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三

關燈
啟 劄 啟 代幹丞相免追算功賞錢糧啟 代賀宗臣正啟 代賀丞相正啟其一 代賀丞相正啟其二 代幹執政薦舉啟 代幹上司公庇啟 代幹丞相遷除啟 代幹杜按察追索書闆啟 謝宋亦山惠米啟 謝人惠紙衾啟 謝惠醋啟 賀蔡芳原判鎮為道士啟 梅野起居啟 聘定啟其一 聘定啟其二 聘定啟其三 聘定啟其四 聘定啟其五 回定啟其一 回定啟其二 回定啟其三 回定啟其四 回定啟其五 七月請期啟 七月回啟 八月請期啟 八月回啟 九月請期啟 九月回啟 十月請期啟 十月回啟 十一月請期啟 十一月回啟 十二月請期啟 十二月回啟其一 十二月回啟其二 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三 啟 代幹丞相免追算功賞錢糧啟 按:先是公以趙葵檄給錢粟,募民兵守禦。

    及會計邊費者至信,公曰:「不可以累趙宣撫也。

    」自償萬缗,餘不能辦。

    乃上書似道,以傳未明載,故備錄焉。

    出車還役,方吟洗甲之詩;計簿見疑,乃有償金之責。

    此生此日,惟公惟天。

    切以黃石談兵[(一)黃石談兵:黃石,即黃石公,秦時隐士。

    相傳張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于圯上遇老人,授以太公兵法。

    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後十三年,張良從漢高祖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祠之。

    世稱此圯上老人為黃石公。

    ],無賞豈能得士;孔明治國[(二)孔明治國:孔明(一八一——二三四)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蜀相,今山東沂南人,隐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樊)被稱為卧龍。

    劉備稱帝任丞相。

    後劉禅即位,政事無論大小,均由彼決定。

    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惟賢,并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各族關系,有利于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散财斯可聚人。

    任危事者異平時,圖大功者忘小費。

    陳平用間[(三)陳平用間:陳平(?——公元前一七八)漢陽武人。

    少時家貧,好讀書。

    秦末農民起義,初從項羽,後歸劉邦,楚漢戰争中,曾建議劉邦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範增。

    漢朝建立,積功任護軍中尉,封曲逆侯。

    惠帝時為左丞相,呂後徙為右丞。

    後與太尉周勃合力,盡誅諸呂,迎立文帝,卒安漢朝。

    ],盡捐四萬之黃金;季子合從[(四)季子合從:季子即少子。

    這裡用蘇秦之嫂稱小叔為季子意。

    他奉燕昭王命入齊,行反間計,使齊疲于對外戰争,以便攻齊複仇,後又聯合五國攻秦,卒以反間活動緻死。

    ],豈止一雙之白璧。

    上不問其出入之數,下得神其鼓舞之權。

    故能離敵國骨鲠之臣,終于滅楚;連異姓兄弟之國,足以弱秦。

    洪惟仁厚之朝,善用英雄之士。

    羣臣分鎮【羣臣分鎮嘉靖本作「郡臣分鎮」。

    】,州郡之粟可移;百裡皆兵,府庫之藏不惜【府庫之藏不惜「不惜」,嘉靖本、叢刊本、康熙本均作「不借」。

    】。

    昔我甯考若公先王,當輪台[(五)輪台:地名,土名玉古爾,或作布古爾。

    漢武帝時曾遣戍屯田于此。

    ]悔用兵之餘,以淮閻砺複仇之志。

    捐軀征伐,誓還萬裡之封疆;傳檄招徕,盡緻兩河之豪傑。

    雖收義而有感【雖收義而有感「收義」,叢刊本作「仗義」。

    】,豈吝财而可為。

    想盛時不計分谷之微,故忠臣得為社稷之計。

    孔明不死,雖複漢以何難;召虎[(六)召虎:即召穆公,召公奭的後代。

    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沿江漢出征。

    ]更生【召虎更生嘉靖本、叢刊本作「召虎再生」。

    】,此興周之有望。

    誰謂武皇虛耗之日,頗有秦季督責之風。

    車辚馬蕭,雖恨【雖恨叢刊本作「惟恨」。

    】捐金之晚;弓弭矢箙,即雲上簿之欺。

    始因一二事之可疑,并與千萬人而不信。

    為父摧子【為父摧子「摧」,叢刊本作「榷」;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作「摧」。

    】,甯不痛心;以君使臣,亦必以禮【亦必以禮嘉靖本、叢刊本、康熙本均作「亦必有禮」。

    】。

     伏念某承家忠義,賦性狂愚。

    參中原文獻之傳,頗知大節;得安定體用之學,不事空談。

    辛苦兩科,栖遲幾載。

    流涕讀興元之诏,血誠起雍邱[(七)雍邱:即雍丘,春秋時杞國都城,今河南杞縣治。

    春秋哀公九年,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丘。

    ]之兵。

    清朝将以勸忠,宣幕因而假寵。

    非有祖逖[(八)祖逖(二六六——三二一)晉範陽遒縣(今河北涞水縣北)人。

    字士雅,少孤,輕财好俠,慷慨有節操,官至太子中舍人。

    時晉室大亂,逖率部曲百餘衆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元帝時為豫州刺史,自募軍,收複黃河以南為晉土。

    死時,豫州士女如喪父母。

    ]千人之廪,又無張巡[(九)張巡:(七0九——七五七)唐鄧州南陽人,開元末舉進士,官真源令。

    時楊國忠當政,或勸巡谒楊,以圖顯用。

    巡堅拒。

    安祿山起兵,巡與許遠合兵守睢陽,拜禦史中丞。

    堅守數月,因援絕糧盡,城陷被殺。

    ]百裡之權。

    用官券能幾何,得義士以萬計。

    戍兵請饷【戍兵請饷嘉靖本、叢刊本、胡校俱作「戍兵絕饷」。

    】,間逢子敬之指囷;大姓假錢,多藉軍師之作保。

    方狂虜入清江之境,以孤軍守臨汝之城。

    悍将武夫,固有坐而觀者;監司太守,幾欲委而去之。

    乃以三州,責之一士。

    賴元勳再整乾坤之力,使内地不見師旅之勞。

    豈其【豈其叢刊本作「豈期」。

    】全軀保妻子之臣,皆谮人者;不念援枹[(一0)援枹:枹,同桴,讀扶;鼓槌。

    《史記&bull司馬穰苴列傳》:「援桴鼓之急,則忘其身。

    」]先士卒之伍,将屬子乎。

    謗言來自貪夫,貝錦成于迩列。

    胡铨[(一一)胡铨:(一一0二——一一八0)。

    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字邦衡,号澹庵。

    舉建炎二年進士,除樞密院編修官,以上疏乞斬王倫、秦桧、孫近等而被谪昭州。

    桧死,量移衡州。

    孝宗即位,得歸。

    召對時極言恢複,力排和議,任兵部侍郎,有《澹庵先生集》七十卷。

    ]義旅,似蒙騷動之疑【似蒙騷動之疑底本為「之凝」,叢刊本、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俱作「之疑」,據改。

    】;宗澤[(一二)宗澤:(一0五九——一一二八)。

    宋義烏人。

    字汝霖。

    元佑六年進士。

    靖康元年知磁州,旋任副元帥。

    徽宗、欽宗被俘,入援京師,繼任東京留守。

    多次上書力請高宗還都開封,收複失地,皆不納,因憂憤成疾。

    臨終時連呼過河者三。

    谥忠簡。

    ]精兵,竟以饑羸而散。

    猶幸坤大臣[(一三)坤大臣:坤,卦名。

    其象為地、為臣、為母、為妻。

    ]之容物,有如泰君子[(一四)泰君子:泰、亦卦名。

    《易&bull彖傳》:「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論語&bull子路》:「君子泰而不驕」。

    ]之包荒。

    未投光範之書,已拜明綸之渥。

    真為知己,豈但感恩。

    其奈右司無宰相之公心,有負裕陵[(一五)裕陵:宋人稱神宗為裕陵。

    ]之訓;本朝乃胥吏之天下,果如洞父【洞父叢刊本、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俱作「同父」。

    】之言。

    忽傳拘索之甚嚴,不曰會計之已當。

    千金而募徙木[(一六)徙木:戰國秦商鞅變法,恐民不信,乃先在國都南門立三丈之木,募民能徙置北門者賜五十金。

    後有一人徙之,即賜五十金,以示不欺。

    于是頒布新法,令行于民。

    ],将取信于市人;二卵而棄幹城[(一七)幹城:即幹城之将,謂保衛國家之大将也。

    《孔叢子&bull居衛》:「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幹城之将,此不可聞于鄰國者也。

    」],豈可聞于鄰國。

    況子文[(一八)子文:《左傳》: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之家已毀,顔氏[(一九)顔氏:指顔回。

    春秋魯人,字子淵。

    孔子弟子。

    好學,樂道安貧,一箪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之瓢屢空。

    慈母忍貧,久缺南陔之養;室人徧谪,何止北門之憂。

    可憐平地之無銅,安得上天之雨玉。

    強為師說,誰資子弟以萬锺【誰資子弟以萬锺「子弟」,嘉靖本、叢刊本均倒文。

    】;亦有诰身,不直将軍之一醉。

    興言及此,撫己知危。

    主爾忘身,公爾忘私,願盡為臣之義;寒不得衣,饑不得食,亦為賢相之羞。

    茲蓋伏遇某官,忠孝通乎神明,度量包乎宇宙。

    平生學問,惟韓範[(二十)韓範:即宋韓琦與範仲淹的合稱。

    《宋史&bull韓琦傳》:「琦與範仲淹在兵間久,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韓範。

    」]可以齊驅;不世功名,雖伊周[(二一)伊周:指伊尹、周公。

    兩人都曾攝政,後常并稱。

    ]未能遠過。

    不以春秋,而繩臣下;每用皇極,以受人才。

    使稼軒[(二二)稼軒:即辛棄疾(一一四0——一二0七)。

    宋曆城人。

    字幼安,号稼軒。

    少時參加抗金義軍,為掌書記。

    後率師歸宋,曆任大理寺少卿,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浙東安撫使等職。

    為人慷慨有大略,一生力主抗金,革新政治。

    善為詞,着有《稼軒長短句》。

    ]之帑屢空,無辭于罰;若師魯[(二三)師魯:尹洙(一00一——一0四七)字,北宋文學家。

    河南洛陽人,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曾參加西北防務工作。

    主張「武備不可弛」,要求嚴明賞罰,充實兵力,以抗擊西夏政權的侵略。

    有《五代春秋》、《河南先生文集》。

    ]之錢公使;當辨其寃。

    萬形有弊,而惟理難磨;一心合天,則何事不濟。

    矧小人之有母,尤君子之用情。

    誰能憐措大之窮,賜之十萬;不敢受北君之賞,還以五千。

    特在出爾反爾之間,即為生我育我之造。

    邑金具在【邑金具在嘉靖本、叢刊本均作「元金具在」。

    】,悔不用莊子之明【悔不用莊子之明「悔不用」,嘉靖本、叢刊本均作「悔不如。

    」】,璞玉猶存,或可效卞和之獻。

     【說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辛酉三十六歲時作。

    枋得時任招谕使、江西制置使,此啟呈賈似道雖免追算餘逋,而枋得自己卻被撤職。

     代賀宗臣正啟【代賀宗臣正啟嘉靖本、叢刊本無「賀」字。

    】 恭審王春尊周,人統用夏。

    宗臣垂法,一新正月之觀;同姓上封,獨載内陽之泰。

    受天靈贶;必世英賢。

    恭惟某官,仁意春生,道心日麗。

    天才俊逸,合吟紅藥于東風;佛性清高,獨愛青蓮之明月。

    風飄飄而遠引,麟振振而誰知。

    詩禮楚交,加意穆生[(一)穆生:漢魯人。

    嘗與楚元王(劉交),申公同受詩于浮丘伯。

    仕元王為中大夫。

    穆生不喜酒,元王置酒,常為生設醴。

    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設醴以待,後忘設,因曰:「醴酒不設,王之意怠」,遂稱病謝去。

    後申生等果以谏王不聽被刑。

    ]之醴;英雄元德,留心康成[(二)康成:即鄭玄(一二七——二00)。

    東漢高密人,字康成。

    曾入太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

    又從張恭祖受《禮記》、《左傳》、《古文尚書》等。

    後事扶風馬融。

    遊學十餘年,回鄉後,聚徒講學,有弟子數千人,旋因黨事禁锢,遂杜門不出,刻意研經,遍注之,并着有《天文七政論》等書,共百餘萬言。

    ]之言。

    知學問之無窮,宜德業之可大。

    想見斯時之草木,未忘故國之山川,江曲新蒲,動野老行吟之志;宮前嫩柳,懷上皇攀折之恩。

    願消西北之嚴凝,廣布東南之溫厚。

    掃清霧,見舊日之宮儀;充滿乾坤,賀今春之喜氣。

    某草心[(三)草心:孟郊詩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句。

    ]遊子,花淚[(四)花淚:杜甫詩有:「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句。

    ]逋臣。

    袅袅秋風,思公子而遠望;萋萋春色,恨王孫之不歸。

    愧無存趙之思【愧無存趙之思「思」,嘉靖本、叢刊本均作「忠。

    」】,空有依劉之幸。

    詩懷雲樹[(五)雲樹:《幼學瓊林》中有「暮雲春樹,想望豐儀」句。

    ],清樽即日而論文;夢遶煙花,紫禁何時而獻頌。

    後賀禮簡,前期心長。

     代賀丞相正啟 鳳紀更端,複對堯天之曆【堯天之曆叢刊本「曆」作「曆」。

    】;龍纏回次,又新夏正之初。

    維時元勳,坐膺純嘏[(一)純嘏:猶言大福。

    《詩&bull小雅&bull賓之初筵》:「錫爾純嘏,子孫其湛。

    」]。

    恭惟某官,勳高王室,忠簡帝心。

    以道德而位三公,應千載明良之運;理陰陽而遂萬物,成億年期定之功。

    宜誕受于春祺,用永扶于皇極。

    某一違鈞範,五越歲華【五越歲華叢刊本作「五見歲華」。

    】。

    身在西陲,粗效椒觞之祝;神馳東閣,辄輸竹簡之誠。

     其二 天序更端,人正啟旦。

    實四方之資始,慶萬物之鹹亨。

    伏惟某官:道冒羣倫,德隆閑世。

    服華夷之重望,建社稷之茂勳。

    坐隆師席之儀刑[(二)儀刑猶言法式,作為模範。

    《時&bull大雅&bull文王》:「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益重聖朝之羽翼。

    為國碩艾,四方鹹聳于具瞻;享時休嘉,百福同資于康壽。

    某屬臨獻歲,服跪壺觞。

    仰企崇墉,益隆鼎飲。

    【服跪壺觞……益隆鼎飲叢刊本作:「□跪□觞,益□□飲。

    」康熙本作「敬奉壺觞,望隆鼎鼐」。

    】 代幹執政薦舉啟 辟黃扉而熙萬類,雖後陶甄[(一)陶甄:造就、治理。

    《文選》晉張茂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