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亦不過自然如此,學者之學聖人,舍是何學乎?來谕說忘助二字,乃分開看,區區會程子之意,隻作一時一段看,蓋勿忘勿助之間,隻是中正處也。
來谕又以為丹爐火候者正如此,故老子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即火候也。
學者下手須要理會自然工夫,不須疑其聖人熟後,而姑為他求。
蓋聖學隻此一個路頭,更無别個路頭,若尋别個路頭,則終枉了一生也。
先儒多未說坐此苦。
與聶文蔚侍禦 臨行不得一會晤,極懸懸,蓋道義之情,自當爾耶!得劉中山道盛意來春之約,為慰!寥寥宇宙,知己幾何?安得不如是也。
如執事之志,所謂如行赴家,如食求飽者,自有不容已之勢,鄙意欲執事詳擇其所趨之路,所食之味耳。
譬之路有多岐,食有烏啄,可不謹乎?中山叔侄皆樸實,真可與相期於道者,執事可共講究,或有貴鄉後進可與進者,共興斯文,是望!是望!新編二業合一訓,乃當時關節處,誠有見乎不得已而言,乃所謂老婆心切,非所謂技癢欲爬也,執事能羽翼之乎?不具。
答歐陽崇一秋官 仆之不取佛者,非如世之群儒,區區以辟異端為事,而懵不知者也。
蓋三十歲時,曾從事於此,亦見快意,久乃覺其無實,亦無實德實事,如談空畫餅耳。
且心事既判,又雲「理障」,其害道不為小矣。
所以惡之者,非惡佛也,惡其害道也。
往往見陽明門弟尊佛而卑聖,至謂孔子為纏頭佛,佛乃是上聖人,亦嘗痛之,愧不盡心於知己者。
今來谕所述陽明雲雲,則吾不憂矣。
而門弟之傳雲者何耶?吾輩乃時人之耳目,不可不慎也,仆當與執事共勉之。
陽明兩廣之命必已知之乎?此固仆為鄉人私喜,而為天下公憾。
蓋此公在朝廷,則可以福天下,豈止一方而已哉!承谕求養病改官以了大事,又欲靜養,此恐又判為兩段也。
蓋道心事合一者也,随時随事,何莫非心?心定則何動非靜?随處體認,則端倪随現,何必靜養?若見天理,則随處灑落,即是全放下,更無他求。
答孟生津 明道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延平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象山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
吾所謂體認者,非分未發已發,非分動靜。
所謂随處體認天理者,随未發已發,随動随靜。
蓋動靜皆吾心之本體,體用一原故也。
如彼明鏡然,其明瑩光照者,其本體也。
其照物與不照,任物之來去,而本體自若。
心之本體,其於未發已發,或動或靜,亦若是而已矣。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有岐而二之之弊也。
前輩多坐此弊,偏内偏外皆支離,而非合内外之道矣。
吾心性圖備言此意,幸深體之。
答聞人寶應 嘉品專人遠贶,且得手谕,體認天理不能不與事俱往,足見自省之功,此隻可責志耳。
莊子雲:「用志不分,乃凝-17- 於神。
」苟其志之不渝,則天理當自見,而事不能奪之矣。
更望随處收斂,即是體認工夫,所謂體認者,在心不在事也。
何與事俱往之有? 答潘廷評二條,名高,山西人。
以身至之一句最好。
充塞宇宙,流行宇宙,皆是道體。
如川上、鸢魚之類,聖賢明白指出此體,欲人察見此體,存養而有之於己而已矣。
未見此體,則所養何事?外家猶能言如将水火煮空铛,若察見此體,而無學、問、思、辨、笃行之功至之,則所見終虛。
外家猶能言譬如數他财,吾子既見得如是,非實用功以有之於己,亦未為真見,未為見易,未為聞道也。
幸勉之!斯道之望也。
雲「不著絲毫」,最是的當,孟子勿忘勿助正是如此,如此即無欲矣。
雲「直行打破」,不若與全放下,全放下則破關入奧,絲毫不著,無欲靜虛動直,而聖可幾矣。
答王順渠司成 知去年一路到家,獲百順之福,知己之慶。
遠承手谕之及,時即作答,稿具矣,久乏良便,遂爾因循至於今。
怠慢之過,夫複何言?憶昔壬癸之歲,蔔鄰於長安之西,相與甚歡,相信甚笃,自此遂成疏闊。
近數年幸兩值,亦頗訝不一相講究、相疑問。
計吾執事從事於聖賢之學,且二十年矣。
今來谕雲雲,夫夫子之文章,於性與天道一也。
富貴貧賤取舍,與造次颠沛終食不違一也。
富貴貧賤取舍,事也;颠沛造次,終食不違,心也。
必有是心而後有是事,故夫子初言富貴貧賤一節,恐人隻於事上制行,便謂之道,而無其本,則行之未必泰然。
故又言造次颠沛,終身不違一節,欲人於本上用功,貫通隻是一理。
若無此本,隻於制行上便了,則必信必果者,夫子何以謂之小人?克伐怨欲不行者,陳文子、子文之忠清者,何以皆不許其仁?孟子何以有集義、義襲之分?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之辨?石翁名節道之藩籬者,雲「藩籬」耳,非即道也。
若為即道,然則東漢之名節,晨門荷蒉之高尚,皆得為道耶?孔子燔肉若至,猶未行,可知也。
夫既曰「接淅不稅冕而行矣」,不曰「遲遲吾行,去父母國之道」欤?若隻執著一邊,朱子所謂天理,硬矣。
天理是活的,所謂不以道不處不去者以此,豈易言哉?孔子之仕止久速,顔子用行舍藏,有本者如是。
周子曰:「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
」有本之謂也。
若晨門荷蒉之流,東漢名節之士,其能見大心泰否乎?孔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其難者,正在乎仕止久速之時,時即道也。
幸深思之,以會斯道之大全,是望!是望! 與揚州鄭節推伯興辭孫太守赙金 曩至高郵,計必得面,以慰哀抱。
至廣陵,值公他出,甚為悲怅。
貴寮赙金之惠,雖推劉侍禦之意,此必公倡之也,感感。
但揆之義,心有未安。
古之赙禮,必以時行,今則不可附於身,故不敢虛贶。
向者高堂未傾,凡百辭受,苟可悅養,不必盡合於義,今無逮矣。
凡於饋遺,可以省事。
緣是辄用返璧,惟高明亮之,并乞為我告太守焉。
與繁昌林明府有年 某稽颡明府執事。
承以往昔一日之雅,勤人遠緻赙儀金币,感感。
不肖以悅養不逮,附身無從,沿途知舊緻赙,一切不敢祗受。
故於盛儀,謹用返璧,止留墨二笏,領尊意也。
亮之。
不次。
答人辭赙 不肖孤若水稽颡疏啟。
承辱厚赙,豈勝哀感。
揆之於心,實有未安。
往者慈親無恙,苟以悅養為心,辭受取舍不必合義。
今則長已矣,複何為哉!苟有餘資,尚欲分散以處窮約,況又苟取乎!自失恃以來,沿途知舊饋遺,一切辭謝。
雖古禮,附身非時,義難虛贶,親死之謂何!又因利以為家焉,亦君子之所惡也。
且在禮,孟獻子既葬,司徒旅歸四方之布,言不可有其餘赙,以利為利也。
惟高明念我以德,而處我以禮焉。
不勝哀感之至。
與王陽明先生鴻胪 相去漸遠,相見未涯,豈勝哀戀。
道途人心洶洶,切為老兄危之,垂死之人,獨有此念而已。
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古人尚韬晦亦未盡,蓋涵養本源深厚,自能爾也。
幸惟此義,哀中不悉不悉。
與唐新淦 昨承厚赙,以面辭訖。
然恐老兄尚未釋然,或疑不肖自外於左右者,非也。
蓋不肖當高堂無恙之日,凡百辭受取舍,苟以悅親為心,不必盡合乎義。
今則已矣!已矣!複何為哉!以此沿途知舊相遺,未常敢受一毫,正以贖前愆耳。
幸高明深察之。
又承差吏夫役津送,乘風越廬陵無虞,多感!多感!荒迷不倫。
寄陽明王先生 不肖孤以某日扶柩過嶺,到家有期,僅可苟活,以襄大事。
相去愈遠,無任哀懇!憂病中惟有平生之志不忘,自省真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急矣!甚矣!就今得艾,尚未知能救否,況又遲耶!此學若非絕去外慕,拚生拚死,無我無人,終難望其有得。
「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直須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乃是徹底工夫。
素患難,行乎患難。
此不肖近來憂中之病也。
人便,更望鞭策。
潘希召黃門肯直言,自是益友,乃老兄禁中汲長孺也,且欲親之。
不次。
辭止司府諸公舉奏孝感事 不肖孤若水稽颡拜疏,不肖以為今之所謂君子者,非執事而誰?君子愛人以德而不以姑息,是之謂君子。
不肖聞之:「天道至遠而難明,人道惡譽而好毀。
」不肖涼薄無似,材不适用,徒以朝廷教養之恩,竊聞儒者成務之學,存天下國家之志。
遭時轗轲,戀阙遲回,将毋南北。
卒之上不能有所建明,以裨聖德;下不能自決引退,以逸慈親。
終沒於旅,為忠孝罪人。
用是哀恸欲絕,乃即葬所廬居,将比之桐宮,朝夕哀思,以自怨艾,非以
來谕又以為丹爐火候者正如此,故老子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即火候也。
學者下手須要理會自然工夫,不須疑其聖人熟後,而姑為他求。
蓋聖學隻此一個路頭,更無别個路頭,若尋别個路頭,則終枉了一生也。
先儒多未說坐此苦。
與聶文蔚侍禦 臨行不得一會晤,極懸懸,蓋道義之情,自當爾耶!得劉中山道盛意來春之約,為慰!寥寥宇宙,知己幾何?安得不如是也。
如執事之志,所謂如行赴家,如食求飽者,自有不容已之勢,鄙意欲執事詳擇其所趨之路,所食之味耳。
譬之路有多岐,食有烏啄,可不謹乎?中山叔侄皆樸實,真可與相期於道者,執事可共講究,或有貴鄉後進可與進者,共興斯文,是望!是望!新編二業合一訓,乃當時關節處,誠有見乎不得已而言,乃所謂老婆心切,非所謂技癢欲爬也,執事能羽翼之乎?不具。
答歐陽崇一秋官 仆之不取佛者,非如世之群儒,區區以辟異端為事,而懵不知者也。
蓋三十歲時,曾從事於此,亦見快意,久乃覺其無實,亦無實德實事,如談空畫餅耳。
且心事既判,又雲「理障」,其害道不為小矣。
所以惡之者,非惡佛也,惡其害道也。
往往見陽明門弟尊佛而卑聖,至謂孔子為纏頭佛,佛乃是上聖人,亦嘗痛之,愧不盡心於知己者。
今來谕所述陽明雲雲,則吾不憂矣。
而門弟之傳雲者何耶?吾輩乃時人之耳目,不可不慎也,仆當與執事共勉之。
陽明兩廣之命必已知之乎?此固仆為鄉人私喜,而為天下公憾。
蓋此公在朝廷,則可以福天下,豈止一方而已哉!承谕求養病改官以了大事,又欲靜養,此恐又判為兩段也。
蓋道心事合一者也,随時随事,何莫非心?心定則何動非靜?随處體認,則端倪随現,何必靜養?若見天理,則随處灑落,即是全放下,更無他求。
答孟生津 明道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延平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象山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
吾所謂體認者,非分未發已發,非分動靜。
所謂随處體認天理者,随未發已發,随動随靜。
蓋動靜皆吾心之本體,體用一原故也。
如彼明鏡然,其明瑩光照者,其本體也。
其照物與不照,任物之來去,而本體自若。
心之本體,其於未發已發,或動或靜,亦若是而已矣。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有岐而二之之弊也。
前輩多坐此弊,偏内偏外皆支離,而非合内外之道矣。
吾心性圖備言此意,幸深體之。
答聞人寶應 嘉品專人遠贶,且得手谕,體認天理不能不與事俱往,足見自省之功,此隻可責志耳。
莊子雲:「用志不分,乃凝-17- 於神。
」苟其志之不渝,則天理當自見,而事不能奪之矣。
更望随處收斂,即是體認工夫,所謂體認者,在心不在事也。
何與事俱往之有? 答潘廷評二條,名高,山西人。
以身至之一句最好。
充塞宇宙,流行宇宙,皆是道體。
如川上、鸢魚之類,聖賢明白指出此體,欲人察見此體,存養而有之於己而已矣。
未見此體,則所養何事?外家猶能言如将水火煮空铛,若察見此體,而無學、問、思、辨、笃行之功至之,則所見終虛。
外家猶能言譬如數他财,吾子既見得如是,非實用功以有之於己,亦未為真見,未為見易,未為聞道也。
幸勉之!斯道之望也。
雲「不著絲毫」,最是的當,孟子勿忘勿助正是如此,如此即無欲矣。
雲「直行打破」,不若與全放下,全放下則破關入奧,絲毫不著,無欲靜虛動直,而聖可幾矣。
答王順渠司成 知去年一路到家,獲百順之福,知己之慶。
遠承手谕之及,時即作答,稿具矣,久乏良便,遂爾因循至於今。
怠慢之過,夫複何言?憶昔壬癸之歲,蔔鄰於長安之西,相與甚歡,相信甚笃,自此遂成疏闊。
近數年幸兩值,亦頗訝不一相講究、相疑問。
計吾執事從事於聖賢之學,且二十年矣。
今來谕雲雲,夫夫子之文章,於性與天道一也。
富貴貧賤取舍,與造次颠沛終食不違一也。
富貴貧賤取舍,事也;颠沛造次,終食不違,心也。
必有是心而後有是事,故夫子初言富貴貧賤一節,恐人隻於事上制行,便謂之道,而無其本,則行之未必泰然。
故又言造次颠沛,終身不違一節,欲人於本上用功,貫通隻是一理。
若無此本,隻於制行上便了,則必信必果者,夫子何以謂之小人?克伐怨欲不行者,陳文子、子文之忠清者,何以皆不許其仁?孟子何以有集義、義襲之分?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之辨?石翁名節道之藩籬者,雲「藩籬」耳,非即道也。
若為即道,然則東漢之名節,晨門荷蒉之高尚,皆得為道耶?孔子燔肉若至,猶未行,可知也。
夫既曰「接淅不稅冕而行矣」,不曰「遲遲吾行,去父母國之道」欤?若隻執著一邊,朱子所謂天理,硬矣。
天理是活的,所謂不以道不處不去者以此,豈易言哉?孔子之仕止久速,顔子用行舍藏,有本者如是。
周子曰:「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
」有本之謂也。
若晨門荷蒉之流,東漢名節之士,其能見大心泰否乎?孔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其難者,正在乎仕止久速之時,時即道也。
幸深思之,以會斯道之大全,是望!是望! 與揚州鄭節推伯興辭孫太守赙金 曩至高郵,計必得面,以慰哀抱。
至廣陵,值公他出,甚為悲怅。
貴寮赙金之惠,雖推劉侍禦之意,此必公倡之也,感感。
但揆之義,心有未安。
古之赙禮,必以時行,今則不可附於身,故不敢虛贶。
向者高堂未傾,凡百辭受,苟可悅養,不必盡合於義,今無逮矣。
凡於饋遺,可以省事。
緣是辄用返璧,惟高明亮之,并乞為我告太守焉。
與繁昌林明府有年 某稽颡明府執事。
承以往昔一日之雅,勤人遠緻赙儀金币,感感。
不肖以悅養不逮,附身無從,沿途知舊緻赙,一切不敢祗受。
故於盛儀,謹用返璧,止留墨二笏,領尊意也。
亮之。
不次。
答人辭赙 不肖孤若水稽颡疏啟。
承辱厚赙,豈勝哀感。
揆之於心,實有未安。
往者慈親無恙,苟以悅養為心,辭受取舍不必合義。
今則長已矣,複何為哉!苟有餘資,尚欲分散以處窮約,況又苟取乎!自失恃以來,沿途知舊饋遺,一切辭謝。
雖古禮,附身非時,義難虛贶,親死之謂何!又因利以為家焉,亦君子之所惡也。
且在禮,孟獻子既葬,司徒旅歸四方之布,言不可有其餘赙,以利為利也。
惟高明念我以德,而處我以禮焉。
不勝哀感之至。
與王陽明先生鴻胪 相去漸遠,相見未涯,豈勝哀戀。
道途人心洶洶,切為老兄危之,垂死之人,獨有此念而已。
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古人尚韬晦亦未盡,蓋涵養本源深厚,自能爾也。
幸惟此義,哀中不悉不悉。
與唐新淦 昨承厚赙,以面辭訖。
然恐老兄尚未釋然,或疑不肖自外於左右者,非也。
蓋不肖當高堂無恙之日,凡百辭受取舍,苟以悅親為心,不必盡合乎義。
今則已矣!已矣!複何為哉!以此沿途知舊相遺,未常敢受一毫,正以贖前愆耳。
幸高明深察之。
又承差吏夫役津送,乘風越廬陵無虞,多感!多感!荒迷不倫。
寄陽明王先生 不肖孤以某日扶柩過嶺,到家有期,僅可苟活,以襄大事。
相去愈遠,無任哀懇!憂病中惟有平生之志不忘,自省真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急矣!甚矣!就今得艾,尚未知能救否,況又遲耶!此學若非絕去外慕,拚生拚死,無我無人,終難望其有得。
「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直須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乃是徹底工夫。
素患難,行乎患難。
此不肖近來憂中之病也。
人便,更望鞭策。
潘希召黃門肯直言,自是益友,乃老兄禁中汲長孺也,且欲親之。
不次。
辭止司府諸公舉奏孝感事 不肖孤若水稽颡拜疏,不肖以為今之所謂君子者,非執事而誰?君子愛人以德而不以姑息,是之謂君子。
不肖聞之:「天道至遠而難明,人道惡譽而好毀。
」不肖涼薄無似,材不适用,徒以朝廷教養之恩,竊聞儒者成務之學,存天下國家之志。
遭時轗轲,戀阙遲回,将毋南北。
卒之上不能有所建明,以裨聖德;下不能自決引退,以逸慈親。
終沒於旅,為忠孝罪人。
用是哀恸欲絕,乃即葬所廬居,将比之桐宮,朝夕哀思,以自怨艾,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