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泉子曰:「敬,吾心也。
夫心有所感則知斂,其緻一之道與!擴而充之,無不敬矣。
故曰,如承大祭。
」 或有誦象山「六經皆我腳注」者。
甘泉子曰:「其為斯言也,道乎?聖乎?道則又誰我?聖則不輕言。
故曰『好古而敏求』,曰『笃信而好學』。
」 甘泉子曰:「心至虛不容有所入也。
禮曰:『斯須不莊不敬,則暴慢之心入之矣;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
』入也者,主之也。
」 甘泉子曰:「仁其心之生理乎!自一念之動,以至於萬事之感應,皆生理也。
故孔門之求仁,必於視聽言動、出門使民、居處執事與人而言之,皆即事即動以求者也。
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
」 沉珠問曰:「甚矣!明道之懿也,而門人鮮得其真,何也?」甘泉子曰:「遊、楊,明道之所取爾,然或離而去之。
氣質之性則固然也,非獨程門爾。
孔門自顔、曾、闵、冉之外,亦有然者矣。
」曰:「豈其信不及與?」曰:「當其授受時也,精神所感,斯信之矣。
但離違之久,學力不足以勝氣質,而學遂分矣。
故學至氣質變化而後能不反。
諸生今日之相聚也,不去成心,他日可保乎?」 甘泉子曰:「人皆知設施之為行矣,而不知念慮之存存即行也。
合存存設施以為行,則幾矣。
」 沉珠問:「孔子曰:『無終食之間違仁。
』其弗已於仁者與?」甘泉子曰:「奚但終食爾,雖一息弗可已也。
」 甘泉子曰:「象山不能有明道之所有,明道有象山之所無。
」 甘泉子曰:「聖賢之學始終乎志焉爾,有頃志弗存焉,則天理滅矣。
故曰『志於道』,曰『志於仁』,曰『志於學』。
志也者,以言乎其所之也,非虛也。
春秋傳曰:『吾志其目。
』」 甘泉子曰:「孔子之言,下學也。
其所謂不怨不尤者乎!人倫日用,怨且尤焉,非學矣。
學之又學,存存而弗已,達天德矣,其聖功也與!」 甘泉子曰:「聖人之設教也,為剛柔善惡之異其?也。
教也者,所以約其中、化其偏者也。
」 沉珠問理氣之辨。
甘泉子曰:「夫道器一而已矣。
孟氏養浩然之氣,配義與道,配斯一矣。
」未達。
曰:「氣而中正焉,斯理而已矣。
孰或離之?孰或混之?」 葛澗問曰:「夫子之與曾點也何居?」甘泉子曰:「何往非樂,取其灑落異於三子耳。
然點也求諸風浴詠歸,其亦有方所與!世儒乃疪其行之不掩焉,不知其見之已偏也。
知點者惟孟子,故曰:『狂者也。
』」 甘泉子曰:「孟子之學,其至矣乎!勿忘勿助,其敬之規矩矣乎!孔子之學非孟子弗明。
」 門人問:「學何為?」甘泉子曰:「人之一身,其天地之身與!其父母之身與!故不學則不能省天地,不仁耳矣。
不能全歸父母之所生,不孝耳矣。
不仁不可以為人,不孝不可以為子。
」 弘毅第四凡二十章 或問:「士不可以不弘毅。
」甘泉子曰:「其惟天理乎!見此者謂之見大,斯不亦弘矣乎!久而不息,斯不亦毅矣乎!」 甘泉子曰:「人之心也,其猶鏡乎!鏡之明也,自然照物矣。
心之明也,自能□□矣。
學問思辨笃行,所以存養其知覺,其猶磨鏡之工雲爾。
」 管登問戒懼謹獨。
甘泉子曰:「其功一而已矣。
所不睹所不聞者,道之本體也。
戒慎恐懼也者,随動随靜而緻養焉者也。
獨也者,即其所不睹不聞而為言者也。
慎也者,即其戒慎恐懼而為言者也。
反複而言之,意獨至矣。
是故動靜者時也,而本體之貫乎動靜者無不在也。
」 甘泉子曰:「學也者,覺也,言覺乎道也。
孔子之於川上,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皆語以道也與!學焉而不知道,惡足以為學!」 甘泉子曰:「教者其猶醫乎!醫以去其病而已矣,教以去其偏而已矣。
」 門人問曰:「昔夫子之設教也,不憤則不啟,不悱則不發,而子之啟不俟乎憤,發不俟乎悱者,何居?」甘泉子曰:「吾又曷俟乎哉?不得已也。
」 甘泉子曰:「聖人非無學也,而謂聖人不待乎學,非也。
孔子之好古敏求也,忘食忘憂也,自志學以至從心也,豈皆謬為燕乎哉?其實則學也,聖人之學如順流,賢人之學如逆流。
」 周偉問:「知行二乎?」甘泉子曰:「曷二焉?舜好察也而用中,顔子服膺也而擇中庸,孰偏而知?孰偏而仁?不兼盡不足以為舜、顔。
」 沉珠問:「心苟中正矣,其無待於審幾與?」甘泉子曰:「中正者,心之本體也,既感而應則幾也。
或幾而中正,或幾而邪僻,其可以不審諸?其可以不慎諸?」 甘泉子曰:「夫學而知所疑也。
學之進也,如行路然,行而後見多岐,見多岐而後擇所從,知擇所從者,進乎行者也。
」 甘泉子曰:「舊見不去,無以來新知。
如汲井然,濁者不去則清者不生。
」 張标問:「武王既伐纣,宜立商之仁人,而自取之,何與?」甘泉子曰:「異哉!汝以武王為見天下之利與?順乎天,應乎人,見天人之公爾。
」 施宗道問:「夫子何以取空空?」甘泉子曰:「鄙夫非能空者也,雲空空,夫子之設言也。
雖鄙夫而能空空,斯取之矣。
空空則無物矣,無物則虛矣,虛則能受矣。
是故大虛則大受,小虛則小受。
」 葛澗問康節之學。
甘泉子曰:「能不動矣。
以其知數而定也,謂之定則可,謂之知道則不可。
知道者,不假數而定。
」 甘泉子曰:「學莫要於知止矣,而定靜安慮一以貫之,聖人之學也。
彼佛之以理為障,烏能知止焉?」 葛澗問:「古之所謂博學者,其将為博聞廣記矣乎?」甘泉子曰:「奚啻千裡!『博學之』,之也者,其必有物乎!今之謂博聞廣記為博學,奚啻千裡!」 葛澗曰:「澗聞之子曰:『釋氏以即心見性為知,無學問思辨之功也,故所知非止也。
止者至善也,非窺見乎一斑半點者之可言也。
』足以破千古似是之非矣。
」甘泉子曰:「汝信諸理,勿信吾言。
」 葛澗問白沙先生靜中端倪之說。
甘泉子曰:「斯言也,其為始學者發與!人心之溺久矣,不於澄靜以觀其生生之幾,将茫然於何用力乎?孟子四端之說,則有然者矣。
」 葛澗問:「明道勿忘勿助之間正當處,何謂也?」甘泉子曰:「忘則不及,助則太過。
其間乃中正矣,中正者心之本體也。
」 葛澗問:「子謂茲理有見,以誠敬存之,知而存也。
存久自明,存而知也。
夫知而存也,其明道知所有、養所有之謂乎?夫存而知也,其大學格物知至之謂乎?」甘泉子曰:「然。
然而始終一知矣。
」 始終第五凡二十三章 蔡曰:「或謂儒、釋初同而後異,然與?」甘泉子曰:「異哉言也。
同則始終皆同,異則始終皆異,孰謂初同?孰謂後異?」 餘胤緒問動靜。
甘泉子曰:「夫學,天理而已矣。
天理一也,又何分於動靜?」曰:「随處體認,不已外乎?」曰:「何事非心矣!何心非事矣!敬養吾心,随事以應之,何内外之有?」 蔡慮擾於人事,請山中靜養數年何如。
甘泉子曰:「意乎求靜即不靜矣。
惟於人事紛纭之中,而不失吾心之本體焉,是之謂體認天理,而靜存乎其中矣。
吾見夫釋子者閉關三年而後出,猶夫未閉關時也,其不識天理之故爾。
」 管登問:「學、問、思、辨、笃行有先後與?」甘泉子曰:「五者皆一心,何先何後?古訓之學也,師友之講論也,日用之應酬也,即知即行,夫是之謂學。
若必讀盡天下之書,窮盡天下之理,而後力行焉,不亦二矣乎?」 甘泉子語餘胤緒曰:「視聽言動之感於物也,如迅雷然,非天下之明健,其孰能勿之?故曰『乾道』。
主敬行恕之於物也,如平地然,惟培養可以至之矣,故曰『坤道』。
然而乾與坤非二理也。
」 蔡羽問:「樂有虛實,何謂也。
」甘泉子曰:「合内外,該體用,實有諸己,樂在其中,不改其樂者也。
見之而行不掩,是虛見而已矣。
」 或問:「學何貴?」甘泉子曰:「學貴疑,疑斯辨,辨斯得矣。
故學也者,覺此者也。
」 餘胤緒問:「學至樂而止矣。
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又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何也?」甘泉子曰:「反身而誠,斯天之道矣乎!強恕而行,斯人之道矣乎!及其成功一也,是故天人無二矣。
」 邬爵問:「書曰:『思曰睿。
』孟子曰:『不思不得。
』易曰:『何思何慮。
』爵也将奚從?甘泉子曰:「思也者,心之知覺也,廢其思,非學也。
思不慎,非思也,思而睿且得焉,思之正也。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思也可不慎乎!」 甘泉子謂門人曰:「吾之終日諄諄,其不越此理而已矣。
見此者,其易簡之學乎!」或曰:「初學則何如?」曰:「由初學以至聖人,一理而已矣。
」 陳應期問盡心存心之異。
甘泉子曰:「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盡而性見矣。
存心也者,恒其所盡之心而已,其知行并進者乎!」 管登問:「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甘泉子曰:「求之敬體而義用,義方而敬直,敬義立而内外一矣。
」
夫心有所感則知斂,其緻一之道與!擴而充之,無不敬矣。
故曰,如承大祭。
」 或有誦象山「六經皆我腳注」者。
甘泉子曰:「其為斯言也,道乎?聖乎?道則又誰我?聖則不輕言。
故曰『好古而敏求』,曰『笃信而好學』。
」 甘泉子曰:「心至虛不容有所入也。
禮曰:『斯須不莊不敬,則暴慢之心入之矣;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
』入也者,主之也。
」 甘泉子曰:「仁其心之生理乎!自一念之動,以至於萬事之感應,皆生理也。
故孔門之求仁,必於視聽言動、出門使民、居處執事與人而言之,皆即事即動以求者也。
易曰:『複其見天地之心』。
」 沉珠問曰:「甚矣!明道之懿也,而門人鮮得其真,何也?」甘泉子曰:「遊、楊,明道之所取爾,然或離而去之。
氣質之性則固然也,非獨程門爾。
孔門自顔、曾、闵、冉之外,亦有然者矣。
」曰:「豈其信不及與?」曰:「當其授受時也,精神所感,斯信之矣。
但離違之久,學力不足以勝氣質,而學遂分矣。
故學至氣質變化而後能不反。
諸生今日之相聚也,不去成心,他日可保乎?」 甘泉子曰:「人皆知設施之為行矣,而不知念慮之存存即行也。
合存存設施以為行,則幾矣。
」 沉珠問:「孔子曰:『無終食之間違仁。
』其弗已於仁者與?」甘泉子曰:「奚但終食爾,雖一息弗可已也。
」 甘泉子曰:「象山不能有明道之所有,明道有象山之所無。
」 甘泉子曰:「聖賢之學始終乎志焉爾,有頃志弗存焉,則天理滅矣。
故曰『志於道』,曰『志於仁』,曰『志於學』。
志也者,以言乎其所之也,非虛也。
春秋傳曰:『吾志其目。
』」 甘泉子曰:「孔子之言,下學也。
其所謂不怨不尤者乎!人倫日用,怨且尤焉,非學矣。
學之又學,存存而弗已,達天德矣,其聖功也與!」 甘泉子曰:「聖人之設教也,為剛柔善惡之異其?也。
教也者,所以約其中、化其偏者也。
」 沉珠問理氣之辨。
甘泉子曰:「夫道器一而已矣。
孟氏養浩然之氣,配義與道,配斯一矣。
」未達。
曰:「氣而中正焉,斯理而已矣。
孰或離之?孰或混之?」 葛澗問曰:「夫子之與曾點也何居?」甘泉子曰:「何往非樂,取其灑落異於三子耳。
然點也求諸風浴詠歸,其亦有方所與!世儒乃疪其行之不掩焉,不知其見之已偏也。
知點者惟孟子,故曰:『狂者也。
』」 甘泉子曰:「孟子之學,其至矣乎!勿忘勿助,其敬之規矩矣乎!孔子之學非孟子弗明。
」 門人問:「學何為?」甘泉子曰:「人之一身,其天地之身與!其父母之身與!故不學則不能省天地,不仁耳矣。
不能全歸父母之所生,不孝耳矣。
不仁不可以為人,不孝不可以為子。
」 弘毅第四凡二十章 或問:「士不可以不弘毅。
」甘泉子曰:「其惟天理乎!見此者謂之見大,斯不亦弘矣乎!久而不息,斯不亦毅矣乎!」 甘泉子曰:「人之心也,其猶鏡乎!鏡之明也,自然照物矣。
心之明也,自能□□矣。
學問思辨笃行,所以存養其知覺,其猶磨鏡之工雲爾。
」 管登問戒懼謹獨。
甘泉子曰:「其功一而已矣。
所不睹所不聞者,道之本體也。
戒慎恐懼也者,随動随靜而緻養焉者也。
獨也者,即其所不睹不聞而為言者也。
慎也者,即其戒慎恐懼而為言者也。
反複而言之,意獨至矣。
是故動靜者時也,而本體之貫乎動靜者無不在也。
」 甘泉子曰:「學也者,覺也,言覺乎道也。
孔子之於川上,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皆語以道也與!學焉而不知道,惡足以為學!」 甘泉子曰:「教者其猶醫乎!醫以去其病而已矣,教以去其偏而已矣。
」 門人問曰:「昔夫子之設教也,不憤則不啟,不悱則不發,而子之啟不俟乎憤,發不俟乎悱者,何居?」甘泉子曰:「吾又曷俟乎哉?不得已也。
」 甘泉子曰:「聖人非無學也,而謂聖人不待乎學,非也。
孔子之好古敏求也,忘食忘憂也,自志學以至從心也,豈皆謬為燕乎哉?其實則學也,聖人之學如順流,賢人之學如逆流。
」 周偉問:「知行二乎?」甘泉子曰:「曷二焉?舜好察也而用中,顔子服膺也而擇中庸,孰偏而知?孰偏而仁?不兼盡不足以為舜、顔。
」 沉珠問:「心苟中正矣,其無待於審幾與?」甘泉子曰:「中正者,心之本體也,既感而應則幾也。
或幾而中正,或幾而邪僻,其可以不審諸?其可以不慎諸?」 甘泉子曰:「夫學而知所疑也。
學之進也,如行路然,行而後見多岐,見多岐而後擇所從,知擇所從者,進乎行者也。
」 甘泉子曰:「舊見不去,無以來新知。
如汲井然,濁者不去則清者不生。
」 張标問:「武王既伐纣,宜立商之仁人,而自取之,何與?」甘泉子曰:「異哉!汝以武王為見天下之利與?順乎天,應乎人,見天人之公爾。
」 施宗道問:「夫子何以取空空?」甘泉子曰:「鄙夫非能空者也,雲空空,夫子之設言也。
雖鄙夫而能空空,斯取之矣。
空空則無物矣,無物則虛矣,虛則能受矣。
是故大虛則大受,小虛則小受。
」 葛澗問康節之學。
甘泉子曰:「能不動矣。
以其知數而定也,謂之定則可,謂之知道則不可。
知道者,不假數而定。
」 甘泉子曰:「學莫要於知止矣,而定靜安慮一以貫之,聖人之學也。
彼佛之以理為障,烏能知止焉?」 葛澗問:「古之所謂博學者,其将為博聞廣記矣乎?」甘泉子曰:「奚啻千裡!『博學之』,之也者,其必有物乎!今之謂博聞廣記為博學,奚啻千裡!」 葛澗曰:「澗聞之子曰:『釋氏以即心見性為知,無學問思辨之功也,故所知非止也。
止者至善也,非窺見乎一斑半點者之可言也。
』足以破千古似是之非矣。
」甘泉子曰:「汝信諸理,勿信吾言。
」 葛澗問白沙先生靜中端倪之說。
甘泉子曰:「斯言也,其為始學者發與!人心之溺久矣,不於澄靜以觀其生生之幾,将茫然於何用力乎?孟子四端之說,則有然者矣。
」 葛澗問:「明道勿忘勿助之間正當處,何謂也?」甘泉子曰:「忘則不及,助則太過。
其間乃中正矣,中正者心之本體也。
」 葛澗問:「子謂茲理有見,以誠敬存之,知而存也。
存久自明,存而知也。
夫知而存也,其明道知所有、養所有之謂乎?夫存而知也,其大學格物知至之謂乎?」甘泉子曰:「然。
然而始終一知矣。
」 始終第五凡二十三章 蔡曰:「或謂儒、釋初同而後異,然與?」甘泉子曰:「異哉言也。
同則始終皆同,異則始終皆異,孰謂初同?孰謂後異?」 餘胤緒問動靜。
甘泉子曰:「夫學,天理而已矣。
天理一也,又何分於動靜?」曰:「随處體認,不已外乎?」曰:「何事非心矣!何心非事矣!敬養吾心,随事以應之,何内外之有?」 蔡慮擾於人事,請山中靜養數年何如。
甘泉子曰:「意乎求靜即不靜矣。
惟於人事紛纭之中,而不失吾心之本體焉,是之謂體認天理,而靜存乎其中矣。
吾見夫釋子者閉關三年而後出,猶夫未閉關時也,其不識天理之故爾。
」 管登問:「學、問、思、辨、笃行有先後與?」甘泉子曰:「五者皆一心,何先何後?古訓之學也,師友之講論也,日用之應酬也,即知即行,夫是之謂學。
若必讀盡天下之書,窮盡天下之理,而後力行焉,不亦二矣乎?」 甘泉子語餘胤緒曰:「視聽言動之感於物也,如迅雷然,非天下之明健,其孰能勿之?故曰『乾道』。
主敬行恕之於物也,如平地然,惟培養可以至之矣,故曰『坤道』。
然而乾與坤非二理也。
」 蔡羽問:「樂有虛實,何謂也。
」甘泉子曰:「合内外,該體用,實有諸己,樂在其中,不改其樂者也。
見之而行不掩,是虛見而已矣。
」 或問:「學何貴?」甘泉子曰:「學貴疑,疑斯辨,辨斯得矣。
故學也者,覺此者也。
」 餘胤緒問:「學至樂而止矣。
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又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何也?」甘泉子曰:「反身而誠,斯天之道矣乎!強恕而行,斯人之道矣乎!及其成功一也,是故天人無二矣。
」 邬爵問:「書曰:『思曰睿。
』孟子曰:『不思不得。
』易曰:『何思何慮。
』爵也将奚從?甘泉子曰:「思也者,心之知覺也,廢其思,非學也。
思不慎,非思也,思而睿且得焉,思之正也。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思也可不慎乎!」 甘泉子謂門人曰:「吾之終日諄諄,其不越此理而已矣。
見此者,其易簡之學乎!」或曰:「初學則何如?」曰:「由初學以至聖人,一理而已矣。
」 陳應期問盡心存心之異。
甘泉子曰:「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盡而性見矣。
存心也者,恒其所盡之心而已,其知行并進者乎!」 管登問:「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甘泉子曰:「求之敬體而義用,義方而敬直,敬義立而内外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