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八

關燈
有,後輩豈無好善之念,以其汨沒於舉業,恐正學有以妨之,故未能舍彼而從此。

    殊不知吾之意則不然,德業、舉業二業本同一緻也。

    如修德業者亦讀聖賢之書,為舉業者亦讀聖賢之書,其業一也。

    其世之學者以為不同,蓋系乎志,不系乎業也。

    故不易業而可以進於聖賢之道者,科舉是也。

    不易志而可以大助於科舉之業者,聖學是也。

    故志於德業,則讀書精、涵養深、義理透,故其詞暢、其指達,其發於詞,皆吾自得之實事,比之掇拾補綴而不由一本一氣者,大徑庭矣。

    故聖學反有大助於舉業,何相妨之患?然而言有助雲者,猶二之也,舉而措之耳。

    如身之具手足,而使手持而足行耳。

    是故古之學者出乎一,今之學者出乎二。

    二則離,離則支,支離之患興,而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故夫知與行二,而舉世無真知行矣。

    才與德二,舉世無全人矣。

    文與武二,則舉世無全材矣。

    兵與農二,則後世無善法矣。

    夫子之文章與性道二,則舉世不知聖學矣。

    心與事物(三)[二],則聖學不明不行矣。

    良可歎哉!仆不下山踰年矣,日與諸學子講究,頗覺日進日新,期終不負於師友。

    吾弟素敦厚笃信,賢郎又複有此萌芽,何不攜之來山講究,坐進二業,歸之一緻,乃終身結果之地也。

     答顧箬溪佥憲 某複箬溪顧先生足下。

    箬溪之意甚平,正惬愚見。

    若愚見隻是一味家常菜飯,細細咀嚼,自有餘味。

    淡而不厭,無甚珍奇,然亦不願有珍奇之慕。

    珍奇之慕,恐生欲速好徑之心,即此一心已不是道。

    聖賢論學,隻雲:「溫故而知新。

    」隻知新處,便有日新,日新之謂盛德。

    天道生生不已,隻是盛耳,非有别一種奇特也。

    夫學不過知行,知行不可離,又不可混。

    說命曰:「學於古訓而後有獲。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中庸必先學、問、思、辨而後笃行。

    論語先博文而後約禮。

    孟子知性而後養性,始條理者知之事,終條理者聖之事。

    程子知所有而養所有,先識仁而以誠敬存之。

    若仆之愚見,則於聖賢常格内尋下手,庶有自得處。

    此上文所論「溫故知新」,前書所謂「随時随處體認天理而涵養之」者也。

    若然,則知行并進矣。

    此因前書之意引而伸之,庶盡其愚忱。

    外亦有格物緻知之說,尚容嗣請。

     答李子庸秋官 拜領九月望書,承再示濂溪所疑,足見學問思辨,緻意其中,難以一一盡複,然亦有不必一一而大要已明者。

    二程再見濂溪,每令尋仲尼、顔子樂處,吟風弄月而歸,有吾與點也之意。

    夫所謂要者,孰大於此?濂溪所見大者此也。

    明道曰:「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其曰「所受」者即此也,而其所謂天理實不外此,擴充之而已。

    其出入於釋老,反求於六經,皆言其自失自得而卒不出乎此耳。

    伊川自謂與兄之道同,至其所入所造,則明道之灑脫,伊川之執滞,自有不可得而同者。

    觀堯夫臨終谕面前路要闊,與夫生姜之諷,及入朝之迹、觀花之言,皆可想見矣。

    彼誠見濂溪之與壽崖及道人為方外之遊,安知不遂疑其師,而忘夫尋樂與點之旨,雖聖人複起不能易者?此愚前書所謂「使明道自寓又不知如何者」,此也。

    至於圖說所成之先後年代,所傳之真僞,與夫手示與未嘗手示,皆未可知。

    而無極之言有可疑者,不足據以惑濂溪也。

    其易通一編皆以明易,而伊川易傳不一取者,安知其不以疑而并廢之也耶?若朱子一於周子曰「默契道妙」,曰「得不傳之秘」,一於程子曰「續不傳之緒」,豈亦因伊川之言未有定見,抑亦庸、學二書,乃二程實始表章者而言之也?舉此數端,其它宜自渙然矣。

    論仁一段讀之,不覺喜意動於顔面,暢於四肢。

    此正是聖賢大頭腦處,蓋見此則濂溪所謂孔、顔樂處,所謂見大,曾點、漆雕開所見趣,明道所謂天理皆在此,而群疑可亡矣。

    幸以此涵養,吾道之幸。

    夫人有見至寶者,必欲得之,豈容但已!如其但已,亦如無見,豈不可惜!然而斯理也,乃可欲之善也,苟真見之,亦自不能已也。

    未悟間惟自信自養,以助寡陋,至願!至願! 複王宜學内翰 仆於執事,蓋得於長安傾蓋之初,而奇其為至寶矣。

    爾後彼此未孚,自同官之相接也,小瀛之相見也,獨抱耿耿[前「耿」字,康熙本作「夙」,萬曆七年本亦作「夙」],如求至寶者之未得也。

    乃今載讀來谕,遂得數年之願,如至寶之忽然入於懷也。

    其為慰可勝道耶!承舉艮傳,欲於此以精其知,習靜以養其動,可謂知本矣。

    夫道無内外,内外一道也。

    心無動靜,動靜一心也。

    故知動靜之皆心,則内外一,内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内外,混動靜,則澄然無事,而後能止。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止之道也。

    夫不獲其身,必有獲也;不見其人,必有見也;言有主也,夫然後能止,故曰:「知止而後有定。

    」夫苟至於有定,則動亦定,靜亦定,而内外忘矣。

    故傳曰:「外物不接,内欲不萌。

    」言止之道也。

    夫物也者,邪也;欲也者,情之流也;接也者,交也,物交物也。

    夫人之有心,莫不有知覺,既有知覺,不能不動而為情。

    外物觸其情而交焉,則不能不流,流而不息,莫知所止,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故不接也者,勿視、聽、言、動之謂也。

    人之有形,不能無視、聽、言、動也,在勿之而已。

    故終日酬應,而吾有主焉。

    故曰「不接」。

    非置其身心於無物之地,而後能靜定也。

    夫苦熱而求涼者,則有時而熱矣;病渴而思沃者,則有時而渴矣;惡動以求靜者,則有時而動矣。

    何者?動系於念,不系於事也。

    知此斯可以語性矣。

    故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

    」是故與其習靜以養動,不若慎動以養靜;慎動以養靜,不若動靜以皆忘,時動時靜,察見天理而存養之也。

    此仆之所得於程子,而以自力者也。

    承下問,不得不盡其愚。

     答陽明 西樵兩承遠慮,非骨肉之義,何以及此!然此山敻出江海之間,絕與後山不相涉,且遠二三百裡。

    山賊不利舟楫,廣間士夫多好事者為之耳。

    不勞遠念。

    所示前此支離之憾,恐兄前此未相悉之深也。

    夫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非徒逐外而忘内,謂之支離,是内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過猶不及耳。

    必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一以貫之,乃可免此。

    仆在辛壬之前,未免有後一失,若夫前之失,自謂無之,而體用顯微,則自癸甲以後自謂頗見歸一,不知兄之所憾者安在也? 答鄭進士啟範 拜覽來劄,恍然若神交於數百裡之外者。

    夫既神交,則古人傾蓋相知,未足多也。

    教衰學絕,士以講道為諱久矣。

    少年高科,複惑於前輩風流,往往陷溺於聲利,因恬以為當然,而吾執事乃切切以此為第一義,則雅量可以遙想矣。

    況征之以少默諸子之言乎!幸甚。

    夫學求自得而已,夫苟自得,則天下殊途而同歸,一緻而百慮,則先正之說,在吾學問思辨之中者,不必同,不必不同,同歸於一而已。

    一者何也?理也。

    孰信哉?信理而已耳。

    然此一味從默識中來,殊非筆舌所能盡也。

    未晤間,惟自信自養以求自得,為斯道中興之計。

    幸甚! 再與湯民悅 令郎夢蘭性靜可共學,但習已深,前日鄙見,德業、舉業合一之說,雖知之未能下手歸一,數日稍有覺悟,繼此漸有好意,又為試事之報而歸,又不知别後如何耳。

    此一著是一生受用處,使孔、孟複生,教人亦隻如此,必不偏廢也。

    念吾弟漸入知命之年,人生光景有限,而家事纏繞無窮,以無窮之事,奪有限之光景,豈不可憐哉!然而學有會處,則亦不遠於人事之間,但講求之功,非師友則不可耳。

    不知吾弟入春以來,可以及時共居此山講求之乎?是望!是望!餘不多及。

     再答鄭進士啟範 載覽書詞,見執事為己似切矣,然而未也。

    曰:「吾求别於鄉人而已,非敢望於聖賢也。

    」吾以是知執事之未甚切於為己也。

    夫切於為己者,存己心,盡己性,然後盡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