故耶?若由此循循不息,期之數載,必有實見,此吾所訓格物而後知至,到京師而知京師者也。
顔子所謂竭其才,如有所立卓爾者也。
幸更勉之。
随處體認天理,即孔子求仁,造次颠沛必於是;曾子所謂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者也;孔子稱顔子之好學曰「不遷怒、不貳過」,都在心性上用功;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
豈若後世儒者尋行數墨,如春蠶在繭内,作絲一層,即自蔽一層,弊弊焉死而後已,不見天地四方,可哀也已!今欲力捄此弊,而又紛紛於言語争辨之間,是自堕於此而不自知也。
惟正己而物正為最是。
宇宙間隻是一事,更有何事?予於大學測雲在心為明德,在事為親民,實非二事,中庸成己成物皆性之德,故知物我皆性,則知缺一不足以盡性,與盡其性則能盡人物之性,人物之性已於盡其性上盡了。
可合而觀之,於此見得,便可謂之見道,非小小之故也。
仁者雖切於救世,亦随其力之所及雲爾。
孟子謂「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
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我無官守也,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譬於人之負擔,有出門即付以擔者,有空行至百裡之地,乃付之以擔者,至人付之以擔而不能勝任,即當決退去無疑矣。
未付以擔而求去,是未見義也。
一部易全識位與時,得位與時即道也,不容草草。
答王順渠司成 友生湛某再拜複大司成順渠王大人道契執事。
知去年一路到家,獲百順之福,知己之慶,達承手谕之及,時即作答,稿具矣。
久乏良便,遂爾因循至於今。
怠慢之過,夫複何言!憶昔壬癸之歲,蔔鄰於長安之西,相與甚歡,相信甚笃,自此遂成疏闊。
近數年幸兩相值,亦頗訝不一相講究、相疑問。
計吾執事從事於聖賢之學且二十年矣,今手谕雲雲。
夫夫子之文章,於性與天道一也;富貴、貧賤、取舍,與造次、颠沛、終食之不違,一也。
富貴、貧賤、取舍,事也;颠沛、造次、終食不違,心也。
必有是心而後有是事,故夫子初言富貴、貧賤一節,恐人隻於事上制行,便謂之道,而無其本,則行之未必泰然,故又言造次、颠沛、終食之不違一節,欲人於本上用功,貫通隻是一理。
若無此本,隻於制行上便了,則必信必果者,夫子何以謂之小人?克伐怨欲不行者,陳文子、子文之忠清者,何以皆不許其仁?孟子何以有集義、義襲之分?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之辨?石翁「名節,道之藩籬」耳,非即道也。
若為即道,然則東漢之名節,晨門、荷蒉之高尚,皆為得道耶?孔子燔肉若至,猶未行可知也。
夫既曰接淅不稅冕而行矣,不曰遲遲吾行,去父母國之道欤?若隻執一邊,朱子所謂天理硬矣。
天理是活的,所謂不以道不處不去者以此,豈易言哉?孔子之仕止久速,顔子用行舍藏,有本者如是。
周子曰:「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
」有本之謂也。
若晨門、荷蒉之流,東漢名節之士,其能見大心泰否乎?孔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其難者正在乎仕止久速之時,時即道也。
幸深思之,以會斯道之大全,是望!是望!乙未十一月十二日。
上羅整庵太宰書 門生湛某熏沐頓首拜啟,上太宰整庵羅老先生函丈執事。
某也無似,幼而罔知,長而益頑。
顧不自揣,妄意聖人之學。
雖然,亦嘗聞教於君子,而得夫随處體認天理之要矣。
念昔一遊大學,瞻道範,聆高論於門下,嗣是苟污一第,不敢造次奉啟,以渎執事者。
丙丁之歲,張灣之途,南北亦複相左。
但此心未嘗一日而忘企仰之懷也。
亦曾得困知錄,讀之以自慰,所益不小,至蒙猥許以子雲之文,豈小子所敢當哉!及乎白沙先師之疑,與理氣之辯,則又大恨未由請教於有道之門,而盡區區一得之愚也。
今則年已邁矣,恐無受教質疑之地,而徒抱耿耿之私,奈何!奈何!茲以考滿南歸,正喜道經貴邑,當圖終遂所願。
至河,停舟詢之,乃知貴居尚六十餘裡。
家累行李勢難遠涉,翹首怅望,豈勝馳戀之至!謹具小啟菲儀,假使縣官代緻下悃,辄有鄙見稗說數冊奉上,代面受焉。
臨紙悚息。
謹啟。
丙申年九月 複任途次奉二相啟 寅惟相公執事,所以維持某者至矣,所以維持乎公道者至矣。
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敢不知感!敢不知謝!然此實相公相業之大端也!此實相公所上以忠翼朝廷,下以昭示天下之大公也!今夫雨露之施,将以普天下、澤萬物,實大公也,夫豈特為一草一木設哉!在一草一木,受賜已多,亦豈敢盡以榮枯之私恩,而小雨露大公之大德哉!敬存此以報執事者而已耳。
途中得報,雖未忘求退之素心,但以私念竊計,古人一飯猶思報,何況方蒙聖君賢相曲庇之恩,不思所以少報焉,而徒以悻悻潔己焉,非人情也。
乃複黾勉以受月時之祿,而小圖涓埃之報焉,然後求之,未晚也。
今茲差人進謝恩本,瀝血誠,露心腹,具啟奉上門下,少布感謝之私於萬一焉,萬惟相公俯垂鑒之。
幸甚!幸甚!謹啟。
丁酉六月二十四日 答李時龍 某拜複高士古源李君賢契道盟。
館下二賢嗣赴試來見,即如觌顔色矣。
讀來書,即如聞謦欬矣,何慰如之!來谕問以改毀書院動心否?此切問也。
身外萬有皆非真我,非真我則機不在我,人皆可得而奪也。
若夫真我得之於天,天既與我,天亦不能奪也。
至於書院之改毀,吾亦若有動心者,其諸異乎人之動心也,為斯文斯世動心也。
古源其亦動心否乎?近戒文字言語,神交亭記,久已許古源矣,不可負初心,此蓋夙債也。
此種道理似亦不可不一發者。
其所書六字訣,其實功須於勿忘勿助之間求之,古源其必已下手矣,自知之矣。
自知之而猶言之者,所以叮咛於此。
入冬及春,當請歸。
若遂,吾其在羅浮祝融之上矣。
君能索我於朱陵、朱明之間乎?燈下捉筆不既。
丁酉八月二十六日 答吏曹林子仁簡 某拜複天曹林子仁大人道盟執事。
客歲,執事南歸,時予且北,今夏北還,舟過廣陵,豈勝契闊之懷。
昨承手翰腆币王生赉贶,即如面觌,感慰何如!讀來翰,知深悟自然之指,既知自然之指,則知自知之功,而得體認天理之要,斯可與入道矣。
斯文得子是賴。
認得此路脈中正,自信自養,直上達天德,知天之所為,他人莫與其力也。
非特他人莫與其力也。
天之理則然也,人力亦莫得而與也。
幸自信自養是祝。
菲币一端,奉為太夫人壽,幸鑒念不既。
丁酉九月初四日 答徐巡按遠卿簡 自攻道學以來,斯文喪氣。
迩聞按節初臨蘇淞,風采凜然,貪吏為之解組,奸頑為之遁迹,學道者何負於世,於是斯文久增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