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均,民不均則富者侈,貧者困,貧者困則衣食不足,衣食不足則禮義不興。
雖有孝子慈孫,不能相保,不能相保則兵生,兵生而食不足,此滅亡之道也。
故分田則衣食足而教可興,兵藏於農而國可守,公入無軍國之費,是以其君安富尊榮,而垂拱無為也。
故一事而有三利者,分田之謂矣。
」或曰:「行王政而毋學[校可乎?」曰:「]田以基之,教以成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相接以]禮而化於道,上下聯屬而不可解,和氣緻而天地位,此之謂盛德。
」或曰:「欲毋封建也,可乎?」曰:「王者大公而無我。
井田,公於民者也;封建,公於臣者也。
未有公於下而下不公於上者也。
天下大公謂之仁域。
夫分而治之則專,專則民受其惠。
此至仁之術也。
」或曰:「欲毋肉刑也,可乎?」曰:「可則堯舜之仁為之矣。
夫愚民,殺之而不見其形,則不知戒,戒而使遠之,仁之術也。
」 楊仕鳴問:「學存諸心矣,必求以養之者何?」甘泉子曰:「夫性根於中,其人之元氣乎!其草木之根乎!人之元氣必谷肉之氣以養之,草木之根必培灌以養之。
故天之生物也,鼓之雷霆,潤之風雨,其養之者與其元氣一也。
況人之義理根於性,不學焉則息,息則不能生。
生生不已,以至於光大也。
故義理無内外。
」 敬德第三凡十二章 甘泉子曰:「集義者,如集聚百貨之歸也。
夫敬,德之聚也。
君子虛以居之,問以聚之,而衆理會焉。
故能生生者,根於中者也。
記曰:『漙博淵泉而時出之。
』今之以事事而集之,謂之襲則可,謂之集則不可。
」 楊生問:「燔牛祀天,天者,物之父母也。
如以其子□□□父母也。
可乎?」甘泉子默然有間,曰:「而知仁而未□□□今夫以谷畜養者,而謂之以兄弟養也,可乎?人,天地之貴者也。
天高地下,尊卑位矣。
萬物散殊,貴賤辨矣。
人之為養也,以祀其祖考,祀於天地,報本之義也。
」 陳公贊曰:「閉關孰與親師友也乎?其自閉也乎?」甘泉子曰:「然。
古之人有病離索矣,尚師友於典籍。
今夫有師友而不知親焉,自閉也孰其甚焉!是故師友者,可以知、可以養,講習、知也;相觀、養也。
周子曰:『道義由師友有之。
』可不重乎?」 馮生問:「言動可謹矣,而視聽為難,以讀書亂之,可乎?」曰:「未也。
」,公贊曰:「淫聲美色以醜惡視之,可乎?」曰:「未也。
」少默曰:「知其非禮而不再視聽,何如?」:「亦未也。
夫心亦在乎主之而已,主立而外物不能入。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有主也夫。
否則雖雅聲正色,亦引之而已矣。
」 甘泉子曰:「作易者其知道乎!道也者,器也;器也者,卦畫也;卦畫也者,道之體也。
卦畫立,而中不中、正不正,於是乎見矣。
故卦畫毀則無以見易,器毀無以見道。
舍器而言道,遠矣。
是故善學易者,莫先乎畫,觀其畫焉,思過半矣。
合而通之,存乎德行。
」 甘泉子歎曰:「道之不明,學之廢也。
先諸小學。
」或曰:「邁矣,為之奈何?」甘泉子曰:「有一言可以兼之者,曰:『執事敬。
』」 或有非晦翁者,甘泉子曰:「如之何其非之,其志也、學也、行也,将班諸孔門可也。
孔門諸子之學之入之異也,如之何其非之?」楊仕鳴曰:「苟班諸孔門,其猶遊、夏之間乎?」曰:「然。
」 陳生、楊生、馮生侍坐。
甘泉子喟然歎曰:「古之學者學諸海,今之學者學諸山。
曰:「何謂學山?」曰:「學山者自高,故土或傾焉。
」「何謂學海?」曰:「學海者自卑,故流必滿焉。
是故山有日損,海有日益,知損益之大,可與語學矣。
」 甘泉子語門弟子曰:「今之自是者,若坐諸室而阖之門焉。
其有見焉者,寡矣。
故善學者不自是,如出諸室,坐諸堂,辟其門然。
其猶未已,将出諸大門之外,求其台而登焉。
物莫蔽之,斯謂之大智。
夫學至物我皆忘,然後能舍我以從人,從人而後謂之聰明。
故好問好察,樂取於人以為善,非大聖其孰能之。
」 或問:「如何斯可為人師矣?」曰:「得中而立焉,斯可矣。
剛不剛、柔不柔、而剛柔者法焉,以去其不中而已矣。
師也者,猶諸醫也,學者其猶諸病也。
醫以就諸中和而已。
醫而偏焉,殺人之術也;師而辟焉,陷人之道也。
可不謹乎?」 或曰:「博聞強記者,則可以師乎?」「博聞強記而[可師焉],盍師諸書肆。
」 甘泉子曰:「夫治心者,如調馬矣。
習心之狂猶夫馬也,故調之而後熟。
思則思,不思則不思,思不思在我一體也。
今夫求心者偏於靜,不求於動,不習之於事,譬諸系馬於肆而求其良,不可得也。
」楊生曰:「敢問思不思一者何謂也?」曰:「譬之鑒焉,物至照之,不至則不照,照不照皆此體也。
學在去其蔽之者而已矣。
」楊生曰:「子盡心之義,其斯之謂欤?」曰:「然,以此而照,性孰不可知?充是心也,精義入神,聰明睿智,以達天德。
」 純學第四凡十四章 「孟氏,其聖學之純乎!」曰:「請問其全。
」曰:「其盡心矣,盡心其知性矣。
知天事天,達諸天之所為,是故性與天道之極乎!」 存省一心,孰分動靜?分則離,一則合,合則無間,無間則無息。
或問:「九思。
」曰:「事九而思一也。
」請聞焉。
曰:「思曰睿,睿者通,通於萬事,事變乎前而思一也。
是故知一貫之教矣,聖學之功,一而已矣。
」 或問:「知覺之與思慮也有異乎?」曰:「不同,知覺者心之體也,思慮者心之用也。
靈而應,明而照,通乎萬變而不汩,夫然後能盡心之神。
明照而無遺,靈應而無方。
」 曰:「小道者何也?」曰:「小人之道也,其諸異乎聖人之道矣。
故自醫蔔之曲,必信必果之硁硁,以至夷惠之清和,皆小焉以成章。
然而囿於器,故緻遠恐泥。
夫惟聖人之道,通乎微入乎神而達諸天。
」 楊生問:「擴充之指。
」曰:「非外有所增而緻力也。
存而養之,養則生,生則大,大則廣,廣則塞。
是故至大配天,至廣配地,充塞配萬化,其擴充之謂乎!夫藝木者,根立而養之,則發而茂,茂而實,有不得已焉耳。
」 易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
」始終一知也。
知終始乎聖學,故天常照而已矣。
學在常知而已矣,故知則不昧,不昧則不失,是故知存存而道義出矣。
陳生問:「盡心者,其忠之謂乎?」曰:「忠之義博矣,貫乎始終者也。
盡心者,其始也。
盡心則中,中心為忠,及其至也,知性知天。
存養以事天,成乎其忠也。
」 楊仕鳴曰:「子之修二禮矣,請述樂焉
雖有孝子慈孫,不能相保,不能相保則兵生,兵生而食不足,此滅亡之道也。
故分田則衣食足而教可興,兵藏於農而國可守,公入無軍國之費,是以其君安富尊榮,而垂拱無為也。
故一事而有三利者,分田之謂矣。
」或曰:「行王政而毋學[校可乎?」曰:「]田以基之,教以成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相接以]禮而化於道,上下聯屬而不可解,和氣緻而天地位,此之謂盛德。
」或曰:「欲毋封建也,可乎?」曰:「王者大公而無我。
井田,公於民者也;封建,公於臣者也。
未有公於下而下不公於上者也。
天下大公謂之仁域。
夫分而治之則專,專則民受其惠。
此至仁之術也。
」或曰:「欲毋肉刑也,可乎?」曰:「可則堯舜之仁為之矣。
夫愚民,殺之而不見其形,則不知戒,戒而使遠之,仁之術也。
」 楊仕鳴問:「學存諸心矣,必求以養之者何?」甘泉子曰:「夫性根於中,其人之元氣乎!其草木之根乎!人之元氣必谷肉之氣以養之,草木之根必培灌以養之。
故天之生物也,鼓之雷霆,潤之風雨,其養之者與其元氣一也。
況人之義理根於性,不學焉則息,息則不能生。
生生不已,以至於光大也。
故義理無内外。
」 敬德第三凡十二章 甘泉子曰:「集義者,如集聚百貨之歸也。
夫敬,德之聚也。
君子虛以居之,問以聚之,而衆理會焉。
故能生生者,根於中者也。
記曰:『漙博淵泉而時出之。
』今之以事事而集之,謂之襲則可,謂之集則不可。
」 楊生問:「燔牛祀天,天者,物之父母也。
如以其子□□□父母也。
可乎?」甘泉子默然有間,曰:「而知仁而未□□□今夫以谷畜養者,而謂之以兄弟養也,可乎?人,天地之貴者也。
天高地下,尊卑位矣。
萬物散殊,貴賤辨矣。
人之為養也,以祀其祖考,祀於天地,報本之義也。
」 陳公贊曰:「閉關孰與親師友也乎?其自閉也乎?」甘泉子曰:「然。
古之人有病離索矣,尚師友於典籍。
今夫有師友而不知親焉,自閉也孰其甚焉!是故師友者,可以知、可以養,講習、知也;相觀、養也。
周子曰:『道義由師友有之。
』可不重乎?」 馮生問:「言動可謹矣,而視聽為難,以讀書亂之,可乎?」曰:「未也。
」,公贊曰:「淫聲美色以醜惡視之,可乎?」曰:「未也。
」少默曰:「知其非禮而不再視聽,何如?」:「亦未也。
夫心亦在乎主之而已,主立而外物不能入。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有主也夫。
否則雖雅聲正色,亦引之而已矣。
」 甘泉子曰:「作易者其知道乎!道也者,器也;器也者,卦畫也;卦畫也者,道之體也。
卦畫立,而中不中、正不正,於是乎見矣。
故卦畫毀則無以見易,器毀無以見道。
舍器而言道,遠矣。
是故善學易者,莫先乎畫,觀其畫焉,思過半矣。
合而通之,存乎德行。
」 甘泉子歎曰:「道之不明,學之廢也。
先諸小學。
」或曰:「邁矣,為之奈何?」甘泉子曰:「有一言可以兼之者,曰:『執事敬。
』」 或有非晦翁者,甘泉子曰:「如之何其非之,其志也、學也、行也,将班諸孔門可也。
孔門諸子之學之入之異也,如之何其非之?」楊仕鳴曰:「苟班諸孔門,其猶遊、夏之間乎?」曰:「然。
」 陳生、楊生、馮生侍坐。
甘泉子喟然歎曰:「古之學者學諸海,今之學者學諸山。
曰:「何謂學山?」曰:「學山者自高,故土或傾焉。
」「何謂學海?」曰:「學海者自卑,故流必滿焉。
是故山有日損,海有日益,知損益之大,可與語學矣。
」 甘泉子語門弟子曰:「今之自是者,若坐諸室而阖之門焉。
其有見焉者,寡矣。
故善學者不自是,如出諸室,坐諸堂,辟其門然。
其猶未已,将出諸大門之外,求其台而登焉。
物莫蔽之,斯謂之大智。
夫學至物我皆忘,然後能舍我以從人,從人而後謂之聰明。
故好問好察,樂取於人以為善,非大聖其孰能之。
」 或問:「如何斯可為人師矣?」曰:「得中而立焉,斯可矣。
剛不剛、柔不柔、而剛柔者法焉,以去其不中而已矣。
師也者,猶諸醫也,學者其猶諸病也。
醫以就諸中和而已。
醫而偏焉,殺人之術也;師而辟焉,陷人之道也。
可不謹乎?」 或曰:「博聞強記者,則可以師乎?」「博聞強記而[可師焉],盍師諸書肆。
」 甘泉子曰:「夫治心者,如調馬矣。
習心之狂猶夫馬也,故調之而後熟。
思則思,不思則不思,思不思在我一體也。
今夫求心者偏於靜,不求於動,不習之於事,譬諸系馬於肆而求其良,不可得也。
」楊生曰:「敢問思不思一者何謂也?」曰:「譬之鑒焉,物至照之,不至則不照,照不照皆此體也。
學在去其蔽之者而已矣。
」楊生曰:「子盡心之義,其斯之謂欤?」曰:「然,以此而照,性孰不可知?充是心也,精義入神,聰明睿智,以達天德。
」 純學第四凡十四章 「孟氏,其聖學之純乎!」曰:「請問其全。
」曰:「其盡心矣,盡心其知性矣。
知天事天,達諸天之所為,是故性與天道之極乎!」 存省一心,孰分動靜?分則離,一則合,合則無間,無間則無息。
或問:「九思。
」曰:「事九而思一也。
」請聞焉。
曰:「思曰睿,睿者通,通於萬事,事變乎前而思一也。
是故知一貫之教矣,聖學之功,一而已矣。
」 或問:「知覺之與思慮也有異乎?」曰:「不同,知覺者心之體也,思慮者心之用也。
靈而應,明而照,通乎萬變而不汩,夫然後能盡心之神。
明照而無遺,靈應而無方。
」 曰:「小道者何也?」曰:「小人之道也,其諸異乎聖人之道矣。
故自醫蔔之曲,必信必果之硁硁,以至夷惠之清和,皆小焉以成章。
然而囿於器,故緻遠恐泥。
夫惟聖人之道,通乎微入乎神而達諸天。
」 楊生問:「擴充之指。
」曰:「非外有所增而緻力也。
存而養之,養則生,生則大,大則廣,廣則塞。
是故至大配天,至廣配地,充塞配萬化,其擴充之謂乎!夫藝木者,根立而養之,則發而茂,茂而實,有不得已焉耳。
」 易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
」始終一知也。
知終始乎聖學,故天常照而已矣。
學在常知而已矣,故知則不昧,不昧則不失,是故知存存而道義出矣。
陳生問:「盡心者,其忠之謂乎?」曰:「忠之義博矣,貫乎始終者也。
盡心者,其始也。
盡心則中,中心為忠,及其至也,知性知天。
存養以事天,成乎其忠也。
」 楊仕鳴曰:「子之修二禮矣,請述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