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東、西序,東、西面立。
贊者各立於其所内面。
參神。
贊詣盥洗所盥手洗爵。
又盥手帨手。
贊就位,獻官中階北面,陪祭官於獻官之南,北面立。
諸生於陪祭官之南,北面立。
贊參神,各再拜。
獻官詣香案前跪焚香,酌酒降神,俯伏,興,再拜,複位。
初獻禮。
贊獻官詣案前,跪,酌酒,授獻於神位,獻币,奠神位,讀祝,祭酒,祭肺以爵,複奠神位,俯伏,興,再拜,複位。
亞獻禮。
贊獻官詣香案前,跪,酌酒,授奠於神位,俯伏,興,再拜,複位。
終獻禮,如亞獻之儀。
贊侑食,獻官詣神位酌酒,以炙肝從奠於神位,各再拜。
贊受胙飲福,獻官詣案前跪,飲福酒,受胙,俯伏,興,再拜,複位。
贊焚痊。
贊詣焚痊所焚币,痊毛血。
贊複位辭神,各再拜,禮畢。
再複方西樵 承手教讀之,若親接謦欬,不覺忘病也,幸甚。
三禮之論,竊恐未然,不肖所據信者,惟孔子、子思三千、三百之言耳。
若如吾弟以謂周禮為大綱,曲禮、儀禮為節目,則二子者,胡為每每對舉言之,計其一定之數,若合符節而不他及也耶?且周禮六篇之首,皆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等語,可見其為治天下之法,而古直謂之「周官」也。
至其中疑為後儒所添入者,如蔔夢之事甚無謂,亦有大瑣碎者,皆可疑也。
其書孔、孟之時皆未之見,而孟子班爵乃亦本之王制耳。
幸更詳之。
然同不同亦各有見,不敢必也。
近看儀禮中,其升降、揖讓、拜興、旋辟之節,無一字少得。
若於此一失,即是廢天職,而天理或息矣,真聖經也。
此必周公所制,而孔子、子思稱之,子夏傳之,可見也。
若於此理會得,則於道思過半矣。
至來教所謂禮定體,易時變,大段則然。
然禮之定體所以應變,而易之随時乃所以從道之正,是亦未嘗不同也。
吾弟聰明過人,見理甚快,必有以詳察者,何如?希示。
與楊士德 書中所問陽明立志之教,與鄙見理一分殊之說,本并行而不悖者。
立志其本也。
理一分殊乃下手用功處也。
蓋所立之志,志此耳。
若不見此理,不知所志者何事。
如人欲往京師,此立志也。
京師之上,自有許多文物,先王禮樂之遺教,一一皆有至理,此理一分殊之說也。
惟其見此可慕可樂,是以志之益笃,求必至而不能自已也。
中間學心之言,大段有病,非聖人之旨。
更反複思之,以質陽明,言不能盡也。
此月二十五已攜家入居西樵矣,餘見陽明先生啟中,不具。
答劉希南秀才 向得手書到山,讀之,喜慰不可言,足見吾子志識之正矣。
前此聞吾子負一時才名,以為止於文翰舉業之間耳,不意又進此格也。
幸甚!幸甚!中間說學者各就偏處做去一語,最切中當時學者之病。
夫聖人之道,大中也,聖人之教,救偏者也。
學莫貴乎各去其偏。
自至乎中而止爾。
譬如四方之人欲适中都,南方之人自南馳,北方之人自北馳,西方、東方之人,自西東其馳,是之謂背馳,其能至中都乎否也?今之學者,其病類此,故窮年卒歲,止成就其偏而已。
造之愈深,去之愈遠,方且沾沾然自足自是,而不以問於知方之人,可謂愛其身矣乎?又有一焉,南方之人知北向中都矣,北方之人知南向中都矣,東方西方之人,亦知東西其向,志於中都矣。
乃不以問於道途之人,不任王良三老,而号於人曰:「吾已知之!吾已知之!」诘之,則曰:「吾嘗讀輿圖而知之矣。
」及迷方多岐而不悟,與背馳者等。
今之讀書而不講學者,其病又類此。
夫學之不講,聖人猶憂,況下者乎!由前之病,未易知也。
由後之病,尤未易知也,可不懼乎!有感於吾子之言,知可與共學者,故不覺饒舌,吾子其思之。
答鄧瞻鄧眕 昆季書來,知近日尋求又皆以敬為言,甚慰。
但君卓之說,惡俗事之紛擾,即未得執事之要也。
患頭項之多端即未明主一之旨也。
明疑相半,即非明也,意者必先有以主乎其中者乎!君恪之說,知客氣之病,即有克己之機矣。
求主敬之功,即知治病之方矣。
但恐未知用力與得力處,則猶是說也。
蓋客氣與義理相為消長,義理長一分,則客氣消一分,積之久則純是義理,而客氣自無。
非謂一旦主敬而客氣便消,病根可拔也。
觀克伐怨欲章可見,幸各思之。
若有見則不慮人事之紛擾,頭項之多端,客氣之為患矣。
餘非面莫盡。
答餘督學 承手教讀之,知執事慨然以興起斯道為己任,幸甚!且於為說中正以立學者之的,幸甚!陽明不專於靜之說,即仆之說也。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坐為言者,而程氏言之,非其定論,乃欲補小學之缺,急時弊也。
後之儒者,遂以靜坐求之,過矣。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為言者,以靜為言者皆禅也。
故孔門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動時著力,何者?靜不可以緻力,纔緻力即已非靜矣。
故論語曰:「執事敬。
」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中庸「戒慎恐懼慎獨」,皆動以緻其力之方也。
何者?靜不可見,苟求之靜焉,骎骎乎入於荒忽寂滅之中,而不可入堯、舜之道矣。
故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複也者,一陽動也。
非複則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見矣。
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見,則天理或幾乎息矣。
故善學者,必令動靜一於敬,敬立而動靜混矣。
此合内外之道也,性之德也。
雖然,言之易,行之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當為吾兄共勉之,以倡明斯道。
幸甚。
答少默問易簡 晚來問易簡一節,偶承止至善之論,一時病作,精神短,不能悉。
夫乾之易者,健而動,故充塞平鋪而至近也。
坤之簡者,順而靜,故成天之自然,而無所事也。
惟其平鋪至近,人皆可見,故易知。
惟其行之自然而無所事,人皆可行,故易從。
人皆可見,則親之自不能已也,故可久。
人皆可行,則推之自不能禦,故可大。
然易簡功夫,實不外乎吾昨所論至善之旨耳,故易他章又曰:「易簡之善配至德。
」德即至善之謂也。
答仲鹖 前者感寒一吐,至今未平複。
正欲通問,适為來谕所先,且承品物之及,為慰可知。
楊生笃志問學,亦拳拳於左右,适見與書,若猶有求放心之疑者。
然區區以為,從事學問則心不外馳,即所以求放心,如子夏博學笃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者,非謂學問之外而别求心於虛無也。
仲鹖曾見區區去歲送陳世傑文字否?候更錄去觀之。
昨答餘督學,亦有孔門之教於事上求仁,動時著力之語。
大抵近時學士一有所疑,便置不辨,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至於灑掃應對等語良是,但欲更造其理而涵養之耳。
若有所疑,當不惜遠示,不敢不虛心受之也。
病中不多及。
病中答張四全 吾弟不以仆為不似,而反推諸聖賢之域,非所敢當,然亦不敢不勉,以與吾弟從事,而效其輔仁之微力也。
承志學益笃,而及勿忘勿助之功,幸甚!夫勿忘勿助,其養之之功也,當知所養者何事則幾矣,仆近於中庸、大學益見博約之旨端的處。
俟病間,與吾弟極論之。
夫知之不真,行不力也,幸精思之。
答方西樵 吾弟亟於趨廣,逼於骨肉之情,仆不能奉别,以滞於氣血之軀,彼此各相亮也。
自廿四以來病居樓上,迄今未下樓,然不敢以血氣之病自病其心志。
因窮究中庸一篇,随為作測。
蓋病間即精思,思而得諸心而随注於冊,若有鬼神通之於前,逼乎其後者。
凡七日而吾測成,月之朔也。
即以附陳生錄之,期欲正於左右,而吾弟又忽然而去,我心何如也!昨晚承留示二原,何慰如之!即急讀以了大意,以辟文公章句為主耳。
方欲精究病而未能,候細咀嚼也。
二日吾測錄完,亦奉質左右。
詩雲:「無言不酬,無德不報。
」豈敢相孤耶! 答陳宗享 自東山别後,病殊狼狽,然於病中,亦不敢以血氣之病為心病,以自廢天職也。
二日雖稍平,未能完複,尚須愛養之耳。
别後知能精思力行,以理自勝,不為事物妨奪也。
此學無他奇異,隻是家常菜飯,但貴
贊者各立於其所内面。
參神。
贊詣盥洗所盥手洗爵。
又盥手帨手。
贊就位,獻官中階北面,陪祭官於獻官之南,北面立。
諸生於陪祭官之南,北面立。
贊參神,各再拜。
獻官詣香案前跪焚香,酌酒降神,俯伏,興,再拜,複位。
初獻禮。
贊獻官詣案前,跪,酌酒,授獻於神位,獻币,奠神位,讀祝,祭酒,祭肺以爵,複奠神位,俯伏,興,再拜,複位。
亞獻禮。
贊獻官詣香案前,跪,酌酒,授奠於神位,俯伏,興,再拜,複位。
終獻禮,如亞獻之儀。
贊侑食,獻官詣神位酌酒,以炙肝從奠於神位,各再拜。
贊受胙飲福,獻官詣案前跪,飲福酒,受胙,俯伏,興,再拜,複位。
贊焚痊。
贊詣焚痊所焚币,痊毛血。
贊複位辭神,各再拜,禮畢。
再複方西樵 承手教讀之,若親接謦欬,不覺忘病也,幸甚。
三禮之論,竊恐未然,不肖所據信者,惟孔子、子思三千、三百之言耳。
若如吾弟以謂周禮為大綱,曲禮、儀禮為節目,則二子者,胡為每每對舉言之,計其一定之數,若合符節而不他及也耶?且周禮六篇之首,皆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等語,可見其為治天下之法,而古直謂之「周官」也。
至其中疑為後儒所添入者,如蔔夢之事甚無謂,亦有大瑣碎者,皆可疑也。
其書孔、孟之時皆未之見,而孟子班爵乃亦本之王制耳。
幸更詳之。
然同不同亦各有見,不敢必也。
近看儀禮中,其升降、揖讓、拜興、旋辟之節,無一字少得。
若於此一失,即是廢天職,而天理或息矣,真聖經也。
此必周公所制,而孔子、子思稱之,子夏傳之,可見也。
若於此理會得,則於道思過半矣。
至來教所謂禮定體,易時變,大段則然。
然禮之定體所以應變,而易之随時乃所以從道之正,是亦未嘗不同也。
吾弟聰明過人,見理甚快,必有以詳察者,何如?希示。
與楊士德 書中所問陽明立志之教,與鄙見理一分殊之說,本并行而不悖者。
立志其本也。
理一分殊乃下手用功處也。
蓋所立之志,志此耳。
若不見此理,不知所志者何事。
如人欲往京師,此立志也。
京師之上,自有許多文物,先王禮樂之遺教,一一皆有至理,此理一分殊之說也。
惟其見此可慕可樂,是以志之益笃,求必至而不能自已也。
中間學心之言,大段有病,非聖人之旨。
更反複思之,以質陽明,言不能盡也。
此月二十五已攜家入居西樵矣,餘見陽明先生啟中,不具。
答劉希南秀才 向得手書到山,讀之,喜慰不可言,足見吾子志識之正矣。
前此聞吾子負一時才名,以為止於文翰舉業之間耳,不意又進此格也。
幸甚!幸甚!中間說學者各就偏處做去一語,最切中當時學者之病。
夫聖人之道,大中也,聖人之教,救偏者也。
學莫貴乎各去其偏。
自至乎中而止爾。
譬如四方之人欲适中都,南方之人自南馳,北方之人自北馳,西方、東方之人,自西東其馳,是之謂背馳,其能至中都乎否也?今之學者,其病類此,故窮年卒歲,止成就其偏而已。
造之愈深,去之愈遠,方且沾沾然自足自是,而不以問於知方之人,可謂愛其身矣乎?又有一焉,南方之人知北向中都矣,北方之人知南向中都矣,東方西方之人,亦知東西其向,志於中都矣。
乃不以問於道途之人,不任王良三老,而号於人曰:「吾已知之!吾已知之!」诘之,則曰:「吾嘗讀輿圖而知之矣。
」及迷方多岐而不悟,與背馳者等。
今之讀書而不講學者,其病又類此。
夫學之不講,聖人猶憂,況下者乎!由前之病,未易知也。
由後之病,尤未易知也,可不懼乎!有感於吾子之言,知可與共學者,故不覺饒舌,吾子其思之。
答鄧瞻鄧眕 昆季書來,知近日尋求又皆以敬為言,甚慰。
但君卓之說,惡俗事之紛擾,即未得執事之要也。
患頭項之多端即未明主一之旨也。
明疑相半,即非明也,意者必先有以主乎其中者乎!君恪之說,知客氣之病,即有克己之機矣。
求主敬之功,即知治病之方矣。
但恐未知用力與得力處,則猶是說也。
蓋客氣與義理相為消長,義理長一分,則客氣消一分,積之久則純是義理,而客氣自無。
非謂一旦主敬而客氣便消,病根可拔也。
觀克伐怨欲章可見,幸各思之。
若有見則不慮人事之紛擾,頭項之多端,客氣之為患矣。
餘非面莫盡。
答餘督學 承手教讀之,知執事慨然以興起斯道為己任,幸甚!且於為說中正以立學者之的,幸甚!陽明不專於靜之說,即仆之說也。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坐為言者,而程氏言之,非其定論,乃欲補小學之缺,急時弊也。
後之儒者,遂以靜坐求之,過矣。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為言者,以靜為言者皆禅也。
故孔門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動時著力,何者?靜不可以緻力,纔緻力即已非靜矣。
故論語曰:「執事敬。
」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中庸「戒慎恐懼慎獨」,皆動以緻其力之方也。
何者?靜不可見,苟求之靜焉,骎骎乎入於荒忽寂滅之中,而不可入堯、舜之道矣。
故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複也者,一陽動也。
非複則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見矣。
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見,則天理或幾乎息矣。
故善學者,必令動靜一於敬,敬立而動靜混矣。
此合内外之道也,性之德也。
雖然,言之易,行之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當為吾兄共勉之,以倡明斯道。
幸甚。
答少默問易簡 晚來問易簡一節,偶承止至善之論,一時病作,精神短,不能悉。
夫乾之易者,健而動,故充塞平鋪而至近也。
坤之簡者,順而靜,故成天之自然,而無所事也。
惟其平鋪至近,人皆可見,故易知。
惟其行之自然而無所事,人皆可行,故易從。
人皆可見,則親之自不能已也,故可久。
人皆可行,則推之自不能禦,故可大。
然易簡功夫,實不外乎吾昨所論至善之旨耳,故易他章又曰:「易簡之善配至德。
」德即至善之謂也。
答仲鹖 前者感寒一吐,至今未平複。
正欲通問,适為來谕所先,且承品物之及,為慰可知。
楊生笃志問學,亦拳拳於左右,适見與書,若猶有求放心之疑者。
然區區以為,從事學問則心不外馳,即所以求放心,如子夏博學笃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者,非謂學問之外而别求心於虛無也。
仲鹖曾見區區去歲送陳世傑文字否?候更錄去觀之。
昨答餘督學,亦有孔門之教於事上求仁,動時著力之語。
大抵近時學士一有所疑,便置不辨,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至於灑掃應對等語良是,但欲更造其理而涵養之耳。
若有所疑,當不惜遠示,不敢不虛心受之也。
病中不多及。
病中答張四全 吾弟不以仆為不似,而反推諸聖賢之域,非所敢當,然亦不敢不勉,以與吾弟從事,而效其輔仁之微力也。
承志學益笃,而及勿忘勿助之功,幸甚!夫勿忘勿助,其養之之功也,當知所養者何事則幾矣,仆近於中庸、大學益見博約之旨端的處。
俟病間,與吾弟極論之。
夫知之不真,行不力也,幸精思之。
答方西樵 吾弟亟於趨廣,逼於骨肉之情,仆不能奉别,以滞於氣血之軀,彼此各相亮也。
自廿四以來病居樓上,迄今未下樓,然不敢以血氣之病自病其心志。
因窮究中庸一篇,随為作測。
蓋病間即精思,思而得諸心而随注於冊,若有鬼神通之於前,逼乎其後者。
凡七日而吾測成,月之朔也。
即以附陳生錄之,期欲正於左右,而吾弟又忽然而去,我心何如也!昨晚承留示二原,何慰如之!即急讀以了大意,以辟文公章句為主耳。
方欲精究病而未能,候細咀嚼也。
二日吾測錄完,亦奉質左右。
詩雲:「無言不酬,無德不報。
」豈敢相孤耶! 答陳宗享 自東山别後,病殊狼狽,然於病中,亦不敢以血氣之病為心病,以自廢天職也。
二日雖稍平,未能完複,尚須愛養之耳。
别後知能精思力行,以理自勝,不為事物妨奪也。
此學無他奇異,隻是家常菜飯,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