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無兩事審矣。
又按:公為趙葵上賈相啟,與《宋史》事事吻合。
如雲:「乃以三州責之一士」,即饒、信、撫也。
雲「戍兵絕饷,大姓假錢」,即鄧、傅二社也。
雲「方吟洗甲之詩,乃有償金之責」,即兵退核費也。
《宋史》所訛,止是「吳潛」二字。
方山不能訂正,特為詳辨。
】至元初,長星竟天逾月,我師壓江上,宋社日替,江東漕司猶試士征校藝,先生憤賈竊政柄,害忠良。
誤國毒民,發策十問,摘其奸,極言天心怒,地氣變,民心離,人才壞,國有亡證,辭甚剀切,大拂賈意。
台評竟上其謗讪,镌兩秩,興國軍安置。
【按《宋史》坐居鄉不法,起兵時冒破科降錢,妄讪謗,因谪居。
】因谪所山自号疊山,守令皆及門,執弟子禮。
丁卯,以史館召,先生曰:「似道餌我也。
」不赴。
閉戶講道,聞之者翕如,若周嶽、熊朝、餘安裕、楊應桂、餘炎、謝禹谟,若輩皆知名士,介然自持,足迹不及權門。
裡中人行事或不循于理者,輙曰:「謝架閣聞乎?」有持兩争,必來質平。
遣以理,無秋毫假與人意,人亦高其風,必自審乃進。
非義者未嘗敢至其前也。
乙亥,連以史館校勘秘書省著作郎召,牢辭,授江東提刑,總其兵以守饒、信、撫,與王師戰,辄敗不能軍,遂易服走閩中,隐于蔔。
【《行實》雲:由建陽唐石山轉入蒼山等處,朝遷暮徙崎岖山谷間,竟得脫。
至元甲申,黃華平。
大赦,枋得乃出。
得還,自寓于茶坂,設蔔肆于建陽驿橋,榜曰:「依齋易卦。
」小兒賤卒,亦知其為謝侍郎也。
按德佑二年,益王即位,改元景炎,以公為江東制置使,進兵饒州,公已不能軍。
為侍郎,不知在何時,史鑒俱未載。
】 信守将悉捕公妻子弟侄送建康獄。
夫人李氏有容德,有廉帥者欲妻之,一夕,自經死。
弟君烈、君澤、三侄、一女、二婢俱死于獄中。
惟二子熙之、定之移獄廣陵得釋。
又有兄君禹在九江亦不屈,斬于市。
先生性資嚴厲,雅負奇氣,風岸孤峭,不能與世軒轾,而以天時人事,推宋必亡于二十年後。
抗論憸宰,老竭蹶不售,終不取合于時,其為人蓋如此。
及程公之薦報書,乃曰:「弓旌招賢,輪帛迎士,有志經世者,孰不興起,及非其人,非大元夢蔔求賢之初意也。
觀其言,非徒決于剛憤者。
少力學六經,百氏悉淹貫,為文章偉麗,卓然天成,不踐襲陳言宿說。
論古今成敗得失,上下數千年,較然如指掌。
尤善論樂毅、申包胥、張良、諸葛亮事,常若有千古之憤者。
而以植世教、立民彜為任。
富貴貧賤,一不動其中。
其言曰:「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華果銳之氣,不可以威奪。
」其自信悉類此。
先生之北也,貧苦甚,衣結履穿行雪中。
人有嘗德之者,赒以兼金重裘,不受。
平日所著易、書、詩、三傳行于世。
雜着詩文六十四卷,翰林學士盧公摯為之序引,深所推激。
夫人李氏、男三、義勇早卒。
熙之歸自廣陵,亦卒。
定之賢而善文,累薦不起。
孫男二,信孫、仁孫。
先生死之二十有四年,門人虞舜臣率其徒,築室買田,祠公弋陽之東。
江浙行省請于朝為疊山書院。
又五年,予任集賢侍制,鄱陽周應極狀其事,緻定之之語求銘墓。
道嘗謂先生天下事。
源道仰其文章風節,蓋四十年,而不一識,是區區者,尚可辭哉!銘曰:嗚呼先生,生也何時,生也後時。
日薄崦嵫,維南有孽、龜玉毀折,我朝天明,乃完其節,雞鳴風雨,歲寒松柏。
伊其闆蕩,古有盡忠。
道統既阏,人文斯崇。
有美翔鸾,載集載鳴。
曷迪匪庭,曷課匪京。
萬裡冰天,介石自貞。
奚卒不施,閟于佳城。
嗚呼先生! 憫忠寺新建謝文節公祠碑 吳錫麒夫忠士成仁,勵百折不回之節;忠臣殉國,守九死無二之心。
是以誠積久而不渝,氣淩寒而益勁。
子房博浪,冀快意于韓仇;孤竹空山,毫無心于周粟。
蓋留其身,原以待于後日;而成其烈,亦何憾乎生平。
若謝文節公者,繼踵文山,争光君實;氣淩嵩華,道系綱常。
因其緻命之辰,适寓憫忠之寺。
今翰林院侍讀法式善,推皇上褒忠之典,示臣子守節之常。
用合同人,旁新祠宇,以修故事,以妥英靈,禮也。
當其時,蒼鵝出地,白雁飛空。
六更之谶已符,三日之潮不至。
遂令杜鵑飲恨,精衛填寃;樹慘冬青,天愁水碧。
蟲沙盡化,波沉穆滿之軍:骸骨無歸,鬼哭田橫之島。
公乃危城屢入,一旅孤提,募死士以斫營,犯長圍而告急。
無如前驅方及,矢已汰辀;後隊難支,林先喪馬。
團湖再蹶,茶坂重逃,草屩荒寒,麻衣痛哭。
妻拏慘慘,贖無黃犢之人;身世茫茫遇值紅羊之劫。
豈肯草間求活,塵世偷生;然而呼吸僅存,零丁後死。
人亦謂将待百年之母,藉成一代之書。
豈知其義不帝秦,志圖存趙。
鏡屢磨而更皎,銅百煉而逾精。
蔔肆占爻,則辨君臣之位;缁帷講學,則陳忠孝之經。
當世例以頑民,天下号為風漢。
既已征書莫逮,薦牍難招;矣而熏穴驅賢,焚山搜隐。
蒼黃一去,丹赤全披。
觀其拜瀛國而哀号,讀曹碑而涕泗。
回腸欲斷,溢米皆羞。
蓋至燕京憫忠寺,凡不食五日而卒。
南八豈慚男子,将以有為龔生,竟夭天年,乃稱無愧。
所謂雖死不死,求仁得仁者,公之謂也。
世每深刻以繩賢者,成敗而論英雄。
竊以安仁喪師,信州失守,機宜未悉,韬略原疏,以緻孤掌難鳴,空拳莫戰。
不知公旌旗在眠,肝膽照人。
号召戎圍,臯牢義隊。
穩若長城之可恃,業已半壁之難撐。
倘使護以風雲,共為犄角,列将專屯乎巨鎮,扁舟遊徼于長淮。
決一戰而勝齊,用三師而肄楚,不特可安全乎饒信,亦何難保障乎襄樊。
乃洗兵之詠方聞,而償金之責已起。
豺牙宓厲,貝錦潛昌,頓解兵心,旋危國步。
徒令茕茕義士,噭噭孤臣,抱微子彼黍之哀,動包胥無衣之哭。
事之莫濟,身随以亡。
此公之心,可信于生前;而公之名,益光于身後也。
今者、尾箕芒動,上燭天垣,香火緣長,近鄰梵剎。
是前代瘗忠之所,即先生遂志之區。
诹吉日以涓成,望神旗其來下。
唱大招之曲,感甚靈均;歌小海之章,迎同伍相。
将刊樂石,遠命鲰生。
問仁叔之錢,一文可值,磨橋亭之硯,片石同論。
愧記事之多疏,幸發凡之有助。
一篇三千餘字,請讀建陽卻聘之書;五甲六百餘人,足耀寶佑題名之錄。
原刻謝疊山先生文集序 劉儶文章非辭藻,要皆本于德也。
德而文,則可以扶世道,立綱常,人之德亦資以成與。
苟徒文,則辭焉耳,不猶空山清水綠,于世何用哉!此為宋故疊山先生文節謝公之為文,無一不本于德,鑿鑿乎如谷粟布帛,世不可無也。
始公仕宋,适丁季世,即倡大義以诋權奸,提孤軍以保封疆。
及事不濟,妻子弟侄,并死于獄,亦無顧恤。
宋既替命,而猶拳拳以社稷為念,欲存趙氏之孤,守夷齊之節,故其遲回,蓋有待焉。
奈何失身之臣,不諒公之心,欲假以自揜,百計誘公仕元,力拒不起。
至有執公就道,遂不食彌旬,直抵燕京而絕。
嗚呼!公之死,可謂從容就義矣! 世但知公之忠,而不知公有其孝也。
昔公之尊考,嘗倅浔以事忤董使者,被劾以死。
暨公登第,而董執政,公誓不與相見,竟不台參以歸。
日以奉親為事,務得歡心,雖值喪亂,辄棄妻子,躬負以逃。
此公忠孝之德,出于天性,故其形于著述者,有易、詩、書、三傳諸書行于世,人皆誦之,無容議矣。
惟雜着詩文六十四卷藏于家,屢經兵燹,存者無幾。
公之後裔請于予友監察禦史黃君溥澄濟,與公同邑,代為多方采輯,得若詩若文,正其訛謬,各以類歸,厘為六卷。
間以示予曰:「惜乎!先生之文僅此,豈以少而自私乎!将繡梓以傳,子盍序諸。
」予讀而歎曰:大鈞播物,罔間巨細,夫以一草一木之微,足以識造化之理。
公之為文,一字一語,悉忠孝之所發,即足以見公之德,而能感人于千載之下。
如讀《上程雪樓書》,則孰不興夫孝,而世之忘親奪情者,始見為不仁;讀《上留忠齋書》,則孰不慕乎忠,而世之棄君保身者,始知為不義。
其餘諸作,無一不在是。
所謂扶世道,植綱常,以成人之德者,誠有賴焉。
此固不可無,尤不必多也。
雖然,公以孤臣,獨特立于北風雨雪之間,斷蓬殘葉,幾何而不危。
乃欲屹砥柱于中流,回狂瀾以東注,千挫萬磨,愈剛愈勁。
則公之忠誠,可以貫天地,薄日月。
其文章留于宇宙者,上而為祥麟威鳳,下而為芝草琅玕,有不待是而後傳。
夫以賢裔嗣之所請于禦史君之及此者,蓋其世德之所及,而相承為家法也。
儶以鬥筲,輙敢僭踰者,謬持區區,以附泰山之毫末也爾。
時景泰五年甲戌歲,夏六月後學吉州劉儶克彥熏沐拜書。
重刻謝文節公文集序 梁承雲弋陽,古信州地。
宋謝文節公疊山先生,邑之裡人也。
嘉慶辛酉,予宰弋邑之三年。
是歲孟冬月朔,文節公後裔印塘偕其從叔竹軒合同譜醵資重梓公遺集,既成,而請序于予。
惟公清忠亮節,詳見《宋史&bull列傳》及行實碑記所載,述之備矣。
按遺集初刻于明景泰甲戌,叙之者,吉州劉公也;再刻于萬曆甲辰,叙之者,按察副使方公,上饒縣朱公也;三刻于康熙辛醜,叙之者,學政前弋陽縣呂公,豫章書院掌教,前少司農陳公也。
數君子之文,仰企芳徽,長言詠歎,弁諸卷首,有目者共睹,予豈有加于各君子之持論耶!又何庸枝贅一詞。
雖然闡潛德之幽光,賢後嗣之責也;表章節義,以維持風光,亦守土者所有事也。
公詩文集六卷,自辛醜刊布後,已閱八十年。
刻闆漫漶,魯魚亥豕之訛,在在多有。
讀之者茫然如堕雲霧,展卷未終,疑窦紛起,既無以廣文獻之流傳,并無以慰桑梓之景慕。
于是竹軒與印塘憂之,掇拾散佚之餘,協力搜羅,博采兼收,增為八卷,而重梓以傳。
今而後遺編燦備,匪獨家乘之有光,實惟風雅之不墜矣,關系讵不重哉! 予不佞,恪守先相國文定公之遺訓,下車以後,凜若淵冰,詢謀此邦事宜,諄諄然以正人心,厚風俗相勉勵。
先哲之典型,殆即為宰之金鑒也,可無一言以答謝氏請序之意乎!謝氏又出示《寶佑四年丙辰登科錄》數冊,系吾浙鮑氏知不足齋藏本,其先人琴台氏得之,即假聚珍闆片印刷,以是錄為公拜獻先資也。
考公舉丙辰二甲第一名。
是科一甲第一,為廬陵文信公天祥;二甲第二十七,為鹽城陸公秀夫;與公鼎峙為宋末三忠者也。
自今日逆數宋丙辰,五百四十六年矣。
三忠刊傳,并刊簡首。
先文定公題其後雲:「傳文、謝、陸三公,即六百一人傳矣。
三公存,即宋存矣。
有此冊者,可不寶諸。
」不禁為之肅容盥誦而深歎
又按:公為趙葵上賈相啟,與《宋史》事事吻合。
如雲:「乃以三州責之一士」,即饒、信、撫也。
雲「戍兵絕饷,大姓假錢」,即鄧、傅二社也。
雲「方吟洗甲之詩,乃有償金之責」,即兵退核費也。
《宋史》所訛,止是「吳潛」二字。
方山不能訂正,特為詳辨。
】至元初,長星竟天逾月,我師壓江上,宋社日替,江東漕司猶試士征校藝,先生憤賈竊政柄,害忠良。
誤國毒民,發策十問,摘其奸,極言天心怒,地氣變,民心離,人才壞,國有亡證,辭甚剀切,大拂賈意。
台評竟上其謗讪,镌兩秩,興國軍安置。
【按《宋史》坐居鄉不法,起兵時冒破科降錢,妄讪謗,因谪居。
】因谪所山自号疊山,守令皆及門,執弟子禮。
丁卯,以史館召,先生曰:「似道餌我也。
」不赴。
閉戶講道,聞之者翕如,若周嶽、熊朝、餘安裕、楊應桂、餘炎、謝禹谟,若輩皆知名士,介然自持,足迹不及權門。
裡中人行事或不循于理者,輙曰:「謝架閣聞乎?」有持兩争,必來質平。
遣以理,無秋毫假與人意,人亦高其風,必自審乃進。
非義者未嘗敢至其前也。
乙亥,連以史館校勘秘書省著作郎召,牢辭,授江東提刑,總其兵以守饒、信、撫,與王師戰,辄敗不能軍,遂易服走閩中,隐于蔔。
【《行實》雲:由建陽唐石山轉入蒼山等處,朝遷暮徙崎岖山谷間,竟得脫。
至元甲申,黃華平。
大赦,枋得乃出。
得還,自寓于茶坂,設蔔肆于建陽驿橋,榜曰:「依齋易卦。
」小兒賤卒,亦知其為謝侍郎也。
按德佑二年,益王即位,改元景炎,以公為江東制置使,進兵饒州,公已不能軍。
為侍郎,不知在何時,史鑒俱未載。
】 信守将悉捕公妻子弟侄送建康獄。
夫人李氏有容德,有廉帥者欲妻之,一夕,自經死。
弟君烈、君澤、三侄、一女、二婢俱死于獄中。
惟二子熙之、定之移獄廣陵得釋。
又有兄君禹在九江亦不屈,斬于市。
先生性資嚴厲,雅負奇氣,風岸孤峭,不能與世軒轾,而以天時人事,推宋必亡于二十年後。
抗論憸宰,老竭蹶不售,終不取合于時,其為人蓋如此。
及程公之薦報書,乃曰:「弓旌招賢,輪帛迎士,有志經世者,孰不興起,及非其人,非大元夢蔔求賢之初意也。
觀其言,非徒決于剛憤者。
少力學六經,百氏悉淹貫,為文章偉麗,卓然天成,不踐襲陳言宿說。
論古今成敗得失,上下數千年,較然如指掌。
尤善論樂毅、申包胥、張良、諸葛亮事,常若有千古之憤者。
而以植世教、立民彜為任。
富貴貧賤,一不動其中。
其言曰:「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華果銳之氣,不可以威奪。
」其自信悉類此。
先生之北也,貧苦甚,衣結履穿行雪中。
人有嘗德之者,赒以兼金重裘,不受。
平日所著易、書、詩、三傳行于世。
雜着詩文六十四卷,翰林學士盧公摯為之序引,深所推激。
夫人李氏、男三、義勇早卒。
熙之歸自廣陵,亦卒。
定之賢而善文,累薦不起。
孫男二,信孫、仁孫。
先生死之二十有四年,門人虞舜臣率其徒,築室買田,祠公弋陽之東。
江浙行省請于朝為疊山書院。
又五年,予任集賢侍制,鄱陽周應極狀其事,緻定之之語求銘墓。
道嘗謂先生天下事。
源道仰其文章風節,蓋四十年,而不一識,是區區者,尚可辭哉!銘曰:嗚呼先生,生也何時,生也後時。
日薄崦嵫,維南有孽、龜玉毀折,我朝天明,乃完其節,雞鳴風雨,歲寒松柏。
伊其闆蕩,古有盡忠。
道統既阏,人文斯崇。
有美翔鸾,載集載鳴。
曷迪匪庭,曷課匪京。
萬裡冰天,介石自貞。
奚卒不施,閟于佳城。
嗚呼先生! 憫忠寺新建謝文節公祠碑 吳錫麒夫忠士成仁,勵百折不回之節;忠臣殉國,守九死無二之心。
是以誠積久而不渝,氣淩寒而益勁。
子房博浪,冀快意于韓仇;孤竹空山,毫無心于周粟。
蓋留其身,原以待于後日;而成其烈,亦何憾乎生平。
若謝文節公者,繼踵文山,争光君實;氣淩嵩華,道系綱常。
因其緻命之辰,适寓憫忠之寺。
今翰林院侍讀法式善,推皇上褒忠之典,示臣子守節之常。
用合同人,旁新祠宇,以修故事,以妥英靈,禮也。
當其時,蒼鵝出地,白雁飛空。
六更之谶已符,三日之潮不至。
遂令杜鵑飲恨,精衛填寃;樹慘冬青,天愁水碧。
蟲沙盡化,波沉穆滿之軍:骸骨無歸,鬼哭田橫之島。
公乃危城屢入,一旅孤提,募死士以斫營,犯長圍而告急。
無如前驅方及,矢已汰辀;後隊難支,林先喪馬。
團湖再蹶,茶坂重逃,草屩荒寒,麻衣痛哭。
妻拏慘慘,贖無黃犢之人;身世茫茫遇值紅羊之劫。
豈肯草間求活,塵世偷生;然而呼吸僅存,零丁後死。
人亦謂将待百年之母,藉成一代之書。
豈知其義不帝秦,志圖存趙。
鏡屢磨而更皎,銅百煉而逾精。
蔔肆占爻,則辨君臣之位;缁帷講學,則陳忠孝之經。
當世例以頑民,天下号為風漢。
既已征書莫逮,薦牍難招;矣而熏穴驅賢,焚山搜隐。
蒼黃一去,丹赤全披。
觀其拜瀛國而哀号,讀曹碑而涕泗。
回腸欲斷,溢米皆羞。
蓋至燕京憫忠寺,凡不食五日而卒。
南八豈慚男子,将以有為龔生,竟夭天年,乃稱無愧。
所謂雖死不死,求仁得仁者,公之謂也。
世每深刻以繩賢者,成敗而論英雄。
竊以安仁喪師,信州失守,機宜未悉,韬略原疏,以緻孤掌難鳴,空拳莫戰。
不知公旌旗在眠,肝膽照人。
号召戎圍,臯牢義隊。
穩若長城之可恃,業已半壁之難撐。
倘使護以風雲,共為犄角,列将專屯乎巨鎮,扁舟遊徼于長淮。
決一戰而勝齊,用三師而肄楚,不特可安全乎饒信,亦何難保障乎襄樊。
乃洗兵之詠方聞,而償金之責已起。
豺牙宓厲,貝錦潛昌,頓解兵心,旋危國步。
徒令茕茕義士,噭噭孤臣,抱微子彼黍之哀,動包胥無衣之哭。
事之莫濟,身随以亡。
此公之心,可信于生前;而公之名,益光于身後也。
今者、尾箕芒動,上燭天垣,香火緣長,近鄰梵剎。
是前代瘗忠之所,即先生遂志之區。
诹吉日以涓成,望神旗其來下。
唱大招之曲,感甚靈均;歌小海之章,迎同伍相。
将刊樂石,遠命鲰生。
問仁叔之錢,一文可值,磨橋亭之硯,片石同論。
愧記事之多疏,幸發凡之有助。
一篇三千餘字,請讀建陽卻聘之書;五甲六百餘人,足耀寶佑題名之錄。
原刻謝疊山先生文集序 劉儶文章非辭藻,要皆本于德也。
德而文,則可以扶世道,立綱常,人之德亦資以成與。
苟徒文,則辭焉耳,不猶空山清水綠,于世何用哉!此為宋故疊山先生文節謝公之為文,無一不本于德,鑿鑿乎如谷粟布帛,世不可無也。
始公仕宋,适丁季世,即倡大義以诋權奸,提孤軍以保封疆。
及事不濟,妻子弟侄,并死于獄,亦無顧恤。
宋既替命,而猶拳拳以社稷為念,欲存趙氏之孤,守夷齊之節,故其遲回,蓋有待焉。
奈何失身之臣,不諒公之心,欲假以自揜,百計誘公仕元,力拒不起。
至有執公就道,遂不食彌旬,直抵燕京而絕。
嗚呼!公之死,可謂從容就義矣! 世但知公之忠,而不知公有其孝也。
昔公之尊考,嘗倅浔以事忤董使者,被劾以死。
暨公登第,而董執政,公誓不與相見,竟不台參以歸。
日以奉親為事,務得歡心,雖值喪亂,辄棄妻子,躬負以逃。
此公忠孝之德,出于天性,故其形于著述者,有易、詩、書、三傳諸書行于世,人皆誦之,無容議矣。
惟雜着詩文六十四卷藏于家,屢經兵燹,存者無幾。
公之後裔請于予友監察禦史黃君溥澄濟,與公同邑,代為多方采輯,得若詩若文,正其訛謬,各以類歸,厘為六卷。
間以示予曰:「惜乎!先生之文僅此,豈以少而自私乎!将繡梓以傳,子盍序諸。
」予讀而歎曰:大鈞播物,罔間巨細,夫以一草一木之微,足以識造化之理。
公之為文,一字一語,悉忠孝之所發,即足以見公之德,而能感人于千載之下。
如讀《上程雪樓書》,則孰不興夫孝,而世之忘親奪情者,始見為不仁;讀《上留忠齋書》,則孰不慕乎忠,而世之棄君保身者,始知為不義。
其餘諸作,無一不在是。
所謂扶世道,植綱常,以成人之德者,誠有賴焉。
此固不可無,尤不必多也。
雖然,公以孤臣,獨特立于北風雨雪之間,斷蓬殘葉,幾何而不危。
乃欲屹砥柱于中流,回狂瀾以東注,千挫萬磨,愈剛愈勁。
則公之忠誠,可以貫天地,薄日月。
其文章留于宇宙者,上而為祥麟威鳳,下而為芝草琅玕,有不待是而後傳。
夫以賢裔嗣之所請于禦史君之及此者,蓋其世德之所及,而相承為家法也。
儶以鬥筲,輙敢僭踰者,謬持區區,以附泰山之毫末也爾。
時景泰五年甲戌歲,夏六月後學吉州劉儶克彥熏沐拜書。
重刻謝文節公文集序 梁承雲弋陽,古信州地。
宋謝文節公疊山先生,邑之裡人也。
嘉慶辛酉,予宰弋邑之三年。
是歲孟冬月朔,文節公後裔印塘偕其從叔竹軒合同譜醵資重梓公遺集,既成,而請序于予。
惟公清忠亮節,詳見《宋史&bull列傳》及行實碑記所載,述之備矣。
按遺集初刻于明景泰甲戌,叙之者,吉州劉公也;再刻于萬曆甲辰,叙之者,按察副使方公,上饒縣朱公也;三刻于康熙辛醜,叙之者,學政前弋陽縣呂公,豫章書院掌教,前少司農陳公也。
數君子之文,仰企芳徽,長言詠歎,弁諸卷首,有目者共睹,予豈有加于各君子之持論耶!又何庸枝贅一詞。
雖然闡潛德之幽光,賢後嗣之責也;表章節義,以維持風光,亦守土者所有事也。
公詩文集六卷,自辛醜刊布後,已閱八十年。
刻闆漫漶,魯魚亥豕之訛,在在多有。
讀之者茫然如堕雲霧,展卷未終,疑窦紛起,既無以廣文獻之流傳,并無以慰桑梓之景慕。
于是竹軒與印塘憂之,掇拾散佚之餘,協力搜羅,博采兼收,增為八卷,而重梓以傳。
今而後遺編燦備,匪獨家乘之有光,實惟風雅之不墜矣,關系讵不重哉! 予不佞,恪守先相國文定公之遺訓,下車以後,凜若淵冰,詢謀此邦事宜,諄諄然以正人心,厚風俗相勉勵。
先哲之典型,殆即為宰之金鑒也,可無一言以答謝氏請序之意乎!謝氏又出示《寶佑四年丙辰登科錄》數冊,系吾浙鮑氏知不足齋藏本,其先人琴台氏得之,即假聚珍闆片印刷,以是錄為公拜獻先資也。
考公舉丙辰二甲第一名。
是科一甲第一,為廬陵文信公天祥;二甲第二十七,為鹽城陸公秀夫;與公鼎峙為宋末三忠者也。
自今日逆數宋丙辰,五百四十六年矣。
三忠刊傳,并刊簡首。
先文定公題其後雲:「傳文、謝、陸三公,即六百一人傳矣。
三公存,即宋存矣。
有此冊者,可不寶諸。
」不禁為之肅容盥誦而深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