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集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易雜卦上、下系之類,庶幾存羊之意耳。
儀禮為經,禮記為傳,昏義冠義諸篇正解冠、昏禮,如易孔子彖傳、象傳、文言正解經義,可附各卦者,若其餘哀公問及孔子燕居等篇通論諸禮者,則如上、下系、說卦、序卦、雜卦等篇通論易道,難於附系,自當列於後。
伊川作明道墓表言孟子之後一人而已,或以不及濂溪便疑濂溪,惑也。
蓋伊川隻就其排異端、閑聖道之功而言,明道辟佛、老,與孟子排楊、墨,其功一也。
若以道以學,則周、程一也,觀墓表全篇可見。
論語中學字有言知者,「學而時習之」學則知,習則行也。
土不可與五行并列,水、火、木、金,無非生於土也。
故稼穑不足以盡土德,甘不足以盡土味,兼五行而不混,其惟土乎! 「學問之道無他焉,求其放心而已。
」古聖賢之言皆本諸心,學是博學,問是審問,不過欲其有所收攝,有所發明,以得其本心而已。
此便是求,非想象以求之也。
觀「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是。
周禮與王制相表裡,王制通天下說,周禮則王畿事。
鹹、苦、酸、辛、甘,五行之用,非味也,故言作。
蓋五者味也,其作之者則用也。
若以味言,則從革味如何辛?水之潤下可積煮為鹹。
火之炎上,久則可為苦。
木之曲直,其實可制之為酸。
金之從革,其氣已烈,即有辛意。
又物之辣者,遇金氣炒之愈辣。
土之稼穑,煮之可成甘。
此便是用處。
然五行亦有兼用處,洪範特就其盛者言之耳。
水亦有可為苦者、酸者、辛者、甘者。
火亦有可為鹹者,如燒灰煮水也;可為酸者,如以物近火,久則酸也;可為甘者,如煮物成甘也。
木所生、土所生,皆可兼為鹹、苦、辛矣。
金亦可制鹹、苦、酸、甘,但不如制辛者尤盛耳。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今人始學便說性,豈不是妄?惟其妄生想象,故有以為性惡者,有以為性善惡混者,有以為性有三品者,皆出於想象之私,見世間有此幾樣人,便謂如此。
何曾見性之本原?故性即理也,極至之論。
皆一理也,自其所言則謂之文,自其所履則謂之禮,究其言則謂之博文,行其事則謂之約禮。
文知而博矣,禮行而約矣。
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
」後人便訛以為周公攝位踐阼朝諸侯,非也。
蓋周公制禮,使諸侯朝天子於明堂耳,故繼以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其後雲:「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可見是周公制此禮。
若雲「周公朝諸侯」,大害義理。
啟後世亂賊之心,必此言也。
周公踐天子之位以下皆後儒附會,其文皆牽強附合,不可信。
周公祭以王禮,或是褒贈之類;如祀孔子亦以王禮,後世公爵者,死亦贈王,止可用於周公廟耳。
其它則不可。
明堂位雲:「天子之禮。
」固非。
又雲:「魯公之廟文世室,武公之廟武世室。
」決不是當時賜之之意,後代僣用因襲之弊耳。
後儒因而附會之,甚害事。
「學問之道無他焉,求其放心而已。
」此正是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學問千緒萬端,隻是求此心而已。
求心是至約處,既得此心,更有何事?若以求心便是學問之道,恐德孤了。
不是博學、審問,使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優遊厭饫,終是信不及,思不明,心生疑。
學問中悟方自得。
禮記為儀禮傳無疑。
觀服問首稱「傳曰」可驗。
今樂記是一篇好文字,流傳有格言在内,本言樂與禮對說,便有根本。
樂者禮之終也,古别有樂經,已亡,今記特其義耳。
博我以文屬知,約我以禮屬行,知之雖有萬殊,行之則是一理。
能原始則無始矣,能要終則無終矣。
屈伸相感,循環無端,非知性者,孰能與於此! 「不怨天、不尤人」,此是聖人下學工夫,非循理樂天者不能,豈學者尋常可用力?故不怨天尤人,此孔子聖人之學也;非禮勿視、聽、言、動,此顔子大賢之學也。
敬恕,仲弓賢人之學也。
各有分限。
洪範五行與五事對看。
五行在天,化生人物,即有五事。
人得其全,故五事備;物得其偏,故五事不備。
植物尤其偏者,故止有心,亦不能思。
動物中有貌者、有言者、有視聽者、有思者,亦不能全,亦不能通於理,氣偏故也。
人獨得氣之全,故備五事。
其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穑,五行之性也。
恭、從、明、聰、睿者,五事之性也。
蔡氏以為五事之德,非也。
鹹、苦、酸、辛、甘者,五行之用也。
蔡氏以為味,非也。
肅、乂、哲、謀、聖者,五事之用也,故言作。
蟲之感也,以春而鳴;草木之感也,以陽而生。
觀其所感,而天地之仁可見矣。
蟲之寂也,蟄而息;草木之寂也,歸其根。
觀其所寂,而萬物之仁可見矣。
「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笃行」,列五者如擺棋子。
「有弗學」以下至「己千之」,是下手處,如人著棋。
「果能此道」,是指有弗學一節。
「愚必明、柔必強」,則可以入聖至天道也。
中庸亦理一而分殊。
道原於天,理一也;其間喜、怒、哀、樂,已發、未發,又有天地、有萬物,是分殊也。
及其至也,天地萬物位育,亦反歸於一耳,有原始反終之意。
一篇之中皆此意。
山木之根可破石,此是至大至剛以直處。
此氣無處不到,大也。
其力,剛也。
物不能禦,直也。
其氣之貫不分
儀禮為經,禮記為傳,昏義冠義諸篇正解冠、昏禮,如易孔子彖傳、象傳、文言正解經義,可附各卦者,若其餘哀公問及孔子燕居等篇通論諸禮者,則如上、下系、說卦、序卦、雜卦等篇通論易道,難於附系,自當列於後。
伊川作明道墓表言孟子之後一人而已,或以不及濂溪便疑濂溪,惑也。
蓋伊川隻就其排異端、閑聖道之功而言,明道辟佛、老,與孟子排楊、墨,其功一也。
若以道以學,則周、程一也,觀墓表全篇可見。
論語中學字有言知者,「學而時習之」學則知,習則行也。
土不可與五行并列,水、火、木、金,無非生於土也。
故稼穑不足以盡土德,甘不足以盡土味,兼五行而不混,其惟土乎! 「學問之道無他焉,求其放心而已。
」古聖賢之言皆本諸心,學是博學,問是審問,不過欲其有所收攝,有所發明,以得其本心而已。
此便是求,非想象以求之也。
觀「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是。
周禮與王制相表裡,王制通天下說,周禮則王畿事。
鹹、苦、酸、辛、甘,五行之用,非味也,故言作。
蓋五者味也,其作之者則用也。
若以味言,則從革味如何辛?水之潤下可積煮為鹹。
火之炎上,久則可為苦。
木之曲直,其實可制之為酸。
金之從革,其氣已烈,即有辛意。
又物之辣者,遇金氣炒之愈辣。
土之稼穑,煮之可成甘。
此便是用處。
然五行亦有兼用處,洪範特就其盛者言之耳。
水亦有可為苦者、酸者、辛者、甘者。
火亦有可為鹹者,如燒灰煮水也;可為酸者,如以物近火,久則酸也;可為甘者,如煮物成甘也。
木所生、土所生,皆可兼為鹹、苦、辛矣。
金亦可制鹹、苦、酸、甘,但不如制辛者尤盛耳。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今人始學便說性,豈不是妄?惟其妄生想象,故有以為性惡者,有以為性善惡混者,有以為性有三品者,皆出於想象之私,見世間有此幾樣人,便謂如此。
何曾見性之本原?故性即理也,極至之論。
皆一理也,自其所言則謂之文,自其所履則謂之禮,究其言則謂之博文,行其事則謂之約禮。
文知而博矣,禮行而約矣。
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
」後人便訛以為周公攝位踐阼朝諸侯,非也。
蓋周公制禮,使諸侯朝天子於明堂耳,故繼以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其後雲:「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可見是周公制此禮。
若雲「周公朝諸侯」,大害義理。
啟後世亂賊之心,必此言也。
周公踐天子之位以下皆後儒附會,其文皆牽強附合,不可信。
周公祭以王禮,或是褒贈之類;如祀孔子亦以王禮,後世公爵者,死亦贈王,止可用於周公廟耳。
其它則不可。
明堂位雲:「天子之禮。
」固非。
又雲:「魯公之廟文世室,武公之廟武世室。
」決不是當時賜之之意,後代僣用因襲之弊耳。
後儒因而附會之,甚害事。
「學問之道無他焉,求其放心而已。
」此正是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學問千緒萬端,隻是求此心而已。
求心是至約處,既得此心,更有何事?若以求心便是學問之道,恐德孤了。
不是博學、審問,使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優遊厭饫,終是信不及,思不明,心生疑。
學問中悟方自得。
禮記為儀禮傳無疑。
觀服問首稱「傳曰」可驗。
今樂記是一篇好文字,流傳有格言在内,本言樂與禮對說,便有根本。
樂者禮之終也,古别有樂經,已亡,今記特其義耳。
博我以文屬知,約我以禮屬行,知之雖有萬殊,行之則是一理。
能原始則無始矣,能要終則無終矣。
屈伸相感,循環無端,非知性者,孰能與於此! 「不怨天、不尤人」,此是聖人下學工夫,非循理樂天者不能,豈學者尋常可用力?故不怨天尤人,此孔子聖人之學也;非禮勿視、聽、言、動,此顔子大賢之學也。
敬恕,仲弓賢人之學也。
各有分限。
洪範五行與五事對看。
五行在天,化生人物,即有五事。
人得其全,故五事備;物得其偏,故五事不備。
植物尤其偏者,故止有心,亦不能思。
動物中有貌者、有言者、有視聽者、有思者,亦不能全,亦不能通於理,氣偏故也。
人獨得氣之全,故備五事。
其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穑,五行之性也。
恭、從、明、聰、睿者,五事之性也。
蔡氏以為五事之德,非也。
鹹、苦、酸、辛、甘者,五行之用也。
蔡氏以為味,非也。
肅、乂、哲、謀、聖者,五事之用也,故言作。
蟲之感也,以春而鳴;草木之感也,以陽而生。
觀其所感,而天地之仁可見矣。
蟲之寂也,蟄而息;草木之寂也,歸其根。
觀其所寂,而萬物之仁可見矣。
「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笃行」,列五者如擺棋子。
「有弗學」以下至「己千之」,是下手處,如人著棋。
「果能此道」,是指有弗學一節。
「愚必明、柔必強」,則可以入聖至天道也。
中庸亦理一而分殊。
道原於天,理一也;其間喜、怒、哀、樂,已發、未發,又有天地、有萬物,是分殊也。
及其至也,天地萬物位育,亦反歸於一耳,有原始反終之意。
一篇之中皆此意。
山木之根可破石,此是至大至剛以直處。
此氣無處不到,大也。
其力,剛也。
物不能禦,直也。
其氣之貫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