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乃自養其恭敬之心,亦非關彼事耳。
一、進修敬義二齋,同廊之人,各各早起衣冠,暫會於本齋,相揖,各言所疑、所得。
俟先生出堂,整班而升,長少各依次序,所以養其敬謹之心。
一、諸生列館同居,本意正欲大同無我,如同舟共濟,彼此朝夕飲食起居,罔非正言正行,以相點檢、相警策、相觀而善。
若能虛心受善,則歲月之間,氣質變化矣。
一、諸生用功,兩廊各輪流一人覺察勤惰。
人人皆要到二更盡,其有惰者戒饬之,甚有鞭策。
一、諸生同門相處,有兄弟之義,要使相愛如兄弟乃可,即此是道。
朋友,五倫之一,若尚存猜忌嫌疑,或各相為黨與,即此便不是學。
其施於兄弟、父子、夫婦、君臣之間,亦必薄矣。
一、諸生相聚,不可自是自高,無長幼之序,大不是道理。
須虛心相下,非但禮當然,亦且受益。
若恃一己之見,侈然不勝,其大遂至争辯尚氣,尚何義理?願諸生深戒之。
一、諸生相處,務守長幼之節。
不但徐行後長,至於講論,長者之說或短,少者之見雖長,亦不可以智相先。
記曰:「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何等忠厚! 一、孔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禮記曰:「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諸生朋友相聚,常要以禮讓相接。
雖極密,亦不可以亵狎怠慢,及不可責望太過,以至敬衰。
非徒失人,即是自失。
若有責善,須使誠意在未言之前。
一、朋友人倫之大,又所以紀綱人倫者,其義極重。
諸生相處豈可不盡道?或有同、有異、有得、有失、有長、有短,即當取其同而參其異,取其得而略其失,取其長而?其短,不可因而妄分彼此,互生嫌隙,交相黨與,各相攻擊,利害之心,至於不可言。
此與市人何異?不願吾徒有此也。
一、諸生有疾病者,必相率共調治扶持之,如兄弟骨肉。
疾甚則憂勞至不安寝食。
積此誠心,非但為人,亦以自成,又於病者或有感格,以至痊可。
一、諸生朔望有不升堂者,相率往問之。
若果病,亦緻相恤之誠;若其非病懶惰,亦有警發。
一、學者須要立信。
如與人期約之類,雖似小事,然失信則害心為大。
諸生今後或歸省,期某日還館,必要踐約。
又如自期從學或一年、二年,必要踐言,不可易志。
圯下老人與子房猶須立信,況學聖賢之道者乎!即此便是根基。
一、學子須先看論語,次大學,次中庸,次孟子,乃書之序也。
讀論語時如未曾見論語,讀大學時如未曾見大學,中庸、孟子亦然。
忘其成心之私,去其習熟之舊,乃有向往之路,否則面前皆牆壁也。
況又有迷心於傳注之中者,如甕雞裈虱,安能有見? 一、諸生讀書,須先虛心,如在上古未有傳注之前。
不可先泥成說,以為心蔽。
若有所得,及有未通,卻取古人訓釋詳之,其所得自别。
一、每遇考業,次日班長即相率揖謝。
若有所去取處,一一虛心聽受。
取必要見其所以取,去必要見其所以去。
以此考驗其用心之精粗,乃實有益。
一、朔望升堂,先生講書一章或二章,務以發明此心此學。
諸生不可作一場說話聽過,亦必虛心聽受,使神意一時相授,乃有大益。
一、諸生朔望聽講之後,輪流一人講書一章,以考其進修之益。
一、諸生慎勿以舉業、德業為二段事乾,涵養吾德業,則發揮於文章,句句是實事。
如老人自是老人聲氣,隔壁聞之,可知其為老人。
自涵養發出,遇明有司,見之即知其人矣。
邵康節詩雲:「自是堯夫不會琴,非關天下少知音。
」若今之剽竊而遇者,如小兒作老人聲氣,遇不知音者取之耳,若明者安可僥幸? 一、科舉乃聖代之制,諸生若不遵習,即是生今反古,便非天理。
雖孔、孟複生,亦由此出。
然孔、孟為之,亦異於今之習舉業者。
孔、孟必在根本上發出,自别。
故舉業不足以害道,人自累耳。
故學者不可外此,外此便是外物也,為病不小。
一、科舉之學,合下立心便分義利,義利便君子小人懸絕,豈可不痛省,而甘為小人之歸?且讀書以明心性,體貼此實事,根乾枝葉花實自然成就,而舉業在其中,此義之謂也。
若讀書徒事記誦為舉業之資,以取科第爵祿,便是計功謀利之心,其大本已失,此利之謂也。
舜與跖之分,間不容發,諸生當自猛省戒勉。
一、吾今教人不外科舉,就有至理,恐人又倒在一邊,隻在科舉上立命,是不悟我之至意。
吾意正欲人讀書作文不失本領,就根本上發出枝葉。
此同行而異情,不可不知。
一、進修敬義二齋,同廊之人,各各早起衣冠,暫會於本齋,相揖,各言所疑、所得。
俟先生出堂,整班而升,長少各依次序,所以養其敬謹之心。
一、諸生列館同居,本意正欲大同無我,如同舟共濟,彼此朝夕飲食起居,罔非正言正行,以相點檢、相警策、相觀而善。
若能虛心受善,則歲月之間,氣質變化矣。
一、諸生用功,兩廊各輪流一人覺察勤惰。
人人皆要到二更盡,其有惰者戒饬之,甚有鞭策。
一、諸生同門相處,有兄弟之義,要使相愛如兄弟乃可,即此是道。
朋友,五倫之一,若尚存猜忌嫌疑,或各相為黨與,即此便不是學。
其施於兄弟、父子、夫婦、君臣之間,亦必薄矣。
一、諸生相聚,不可自是自高,無長幼之序,大不是道理。
須虛心相下,非但禮當然,亦且受益。
若恃一己之見,侈然不勝,其大遂至争辯尚氣,尚何義理?願諸生深戒之。
一、諸生相處,務守長幼之節。
不但徐行後長,至於講論,長者之說或短,少者之見雖長,亦不可以智相先。
記曰:「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何等忠厚! 一、孔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禮記曰:「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諸生朋友相聚,常要以禮讓相接。
雖極密,亦不可以亵狎怠慢,及不可責望太過,以至敬衰。
非徒失人,即是自失。
若有責善,須使誠意在未言之前。
一、朋友人倫之大,又所以紀綱人倫者,其義極重。
諸生相處豈可不盡道?或有同、有異、有得、有失、有長、有短,即當取其同而參其異,取其得而略其失,取其長而?其短,不可因而妄分彼此,互生嫌隙,交相黨與,各相攻擊,利害之心,至於不可言。
此與市人何異?不願吾徒有此也。
一、諸生有疾病者,必相率共調治扶持之,如兄弟骨肉。
疾甚則憂勞至不安寝食。
積此誠心,非但為人,亦以自成,又於病者或有感格,以至痊可。
一、諸生朔望有不升堂者,相率往問之。
若果病,亦緻相恤之誠;若其非病懶惰,亦有警發。
一、學者須要立信。
如與人期約之類,雖似小事,然失信則害心為大。
諸生今後或歸省,期某日還館,必要踐約。
又如自期從學或一年、二年,必要踐言,不可易志。
圯下老人與子房猶須立信,況學聖賢之道者乎!即此便是根基。
一、學子須先看論語,次大學,次中庸,次孟子,乃書之序也。
讀論語時如未曾見論語,讀大學時如未曾見大學,中庸、孟子亦然。
忘其成心之私,去其習熟之舊,乃有向往之路,否則面前皆牆壁也。
況又有迷心於傳注之中者,如甕雞裈虱,安能有見? 一、諸生讀書,須先虛心,如在上古未有傳注之前。
不可先泥成說,以為心蔽。
若有所得,及有未通,卻取古人訓釋詳之,其所得自别。
一、每遇考業,次日班長即相率揖謝。
若有所去取處,一一虛心聽受。
取必要見其所以取,去必要見其所以去。
以此考驗其用心之精粗,乃實有益。
一、朔望升堂,先生講書一章或二章,務以發明此心此學。
諸生不可作一場說話聽過,亦必虛心聽受,使神意一時相授,乃有大益。
一、諸生朔望聽講之後,輪流一人講書一章,以考其進修之益。
一、諸生慎勿以舉業、德業為二段事乾,涵養吾德業,則發揮於文章,句句是實事。
如老人自是老人聲氣,隔壁聞之,可知其為老人。
自涵養發出,遇明有司,見之即知其人矣。
邵康節詩雲:「自是堯夫不會琴,非關天下少知音。
」若今之剽竊而遇者,如小兒作老人聲氣,遇不知音者取之耳,若明者安可僥幸? 一、科舉乃聖代之制,諸生若不遵習,即是生今反古,便非天理。
雖孔、孟複生,亦由此出。
然孔、孟為之,亦異於今之習舉業者。
孔、孟必在根本上發出,自别。
故舉業不足以害道,人自累耳。
故學者不可外此,外此便是外物也,為病不小。
一、科舉之學,合下立心便分義利,義利便君子小人懸絕,豈可不痛省,而甘為小人之歸?且讀書以明心性,體貼此實事,根乾枝葉花實自然成就,而舉業在其中,此義之謂也。
若讀書徒事記誦為舉業之資,以取科第爵祿,便是計功謀利之心,其大本已失,此利之謂也。
舜與跖之分,間不容發,諸生當自猛省戒勉。
一、吾今教人不外科舉,就有至理,恐人又倒在一邊,隻在科舉上立命,是不悟我之至意。
吾意正欲人讀書作文不失本領,就根本上發出枝葉。
此同行而異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