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啟範請學,甘泉子曰:「執事敬,其内外一本之道乎!」問敬。
曰:「主一。
」問主一。
曰:「無适。
」問無适。
曰:「無物。
是故君子應萬事而不與,故能一。
」 鄭啟範曰:「吾向也不敢望於聖賢,求别於鄉人而已。
[聞子]之言,[竊]有志焉。
甘泉子曰:「聖非分外也,如」其分[外,疇其強]之,是故惟聖賢然後能盡性,盡性然後成人,哀[莫大於]不成人,弗思爾矣。
」 乘除第十凡十七章 甘泉子與諸生刈於垂虹之田,有播焉,有插焉。
播者獲也少,插者其獲也多。
問之傭,傭曰:「早之播也獲少,則其晚也兼多;早之插也獲多,則其晚也必少。
甘泉子顧謂諸生曰:「其天地乘除之理乎!於耕獲之中有學焉。
弟子識之,何思何慮。
」 誠不可掩,聲亦不可掩。
誠以藏顯,聲以藏隐,故韶武之聲(「聲」,一作美),韶盡善而武未盡善,聽聲而知之,由顯以之隐也。
[故]吉人兇人之言,方垣而聽焉。
吉必知之,不吉必知之。
如聞琴而知殺心,聽曆代之樂而知其德,不可掩也。
或問道。
甘泉子曰:「吾得之洪範矣,知偏黨反側作好惡之非道,則知中正矣。
中正者,天下之至道也,是故無意必固我,而發皆中節,君子可以知道矣」 陳子宗享曰:「人者天地之心,以得其氣欤?」甘泉子曰:「子之言其幾矣!其幾矣!由是而充之,其知道矣!是故人者也、天地也,呼吸通焉。
彼以皮膚之間,何足以知人?何足以知天地?」 □生曰:「絕四,其聖人教人之至也乎!其正心盡[言]□□。
夫四[者亡]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能盡斯言也,其□緻之先乎!」 語叔輝、公贊、體剛,以「艮不獲身不見人」之義,由不見人也,然後能有所見。
「[格]物則内外合一,知行并進。
」未達。
曰:「理無内外。
」 孟氏之養氣,其養性乎!性與氣一也,示人以易見也。
[改]其說曰:「氣之中者性也。
故其為氣也,配道與義。
」 能近取譬,近取諸身。
欲立欲達,可欲之善,立人達人,擴而充之。
故自近始也,譬其喻也,喻其明也,近取諸身,但明乎善。
知皆立人達人,不假外求。
黎玺問:「舉斯心加彼也,何心?」曰:「其本心乎!老老幼幼,及人之老幼;刑寡妻,至兄弟,以禦家邦;皆自此心焉擴之。
故知此者,其知絜矩矣乎!」 問薛尚謙:「聖賢之學同乎?否也?」尚謙曰:「有安勉。
」曰:「有聖人之學矣,有賢人之學矣。
聖人,先天之學也;賢人,後天之學也。
聖人先於立誠,故拟之於乾,賢人先於修存,故拟之於坤。
乾知大始,其德乎!坤作成物,其業乎!德業合,斯可配天地。
」 古之學也必傳受其大,是以知學問思辨笃行之,□□□而不離乎此也,曷謂大?曰:「天理」。
□者其心學乎!通乎内外,達諸天德,一以貫之。
□問曰:「孔門一貫之教,其惟曾子乎?」曰:「施諸群弟子□非一也,如其心事之判,則為病痿人矣。
何以為至?」 門人有問:「聖可學欤?」曰:「可。
」曰:「如之何?」曰:「在變化。
士而賢,賢而聖,聖而天,變化也。
今夫飛潛之類,變化則有之矣。
如其學不變不化,可以人而不如飛潛乎?」曰:「孰變化之?」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克之者其心乎!心之中正,其變化之矩也。
」 或問曰:「昔人有言,王化行而後田可井也,然欤?」曰:「孟氏子之告齊、梁、滕君也,豈三國之王化已行乎?必先田裡而後學校,仰事俯育而後驅之善,是故欲行王化者必自井田始,然非其人不行。
」 語鐘景星、陳谟、郭肇乾、黎玺曰:「汝知學之要乎?」曰:「請問焉。
」曰:「其灑而落之乎!」曰:「孰謂灑落?」曰:「其廓清乎!美或窒焉,惡或窒焉,不廓清之,不足以入道。
」 泉翁大全新論明論序 道之弗明也,多言蔀之也。
學者弗至於聖人也,弗為畫之也。
夫道者,率性者也。
性具於吾心,仁義禮智其大者,夫人而有之,夫人而知之,奚俟於言?是故道,内也、本也;言,外也、末也。
如以言,是使人遺内而取諸外,舍本而求諸末。
體認一差,本原遂失,而去道益遠矣。
夫珠,物之有光耀者也。
以錦襲之,襲愈多而珠愈晦。
以言明道,則言愈多,而道愈蔀,是以君子弗貴也。
夫學者之學也,非不知吾心之有理也,幼而是人也,壯而是人也,老而是人也,而不少變。
是故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而大賢者世亦罕焉,非不知之罪也,好言而不能行者之罪也。
夫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聖人也。
未至於聖者,必思必勉矣。
思也者,緻知也;勉也者,力行也。
緻知則通,通則睿;力行則熟,熟則安,二者聖功也。
斯義也,舜開之矣:「唯精」者知也,「惟一」者行也。
孔子之祖述也,有曰:「學、問、思、辨、笃行」也。
子思之承家也,有曰「明則誠」也。
孟子之私淑也,有曰「明善誠身」也。
皆斯義也。
夫所謂知行者,非盡知天下之理而始行也,知斯行矣,無容二也。
程子嘗曰:「學者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
」此知行合一之道也,大哉言乎!斯其至矣。
今之學者為說益繁,而叛聖益遠。
故定心者戒思,務學者罔行。
戒思則梏於寂,其弊也塞;罔行則鹜於博,其弊也蕩。
自大舜以下無是道矣,無惑乎道之弗明,而人之弗聖也。
予讀甘泉湛子知新明論二書,而知古學之可興也。
其論以天理為學之本,以知行并進為功,以動靜合一為至。
純而确,簡而易,不襲於前,不詭於聖,循循可以入道,斯德言也。
湛子反身踐行,循理而安,非尚言者,其為此蓋将有不得已焉耳!蓋将有不得已焉耳! 嘉靖乙酉二月庚戌杏東郭維藩書於南雍南署 泉翁大全新論序 聖賢立言,非樂於費辭,不得已也。
夫聖賢豈不欲與天下相忘於無言哉?顧生民貿貿,氣勝習奪,日趨於愚,而天獨厚我以先覺,将恝視之,使自有餘而已乎?抑亦切同胞之愛,為之一引手也。
是故可以知甘泉夫子之心矣。
夫子新論一編,章分凡一十有二,大要欲人體認天理,煎銷習心,去意必固我之私,還光明正大之體。
如鑒之脫垢,衣之就澣,煥然聿新,而進於聖賢也何有?雖然,良工斲輪,惟授之度;至於巧,雖父不得而私其子者。
夫子之論,新之之規矩也。
由規矩而有得焉,亦在吾人善求之而己矣。
如以辭焉,吾恐買椟還珠,終身無得夫子公善之心,不亦孤乎!不佞,罔發其蘊,竊以教澤不可私,謀諸同志,期梓以廣其傳。
因原其不得已之意,以相告雲。
嘉靖乙酉四月辛醜門人德清蔡謹序
曰:「主一。
」問主一。
曰:「無适。
」問無适。
曰:「無物。
是故君子應萬事而不與,故能一。
」 鄭啟範曰:「吾向也不敢望於聖賢,求别於鄉人而已。
[聞子]之言,[竊]有志焉。
甘泉子曰:「聖非分外也,如」其分[外,疇其強]之,是故惟聖賢然後能盡性,盡性然後成人,哀[莫大於]不成人,弗思爾矣。
」 乘除第十凡十七章 甘泉子與諸生刈於垂虹之田,有播焉,有插焉。
播者獲也少,插者其獲也多。
問之傭,傭曰:「早之播也獲少,則其晚也兼多;早之插也獲多,則其晚也必少。
甘泉子顧謂諸生曰:「其天地乘除之理乎!於耕獲之中有學焉。
弟子識之,何思何慮。
」 誠不可掩,聲亦不可掩。
誠以藏顯,聲以藏隐,故韶武之聲(「聲」,一作美),韶盡善而武未盡善,聽聲而知之,由顯以之隐也。
[故]吉人兇人之言,方垣而聽焉。
吉必知之,不吉必知之。
如聞琴而知殺心,聽曆代之樂而知其德,不可掩也。
或問道。
甘泉子曰:「吾得之洪範矣,知偏黨反側作好惡之非道,則知中正矣。
中正者,天下之至道也,是故無意必固我,而發皆中節,君子可以知道矣」 陳子宗享曰:「人者天地之心,以得其氣欤?」甘泉子曰:「子之言其幾矣!其幾矣!由是而充之,其知道矣!是故人者也、天地也,呼吸通焉。
彼以皮膚之間,何足以知人?何足以知天地?」 □生曰:「絕四,其聖人教人之至也乎!其正心盡[言]□□。
夫四[者亡]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能盡斯言也,其□緻之先乎!」 語叔輝、公贊、體剛,以「艮不獲身不見人」之義,由不見人也,然後能有所見。
「[格]物則内外合一,知行并進。
」未達。
曰:「理無内外。
」 孟氏之養氣,其養性乎!性與氣一也,示人以易見也。
[改]其說曰:「氣之中者性也。
故其為氣也,配道與義。
」 能近取譬,近取諸身。
欲立欲達,可欲之善,立人達人,擴而充之。
故自近始也,譬其喻也,喻其明也,近取諸身,但明乎善。
知皆立人達人,不假外求。
黎玺問:「舉斯心加彼也,何心?」曰:「其本心乎!老老幼幼,及人之老幼;刑寡妻,至兄弟,以禦家邦;皆自此心焉擴之。
故知此者,其知絜矩矣乎!」 問薛尚謙:「聖賢之學同乎?否也?」尚謙曰:「有安勉。
」曰:「有聖人之學矣,有賢人之學矣。
聖人,先天之學也;賢人,後天之學也。
聖人先於立誠,故拟之於乾,賢人先於修存,故拟之於坤。
乾知大始,其德乎!坤作成物,其業乎!德業合,斯可配天地。
」 古之學也必傳受其大,是以知學問思辨笃行之,□□□而不離乎此也,曷謂大?曰:「天理」。
□者其心學乎!通乎内外,達諸天德,一以貫之。
□問曰:「孔門一貫之教,其惟曾子乎?」曰:「施諸群弟子□非一也,如其心事之判,則為病痿人矣。
何以為至?」 門人有問:「聖可學欤?」曰:「可。
」曰:「如之何?」曰:「在變化。
士而賢,賢而聖,聖而天,變化也。
今夫飛潛之類,變化則有之矣。
如其學不變不化,可以人而不如飛潛乎?」曰:「孰變化之?」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克之者其心乎!心之中正,其變化之矩也。
」 或問曰:「昔人有言,王化行而後田可井也,然欤?」曰:「孟氏子之告齊、梁、滕君也,豈三國之王化已行乎?必先田裡而後學校,仰事俯育而後驅之善,是故欲行王化者必自井田始,然非其人不行。
」 語鐘景星、陳谟、郭肇乾、黎玺曰:「汝知學之要乎?」曰:「請問焉。
」曰:「其灑而落之乎!」曰:「孰謂灑落?」曰:「其廓清乎!美或窒焉,惡或窒焉,不廓清之,不足以入道。
」 泉翁大全新論明論序 道之弗明也,多言蔀之也。
學者弗至於聖人也,弗為畫之也。
夫道者,率性者也。
性具於吾心,仁義禮智其大者,夫人而有之,夫人而知之,奚俟於言?是故道,内也、本也;言,外也、末也。
如以言,是使人遺内而取諸外,舍本而求諸末。
體認一差,本原遂失,而去道益遠矣。
夫珠,物之有光耀者也。
以錦襲之,襲愈多而珠愈晦。
以言明道,則言愈多,而道愈蔀,是以君子弗貴也。
夫學者之學也,非不知吾心之有理也,幼而是人也,壯而是人也,老而是人也,而不少變。
是故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而大賢者世亦罕焉,非不知之罪也,好言而不能行者之罪也。
夫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聖人也。
未至於聖者,必思必勉矣。
思也者,緻知也;勉也者,力行也。
緻知則通,通則睿;力行則熟,熟則安,二者聖功也。
斯義也,舜開之矣:「唯精」者知也,「惟一」者行也。
孔子之祖述也,有曰:「學、問、思、辨、笃行」也。
子思之承家也,有曰「明則誠」也。
孟子之私淑也,有曰「明善誠身」也。
皆斯義也。
夫所謂知行者,非盡知天下之理而始行也,知斯行矣,無容二也。
程子嘗曰:「學者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
」此知行合一之道也,大哉言乎!斯其至矣。
今之學者為說益繁,而叛聖益遠。
故定心者戒思,務學者罔行。
戒思則梏於寂,其弊也塞;罔行則鹜於博,其弊也蕩。
自大舜以下無是道矣,無惑乎道之弗明,而人之弗聖也。
予讀甘泉湛子知新明論二書,而知古學之可興也。
其論以天理為學之本,以知行并進為功,以動靜合一為至。
純而确,簡而易,不襲於前,不詭於聖,循循可以入道,斯德言也。
湛子反身踐行,循理而安,非尚言者,其為此蓋将有不得已焉耳!蓋将有不得已焉耳! 嘉靖乙酉二月庚戌杏東郭維藩書於南雍南署 泉翁大全新論序 聖賢立言,非樂於費辭,不得已也。
夫聖賢豈不欲與天下相忘於無言哉?顧生民貿貿,氣勝習奪,日趨於愚,而天獨厚我以先覺,将恝視之,使自有餘而已乎?抑亦切同胞之愛,為之一引手也。
是故可以知甘泉夫子之心矣。
夫子新論一編,章分凡一十有二,大要欲人體認天理,煎銷習心,去意必固我之私,還光明正大之體。
如鑒之脫垢,衣之就澣,煥然聿新,而進於聖賢也何有?雖然,良工斲輪,惟授之度;至於巧,雖父不得而私其子者。
夫子之論,新之之規矩也。
由規矩而有得焉,亦在吾人善求之而己矣。
如以辭焉,吾恐買椟還珠,終身無得夫子公善之心,不亦孤乎!不佞,罔發其蘊,竊以教澤不可私,謀諸同志,期梓以廣其傳。
因原其不得已之意,以相告雲。
嘉靖乙酉四月辛醜門人德清蔡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