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

關燈
送黃六有歸三山序 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送史縣尹朝京序 交信錄序 程漢翁詩序 重刊蘇文忠公詩序 贈地理楊南川序 觀音經序 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 序 送黃六有歸三山序 積雪融而登徂徕[(一)徂徕:即徂徕山,在今山東省泰安縣東南。

    大汶河、小汶河分水嶺。

    ],可以觀松;烈火息而登昆岡[(二)昆岡:古代傳說中的産玉之山。

    《書&bull胤證》:「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孔傳「山脊日岡,昆山出玉」。

    或謂此昆岡即指後來以産玉著名的藍田山,其地為古代「昆夷」所居,故名。

    ],可以觀玉。

    道行乎貧賤、患難、夷狄,而不失其所守者,可以言君子矣。

    窮而能固者,聖人所尚;老而能壯者,詩人所美。

    漢人合而言之曰:「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三)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指處境越困窮,意志應當越堅定。

    《後漢書&bull馬援傳》:嘗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

    ]」古之人有行之者,太公是也。

    仕而不選于侯國,夫而見棄于室人,傭而擯,屠而市不利,以八十老翁【以八十老翁底本「以」作「于」,叢刊本、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集成本「于」均作「以」,據改。

    】,而仰食于魚釣【而仰食于魚釣嘉靖本,叢刊本,「魚釣」均作「魚鈎」。

    】,不亦堅乎!非龜筮,文王亦不知其賢;出其策,脫其主于囚,人亦未敢以王佐許之。

    閟光采,韬鋒穎,退然若無能者又幾年。

    相三君,定天下,緻太平,年已百有餘矣。

    辭三公,而侯伯自暇自逸,誰敢議之?逆旅無嚴衛,途人謦欬亦可通。

    夜闌聞有雲客寝甚安,非就國者,不俟昧爽,攬衣宵行,何其壯也!秦漢而下,将相亦有斯人否乎?晚唐士大夫,若能以憂道救世之心,易其嗟老歎卑之心,則唐之天下,何至于亂亡。

    羨光榮,求一飽,雖大賢亦不能免,歐陽子悲之。

    流弊數百年,其禍不至于中國皆被發左衽不止也。

    嗟乎!夷而滅五帝【夷而滅五帝底本為「彜而滅五帝」。

    叢刊本「彜」作「夷」,據改。

    】、三王自立之中國,有天地以來,無此變也。

    同人者,不辨其族類【不辨其族類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不辨」均作「必辨」。

    】之可同;随時者,必随其正則無咎。

    時文俗士,盛年豈肯為匪人。

    氣以窮而喪,志以老而衰,颠迷沉冥,形生神死。

    狺狺[(四)狺狺:犬吠聲。

    《楚辭&bull九辯》:「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然曰:「我善同人,我善随時。

    是亦不大可悲乎【是亦不大可悲乎叢刊本、道光本、集成本、日刻本「亦不」均倒文。

    】?漢人堅壯之言有旨哉!」 三山黃六有坐太學,以文章為諸公貴人重客。

    逢世大亂,貧不能自活,稍降志屈道【稍降志屈道叢刊本、道光本、日刻本「降志」均作「降心」。

    】為路教、為山長、為訓導官,亦可自詭曰「師儒」。

    嚣嚣然不屑,攜二子行五百裡,教學以代耕。

    暇則曆訪先賢講習之所,借書吟誦,著述不休。

    聞有好善而遺世者,雖窮途巅崖邃谷,必杖屦求見。

    遇某于途,立談而莫逆交。

    氣愈豪,志愈不屈,夜相與席地擁爐,談太公大節。

    六有拊髀雀躍,若有契于心。

    斯人也,馬文淵[(五)馬文淵:即馬援,字文淵,東漢茂陵人。

    佐光武帝破隗嚣,又征先零羌,肅清隴右,平交趾,立銅柱表功而還,拜伏波将軍,封安息侯。

    恒言大丈夫應老當益壯,窮宜益堅,又謂男兒當馬革裹屍還葬。

    年已六十二,仍自請将兵讨五溪蠻反,中疫卒于軍。

    ]之徒欤!萬木凋殘,喬幹聳翠,砠嵬[(六)砠嵬:砠,戴土的石山;嵬,崔嵬,指有石的土山。

    ]同爐,虹氣燭天。

    拙工俗匠【拙俗族匠底本作「拙工族匠」,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集成本「族匠」均作「俗匠」。

    據改。

    】,睥睨于其旁,不以為奇,亦當以為怪。

    況天下後世,豈無卞和[(七)卞和:春秋楚人。

    曾得璞玉于楚山中,先後獻給楚王,均以為狂,刖其左右足。

    及文王即位,乃使人理其璞,果得玉焉,遂命名為和氏璧。

    ]、公輸[(八)公輸:即公輸班,姓公輸名班,春秋時魯國人。

    我國古代著名工匠,曾創制攻城雲梯和刨、鑽等工具,曆代木工都尊稱他為祖師。

    ]乎!餘懼六有不畏窮而畏老也,敢以此說勉之。

    子歸子之鄉【子歸子之鄉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子歸君子鄉」。

    】,見菊譜陳公,芳山陳公及諸老先生與吾同志者,道吾言,豈不曰:「斯人也!向來狂殺,今尚狂乎?」 【說明】一、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丙戌作(因序末有:「丙戌建子月序」),時年六十一歲。

    (見道光、民國《弋陽縣志&bull高士傳》)。

    二、黃六有,閩縣人。

    宋末遊太學,為諸公貴人重客,逢世大亂,貧不能自活,攜二子行五百裡,教學代耕,暇則曆訪先賢講學之所。

    入元不仕,與謝枋得相友善。

     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景定二年,司曆者曰:「星有大尾【星有大尾底本「大」為「天」,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均作「星有大尾」,據改。

    】,旅于奎,填于辰【填于辰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填與辰」。

    】,從月後會四星,不相能也。

    乃季春月朔同軌。

    其占為文運不明,天下三十年無好文章。

    」儒者望青台[(一)青台:即青色塗飾之台。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在宜陽門外,複殿重房,交疏對溜,青台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而内無寒暑。

    」]而诟曰:「何物瞽叟,為此妖言!」司曆者聞而笑曰:「豈特無好文章,經存而道廢,儒存而道殘,科舉程文,将無用矣。

    」皆疾其為妖言也。

    後十六年而驗。

    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于國也。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于國也。

    」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當事哀憐之【當事哀憐之「當事」,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墨釘),集成本作「今上」。

    】。

    令江南路、縣,每置教谕二人【每置教谕二人叢刊本、日刻本「每置」均作「各置」。

    】。

    又用輔臣議,諸道各置提舉、儒學二人。

    提舉既曰大有司,設首領官知事令史尤繁,學帑有羨鈔,廪有羨粟。

    歲磨時勘,月稽日察,有欺弊毫發,比去之十年,亦責償無赦。

    饑雀羸鼠,饞涎吞吐【吞吐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吐吞」。

    】,不敢啄囓。

    學官似尊貴【學官似尊貴底本作「學宮」。

    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學宮」均作「學官」據改。

    】,實卑賤,祿不足以救寒餓【祿不足以救寒餓「寒餓」後,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多「甚者面削如、咽針如、肌骨柴如。

    」十二字。

    】,曹類【曹類「曹」,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嘈」。

    】凋啾相呼,而謀【而謀「而謀」後,叢刊本多「曰:我國朝治贓,吏法最嚴。

    管僧食僧,管醫食醫,管匠食匠。

    禦史按察不敢問,豈不曰時使之然,法使之然,教之必不改;比而誅之,則不忍也。

    吾徒管儒不食儒,将坐而待斃乎!」六十六字。

    】摧肌剜肉于儒戶【摧肌剜肉于儒戶叢刊本「摧肌」作「椎肌。

    又于「儒戶」下多:「不足,則括肉敲髓及鄉師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

    又曰:管儒者益衆,食儒者益繁,豈古之所謂獸相食者欤!抑亦率獸而食人者欤!」五十字。

    】。

    儒不勝其苦,逃而入他途者【逃而入他途者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逃而入」下有:「僧、入道、入醫者」八字。

    】十九。

    建安科舉士餘二萬戶,儒者百六【儒者百六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儒者六百」。

    】,儒貴欤?賤欤?榮欤?辱欤?可以發一慨也! 九仙[(二)九仙:即九仙山。

    在今福建福州市舊城内東南隅,與閩山(烏石山)、越王山合稱三山。

    ]方伯載,三百年儒家一才子也。

    幼登陳忠肅公門,有遠志,強記而善問,落筆皆英氣,薄科舉程文不為,而喜為詩。

    某每以科舉程文教子孫,見後進學文者,必勸之。

    間語伯載曰:「以子之才,屑為程文應儒選,孰不貴重子?」伯載哆頤【唉頤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哆頤」,據改。

    】而笑,掉臂而去曰:「吾始以先生為知我者也,今而後知先生非知我者也。

    馬之日千裡者,豈銜勒辔策所能羁哉【所能羁哉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羁哉」下有:「吾人品豈在娼之下,丐之上者乎!」十三字。

    】!吾豈不能為場屋用之文,所以膠口不肯道者,願為大元之逸民【大元之逸民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大元一逸民」。

    】,超然出乎十等人之外也。

    先生果知我者乎?請從此辭!」某始而疑,中而怪,終而大敬之。

    攜其手,坐之堂上而告之。

    由辛酉至庚寅三十年【三十年叢刊本、康熙本作「十三年」。

    】,文運大明,今其時矣。

    天下豈終無好文章乎!古之所謂經天緯地曰文者,必非場屋無用之文也。

    子既薄場屋之文而不為,文而經天緯地,必有所傳矣。

    安得借一席地,相與講明之乎?予方挾龜策,坐蔔肆,豈得已哉!是亦不願為儒者。

    以予所不願,而願子為之,有愧于忠恕之道多矣。

    雖然,天地之大,無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