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雍語
門人邵陽陳大章校刊
問學第一凡二十一章
潘子嘉問學。
甘泉子曰:「在聞道。
」問聞道。
曰:「在立志。
」問立志。
曰:「必真知而後志立。
志也者,其聖學之基乎!」問道。
曰:「道,天理也,心之本體也。
子能知本體之自然,則知道矣。
」問自然。
曰:「心之本體不假人力,故知勿忘勿助之間無所用力者,斯得之矣。
」問忘助。
曰:「忘助皆私心也。
滞於物、勝於事,皆忘也;矜持、欲速皆助也。
」問勿忘勿助之間。
曰:「無在不在也,中正而不息,易所謂存乎!」 沉珠問:「天理何以見?」甘泉子曰:「其主一乎!天理者,吾心本體之中正也。
一則存,二則亡,覺不覺而已。
」 施宗道問:「學當何先?」甘泉子曰:「先識仁,否則何的乎!能與我心性之圖者,其庶矣。
」未達。
曰:「知斯圖者,其天地萬物之同體矣。
是故宇宙之内,一而已矣。
夫然後能知性。
」 門人問:「見與體認何以别?」甘泉子曰:「見者,見此也;體認者,體認此也。
必體認然後有所見,有所見然後體認益真矣。
」 或慮間斷。
甘泉子曰:「其覺乎!有所間者,無覺也。
覺則不間矣。
」 潘子嘉問:「本體自然有念乎否?」甘泉子曰:「心豈無念?無念則非心矣。
」 餘胤緒問視聽言動之非禮。
甘泉子曰:「非禮,形而後成者也。
視聽言動由諸心,以心應則無非禮矣,故曰勿。
勿者其幾乎!」曰:「四勿之中,視聽為甚速,如之何?」曰:「其中有主矣乎!必見夫參前倚衡之體,則非禮不入矣。
否,雖閉目塞耳,亦馳而已。
」 蔡羽問感應。
甘泉子曰:「心之體無不有也,接物而後義生,感在内也,謂之外,非也。
」 莫贊問:「誠敬何以别?」甘泉子曰:「誠敬一也,能敬則誠矣。
」問敬。
曰:「主一,一者無适也。
無适,其無物乎!有物非敬矣。
」 葛澗問:「敬何以和樂?」甘泉子曰:「敬者一也,一者無欲也,無欲則灑然而樂矣。
」 徐世禮曰:「求放心何其難也?」甘泉子曰:「久放之心,其猶諸狂馬也與!在禦之而已。
始而逸,久而馴。
」 或問習心不除。
甘泉子曰:「其根深也乎!廓而清之,久則除矣。
」 管登問心事之合一。
甘泉子曰:「其猶諸燭乎!光之體與光之所被一也。
燃於堂而照於四壁,非二光也。
今之人其猶移燭而照也與!」 或問:「心之不存何也?」甘泉子曰:「其意必固我之累與!故絕四,然後心可存。
」 施宗道問:「人己何以能合一?」甘泉子曰:「理無二也,二之者,有我也。
夫天,一而已矣。
」 或問:「懲忿之難何也?」甘泉子曰:「其惟一乎!在覺之而已。
覺則一,一則定,定則忿息。
」 葛澗問:「學無日新之益,何也?」甘泉子曰:「在廓清之而已矣。
廓清之則本體不污,本體不污則光明自生,日新之謂與!」 沉珠問:「知而行不及者何也?」甘泉子曰:「未真知耳,知之真,能已於行乎?」曰:「亦有真知而不能行,何與?」曰:「汝謂知果真耶?譬之飲食,知其味,斯嗜之矣。
知所嗜,斯食之矣。
汝之真知亦猶飲食者乎?」 蔡問曰:「仁義禮智,性也。
在中何别?」甘泉子曰:「性一理也。
渾然在中,奚其别?遇物而理形焉,用斯别矣。
孟子之言四端,四端也者始也。
」 吳藩問:「初有所見而不能勝事,何如?」甘泉子曰:「力弱耳。
養之之久,力足以勝之矣,在積之歲月焉耳。
」 或問:「山居十年,學成而後應事,可乎?」甘泉子曰:「是支離之說也。
動靜合一,曷先學焉?曷後應焉?學莫益於習,習 則熟,不習則不熟,非動何習焉?天下有無動之心、無事之人乎?」 心性第二凡二十二章 潘子嘉問心性,甘泉子曰:「學者其學諸心耳。
知其無所不包,理其一矣;知其無所不貫,分斯殊矣。
包與貫,其彌綸之謂與!二之則非矣。
」 蔣信問:「仁者與天地萬物同體,與佛氏同乎?」甘泉子曰:「非也,彼欲去根塵者,且不能以一其身,況能一萬物乎?」曰:「彼亦求本體也,奚其非?」曰:「其猶諸虛器也,故以理為障,空寂而已矣。
卒歸之無,無體故無用。
」曰:「三教同原何也?」曰:「譬木焉,烏有同根而異發者乎?且謂廣大高明而不能中庸精微焉,非廣大高明也。
」 門人問孔門之學。
甘泉子曰:「求仁。
」問仁。
曰:「心之生理也。
故我欲仁,斯仁至矣。
」問日月至焉。
曰:「終一月一日也,其亞於三月乎!」 潘子嘉問好仁惡不仁。
甘泉子曰:「一人之心也,有所好則有所惡矣。
」 葛澗問曰:「子雲:『動系於念,不系於事,知此可以語性矣。
』是言也,其為偏於靜者發乎?明道性無内外之說亦可見矣乎?」甘泉子曰:「然。
」 羅胤凱問子絕四。
甘泉子曰:「其聖人教人之至乎!意必固我皆累乎本體者,故絕之而後本體可全。
聖人無之,學者毋之。
」 或問硁硁小人。
甘泉子曰:「學貴立其大者耳。
必信必果,必之為累也,硁然小矣。
」 蔡問友。
甘泉子曰:「其相觀而善與!其心志一則學一,一則益矣。
責善斯次焉爾。
」 餘胤緒問學之不進。
甘泉子曰:「中有物也。
有物則梗,梗則滞,今之功名利達,其學之大梗也與!」 或問:「學不當以仕為心與?」甘泉子曰:「仕學非二也。
以為心則不可矣,以仕為非,非也。
知得不得之有命,則妄心息矣。
妄心息然後可以語道。
」 潘子嘉曰:「敢問心猶鑒,何也?」甘泉子曰:「鑒之體常明也,物照而妍媸辨焉。
善學者,其學諸鑒乎,去其暗此者而已。
今夫禅學者,其猶不照之鑒乎!」 葛澗問物各有理。
甘泉子曰:「物理何存?存諸心耳。
」問在物為理。
曰:「曷不曰『在心為理』?故在心為理,處物為義,其感通之體乎!體用一原,理無内外。
」問:「絡馬之首,貫牛之鼻,非理與?果在外也。
」曰:「其義也。
以心應馬牛,而後理感而義形焉,果在外耶?抑在内也?」 沉珠問:「觀山水有要乎。
」甘泉子曰:「遊息皆涵養也,在覺之耳。
逐則忘,忘則流,流而不止,天理滅矣。
」 或問:「學校栖士有舍,古乎?」甘泉子曰:「此古人成才之善也。
夫晝而出藝焉,宵而入肄焉,漸磨觀感,将自化矣。
握其機者師道乎!」 門人問:「井田可行與?」甘泉子曰:「可。
井田行而天下均,均也者,其王者之心乎!」「均田則富者怨,怨生則争矣,奈何?」曰:「天下貧衆而富寡也,衆且勝天,況人乎!富者雖怨,争孰與之?故聖人者有以化之,富且好禮矣,奚其争!」 葛澗問宋儒。
甘泉子曰:「其周濂溪、程明道乎!微二子,道其支離矣。
舍二子,吾何學矣?」 沈珠問橫渠。
甘泉子曰:「勇何可當也!臯比之撤,其幾於忘己與!」 施宗道問延平之學。
甘泉子曰:「李子之於道,其深矣。
觀其氣質之變,非涵養之深者,能之乎?」 或問象山。
甘泉子曰:「陸亦求内者也。
謂之禅,吾不敢也;謂流而非禅,吾不信也。
吾敬之而不敢學之。
」 莫贊問東萊南軒之學。
甘泉子曰:「呂則博矣,而未約。
南軒其庶幾乎!學未成而早世,其天耶!」 或問:「溫公與二程善也,而卒不聞儒術,何與?」甘泉子曰:「其若有限之者與?其執之者與?苟虛心以求,将益之矣。
」 蔡羽問:「淵明、孔明何如?」甘泉子曰:「吾有取焉。
不記不解,其必有事於本與!」「黃叔度何如?」曰:「其顔子之資矣。
言論不存,其古之忘言者與!」曰:「聞道與?」曰:「吾不知也。
」 日新第三凡二十二章 施宗道慮無以日新。
甘泉子謂之曰:「夫學必有根,斯能日新。
日新不息,斯謂盛德。
」 諸生會雞鳴寺,甘泉子謂之曰:「朋友講習惟以輔仁,學之大也。
如彼兩磨,比比相戛,而道斯出矣。
不必同,不同斯辨,辨斯明,虛心忘己,乃并受益。
」 甘泉子曰:「學求心之生理而已矣。
是故體認也者,恒覺乎此而已矣,惟勿忘勿助之間見之。
」 門人問:「前言往行,弗學可乎?」甘泉子曰:「否。
夫子之告子張也,多所聞以去吾疑也,多所見以去吾殆也。
觸乎外,默識於中,不疑,斯有見矣;不殆,斯有獲矣。
自此以往,慎言慎行,令有諸己焉耳矣。
」 甘泉子曰:「孟子之知言,非徒以辨其辭而已也。
微言絕而異端起矣;诐淫邪遁之說,盈天下矣。
因彼之言,發吾之知,而蔽陷離窮之病有覺焉,斯知道矣。
是故知言,知所有也。
養氣,養所有也。
知而養之,學問之事畢矣。
」 甘泉子曰:「夫學為心也,學於古訓,覺其心而已矣。
彼徒記誦其言與行而已矣,豈學雲乎哉!」 甘泉子曰:「惟人心不可以二,二則支,支則離,是故用志不可以或分也。
」 或問:「過廟則肅。
肅,敬與?否與?」甘
甘泉子曰:「在聞道。
」問聞道。
曰:「在立志。
」問立志。
曰:「必真知而後志立。
志也者,其聖學之基乎!」問道。
曰:「道,天理也,心之本體也。
子能知本體之自然,則知道矣。
」問自然。
曰:「心之本體不假人力,故知勿忘勿助之間無所用力者,斯得之矣。
」問忘助。
曰:「忘助皆私心也。
滞於物、勝於事,皆忘也;矜持、欲速皆助也。
」問勿忘勿助之間。
曰:「無在不在也,中正而不息,易所謂存乎!」 沉珠問:「天理何以見?」甘泉子曰:「其主一乎!天理者,吾心本體之中正也。
一則存,二則亡,覺不覺而已。
」 施宗道問:「學當何先?」甘泉子曰:「先識仁,否則何的乎!能與我心性之圖者,其庶矣。
」未達。
曰:「知斯圖者,其天地萬物之同體矣。
是故宇宙之内,一而已矣。
夫然後能知性。
」 門人問:「見與體認何以别?」甘泉子曰:「見者,見此也;體認者,體認此也。
必體認然後有所見,有所見然後體認益真矣。
」 或慮間斷。
甘泉子曰:「其覺乎!有所間者,無覺也。
覺則不間矣。
」 潘子嘉問:「本體自然有念乎否?」甘泉子曰:「心豈無念?無念則非心矣。
」 餘胤緒問視聽言動之非禮。
甘泉子曰:「非禮,形而後成者也。
視聽言動由諸心,以心應則無非禮矣,故曰勿。
勿者其幾乎!」曰:「四勿之中,視聽為甚速,如之何?」曰:「其中有主矣乎!必見夫參前倚衡之體,則非禮不入矣。
否,雖閉目塞耳,亦馳而已。
」 蔡羽問感應。
甘泉子曰:「心之體無不有也,接物而後義生,感在内也,謂之外,非也。
」 莫贊問:「誠敬何以别?」甘泉子曰:「誠敬一也,能敬則誠矣。
」問敬。
曰:「主一,一者無适也。
無适,其無物乎!有物非敬矣。
」 葛澗問:「敬何以和樂?」甘泉子曰:「敬者一也,一者無欲也,無欲則灑然而樂矣。
」 徐世禮曰:「求放心何其難也?」甘泉子曰:「久放之心,其猶諸狂馬也與!在禦之而已。
始而逸,久而馴。
」 或問習心不除。
甘泉子曰:「其根深也乎!廓而清之,久則除矣。
」 管登問心事之合一。
甘泉子曰:「其猶諸燭乎!光之體與光之所被一也。
燃於堂而照於四壁,非二光也。
今之人其猶移燭而照也與!」 或問:「心之不存何也?」甘泉子曰:「其意必固我之累與!故絕四,然後心可存。
」 施宗道問:「人己何以能合一?」甘泉子曰:「理無二也,二之者,有我也。
夫天,一而已矣。
」 或問:「懲忿之難何也?」甘泉子曰:「其惟一乎!在覺之而已。
覺則一,一則定,定則忿息。
」 葛澗問:「學無日新之益,何也?」甘泉子曰:「在廓清之而已矣。
廓清之則本體不污,本體不污則光明自生,日新之謂與!」 沉珠問:「知而行不及者何也?」甘泉子曰:「未真知耳,知之真,能已於行乎?」曰:「亦有真知而不能行,何與?」曰:「汝謂知果真耶?譬之飲食,知其味,斯嗜之矣。
知所嗜,斯食之矣。
汝之真知亦猶飲食者乎?」 蔡問曰:「仁義禮智,性也。
在中何别?」甘泉子曰:「性一理也。
渾然在中,奚其别?遇物而理形焉,用斯别矣。
孟子之言四端,四端也者始也。
」 吳藩問:「初有所見而不能勝事,何如?」甘泉子曰:「力弱耳。
養之之久,力足以勝之矣,在積之歲月焉耳。
」 或問:「山居十年,學成而後應事,可乎?」甘泉子曰:「是支離之說也。
動靜合一,曷先學焉?曷後應焉?學莫益於習,習 則熟,不習則不熟,非動何習焉?天下有無動之心、無事之人乎?」 心性第二凡二十二章 潘子嘉問心性,甘泉子曰:「學者其學諸心耳。
知其無所不包,理其一矣;知其無所不貫,分斯殊矣。
包與貫,其彌綸之謂與!二之則非矣。
」 蔣信問:「仁者與天地萬物同體,與佛氏同乎?」甘泉子曰:「非也,彼欲去根塵者,且不能以一其身,況能一萬物乎?」曰:「彼亦求本體也,奚其非?」曰:「其猶諸虛器也,故以理為障,空寂而已矣。
卒歸之無,無體故無用。
」曰:「三教同原何也?」曰:「譬木焉,烏有同根而異發者乎?且謂廣大高明而不能中庸精微焉,非廣大高明也。
」 門人問孔門之學。
甘泉子曰:「求仁。
」問仁。
曰:「心之生理也。
故我欲仁,斯仁至矣。
」問日月至焉。
曰:「終一月一日也,其亞於三月乎!」 潘子嘉問好仁惡不仁。
甘泉子曰:「一人之心也,有所好則有所惡矣。
」 葛澗問曰:「子雲:『動系於念,不系於事,知此可以語性矣。
』是言也,其為偏於靜者發乎?明道性無内外之說亦可見矣乎?」甘泉子曰:「然。
」 羅胤凱問子絕四。
甘泉子曰:「其聖人教人之至乎!意必固我皆累乎本體者,故絕之而後本體可全。
聖人無之,學者毋之。
」 或問硁硁小人。
甘泉子曰:「學貴立其大者耳。
必信必果,必之為累也,硁然小矣。
」 蔡問友。
甘泉子曰:「其相觀而善與!其心志一則學一,一則益矣。
責善斯次焉爾。
」 餘胤緒問學之不進。
甘泉子曰:「中有物也。
有物則梗,梗則滞,今之功名利達,其學之大梗也與!」 或問:「學不當以仕為心與?」甘泉子曰:「仕學非二也。
以為心則不可矣,以仕為非,非也。
知得不得之有命,則妄心息矣。
妄心息然後可以語道。
」 潘子嘉曰:「敢問心猶鑒,何也?」甘泉子曰:「鑒之體常明也,物照而妍媸辨焉。
善學者,其學諸鑒乎,去其暗此者而已。
今夫禅學者,其猶不照之鑒乎!」 葛澗問物各有理。
甘泉子曰:「物理何存?存諸心耳。
」問在物為理。
曰:「曷不曰『在心為理』?故在心為理,處物為義,其感通之體乎!體用一原,理無内外。
」問:「絡馬之首,貫牛之鼻,非理與?果在外也。
」曰:「其義也。
以心應馬牛,而後理感而義形焉,果在外耶?抑在内也?」 沉珠問:「觀山水有要乎。
」甘泉子曰:「遊息皆涵養也,在覺之耳。
逐則忘,忘則流,流而不止,天理滅矣。
」 或問:「學校栖士有舍,古乎?」甘泉子曰:「此古人成才之善也。
夫晝而出藝焉,宵而入肄焉,漸磨觀感,将自化矣。
握其機者師道乎!」 門人問:「井田可行與?」甘泉子曰:「可。
井田行而天下均,均也者,其王者之心乎!」「均田則富者怨,怨生則争矣,奈何?」曰:「天下貧衆而富寡也,衆且勝天,況人乎!富者雖怨,争孰與之?故聖人者有以化之,富且好禮矣,奚其争!」 葛澗問宋儒。
甘泉子曰:「其周濂溪、程明道乎!微二子,道其支離矣。
舍二子,吾何學矣?」 沈珠問橫渠。
甘泉子曰:「勇何可當也!臯比之撤,其幾於忘己與!」 施宗道問延平之學。
甘泉子曰:「李子之於道,其深矣。
觀其氣質之變,非涵養之深者,能之乎?」 或問象山。
甘泉子曰:「陸亦求内者也。
謂之禅,吾不敢也;謂流而非禅,吾不信也。
吾敬之而不敢學之。
」 莫贊問東萊南軒之學。
甘泉子曰:「呂則博矣,而未約。
南軒其庶幾乎!學未成而早世,其天耶!」 或問:「溫公與二程善也,而卒不聞儒術,何與?」甘泉子曰:「其若有限之者與?其執之者與?苟虛心以求,将益之矣。
」 蔡羽問:「淵明、孔明何如?」甘泉子曰:「吾有取焉。
不記不解,其必有事於本與!」「黃叔度何如?」曰:「其顔子之資矣。
言論不存,其古之忘言者與!」曰:「聞道與?」曰:「吾不知也。
」 日新第三凡二十二章 施宗道慮無以日新。
甘泉子謂之曰:「夫學必有根,斯能日新。
日新不息,斯謂盛德。
」 諸生會雞鳴寺,甘泉子謂之曰:「朋友講習惟以輔仁,學之大也。
如彼兩磨,比比相戛,而道斯出矣。
不必同,不同斯辨,辨斯明,虛心忘己,乃并受益。
」 甘泉子曰:「學求心之生理而已矣。
是故體認也者,恒覺乎此而已矣,惟勿忘勿助之間見之。
」 門人問:「前言往行,弗學可乎?」甘泉子曰:「否。
夫子之告子張也,多所聞以去吾疑也,多所見以去吾殆也。
觸乎外,默識於中,不疑,斯有見矣;不殆,斯有獲矣。
自此以往,慎言慎行,令有諸己焉耳矣。
」 甘泉子曰:「孟子之知言,非徒以辨其辭而已也。
微言絕而異端起矣;诐淫邪遁之說,盈天下矣。
因彼之言,發吾之知,而蔽陷離窮之病有覺焉,斯知道矣。
是故知言,知所有也。
養氣,養所有也。
知而養之,學問之事畢矣。
」 甘泉子曰:「夫學為心也,學於古訓,覺其心而已矣。
彼徒記誦其言與行而已矣,豈學雲乎哉!」 甘泉子曰:「惟人心不可以二,二則支,支則離,是故用志不可以或分也。
」 或問:「過廟則肅。
肅,敬與?否與?」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