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六

關燈


    謝氏後裔,能保護先代遺文,流布于無窮也。

    遂不辭而為之序。

    敕授文林郎知弋陽縣事後學會稽梁承雲拜手謹撰。

     跋 海鹽張元濟卷首景泰廬陵劉儶序,謂疊山先生雜着詩文六十四卷,屢經兵燹,存者無幾。

    黃溥慨其散逸,多方采輯,得詩文如幹編,厘為十六卷。

    最初刊于景泰甲戌,此則嘉靖丁酉重刊也。

    《天祿琳琅》着錄僅二卷,為嘉靖中揭陽林光祖知廣信府時,以黃溥所校刊行,詩文篇數,視此本互有增減。

    丁氏《善本藏書志》有萬曆刊本,為十六卷,禦史吳某據林光祖本,重刻于上饒,惟編次與林本有别。

    四庫所收為五卷本,清康熙弋陽知縣譚瑄重訂刊行。

    《提要》謂視舊本詳備,是前後三刻,源皆出于黃溥所收,詩文均不盡同。

    而此,實為其祖本景泰舊刻,舊藏愛日精廬,且有黃溥後序,此本已佚,今恐不可複得矣。

     上疊山先生書 胡一桂二月六日,新安學生前鄉貢進士胡一桂,謹熏沐裁書,百拜獻于提刑殿講疊山先生閣下:某嘗讀周元公《易通》,有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

    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

    」夫所謂道德者,何也?其綱有三,其倫有五。

    原于天,設于地,品節于聖人,通行于千萬世。

    由乎此則安,不由乎此則危;由乎此則為人,不由乎此則為禽獸。

    斷斷乎其不可易之論也。

    然嘗怪夫自開辟以來,宇宙不知其幾變,而所謂道德,疑若為之而俱變者,冥冥之表,蓋有天焉。

    每于其交際之間,必生一二傑魁瑰偉之士,以身任道德之寄,把握扶植于不壞不滅之地。

    夫天既以道德重寄付托于其身,謂宜愛之護之,俾得優遊适志,以順乎其天。

    顧乃不然,或使之憂患困苦,直至殺身而後僅可以成仁。

    或拂亂其所為,使之饑寒流落,瀕于萬死而不得死,栖栖焉寄隻影于遐陬僻壤間。

    而時俗富貴者,洋洋得志,切齒唾罵,以為至愚,至癡,不通時變,自陷于困窮,所謂可憐不足恤者。

    若是而望其把握扶植此道德于不壞不滅之地,真不啻如一發引千鈞之難,何哉? 蓋天地間萬形皆有弊,惟理獨不朽。

    宇宙間事,固有囿于氣數之不得不然者,而所謂道德之理,則實未嘗一息可變。

    苟非其人,亦不能以自行是,以必于人是托。

    然人品有不一,有盜名欺世者;有慕名矯拂者;有不能忍于饑寒,而流涎于富貴者;有牢關固拒于其始,而卒喪其節者;有自度其才不足以應世,而姑守窮約者;有初之無力以自奮,忽乘機而遽起者。

    若是者,是皆不足以任道德之寄。

    往往天亦嘗厭棄于此徒。

    是以付托一二人于斯世,必使之憂患困苦,殺身以成仁。

    必拂亂其所為,饑寒流落,瀕于萬死,而不得死。

    如精金百煉,曾不變其所守,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者,亦以其身不足愛,而道德之為可愛,且将以愧天下之曾儋人爵食人祿者。

    若此者,是真可以任道德之寄。

    昌黎韓子所謂千萬世一人;周子所謂道德有于身者,是也。

    遊吾目兮八荒,思得大人君子道德有于身者,為之皈依,舍先生之外,其誰哉! 洪惟先生抱三光五嶽之正氣,負三綱五常之重任,涉世于強仕之年,秉操于立朝之日。

    一時權奸如虎豹,九關磨牙搖毒,而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曾不為之撓屈居。

    嘗抱膝林泉,朗誦先生大雅之章,想見人豪,而雲泥懸絕,無階趨拜。

    茲者,恭聞蟄神龍于九淵,翔鳳凰于千仞。

    儉德自持,而爵祿不足以移;高尚自立,而王侯不足以屈。

    集蓉裳,修初服,而章甫、縫掖變更之未嘗;卧蓮舟,讀玉書,而天祿,石渠宗主之有屬。

    斯文倚之為命脈,衣冠賴之以綱維。

    義夫節婦,得所标表以益堅;亂臣賊子,有所觀望以羞愧。

    道德之興廢,關系于先生之一身,而把握扶植之責,甚重而匪輕也。

    故昔也,危言危行,人不得以議其讦直;今也,危行言孫,人亦莫得以議其脂韋。

    梅福之于炎劉,淵明之于司馬,時不同,而處亦異也。

    嗚呼!天地猶有憾,粹乎先生之行終不能疵;日月猶有蝕,昭乎先生之心終不能蔽;雷霆猶有伏,烈哉先生之氣終不能遏。

    此真所謂道德有于身,而千萬世一人之人也。

    稍有志于道德之士,可不承下風而望餘光哉! 某安定微宗,古歙士族,蓋自六世,兩伯祖铨、铉接武元豐之第,而高伯祖昂、政和之間,由辟雍第太常,與吏部朱韋齋先生有同邑同年之好。

    高祖溢,紹興初分路省元,複收世科,詩書之傳,道德之脈,三百年于此矣。

    某五、六歲而讀父書,十二、三而能文,十八而登名于天府。

    年少氣銳,不但視功名而唾取,粗亦為有志于當世者夫!何渑池之翼未展,而洄溪之翅已垂;孟明之舟未焚,而郏鄏之鼎已易。

    事蓋有大謬不然者,我之為我,亦無複有志于斯世矣。

    且比年以來,天疾其軀,仲車其聽,庸人孺子,莫或肯半指屈。

    中夜以思,默然領會。

    意者,造物仁愛之深,故欲使為無聞之人,專心緻志于學。

    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道德之源,無絕其源,無迷其途而已乎。

    環視其家,圖書滿屋,而紫陽夫子之易,又平日所酷尚。

    伏讀家君《易啟蒙通釋》,吾易門庭,既已獲入,獨謂本義提綱振領,而節目未詳,于是又取語錄而附之,纂集諸說,間贅己意。

    至若卦象之異同,文言之疑義,自漢儒以來,千有餘年,未有能灼知其說者。

    某一旦豁然貫通,若有陰相而默啟之。

    于是作為卦象圖說,又作為疑文言并而體之,未有圖也而圖之,十翼之,未有論也而論之。

    啟蒙本義,有大功于天下後世,而人莫知也,又表而出之。

    凡此者,豈務絺章繪句,以為能紀事纂言以為多哉!亦以明經,乃儒者之事,況大之為天地,幽之為鬼神,明之為君臣治亂,别之為賢邪進退。

    于以立三才之道,于以順性命之理,于以盡事物之情。

    通天下之故,莫不畢備于易,于此乎有得焉。

    亦庶乎身心收斂,不至外馳。

    而所謂至尊之道,至貴之德,亦由是以不失焉爾。

    書成,而鄉之老師宿儒,莫不為之許可。

    某亦自度歲月之不虛度矣。

     然左太沖《三都賦》固未嘗不為奇偉之書,使不遇皇甫谧稱獎而為之序,亦何以信于時,而聞于後哉!今海内以先生為道德之宗,主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某是以不遠千裡,往拜函丈,塵滓視聽,求片言以為之黼黻,付之書市繡梓。

    倘徼先生之高名令譽,傳之無窮,施之罔極,某何幸吾易何幸!惟先生進而教之。

    實惟門士之至願。

    幹冒師嚴,下情不勝戰栗俟命之至。

    【《雙湖集》】 贽謝疊山先生啟 王炎午餘以宋鹹淳甲戌,混試豫章,補參太學。

    赴九江轉運司取公文,于運使錢靜觀坐(張元濟校無「靜」字,「坐」作「生」,識疊山弟運幹君。

    辱相攜劇談,并以家書介紹,詣其兄之廬。

    訪新亭,問神州,南國再夷吾之望;過黃河,見泰華,前修一歐陽之歸。

    天相斯文,運開嘉會。

    恭惟某官與古人友,為天下儒。

    雖小試于經綸,終見疑于瓠落。

    龍川之文,稼軒之句,學則過之;祖逖之楫,元龍之樓,意可悲也。

    豈名高固鬼物之所忌,亦見定或氣數之不容。

    匠豈巧而旁觀,醫能治而不使。

    惟南北之判而二,自秦漢以來而三,外攻者每睨中原而長驅,内據(一作「擾」)者竟成長江之飛渡。

    周謝蕃屏,僅可走于曹秦(「秦」刻本作「符」);孫陳淫荒,能不移于隋晉。

     洪惟幸逢昭代,度越前朝,英君訪落之成王,賢相救時之諸葛。

    奈何國勢,稍異古先。

    自龍渡建邦,承平何啻百載,暨鹿矶解甲,休息亦且十年。

    豈撫此東南半壁之全,而不解襄樊六年之困。

    倍道赍糧,攻堅持久,彼慮觸藩則必除;因臂使指,愛齒護唇,此乃堕甑而不顧。

    将帥陳往事,則人人瓦解;藩維無鬥志,而處處風寒。

    當局者如人醉覆舟之中,己身溺而魂不悟;憂國者如馬走畫圖之上,勢欲往而形則拘。

    事既亟于燃眉,誰獨為之流涕。

    某江左末系,廬陵晚生,慚用世之非才,欲榮親而無計。

    短衣匹馬射猛虎,徘徊(一作「驅馳」)李廣之風;刻篆雕蟲非壯夫,荏苒揚雄之笑。

    逐洪圍而一試,備唐館之諸生。

    觀北方之強(「與」字衍),但知學走;知南風(「之」字衍)不竟,猶欲怒飛。

    從此忘家,因而觀國,頃曆九江之重鎮,有類兒嬉;繼乘兩浙之要沖。

    不聞邊患。

    幸弋陽為朝宗之徑,而東山有憂世其人。

    比于大帥靜觀之庭,得分上幕季方之席。

    辱憐小草之志,俾參大乘之禅,遇天良難,及門敢後。

    非苟求于利達,亦欲吐其平生。

    惟标榜過高,李範自知不免;而聲氣小斂,韓蘇所以來歸,非獨身謀,雅為時屈。

    念學校可許補阙,而揖遜非以救焚。

    亦欲昧死而上陳,豈敢诿言以千進。

    疏遠及河北,切欲附李翺之憂;興亡蔔江東,行矣挽深源之起。

    忠愚不詐,狂斐非誇。

     讀疊山先生北行詩跋 李養吾此詩與《西山》、《易水》之歌當并行,予無暇詳焉爾矣。

    顧公阖門死節,皆甚偉,公絕口不一言。

    予不表而出之,何以示天下與後世。

    公季弟君澤,遊太學,早有聲詩文,推本邑彗星應诏書尤絕出。

    九江潰後,惠予書曰:「署為立禮生宋仁。

    」悲哉!其為志也。

    公内儒家女,諸父嘗科甲登朝,若夫慷慨就義,則甲科視之劣矣。

    澤因伯氏過康廬,與謝章謀和議,落入疑忌中,械系良久。

    明朝事将決,一旦暴卒。

    二子從母遊金陵,聞洶洶有異,殷勤撫二子不忍釋。

    子既熟寐,解衣帶自經。

    其長弟君烈,伯侄同禍彌慘。

    烈婦及子婦懼傷太夫人心,不敢以兇服見。

    太夫人見二婦不膏沐,不言不笑,曰:「将無大故乎?」又曰:「名義至此,将何逃?」 信興羅織之獄,所親如薛如詹,捐重赀得無恙。

    閩人居亭曰虞氏,為信所蹤,竟殒深囹,虞嘗注易,沒齒無怨言,獨行傳中人也。

    凡稱公能死者,非知公,公不捐一死,豈惟無以謝軍興将卒,九原見家人複何顔。

    獨怪江左多将相,富連郡國,澤及嬰孺,雖肝腦塗地,亦不足報所天。

    居無何,觀光上國,廪人繼粟,大官扛酒,飲食醉飽如平時,公何阖門自苦若此。

    公二子亂離間力學自立,能詞章。

    仲既裹父骨以歸,藁葬升東濠,徒跣奉迎,俾複其土,皆人所難者。

    因憶太史公素疎宕,至所謂得其當而報漢,談何易哉!公不免輕以三百口許人,國危如綴旒,命讨俱盡,誰得執司馬法而罪之!或謂真宰者,責公言之不酬,而酬之以其言,是則猶未易解者。

    予不敢沒其實,并附見,以俟知者評焉。

    【《北行詩抄》】 祭疊山先生文 李仲栗嗚呼疊山!峭崒巑岏,直不可撓,邪不可幹。

    洋洋晁董,文亞孟韓。

    發策危切,指斥權奸。

    運去物改,忠憤裂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