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以為人之道。
夫己心、己性、己為人之道,己固有之,非由外有也。
聖賢之為聖賢也,不過盡為人之道,盡心盡性而已。
故子路問成人者,問聖人也。
必如聖人,然後可望成人也。
故張子曰:「甯學聖人而未至,不可以一善成名於世。
」蓋真知為己者也。
今美質如執事,立志如執事,乃曰未敢望聖賢,則将望之誰耶?非所敢問也。
夫學以立志為先,以知本為要。
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
立志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
志立而知本焉,其於聖學思過半矣。
夫學問思辨所以知本也,知本則志立,志立則心不放,心不放則性可複,性複則分定,分定則於憂怒之來,無所累於心性,無累斯無事矣。
苟無其本,乃憧憧乎放心之求,是放者一心,求之者又一心也。
則情熾而益鑿其性,性鑿則憂怒之累無窮矣。
故從事學問則心不放,是乃不求之求。
故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故曰「不求之求」也。
夫情之蕩也,憂怒為甚。
橫逆之來,可怒而怒,怒在物;父母之難,可憂而憂,憂在事。
是憂怒系於事物,不系於心也。
故舜、禹有天下不與,而終身忻然者,此也。
故曰「憂樂并行而不相悖」者也。
雖然,此事乾涉甚大,非可以紙筆盡者。
韓退之雲:「讀書百遍,不若親見顔色,随問而答之易了也。
」念形迹拘綴山野,相見無期,未知漸能以一夜之渡至煙霞乎否?固所願也。
不具。
答蔡允卿 老懷日望允卿、景辰諸子還山進業,且大比在迩,不宜悠悠過了光景也。
舉業與德業合一,此區區不易之說也。
若遇有事,随分應之,不可有外事之心。
學貴随事随時體認操存,得此心此理在,舉業百凡亦自精明透徹也。
出山在山皆此意。
複李景辰 鄧良璧到山,備聞動定。
良璧亦稱道景辰之美,甚慰所望。
聞吾景辰為外家舉九年不舉之喪,克己為義,即此是學。
由是心擴而充之,何患古人不能到也!學貴随時随處體認操存,允卿簡中已備言之。
今又聞吾景辰誠敬靜思之說,足見近來用心之密。
四者學之要,然皆一理也,而思又為之要。
人所以不能誠敬靜定者,率由不思耳矣。
能思則心主一,故曰「敬」;敬則不妄,故曰「誠」;誠則不妄動,故曰「靜」。
靜者,定也,非對動而言者也,對動而言則偏也。
故程子曰:「動亦定,靜亦定。
」此之謂也。
幸更以意深求之。
答陽明 小僮歸,承示手教,甚慰。
衡嶽之約,乃仆素志,近興益濃,然以煙霞山居未完,又以老兄方有公事,皆未可遽遂也。
老兄事竣,就彼地上疏,不複返府,是亦一機會也。
格物之說甚超脫,非兄高明,何以及此!仆之鄙見大段不相遠,大同小異耳。
鄙見以為格者至也,「格於文祖」,「有苗格」之格。
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於庶物」之物,即道也。
格即造詣之義,格物者即造道也。
知行并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造道也。
讀書親師友酬應,随時随處皆求體認天理而涵養之,無非造道之功。
意、身、心一齊俱造,皆一段工夫,更無二事。
下文誠正修功夫皆於格物上用了,其家國天下皆即此擴充,不是二段,此即所謂止至善。
故愚嘗謂止至善則明德親民皆了者,此也。
如是方可謂之知至。
若夫今之求於見聞之末,謂之知至可乎?知至即孔子所謂聞道矣,故其下文以修身釋格物,而此謂知之至,可征也。
故吾輩終日終身隻是格物一事耳。
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謂也。
「自得之」即知至之謂也。
「居安資深逢原」即修齊治平之謂也。
近來與諸同志講究,不過如此。
未審高明以為何如? 答楊士德 知别後遇惡少之驚,幸無打破這敬否?虛内事外、忘己逐物之患,正坐内與外、己與物作兩段耳,作兩段是二本也。
學之至要乃在於是。
聞潮城學者作五日之會,此風翕然,斯文之興豈其時耶!幸甚!幸甚!格物之說以後又别,自謂得古人宗指,未知聰明以為何如? 答陳海崖 承去歲九月發來手教,所以責成於仆者亦既厚矣。
顧綿力何足以堪之?大仗賢者夾持以進耳。
見示古聖賢要語數段,拈其一皆足以入道,固無假於多言矣。
獨其中「執事敬」一語,乃仆年來所尤得力者。
此乃合内外之道,所謂一本者也,所謂一了百了者也。
尋常偏内偏外,未知此要耳。
惟高明必有以照此。
聞執事與潮士為宗盟,可跂足以望斯道之興矣。
幸甚!幸甚!南村兄處未及專簡,統此緻意。
不具。
寄林見素都憲 仆自未弱冠,已聞執事之号矣。
自未弱冠,今且五十矣,其曆年多矣。
曆年多,則其慕之也深;慕之也深,則其欲見之也必亟。
方執事在朝,而仆尚在弱冠;及仆參朝班,而執事久退。
退而強起,乃宣力於四方,又複不入朝。
此仆所以雖抱景慕願見之心,而老不得一遂也。
弱冠慕執事之風,以言事而出,出而不起,則曰:「公節氣人也。
」及見執事之文辭脫去時習,則曰:「公文章人也。
」及公起而行兵於川蜀,單車入谕賊壘,從容而不怯,不有掣肘,必收全功以垂竹帛,則曰:「公功業人也。
」及讀石翁祠記,拳拳於斯文,夫然後曰:「公乃道德中人矣。
」仆以病入居西樵三年矣,間與一二同志講求乎聖學,屈指於當世,未嘗不以執事為領袖。
去歲承寄詩簡,猥以伯淳相期,幸甚!今春鄭進士到山,稱執事之德屢屢。
雖在後輩,有一善焉必揚之;雖昧平生,苟一聞焉必取之,恤恤乎有甚於人之求公也。
夫然後知執事之存心於天下,留意於人材也。
推是心也,可以相理矣。
雖然,執事負東南德望,為斯文主盟也,英才亦複不少也。
有志此學者亦不無人也。
以閑居之會,振英才之志,講明聖賢之學,本之以心地,理之以性情,切之於事物,發之於功業文章,諸皆一以貫之,俾成其器以待用。
至於用不用,時也,命也。
執事其亦有意乎?不可得而辭矣。
江山修阻,天會未期,謹因鄭子拜書執事者。
悚息!悚息! 複鄭啟範進士 某頓首。
複聞事白,歸計且逼,此心戚然。
吾契得随侍而歸,忻然而樂,安知其它?至於去就之幾,榮辱之主,不可不審處也。
承示近見,幸甚!夫以虛無支離為道,皆非也。
道不遠人,安得虛無?何有支離?夫至虛者,心也,非性之體也。
性無虛實,說甚靈耀?心具生理,故謂之性。
性觸物而發,故謂之情。
發而中正,故謂之真情,否則僞矣。
道也者,中正之理也。
其情發於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
故中正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位育在其中矣。
心性之失也,情流之也。
情非流也,失其中正故流。
惟君子立其中正,故情不流;情不流,故性不鑿;性不鑿,故虛實之體全。
故曰:盡心之謂也。
故待夜氣而見,則旦晝必不然矣。
旦晝不然,則有時而間矣。
君子之學,莫若自強而不息,終身而不違,故旦晝皆夜氣也。
孟子曰:「勿忘勿助」其間中正處也。
此正情複性之道也。
更深體認,勿支離於文藝。
鄉大夫之賢,有見素公,幸就而質焉,千萬!無窮之祝。
答陳宗享 得季夏二十一日書,愈見懇切,幸甚!夫學無難易,惟在實立心、實體認,如識寶之人,見寶必欲得之。
見之真則好之笃,好之笃,故為之力,未有為之力而不得也。
夫至寶在萬仞之岡,千尋之淵,高深莫測。
苟有好焉,人有得之者矣。
況此道平鋪地上,我固有之,我自求之,焉有不得者乎?夫聖人之學,易簡而已。
中庸之教,其要在謹獨;大學之教,其要格物。
謹獨、格物,其實一也。
格物者,至其理也。
至其理者,非聲音笑貌之為也,學、問、思、辨、笃行,所以至之也,是謂以身至之也。
古人所謂窮理者如是也。
近而心身,遠而天下,暫而一日,久而一世,隻是格物一事而已。
格物雲者,體認天理而存之也。
是天理至簡至易者也。
昧者舍其易簡而求之艱難,而欲至於道,難矣。
惟聰明亮之。
夫己心、己性、己為人之道,己固有之,非由外有也。
聖賢之為聖賢也,不過盡為人之道,盡心盡性而已。
故子路問成人者,問聖人也。
必如聖人,然後可望成人也。
故張子曰:「甯學聖人而未至,不可以一善成名於世。
」蓋真知為己者也。
今美質如執事,立志如執事,乃曰未敢望聖賢,則将望之誰耶?非所敢問也。
夫學以立志為先,以知本為要。
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
立志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
志立而知本焉,其於聖學思過半矣。
夫學問思辨所以知本也,知本則志立,志立則心不放,心不放則性可複,性複則分定,分定則於憂怒之來,無所累於心性,無累斯無事矣。
苟無其本,乃憧憧乎放心之求,是放者一心,求之者又一心也。
則情熾而益鑿其性,性鑿則憂怒之累無窮矣。
故從事學問則心不放,是乃不求之求。
故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故曰「不求之求」也。
夫情之蕩也,憂怒為甚。
橫逆之來,可怒而怒,怒在物;父母之難,可憂而憂,憂在事。
是憂怒系於事物,不系於心也。
故舜、禹有天下不與,而終身忻然者,此也。
故曰「憂樂并行而不相悖」者也。
雖然,此事乾涉甚大,非可以紙筆盡者。
韓退之雲:「讀書百遍,不若親見顔色,随問而答之易了也。
」念形迹拘綴山野,相見無期,未知漸能以一夜之渡至煙霞乎否?固所願也。
不具。
答蔡允卿 老懷日望允卿、景辰諸子還山進業,且大比在迩,不宜悠悠過了光景也。
舉業與德業合一,此區區不易之說也。
若遇有事,随分應之,不可有外事之心。
學貴随事随時體認操存,得此心此理在,舉業百凡亦自精明透徹也。
出山在山皆此意。
複李景辰 鄧良璧到山,備聞動定。
良璧亦稱道景辰之美,甚慰所望。
聞吾景辰為外家舉九年不舉之喪,克己為義,即此是學。
由是心擴而充之,何患古人不能到也!學貴随時随處體認操存,允卿簡中已備言之。
今又聞吾景辰誠敬靜思之說,足見近來用心之密。
四者學之要,然皆一理也,而思又為之要。
人所以不能誠敬靜定者,率由不思耳矣。
能思則心主一,故曰「敬」;敬則不妄,故曰「誠」;誠則不妄動,故曰「靜」。
靜者,定也,非對動而言者也,對動而言則偏也。
故程子曰:「動亦定,靜亦定。
」此之謂也。
幸更以意深求之。
答陽明 小僮歸,承示手教,甚慰。
衡嶽之約,乃仆素志,近興益濃,然以煙霞山居未完,又以老兄方有公事,皆未可遽遂也。
老兄事竣,就彼地上疏,不複返府,是亦一機會也。
格物之說甚超脫,非兄高明,何以及此!仆之鄙見大段不相遠,大同小異耳。
鄙見以為格者至也,「格於文祖」,「有苗格」之格。
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於庶物」之物,即道也。
格即造詣之義,格物者即造道也。
知行并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造道也。
讀書親師友酬應,随時随處皆求體認天理而涵養之,無非造道之功。
意、身、心一齊俱造,皆一段工夫,更無二事。
下文誠正修功夫皆於格物上用了,其家國天下皆即此擴充,不是二段,此即所謂止至善。
故愚嘗謂止至善則明德親民皆了者,此也。
如是方可謂之知至。
若夫今之求於見聞之末,謂之知至可乎?知至即孔子所謂聞道矣,故其下文以修身釋格物,而此謂知之至,可征也。
故吾輩終日終身隻是格物一事耳。
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謂也。
「自得之」即知至之謂也。
「居安資深逢原」即修齊治平之謂也。
近來與諸同志講究,不過如此。
未審高明以為何如? 答楊士德 知别後遇惡少之驚,幸無打破這敬否?虛内事外、忘己逐物之患,正坐内與外、己與物作兩段耳,作兩段是二本也。
學之至要乃在於是。
聞潮城學者作五日之會,此風翕然,斯文之興豈其時耶!幸甚!幸甚!格物之說以後又别,自謂得古人宗指,未知聰明以為何如? 答陳海崖 承去歲九月發來手教,所以責成於仆者亦既厚矣。
顧綿力何足以堪之?大仗賢者夾持以進耳。
見示古聖賢要語數段,拈其一皆足以入道,固無假於多言矣。
獨其中「執事敬」一語,乃仆年來所尤得力者。
此乃合内外之道,所謂一本者也,所謂一了百了者也。
尋常偏内偏外,未知此要耳。
惟高明必有以照此。
聞執事與潮士為宗盟,可跂足以望斯道之興矣。
幸甚!幸甚!南村兄處未及專簡,統此緻意。
不具。
寄林見素都憲 仆自未弱冠,已聞執事之号矣。
自未弱冠,今且五十矣,其曆年多矣。
曆年多,則其慕之也深;慕之也深,則其欲見之也必亟。
方執事在朝,而仆尚在弱冠;及仆參朝班,而執事久退。
退而強起,乃宣力於四方,又複不入朝。
此仆所以雖抱景慕願見之心,而老不得一遂也。
弱冠慕執事之風,以言事而出,出而不起,則曰:「公節氣人也。
」及見執事之文辭脫去時習,則曰:「公文章人也。
」及公起而行兵於川蜀,單車入谕賊壘,從容而不怯,不有掣肘,必收全功以垂竹帛,則曰:「公功業人也。
」及讀石翁祠記,拳拳於斯文,夫然後曰:「公乃道德中人矣。
」仆以病入居西樵三年矣,間與一二同志講求乎聖學,屈指於當世,未嘗不以執事為領袖。
去歲承寄詩簡,猥以伯淳相期,幸甚!今春鄭進士到山,稱執事之德屢屢。
雖在後輩,有一善焉必揚之;雖昧平生,苟一聞焉必取之,恤恤乎有甚於人之求公也。
夫然後知執事之存心於天下,留意於人材也。
推是心也,可以相理矣。
雖然,執事負東南德望,為斯文主盟也,英才亦複不少也。
有志此學者亦不無人也。
以閑居之會,振英才之志,講明聖賢之學,本之以心地,理之以性情,切之於事物,發之於功業文章,諸皆一以貫之,俾成其器以待用。
至於用不用,時也,命也。
執事其亦有意乎?不可得而辭矣。
江山修阻,天會未期,謹因鄭子拜書執事者。
悚息!悚息! 複鄭啟範進士 某頓首。
複聞事白,歸計且逼,此心戚然。
吾契得随侍而歸,忻然而樂,安知其它?至於去就之幾,榮辱之主,不可不審處也。
承示近見,幸甚!夫以虛無支離為道,皆非也。
道不遠人,安得虛無?何有支離?夫至虛者,心也,非性之體也。
性無虛實,說甚靈耀?心具生理,故謂之性。
性觸物而發,故謂之情。
發而中正,故謂之真情,否則僞矣。
道也者,中正之理也。
其情發於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
故中正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位育在其中矣。
心性之失也,情流之也。
情非流也,失其中正故流。
惟君子立其中正,故情不流;情不流,故性不鑿;性不鑿,故虛實之體全。
故曰:盡心之謂也。
故待夜氣而見,則旦晝必不然矣。
旦晝不然,則有時而間矣。
君子之學,莫若自強而不息,終身而不違,故旦晝皆夜氣也。
孟子曰:「勿忘勿助」其間中正處也。
此正情複性之道也。
更深體認,勿支離於文藝。
鄉大夫之賢,有見素公,幸就而質焉,千萬!無窮之祝。
答陳宗享 得季夏二十一日書,愈見懇切,幸甚!夫學無難易,惟在實立心、實體認,如識寶之人,見寶必欲得之。
見之真則好之笃,好之笃,故為之力,未有為之力而不得也。
夫至寶在萬仞之岡,千尋之淵,高深莫測。
苟有好焉,人有得之者矣。
況此道平鋪地上,我固有之,我自求之,焉有不得者乎?夫聖人之學,易簡而已。
中庸之教,其要在謹獨;大學之教,其要格物。
謹獨、格物,其實一也。
格物者,至其理也。
至其理者,非聲音笑貌之為也,學、問、思、辨、笃行,所以至之也,是謂以身至之也。
古人所謂窮理者如是也。
近而心身,遠而天下,暫而一日,久而一世,隻是格物一事而已。
格物雲者,體認天理而存之也。
是天理至簡至易者也。
昧者舍其易簡而求之艱難,而欲至於道,難矣。
惟聰明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