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
」甘泉子曰:「樂書之亡也久矣,樂記其傳也。
淳公有志而弗之就,夫不忘之全經,其在六律矣乎,而本於黃鐘,黃鐘本於中和。
」 或問:「廟祀。
」曰:「祭之猶喪也,繼哀以養也。
三年之喪自天子達,而祭之獨不得達乎?故人之喪也,四世而服盡,則亦必四世而祭盡也。
」曰:「禮,官師一廟而祖祢同,何如?」曰:「廟有多寡,以定上下之倫,義也。
無廟而祭未盡者,官師同廟,仁也。
」曰:「不備廟者則如之何?」曰:「於一廟之中,室東西一,祀高曾。
其東西少前而卻,為室二,祀祖祢。
室其中北一,祀始分之祖,其别子小宗也。
故四代遷而始祖不遷,以系族也。
祭則各獻以專其尊也,庶乎得孝子仁人之心矣。
」曰:「祀始分祖豈有僣乎?」曰:「人莫不有始也,忘始者不仁不孝。
」 一理至而三德立,三德立而五道行,如曰:「以此行彼而已矣。
」是行仁義雲爾,烏乎一? 一呼一吸,生生之理。
生理根於中,呼吸感應乎内外。
皆天之氣,下根乎上,上根乎下,下根上根,萬物一體。
消息升降盈虛之間,有不得已焉。
彼隔以皮膚,昧者不察,因以起私爾矣。
」 聰明睿智,乃心之神,通乎四德。
彼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皆感而發,德之用爾。
能知天德,神而明之,非天下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此! 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惟敬而無失者能一之。
授受第五凡十一章 甘泉子曰:「孔門授受,惟顔氏之子其至矣乎!□□□□參也求諸萬,故夫子叩其一,其惟顔氏之子乎。
博文約禮,萬一貫矣。
子貢亞於曾子,曾子亞於顔子。
」 或曰:「學必由中出矣。
」甘泉子曰:「何往非中矣?心體物而不遺,故無外。
無外安有中?故有外之心,不足以盡性。
夫惟堯之心光被四表矣,故心也者,無遠近,無内外。
」 甘泉子語東山子曰:「人之愛其身也,不如愛其物矣。
愛其心也,不如愛其身矣。
」「何謂愛身不如愛物?」曰:「今夫為衣食、宮室、器械,未有不能而自為之者也,必求夫良者。
至於身之病也則不然,護疾忌醫,以沒其身,此之謂愛身不如愛物。
」「何謂愛心不如愛身?」曰:「病或求醫,饑寒則求衣食焉。
至於心之病也則不然,曰:『吾自能正心也,吾既已知之也。
』自暴自棄以終其身,是之謂愛心不如愛身。
舜之好問,禹之拜昌言,其自愛也至矣。
」 甘泉子語諸生曰:「伊尹之言覺也,其至道乎!故學,覺而已矣。
覺則正心生,不覺則邪心生;覺則達諸天,不覺則陷於人。
故聰明聖知達諸天德,聖人之覺也。
覺生於思,思曰睿,睿作聖,其惟覺乎!」 仕鳴問緻知涵養之别。
甘泉子曰:「無二。
」又問。
曰:「知之所至,養亦至焉。
是故知與養并行而不離也。
」 甘泉子謂門弟子曰:「諸生何其不切切爾也。
譬□□□焉,行則有岐,岐則疑,疑則問,不問者不行者也。
」諸生悚然。
門人有問忠之道。
曰:「中心。
」問恕。
曰:「如心。
中心,其天下之大本乎!如心,其天下之達道乎!中心則體物而不遺,如心擴而充之,天地位,萬物育,故忠恕則成位乎其中矣。
大哉!」 甘泉子曰:「可欲之善,其明善乎!天下之大本也。
有諸己之信,其誠身乎!要在謹獨。
誠明并進,達之天下,善推其所為。
」 諸生進揖,甘泉子謂士德曰:「夫良知者,非外铄者乎!既不以外铄而有,亦不以外誘而亡,氣習蔽之則蒙耳。
故學所以發蒙以擴其良知也,不博學則不能發蒙,蒙不發則長而愚。
」 有以宇宙為大而本心為近者。
甘泉子曰:「烏乎二?大包乎近矣,近囿乎大矣,是故允哲乎此而後能合一。
今夫存乎人之身者,四肢與心均一體也,豈以心為近乎?四肢為大乎?故心痛則四肢皆病矣;四肢痛,則心亦病矣。
無尺寸之膚不知,無尺寸之膚不愛也。
無尺寸之膚不愛,則亦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故手足痿痹皆謂之不仁。
」 士德曰:「曷謂學?」曰:「學也者,覺也。
人之良知蔽[於氣習,故]生而蒙,學問思辨所以發其蒙而覺之也,覺則複其良知之本體矣。
如夢有覺之者,非外益之也。
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
』」 愛敬第六凡十二章 「孩提以往,無不知愛也,無不知敬也。
然不知愛敬人之親長者,不能擴其知者也。
」士德問曰:「何謂達?」甘泉子曰:「至於盜也盡然,然愛其親而殺人之親,可謂仁乎?敬其兄而殺人之兄,可謂義乎?故知緻之,而無弗愛且敬焉,夫然後謂之仁義。
夫民物一體也久矣。
」 三子侍坐,問聖學。
甘泉子曰:「夫學,性情焉耳矣。
」敢問其說。
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也。
不遷怒,不貳過,顔子也。
故知性情之學者,可與道中庸矣。
是故下學上達,與天地相似,故同德。
」 霍平易曰:「子之教人也,何學矣?」甘泉子曰:「其敬乎!汝為敬也何如?」曰:「專一。
」甘泉子曰:「專一於事而遷於事也,可謂敬乎?故一則不遷,成性存存。
」 士德曰:「觀於朱子之晚年也,悔前之讀書,而置書以求其心,其切至矣。
」甘泉子曰:「吾惑焉,未能一也。
心與書合一而後可學古訓,可學古訓而後可發聰明。
故一則養志,二則喪志。
一則執事敬,二則役耳目。
」 諸生有言知,士德曰:「即行即知。
」甘泉子曰:「子瞑目能履乎。
故為學者如履路矣。
視而行之,行而視之,知行并進,其進其深,優入聖域。
」 古訓者,其聖人之精乎!其猶之規矩矣。
以規發員,以矩發方,以精發精。
規不規,矩不矩,遠於聰明之巧矣。
故學則聰明日生,不學則聰明日窒。
古訓者,聖人天聰明之蘊也。
彼楊、墨、釋、老者,各任其私知,不講於古訓之疾欤!孟子曰:『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 仕鳴問:「何以格緻?」曰:「其體認天理乎!是故默觀之乎未發,學之乎古訓,辨之乎師友,察之乎感應。
知之所至,行亦至焉,合一無二。
」 士德、公贊、仕鳴從遊於雲端之下,甘泉子問之曰:「子之遊也,於本心何如?苟不遷焉,一遊一息,無非養矣。
學在多言乎哉?學問思辨焉,察其體而養之,守則賢,化則聖。
」 或問求放心之說。
曰:「聖賢之訓,為心焉耳矣。
故學問於古訓,感發其本心,其諸異乎釋之求之與!」 士德仕鳴曰:「古之學者,有知而行,行而知者與?」曰:「知止而定,知而行也。
物格知至,行而知也。
知而行□□□□知之至也。
」未達。
」甘泉子曰:「樂書之亡也久矣,樂記其傳也。
淳公有志而弗之就,夫不忘之全經,其在六律矣乎,而本於黃鐘,黃鐘本於中和。
」 或問:「廟祀。
」曰:「祭之猶喪也,繼哀以養也。
三年之喪自天子達,而祭之獨不得達乎?故人之喪也,四世而服盡,則亦必四世而祭盡也。
」曰:「禮,官師一廟而祖祢同,何如?」曰:「廟有多寡,以定上下之倫,義也。
無廟而祭未盡者,官師同廟,仁也。
」曰:「不備廟者則如之何?」曰:「於一廟之中,室東西一,祀高曾。
其東西少前而卻,為室二,祀祖祢。
室其中北一,祀始分之祖,其别子小宗也。
故四代遷而始祖不遷,以系族也。
祭則各獻以專其尊也,庶乎得孝子仁人之心矣。
」曰:「祀始分祖豈有僣乎?」曰:「人莫不有始也,忘始者不仁不孝。
」 一理至而三德立,三德立而五道行,如曰:「以此行彼而已矣。
」是行仁義雲爾,烏乎一? 一呼一吸,生生之理。
生理根於中,呼吸感應乎内外。
皆天之氣,下根乎上,上根乎下,下根上根,萬物一體。
消息升降盈虛之間,有不得已焉。
彼隔以皮膚,昧者不察,因以起私爾矣。
」 聰明睿智,乃心之神,通乎四德。
彼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皆感而發,德之用爾。
能知天德,神而明之,非天下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此! 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惟敬而無失者能一之。
授受第五凡十一章 甘泉子曰:「孔門授受,惟顔氏之子其至矣乎!□□□□參也求諸萬,故夫子叩其一,其惟顔氏之子乎。
博文約禮,萬一貫矣。
子貢亞於曾子,曾子亞於顔子。
」 或曰:「學必由中出矣。
」甘泉子曰:「何往非中矣?心體物而不遺,故無外。
無外安有中?故有外之心,不足以盡性。
夫惟堯之心光被四表矣,故心也者,無遠近,無内外。
」 甘泉子語東山子曰:「人之愛其身也,不如愛其物矣。
愛其心也,不如愛其身矣。
」「何謂愛身不如愛物?」曰:「今夫為衣食、宮室、器械,未有不能而自為之者也,必求夫良者。
至於身之病也則不然,護疾忌醫,以沒其身,此之謂愛身不如愛物。
」「何謂愛心不如愛身?」曰:「病或求醫,饑寒則求衣食焉。
至於心之病也則不然,曰:『吾自能正心也,吾既已知之也。
』自暴自棄以終其身,是之謂愛心不如愛身。
舜之好問,禹之拜昌言,其自愛也至矣。
」 甘泉子語諸生曰:「伊尹之言覺也,其至道乎!故學,覺而已矣。
覺則正心生,不覺則邪心生;覺則達諸天,不覺則陷於人。
故聰明聖知達諸天德,聖人之覺也。
覺生於思,思曰睿,睿作聖,其惟覺乎!」 仕鳴問緻知涵養之别。
甘泉子曰:「無二。
」又問。
曰:「知之所至,養亦至焉。
是故知與養并行而不離也。
」 甘泉子謂門弟子曰:「諸生何其不切切爾也。
譬□□□焉,行則有岐,岐則疑,疑則問,不問者不行者也。
」諸生悚然。
門人有問忠之道。
曰:「中心。
」問恕。
曰:「如心。
中心,其天下之大本乎!如心,其天下之達道乎!中心則體物而不遺,如心擴而充之,天地位,萬物育,故忠恕則成位乎其中矣。
大哉!」 甘泉子曰:「可欲之善,其明善乎!天下之大本也。
有諸己之信,其誠身乎!要在謹獨。
誠明并進,達之天下,善推其所為。
」 諸生進揖,甘泉子謂士德曰:「夫良知者,非外铄者乎!既不以外铄而有,亦不以外誘而亡,氣習蔽之則蒙耳。
故學所以發蒙以擴其良知也,不博學則不能發蒙,蒙不發則長而愚。
」 有以宇宙為大而本心為近者。
甘泉子曰:「烏乎二?大包乎近矣,近囿乎大矣,是故允哲乎此而後能合一。
今夫存乎人之身者,四肢與心均一體也,豈以心為近乎?四肢為大乎?故心痛則四肢皆病矣;四肢痛,則心亦病矣。
無尺寸之膚不知,無尺寸之膚不愛也。
無尺寸之膚不愛,則亦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故手足痿痹皆謂之不仁。
」 士德曰:「曷謂學?」曰:「學也者,覺也。
人之良知蔽[於氣習,故]生而蒙,學問思辨所以發其蒙而覺之也,覺則複其良知之本體矣。
如夢有覺之者,非外益之也。
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
』」 愛敬第六凡十二章 「孩提以往,無不知愛也,無不知敬也。
然不知愛敬人之親長者,不能擴其知者也。
」士德問曰:「何謂達?」甘泉子曰:「至於盜也盡然,然愛其親而殺人之親,可謂仁乎?敬其兄而殺人之兄,可謂義乎?故知緻之,而無弗愛且敬焉,夫然後謂之仁義。
夫民物一體也久矣。
」 三子侍坐,問聖學。
甘泉子曰:「夫學,性情焉耳矣。
」敢問其說。
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也。
不遷怒,不貳過,顔子也。
故知性情之學者,可與道中庸矣。
是故下學上達,與天地相似,故同德。
」 霍平易曰:「子之教人也,何學矣?」甘泉子曰:「其敬乎!汝為敬也何如?」曰:「專一。
」甘泉子曰:「專一於事而遷於事也,可謂敬乎?故一則不遷,成性存存。
」 士德曰:「觀於朱子之晚年也,悔前之讀書,而置書以求其心,其切至矣。
」甘泉子曰:「吾惑焉,未能一也。
心與書合一而後可學古訓,可學古訓而後可發聰明。
故一則養志,二則喪志。
一則執事敬,二則役耳目。
」 諸生有言知,士德曰:「即行即知。
」甘泉子曰:「子瞑目能履乎。
故為學者如履路矣。
視而行之,行而視之,知行并進,其進其深,優入聖域。
」 古訓者,其聖人之精乎!其猶之規矩矣。
以規發員,以矩發方,以精發精。
規不規,矩不矩,遠於聰明之巧矣。
故學則聰明日生,不學則聰明日窒。
古訓者,聖人天聰明之蘊也。
彼楊、墨、釋、老者,各任其私知,不講於古訓之疾欤!孟子曰:『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 仕鳴問:「何以格緻?」曰:「其體認天理乎!是故默觀之乎未發,學之乎古訓,辨之乎師友,察之乎感應。
知之所至,行亦至焉,合一無二。
」 士德、公贊、仕鳴從遊於雲端之下,甘泉子問之曰:「子之遊也,於本心何如?苟不遷焉,一遊一息,無非養矣。
學在多言乎哉?學問思辨焉,察其體而養之,守則賢,化則聖。
」 或問求放心之說。
曰:「聖賢之訓,為心焉耳矣。
故學問於古訓,感發其本心,其諸異乎釋之求之與!」 士德仕鳴曰:「古之學者,有知而行,行而知者與?」曰:「知止而定,知而行也。
物格知至,行而知也。
知而行□□□□知之至也。
」未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