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集卷之三

關燈
門人邵陽陳大章校刊 知新後語 章 陽升則浮,陰降則沈,浮沉相蕩而潤下生焉。

    陽精則明,陰精則晦,晦明相感而炎上生焉。

    陽剛則伸,陰柔則屈,屈伸相循而曲直生焉。

    柔以溶之,剛以結之,溶結相推而從革生焉。

    剛以辟之,柔以阖之,阖辟相蕩而稼穑生焉。

    天地之生也,先氣而後質,故水、火多氣,木、金、土多質。

     儀禮内有曰「記」者必當時釋禮者也,其猶禮記之類也。

    今也已亡,由是觀之,今之禮記,其儀禮之傳乎!」 西銘者,原道之宗祖。

    中庸、大學者,西銘之宗祖。

    西銘者,其克肖者也;原道者,其一肢者也。

     吳草廬作三禮考注,吾惑焉耳。

    禮有二,故孔子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其周禮不過從曲禮中發揮出治天下法來,其綱見於曲禮六官矣。

    草廬作曲禮,又取盛德等篇名,補竄以為天子之禮。

    殊不知天子禮亦已雜見於曲禮下篇中,草廬取他篇文補入曲禮,郄将曲禮文竄在他篇,又補士相見義,不止一二處,可謂亂經。

     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然今皆已阙不全。

    儀禮尚多亡者,如冠止有士冠,其諸侯天子冠已亡;如昏止有士昏禮,天子諸侯已亡。

    如喪亦然。

    祭禮止有士大夫二禮。

    天子諸侯祭禮亡者,如郊特牲、諸侯釁廟、遷廟是也,冠禮如公符是也。

    有有經而無傳者,如公食大夫、士相見二篇也。

    有有傳而無經者,如郊特牲、諸侯釁廟、遷廟及公符是也。

    吳文正以大戴諸侯釁廟、諸侯遷廟、公符等篇為經,可乎?隻合将作逸經傳。

    如郊特牲分明是逸經傳也,投壺亦是逸經傳。

    天子喪禮、諸侯喪禮,亦必有儀禮經,今見於禮記往往多論之,即是其傳也。

    其公符、投壺、諸侯釁廟、遷廟亦必有經,此特其傳耳。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皆一類事。

    罕言雲者,嘗言之而罕也。

    利者,利貞之利,非利欲之利也。

    若利欲即不言矣,何罕之雲?不習無不利,安行之事,命者理之原,仁者德之成,皆非可以輕語人者,故罕言。

    言敬義立德不孤,則不習無不利在其中矣。

    言窮理盡性,則至於命在其中矣。

    言求仁,則仁在其中矣。

     古者小學、大學皆有書,小學是童子事,大學是大人事,二書皆未嘗亡。

    大學尚是全書,雜於戴記,程子既表章之。

    惟小學書已殘阙,散見於禮記諸篇中,未嘗亡,但未有人選出複為一書耳。

    某常病朱文公作小學,雜取他書,既非古書之舊,又收鄧攸諸人過中之行,又其有明倫等篇,皆已是大學之事。

    某常欲取禮記諸篇中有小學事者,類成古小學一書。

     在明德、在親民,不可作推,隻合作一體,皆已分内事。

    蓋物我同體故也,若不親民,則已性分有缺,故中庸雲:「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理則一,不分在己在人,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亦此意。

     從上古觀書、詩中所說,隻說求道之方與其名理。

    如堯典言「欽」,舜典言「精一執中」,臯陶「九德」,伊尹、湯「一德」,文王「敬止」,隻說仁敬慈信上。

    武王亦言「敬」,至孔子隻說「求仁」。

    孟子說「養氣」,何曾有甚玄妙,隻求之便自有得。

    至宋儒直是說得太精,反見無味。

    孟子猶說「引而不發」,邵子猶說「微開其端,毋竟其說」。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使自思得之。

     「所求乎子以事父」四句,皆君子之道。

    凡己之求望於人,皆公心,皆天理,此即君子之道,皆所未能,然修之可至。

    修之在言行耳。

    謹其言則心忠信,勉其行則事笃敬,心誠而事修,君子之道盡矣。

     朱文正取二戴記中或全篇、或章句,以補儀禮之缺,[殊不知]儀禮自是經,二戴記自是傳,豈可以傳補經?但[可作]逸經傳耳,其分碎原文尤不可。

     明堂位當與月令作一類看,明堂位隻可看前一節,後皆僞也。

     曲禮:天子建天官,與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為六官。

    司士即宗伯也。

    六太,天官之屬也。

    六府,司徒之屬也。

    六工,司空之屬也。

    其三屬則亡之矣。

    此周禮之綱也。

    是周禮者,曲禮之目耳。

    吳臨川并列為三禮,不亦謬乎!故愚嘗以為隻二禮耳,故經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隻是[二]禮。

     觀洪爐之鑄金,則知天地之終始矣。

    在爐而溶,生之也;出爐而結,成之也。

    溶也者,水始之象也;結也者,土終之象也。

    其溶也,孰不以為屈,而不知生之始也,伸孰大焉!其結也,孰不以為伸,而不知成之終也,屈孰大焉!始終相乘,屈伸相感,而金未嘗變,道之象也。

     月令是古先王之制,但中亦有秦人添入者,如命大尉及縣鄙,便是秦制。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實心,有是實心則盡[是]實理,而道自我行矣。

    故曰:「而道自道也。

    」此章專主誠[言,故下]文不說「而道自道」一句,隻說立誠,直至「故時措之宜也」一句便是道,道原於實心也。

     儀禮原先必多五禮,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必各有相接之禮。

    故書雲:「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凡經中五禮當為五倫之禮,蓋禮者所以行五倫之道者也。

    今可惜儀禮不全,止存一十七篇,而禮記其傳也,記中多有記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禮者,但其經已不存,今禮記無經可系者,宜以為雜傳,置於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