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一

關燈
文集 樵語 門人沈珠潘子嘉世禮同刊 一本第一凡十四章 鄧生問:「忠信也,禮也,敬也,孰先?」甘泉子曰:「曷或先焉?曷或後焉?其一本乎!忠信、其心也,禮、其事也。

    莫非敬也。

    故敬而後有忠信,有忠信而後有禮容。

    」 陳公贊問:「三年學不至於谷。

    」曰:「其志笃矣。

    顔、闵其人矣。

    開也,其庶矣乎!」 陳公贊問:「禹無間,然其無舉也欤?」曰:「無舉,非以語聖也。

    禹之聖也,其猶諸百煉之金矣乎!渾合無間,是之謂盛德。

    」 仕鳴問:「誠自成。

    」曰:「誠自我立也。

    」問:「道自道。

    」曰。

    「道自誠行也。

    」又問。

    曰:「有其誠則有其人,無其誠則無其人。

    無其人則生理息,生理息則物我喪。

    哀哉!是故,誠也者,成也。

    一人已,合内外而性之者也。

    故時措之宜,惟盡性者能之。

    」 甘泉子曰:「大其心,然後能全體天地之性。

    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心之廣大也,物或蔽之,物或偏之,烏乎盡?盡也者,複其大者也,而性之全體焉見矣。

    今之小其心者,如掩鑒焉,一隙之明,照者幾希矣。

    故盡心、知性、知天。

    明乎此,然後存養有所措,學之能事畢矣。

    」 楊生曰:「心何為而可盡?」甘泉子曰:「其敬乎!至敬無累,明鑒無蔽。

    」 問:「予欲無言。

    」曰:「四時行,百物生,其言之至乎!」「何謂至言?」曰:「其示之道體爾矣。

    其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乎!」 甘泉子語仕鳴曰:「佛老之學,陰道也;故尚鬼,其學也主靜。

    聖賢之學,陽道也;故尚人,其學也主動。

    主動者,其執事敬之謂乎!是故大易之道,貴陽而賤陰。

    君子慎動。

    」 書曰:「小德大德。

    」小大惟一,小德者,其川流乎!大德者,其敦化乎!其德惟一,實一無二。

     登山觀海,學者其知聖道矣乎!大道之用□□□□□一以貫之耳。

    成章後達,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學之至矣。

     陳生問「文質」。

    曰:「質也者,其貞乾乎!其於心也,為忠信。

    文也者,其華采乎!其於道也,為儀文。

    忠信而無文者,有之矣,以其陋也,故野。

    儀文而不忠實者,有之矣,以其誕也,故史。

    夫惟實德積於中,暢於四肢,内外合德,謂之有德,其彬彬之君子乎!是故性與天道,夫子之文章,其緻一也。

    」 甘泉子曰:「吾觀於大易,而知道器之不可以二二也。

    爻之陰陽剛柔,器也;得其中焉,道也。

    器譬則氣也,道譬則性也。

    氣得其中正焉,理也,性也。

    是故性氣一體。

    或者以互言之,二之也夫。

    故孟氏曰:『形色天性也。

    』又曰:『有物有則。

    』則也者,其中正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其陰陽合德也乎!」 甘泉子曰:「先以目者,利攸往;先以知者,利於行。

    」或問焉。

    曰:「不惑。

    惑焉,不中矣;中,不惑也。

    世之冥行而不求之知,惑矣。

    是故中道者鮮矣。

    故曰:『其中,非爾力也。

    』學者如射,射者審的而後發,發無不中矣。

    易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

    』」 甘泉子曰:「智也者,其天道之貞,以終始萬事[乎!是故智]者,顯於始,藏於終。

    顯以生之,藏以成之。

    生之[者效發於]天;成之者效存於地。

    故智者可以知來,可以藏往,智[之]功用大矣哉!」 善學者如懸鑒焉,明其體矣,物至而照焉,不遷以就之。

    如遷就焉,本體亡矣。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遷也夫。

     語道第二凡十四章 或問:「鬼神之德之盛。

    」曰:「不知也。

    」又問。

    曰:「誠。

    知體物不遺,與不見不聞之為一不可掩,然後知誠之所為。

    知誠之所為者,然後知鬼神之情狀。

    知鬼神之情狀,然後可與語道。

    」 知及仁不守,知不行也。

    及守而不莊,不暢於四肢也。

    知仁莊而教不以禮,不發於事業也。

    知及,始也;動禮,終焉。

    君子成己成物之學備矣。

     善思者如井,井不遷而泉至。

    故思不出其位,善思者夫。

     甘泉子語楊生曰:「而知博約之義乎?觀蜜之采采,則知博文矣。

    觀蜜之釀而成,則知約禮矣。

    今之儒者,強記而冥行,其諸異乎顔氏之子之博約矣。

    」或曰:「博約拟諸采釀,盡矣乎?」曰:「否。

    夫彼,外物也。

    若夫博之,博我也,約之,約我也。

    我自有之也,烏乎外?」 蜾臝負螟蛉之子,封而祝之,久則肖之,其氣質之變化也。

    猶乎異形也,而況於人之同類者乎!故古之善師者,相禅受以意,故能變,變則化。

    今之相師者,不虛以受,實以信,而欲變化以至於道也,不亦難乎! 或問:「道。

    」曰:「於物物而求之。

    」他日有問道。

    曰:「合物物而求之。

    」門人惑。

    曰:「於物物而求之,其小者也。

    合物物而求之,其大者也。

    」他日又有問者,則告之曰:「於物物之中,合物物之中而求之。

    夫中也者,道也。

    知小而不知大者,不足以語全;知大而不知小者,不足以語分;知小大而不知中,可與語器,不可以語道。

    夫知小大道器之為一體,則幾矣。

    」 或問:「學何學矣?」曰:「學乎天地與我一者也。

    」「何謂一?」曰:「宇宙内其有二乎?二焉,息矣。

    知宇宙間一我與天地也,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

    是故家國天下之事,無一而非性也。

    」 或曰:「請學何學?」曰:「其大學乎!」曰:「有要乎?」曰:「有,止至善為要。

    」曰:「何先?」曰:「先知止而後定靜安慮,是故以言乎止至善之功,至矣;以言乎天下國家之大,斯其要矣。

    故曰:『在格物。

    』物格而家國天下無餘蘊矣,至矣,盡矣。

    其旨也微乎!」 甘泉子曰:「君子之志法乎天,行法乎地,其變化法乎四時,故能與天地并。

    志法乎天,故遠而無外。

    天包乎地,行法乎地,故近而無遺。

    變化法乎四時,時而出之,故出而無窮。

    」 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

    夫能敬而後定,故定而不寂;能定而後思,故思而無邪。

    敬定思一也。

    仁不欲方,智不欲圓,勇不欲動。

    兼而有之,可與入道。

     或問:「政。

    」曰:「在正身。

    天下國家與身一也,有一不知,不可謂之知性;有一不盡,不可謂之盡性。

    」 性也者,其天地之生生者乎!其於人心也,為生理。

    道也者,其生生之中正者乎!其於生理也,為中和。

    夫中正者,天之道也;中和者,人之道也。

    反是則辟焉戾焉,不足以為道,君子不道焉。

     楊仕鳴問於甘泉子曰:「鸾也欲歸與朋友共求田,而為之井,使耕於是,學於是,相親讓於是,以為世軌,可乎?」甘泉子曰:「善哉志!」或曰:「欲行王政而毋井田,可乎?曰:「田不分則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