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餘胤緒問:「『仁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夫以人之理合於人之身,則如以服衣乎人,不亦二乎?」甘泉子曰:「爾何哉,所謂合者?」曰:「仁也者,心也。
人也者,身也。
有是心矣,随其身之所遇,而親義序别信油然生焉,故謂道也。
」甘泉子曰:「然,是故心性合天下之道。
」 甘泉子方飯,謂門人曰:「終日衣食而未嘗一粒一絲也,此非釋氏之說乎?」曰:「然。
」曰:「常人食飯與吾異也,此非明道之說乎?」曰:「然。
」曰:「然則可以觀儒釋之異矣。
」 蔣信問一本萬殊。
甘泉子曰:「一其萬矣,萬其一矣,萬一皆一,是故體用一原。
」 蔣信問:「橫渠先生曰:『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
』然則氣有聚散乎?」甘泉子曰:「然。
」曰:「白沙先生曰:『氣無聚散,聚散者物也。
』然則氣果無聚散乎?」曰:「然。
」曰:「何居?」曰:「以一物觀,何讵而不為聚散?自太虛觀,何處而求聚散?」 或問心性之圖曰:「外為大圈者一,中複小圈者三,何謂也?」甘泉子曰:「立象以盡意耳,夫何二?不見所包,無以知道體之一;不見所貫,無以知道體之萬。
」 甘泉子叩學者之用功,或對曰:「近惟見第一義耳。
」曰:「子毋惑諸?夫學一也。
孰則一焉?孰則二焉?未能察見大道之體,其何第一義之有?」 甘泉子語門人以克己,蔣信進曰:「物我形而後己私生,非禮皆有我之私也。
故能随處體認太公之本體,則無我,私且退聽矣。
信也以是為克己之功,何如?」曰:「其然!其然!否則強制雲爾,何克之有!」 楊欽問:「學欲時見吾心之生意,如之何?」甘泉子曰:「在不以己與物耳。
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不以己與之也。
不與則無所蔽,無所蔽,則常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 楊欽問:「人之知思,因神以發,何與?」甘泉子曰:「知思也者,神為之也。
人惟昏其神,則知思昏矣,是故神精乃明。
君子之學,養其精神而已矣。
」 楊欽問:「佛氏明心見性而不能親民,何也?」甘泉子曰:「佛氏其未嘗知性矣。
性也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豈有見性而自私者乎?」 楊欽問:「文武一也。
?镝之間有不得已,而假以權術,不害道與?」甘泉子曰:「兵莫貴於正,莫不貴於不正。
好謀而成,謀非詐也。
故夫子不取晉文之谲。
」曰:「正人用邪術,邪術亦正,此言何謂也?」甘泉子曰:「用邪則邪人矣,用正則正人矣。
正人自無不正矣,焉有正人而用邪術者乎?」 一理第六凡二十二章 餘裕問:「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其一理之随感而應與?」甘泉子曰:「然。
」 餘裕問:「程子曰:『當怒而觀理之是非。
』觀人乎?觀己也?」甘泉子曰:「理也者,心之本體也。
即人可怒而又觀之,怒斯已甚,是之謂遷怒。
故必反觀本體,遷與?否與?是故好惡在人而己不與矣。
」 羅胤凱問:「學須靜也,何如?」甘泉子曰:「心無時而不動矣,是故常知常覺。
知覺而存存焉,體用一矣。
靜而已焉,将不至於死灰乎?故戒慎恐懼,何莫而非動也!」 或問孔、顔之樂。
甘泉子曰:「惟正心者知之。
」 陳道請於言語用功。
甘泉子曰:「修詞立誠,所以居業也。
今之制於外者烏足以立誠?天下之言,由中出者鮮矣。
曾子曰:『出詞氣。
』」 甘泉子曰:「大學之道,其莫要於止至善矣,止至善,其莫先於知止矣,知止,知也。
定靜安慮,行也,其猶順流之舟乎。
書曰:『王忱不艱。
』是故知行非二也。
」 甘泉子曰:「衆人知富貴功名之為樂,蓋不知吾心自然之樂也。
見吾心自然之樂,則外樂不足以易之矣。
」 陳育問曾點之樂,甘泉子曰:「即點之言,其猶未至掩也。
點之樂虛,開之樂實,吾斯未信,洞見斯體,是故能斯斯。
顔子而下,開也其庶幾乎!」 或問:「河圖洛書為聖人神道設教,何謂也?」甘泉子曰:「八卦、洪範之理在羲禹之心,觸馬龜而發焉耳。
天地一陰陽也,陰陽一奇耦也,而皆本於自然,夫是之謂神道。
嗚呼!僞之亂真也久矣。
」 門人問:「樂則生矣,而至於手舞足蹈,何居?」甘泉子曰:「舞蹈者,樂之事也。
樂之舞蹈發諸心之樂,是故綴兆疾徐,一進一反,無一而非性之自然也。
故禮樂合内外之道,孟子其知道乎!」 甘泉子曰:「忘食忘憂,其聖人不息之誠乎!憂樂并行而不相悖。
」 陳道問:「知覺心之本體也,而亦寓行乎?」甘泉子曰:「然。
知而存存,行之謂矣。
」 或言:「頃而涵養,而生意勃焉。
」甘泉子曰:「人之本心譬諸草木然,其生生不已者乎!灌溉不息,斯謂日新盛德。
」 門人問獲罪於天。
甘泉子曰:「天即理也,理即心也,自然也。
夫有媚之心,斯有所為而逆其自然。
逆理逆天,自滅其心也,夫複何禱!」 莫贊問:「默坐若有以澄心矣,應事乃有不然,何如?」甘泉子曰:「未之見理爾。
見理則動靜一,動靜一則何難易之有?故君子之學,莫大乎察理。
」 門人問大德、小德。
甘泉子曰:「大德敦化,則小德川流矣。
大小也者,事也;德也者,理也。
理無大小,故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 或問:「在昔臯、夔、稷、契何書可讀?所學問者何事也?」甘泉子曰:「子豈不聞三墳五典乎?今也或亡之矣。
奚直書爾,君臣朋友之間,朝夕講明之者,安往而非精一之學?」 或問無怨無驕之難易。
甘泉子曰:「難易也者,以言乎其地也。
人心一天理耳,何有於貧富?貧富不系於心,則無怨無驕,而難易一矣。
故造次颠沛之於是,富貴貧賤患難夷狄之行,何入而不自得?」 陳道謂:「龜山出為蔡京之累,然乎?」甘泉子曰:「非也,其可以輕議之!其可以輕議之!首奪荊公王爵配享,其功孰大於是!其為不虛出,孰大於是!」 或問陸學。
甘泉子曰:「其論捷矣,人皆喜之。
學者當以明道、延平為中正之法。
」 陳道請除驕吝二字。
甘泉子曰:「爾之問也,其亦猶切己也。
夫驕吝其在病,譬之膏肓也與!必除之然後可以達道。
除之何如?曰:『體認天理。
』」 吳藩問思兼知行。
甘泉子曰:「然。
然而思之義大矣,其兼乎言貌視聽,猶土之兼四行也。
故曰:『思曰睿,睿作聖。
』是故思誠之功廣矣,大矣。
」 立心第七凡十七章 陳應期偕施宗道問學。
甘泉子曰:「學莫先於立心,心立而後可與論學,學可以養心。
」童子歌鹿鳴南山之詩。
甘泉子曰:「心存而後可以聽歌,歌可以消固滞。
」 甘泉子曰:「學莫先於立志矣。
夫子之志學以至從心,皆一志也。
立志而後學、問、思、辨、笃行焉以成之。
」門人曰:「人之诋毀,事勢之颠踬也,則如之何?」曰:「患志不立耳。
[志立者],其譬諸固本之木矣乎!雨露養之,霜雪亦養之,[罹霜雪]而摧敗者,本可知矣。
夫诋毀颠踬也者,其堅志之[助也]。
故曰:『匹夫不可奪志。
』」 陳應期問:「學而時習,何謂也?」甘泉子曰:「學其覺也,覺其[心之]神明也,神明之昏,習心蔽之耳。
及其感於簡策,警於人言,本然之覺,如寐者之喚,寤而神全焉,知斯至矣。
時而存習焉,行斯至矣。
悅焉,樂焉,君子焉,其皆本於此乎。
」 甘泉子曰:「虛者,其學之本乎!夫器之容物,以中虛也。
故學在澄其心,澄心然後能虛,虛然後能受益。
易曰:『君子以虛受人。
』」 □園柳初青,甘泉子顧謂門人曰:「造化之生意勃然矣。
」□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夫學必見此而後日新。
」 施宗道問:「随處體認天理,則既聞命矣。
然不先時講明,争得無舛乎?」甘泉子曰:「然。
夫謂随處體認,則講明在□□矣。
講明所以合天理也,故學之不講,聖人憂之。
」 [徐世]禮問:「孝弟為仁之本,何謂也?」甘泉子曰:「仁也[者,吾心之生]意也。
孝弟也者,又生意之最初者也。
察識[培養,推其愛]以達於其所不愛,推其敬以達於其所[不敬,而仁洽天]下矣,[而]謂有子之支離。
異哉!象山之惑也。
」 [或問:]「顔子優於湯武,然乎!」甘泉子曰:「是憶說爾。
将[非謂湯有]慚德之累乎?湯武聖人也;顔子未達一間也。
」問慚德之說。
曰:「慚德也者,以言其不類堯、舜之揖遜雲爾,豈有愧天怍人之心哉?有愧天怍人之心,則天理滅矣。
曰:『順乎天而應乎人。
』孔子深得湯武之心。
」 子嘉問:「子之教人養心,與張子以禮教人,其内外夾持也與?」甘泉子曰:「敬以養心,以達於手恭足重,合内外之道也。
」 管登問:「病根可一朝而除與?」甘泉子曰:「聖賢之學,為除[病]也,必積久而後能。
明道獵心十二年而複萌焉,言何易!言何易!除之、除之而不息,則宿根可奪矣。
」曰:「其要安[在]?」曰:「其體認天理乎!」 □問
合而言之,道也。
』夫以人之理合於人之身,則如以服衣乎人,不亦二乎?」甘泉子曰:「爾何哉,所謂合者?」曰:「仁也者,心也。
人也者,身也。
有是心矣,随其身之所遇,而親義序别信油然生焉,故謂道也。
」甘泉子曰:「然,是故心性合天下之道。
」 甘泉子方飯,謂門人曰:「終日衣食而未嘗一粒一絲也,此非釋氏之說乎?」曰:「然。
」曰:「常人食飯與吾異也,此非明道之說乎?」曰:「然。
」曰:「然則可以觀儒釋之異矣。
」 蔣信問一本萬殊。
甘泉子曰:「一其萬矣,萬其一矣,萬一皆一,是故體用一原。
」 蔣信問:「橫渠先生曰:『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
』然則氣有聚散乎?」甘泉子曰:「然。
」曰:「白沙先生曰:『氣無聚散,聚散者物也。
』然則氣果無聚散乎?」曰:「然。
」曰:「何居?」曰:「以一物觀,何讵而不為聚散?自太虛觀,何處而求聚散?」 或問心性之圖曰:「外為大圈者一,中複小圈者三,何謂也?」甘泉子曰:「立象以盡意耳,夫何二?不見所包,無以知道體之一;不見所貫,無以知道體之萬。
」 甘泉子叩學者之用功,或對曰:「近惟見第一義耳。
」曰:「子毋惑諸?夫學一也。
孰則一焉?孰則二焉?未能察見大道之體,其何第一義之有?」 甘泉子語門人以克己,蔣信進曰:「物我形而後己私生,非禮皆有我之私也。
故能随處體認太公之本體,則無我,私且退聽矣。
信也以是為克己之功,何如?」曰:「其然!其然!否則強制雲爾,何克之有!」 楊欽問:「學欲時見吾心之生意,如之何?」甘泉子曰:「在不以己與物耳。
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不以己與之也。
不與則無所蔽,無所蔽,則常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 楊欽問:「人之知思,因神以發,何與?」甘泉子曰:「知思也者,神為之也。
人惟昏其神,則知思昏矣,是故神精乃明。
君子之學,養其精神而已矣。
」 楊欽問:「佛氏明心見性而不能親民,何也?」甘泉子曰:「佛氏其未嘗知性矣。
性也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豈有見性而自私者乎?」 楊欽問:「文武一也。
?镝之間有不得已,而假以權術,不害道與?」甘泉子曰:「兵莫貴於正,莫不貴於不正。
好謀而成,謀非詐也。
故夫子不取晉文之谲。
」曰:「正人用邪術,邪術亦正,此言何謂也?」甘泉子曰:「用邪則邪人矣,用正則正人矣。
正人自無不正矣,焉有正人而用邪術者乎?」 一理第六凡二十二章 餘裕問:「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其一理之随感而應與?」甘泉子曰:「然。
」 餘裕問:「程子曰:『當怒而觀理之是非。
』觀人乎?觀己也?」甘泉子曰:「理也者,心之本體也。
即人可怒而又觀之,怒斯已甚,是之謂遷怒。
故必反觀本體,遷與?否與?是故好惡在人而己不與矣。
」 羅胤凱問:「學須靜也,何如?」甘泉子曰:「心無時而不動矣,是故常知常覺。
知覺而存存焉,體用一矣。
靜而已焉,将不至於死灰乎?故戒慎恐懼,何莫而非動也!」 或問孔、顔之樂。
甘泉子曰:「惟正心者知之。
」 陳道請於言語用功。
甘泉子曰:「修詞立誠,所以居業也。
今之制於外者烏足以立誠?天下之言,由中出者鮮矣。
曾子曰:『出詞氣。
』」 甘泉子曰:「大學之道,其莫要於止至善矣,止至善,其莫先於知止矣,知止,知也。
定靜安慮,行也,其猶順流之舟乎。
書曰:『王忱不艱。
』是故知行非二也。
」 甘泉子曰:「衆人知富貴功名之為樂,蓋不知吾心自然之樂也。
見吾心自然之樂,則外樂不足以易之矣。
」 陳育問曾點之樂,甘泉子曰:「即點之言,其猶未至掩也。
點之樂虛,開之樂實,吾斯未信,洞見斯體,是故能斯斯。
顔子而下,開也其庶幾乎!」 或問:「河圖洛書為聖人神道設教,何謂也?」甘泉子曰:「八卦、洪範之理在羲禹之心,觸馬龜而發焉耳。
天地一陰陽也,陰陽一奇耦也,而皆本於自然,夫是之謂神道。
嗚呼!僞之亂真也久矣。
」 門人問:「樂則生矣,而至於手舞足蹈,何居?」甘泉子曰:「舞蹈者,樂之事也。
樂之舞蹈發諸心之樂,是故綴兆疾徐,一進一反,無一而非性之自然也。
故禮樂合内外之道,孟子其知道乎!」 甘泉子曰:「忘食忘憂,其聖人不息之誠乎!憂樂并行而不相悖。
」 陳道問:「知覺心之本體也,而亦寓行乎?」甘泉子曰:「然。
知而存存,行之謂矣。
」 或言:「頃而涵養,而生意勃焉。
」甘泉子曰:「人之本心譬諸草木然,其生生不已者乎!灌溉不息,斯謂日新盛德。
」 門人問獲罪於天。
甘泉子曰:「天即理也,理即心也,自然也。
夫有媚之心,斯有所為而逆其自然。
逆理逆天,自滅其心也,夫複何禱!」 莫贊問:「默坐若有以澄心矣,應事乃有不然,何如?」甘泉子曰:「未之見理爾。
見理則動靜一,動靜一則何難易之有?故君子之學,莫大乎察理。
」 門人問大德、小德。
甘泉子曰:「大德敦化,則小德川流矣。
大小也者,事也;德也者,理也。
理無大小,故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
』」 或問:「在昔臯、夔、稷、契何書可讀?所學問者何事也?」甘泉子曰:「子豈不聞三墳五典乎?今也或亡之矣。
奚直書爾,君臣朋友之間,朝夕講明之者,安往而非精一之學?」 或問無怨無驕之難易。
甘泉子曰:「難易也者,以言乎其地也。
人心一天理耳,何有於貧富?貧富不系於心,則無怨無驕,而難易一矣。
故造次颠沛之於是,富貴貧賤患難夷狄之行,何入而不自得?」 陳道謂:「龜山出為蔡京之累,然乎?」甘泉子曰:「非也,其可以輕議之!其可以輕議之!首奪荊公王爵配享,其功孰大於是!其為不虛出,孰大於是!」 或問陸學。
甘泉子曰:「其論捷矣,人皆喜之。
學者當以明道、延平為中正之法。
」 陳道請除驕吝二字。
甘泉子曰:「爾之問也,其亦猶切己也。
夫驕吝其在病,譬之膏肓也與!必除之然後可以達道。
除之何如?曰:『體認天理。
』」 吳藩問思兼知行。
甘泉子曰:「然。
然而思之義大矣,其兼乎言貌視聽,猶土之兼四行也。
故曰:『思曰睿,睿作聖。
』是故思誠之功廣矣,大矣。
」 立心第七凡十七章 陳應期偕施宗道問學。
甘泉子曰:「學莫先於立心,心立而後可與論學,學可以養心。
」童子歌鹿鳴南山之詩。
甘泉子曰:「心存而後可以聽歌,歌可以消固滞。
」 甘泉子曰:「學莫先於立志矣。
夫子之志學以至從心,皆一志也。
立志而後學、問、思、辨、笃行焉以成之。
」門人曰:「人之诋毀,事勢之颠踬也,則如之何?」曰:「患志不立耳。
[志立者],其譬諸固本之木矣乎!雨露養之,霜雪亦養之,[罹霜雪]而摧敗者,本可知矣。
夫诋毀颠踬也者,其堅志之[助也]。
故曰:『匹夫不可奪志。
』」 陳應期問:「學而時習,何謂也?」甘泉子曰:「學其覺也,覺其[心之]神明也,神明之昏,習心蔽之耳。
及其感於簡策,警於人言,本然之覺,如寐者之喚,寤而神全焉,知斯至矣。
時而存習焉,行斯至矣。
悅焉,樂焉,君子焉,其皆本於此乎。
」 甘泉子曰:「虛者,其學之本乎!夫器之容物,以中虛也。
故學在澄其心,澄心然後能虛,虛然後能受益。
易曰:『君子以虛受人。
』」 □園柳初青,甘泉子顧謂門人曰:「造化之生意勃然矣。
」□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夫學必見此而後日新。
」 施宗道問:「随處體認天理,則既聞命矣。
然不先時講明,争得無舛乎?」甘泉子曰:「然。
夫謂随處體認,則講明在□□矣。
講明所以合天理也,故學之不講,聖人憂之。
」 [徐世]禮問:「孝弟為仁之本,何謂也?」甘泉子曰:「仁也[者,吾心之生]意也。
孝弟也者,又生意之最初者也。
察識[培養,推其愛]以達於其所不愛,推其敬以達於其所[不敬,而仁洽天]下矣,[而]謂有子之支離。
異哉!象山之惑也。
」 [或問:]「顔子優於湯武,然乎!」甘泉子曰:「是憶說爾。
将[非謂湯有]慚德之累乎?湯武聖人也;顔子未達一間也。
」問慚德之說。
曰:「慚德也者,以言其不類堯、舜之揖遜雲爾,豈有愧天怍人之心哉?有愧天怍人之心,則天理滅矣。
曰:『順乎天而應乎人。
』孔子深得湯武之心。
」 子嘉問:「子之教人養心,與張子以禮教人,其内外夾持也與?」甘泉子曰:「敬以養心,以達於手恭足重,合内外之道也。
」 管登問:「病根可一朝而除與?」甘泉子曰:「聖賢之學,為除[病]也,必積久而後能。
明道獵心十二年而複萌焉,言何易!言何易!除之、除之而不息,則宿根可奪矣。
」曰:「其要安[在]?」曰:「其體認天理乎!」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