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一

關燈
上程雪樓禦史書 上丞相留忠齋書 與參政魏容齋書 與李養吾書 與建甯路毋府判薦朱山長書 與劉秀岩論詩書 為蔡文節公子孫免差科書 薦寫神黃鑒堂書 與菊圃陳尚書書 與楊石溪書 與天師張簡齋書 與道士桂武仲書 與李梅臞書 上程雪樓禦史書 十月朔日,丁憂人謝枋得,稽颡再拜,奉書于雪樓禦史中丞相公執事。

    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隻欠一死。

    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歲之母在堂耳。

    罪大惡極,獲譴于天,天不剿厥命[(一)厥命:他的性命。

    ]而奪其所恃以為命。

    先妣于今年【先妣于今年 「于」,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以」。

    】二月二十六日考終于正寝。

    某自今無意人間事矣。

    《禮》曰:「傷哉!貧也。

    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葬。

    」某幼讀此書,何知其苦,乃今身履之,而後痛楚不能禁。

    某三十一而入仕,五十一而休官,平生實曆,不滿八月。

    俸祿無一毫歸家養親,已不可言孝矣。

    惟黾勉送死,或可以少贖前過。

    親喪在淺土,貧不能禮葬,苫塊[(二)苫塊:苫:用草編成的覆蓋物或墊子;塊:土塊。

    苫塊:古禮,居親喪時,「寝苫枕塊」,即以草墊子為席,以土塊為枕。

    ]餘息,心死形存。

    小兒傳到郡縣公文,乃知皇帝欲求至誠無僞,以公滅私,明達治體,可勝大任之才。

    執事薦士凡三十,賤姓名亦玷其中。

    執事将隆旨督郡縣以禮聘召,有願應诏者,以資币厚遣,乘傳[(三)乘傳:乘坐驿站的傳車(專用車輛)。

    ]上京。

    弓旌招賢,輪帛迎士,此禮不見于天下久矣,豈非清明一盛事乎!有志經世者,孰不興起。

    惜乎!求異才而及某,非其人,非其人!贻笑于天下,取譏于後世,非皇帝夢蔔求賢之初意也。

     揚善者順天,薦賢者報國,執事為君謀亦忠矣!自燕京至上饒五千裡,當執事薦士時,豈知有某母之喪,衰绖[(四)衰绖:古代喪服、在胸前當心處,有長六寸、寬四寸的麻布,名衰。

    绖是用散麻作帶子,圍在頭上的叫首绖,纏在腰閑的叫腰绖。

    衰绖是喪服的主要部分,故稱喪服為衰绖。

    ]之服,不可入公門;草土[(五)草土:居喪。

    居父母之喪者苫枕塊,故曰草土。

    ]之禦【草土之禦 底本作「草士之禦」。

    成本作「草土之禦」;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草土之禦」,據改。

    】,不可徹殿陛;姓名不祥者,不可辱古靈薦藁也。

    稽之古禮,子有父母之喪,君命三年不過其門,所以教天下之孝也。

    解官持服,在大元制典尤嚴。

    自伊尹傳說之後,三千年間,山林匹夫,辭煙霞而依日月者,亦多矣。

    未聞有冒喪匿服【冒喪匿服 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冒哀匿服」。

    】,而膺币聘者。

    《傳》曰:「求忠臣者,必于孝子之門。

    」為人臣不盡孝于家,而能盡忠于國者【而能盡忠于國者 「國者」以下十九字,嘉靖本、康熙本、叢刊本俱缺。

    】未之有也。

    為人君不教人以孝,而能得人之忠者,亦未之有也。

    某親喪未克葬,持服未三年,若違禮背法,從郡縣之令,順執事之意,其為不孝,莫大焉!皇帝以道德仁義治天下,取士必忠孝,人有不葬其親,而急于得君者,人心何在?天理何在?非聖君賢相所忍聞也。

    且夫至誠無僞,以公滅私,明達治體,可勝大任。

    三代而下,真足當此選者,惟諸葛孔明一人。

    孔明居隆中,執事生古郢,皆荊楚奇才也。

    孔明未遇時,立心制行,必有大過人者。

    襄陽耆舊能言之。

    此執事所熟聞,亦執事所願學。

    今天下果有人物彷佛孔明者乎?有斯人,應斯诏,固世道之福,亦儒道之幸。

    光嶽之氣,久裂者未全;六經之道,久微者未昌。

    置八纮[(六)八纮:極邊遠的地方。

    ],羅六合[(七)六合:天地四方。

    ]以求才,老者怯而不可用,壯者狂而不可信,少者未成才而不可得。

    如取吉人善士【如取吉人善士 「如取」,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姑取」。

    】,以和光同塵,當饋可無思,拊髀可無歎。

    野史記之曰:甚哉!上下之相蒙也,此豈皇帝所樂哉【此豈皇帝所樂哉 集成本「皇帝」作「大元」,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

    】!此豈執事所願哉! 語曰:「人苦不自知【人苦不自知 「苦」,叢刊本作「豈」。

    】。

    」某自知不才久矣。

    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李左車[(八)李左車:秦漢之際謀士。

    初仕趙,韓信、張耳擊趙,趙王陳餘不用其計,為韓信所敗。

    信破趙後,募得左車,以師事之,用其策,下齊燕諸城。

    ]猶能言之,況頗識詩書、頗知義理者乎【況頗識詩書,頗知義理者乎 「頗識……頗知」,鹹豐本作「稍識……頗知」,叢刊本、嘉靖本作「稍知……頗識」。

    】!某之至愚極闇,決不可辱召命,亦明矣。

    當執事薦士時,特不知某有母之喪耳。

    倘知之,必不以不祥姓名渎旒冕。

    執事豈不聞前朝之事乎?淳佑甲辰,丞相史嵩之父沒,天子诏起複,嵩之雖不來,大學生叫阊阖而攻之。

    其詞曰:天子當為國家扶綱常,為天地立人極,奪情非令典,起複非美名,朝臣惟徐忠公元傑上疏主正論,力勸君父宜令嵩之終三年喪,人心天理不可泯滅,此嵩之所以壽終,吾宋【吾宋 叢刊本、嘉靖本作「吉宋」,吉,亦可連上句讀。

    】之所以幸存三十年也。

    鹹淳甲戌而後,不複有禮法矣。

    賈似道起複為平章,文天祥起複為帥阃,徐方直起複為尚書,陳宜中[(九)陳宜中:南宋末年永嘉(今屬浙江)人,字與權。

    在太學時,和黃镛等上書攻擊丁大全,号稱六君子。

    景定進士,出仕後依附賈似道,無所作為。

    元将伯顔迫臨安時,他任右丞相,乞和無效,潛逃回鄉,後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在福建擁趙昰為帝,任左丞相。

    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冬見形勢危急,逃往占城(今越南南部),遷居暹國(今泰國)而死。

    ]起複為宰相,劉黻[(一0)劉黻:宋樂清人,字聲伯,讀書雁蕩山中。

    以太學生上書。

    言朝廷進退大臣,常以禮忤執政,曾與陳宜中共政。

    輯有《濂洛論語》十卷。

    以疾卒,谥忠肅。

    ]起複為執政。

    饒信鬥筲穿踰之徒,鑽刺起複,不可勝數,三綱四維,一旦斷絕,此生靈所以為肉為血,宋之所以暴亡,不可救也。

    豈非後車之明鑒乎!忠臣論事,必識大體;君子取人,先觀大節。

    執事不可稱匪其人,而孤皇帝求才之意;某不可進不以禮,而誤執事知人之明。

    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傳》曰:「為人子,止于孝;為人臣,止于忠。

    」某不能為忠臣,猶願為孝子。

    又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執事能亮某之心,使某幸而免不孝之名,是成我者之恩,與生我者等也。

    某家在弋陽,執事僑寓旴江[(一一)旴江:旴江即撫河。

    ],相望二百餘裡,當徒跣以謝門牆。

    惟服色凄慘,不可以谒達官貴人,敢以書白于侍禦者。

    語曰:「士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

    」執事豈不聞某為江南一愚直人乎!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可欺。

    某所以發露真情,而不暇文飾其辭者,亦恃執事必知己也。

    不肖某稽首再拜【不肖 某稽首再拜「不肖」,嘉靖本、叢刊本作「不備」,又「稽首」,各本均作「稽颡」。

    】。

     【說明】一、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丙戌六十一歲時作,即卻聘書。

       二、程雪樓禦史,即程巨夫,名文海,以字行,建昌府南城縣人。

    友人稱雪樓先生,谥文憲,徽庵門人。

     上丞相留忠齋【上丞相留忠齋 叢刊本、日刻本「留」,均作「劉」。

    按:留、劉古乃一姓,後宋竟陵王劉誕反,伏誅,孝武帝改其姓為留氏。

    】書 七月吉日,門生衰绖謝枋得,謹齋沐裁書百拜,托友人吳直夫,獻于内相尚書大丞相國公忠齋先生鈞座: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義士,能知天下之義士。

    賢者不相知,多矣。

    能灼見三俊[(一)三俊:指剛、柔、正直三德俱備之人。

    ]之心者,必聖人也。

    某自壬戌以後,小夫竿牍,不至門牆者二十七年,孰不以為簡。

    先生曰:「斯人也,非簡我也,必愛我也。

    」今天下能知某之心者,孰有過于先生乎!事有當言而不言,則非所以待知己【則非所以待知己 「待」,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均作「酬」。

    】,某不敢避誅斥而僭言之。

     君子之所為,必非衆人之所識。

    湯可就,桀亦可就,必道義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二)佛肸:春秋魯國中牟大夫,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不往。

    《史記正義》雲:「相州湯陰縣西有牟山。

    」中牟當在其側,此說較近。

    ]召可往,公山弗擾[(三)公山弗擾:公山,複姓。

    《論語&bull陽貨》雲:「公山弗擾以費畔」疏:「弗擾即《左傳》公山不狃也,字子洩。

    」]召可往,必聖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顔、闵不能也。

    《傳》曰:「人各有能有不能。

    」先生之所能,某自知某必不能矣。

    皇帝本無滅宋之心,郝奉使将命來南,欲使南北百萬億蒼生,同享太平之樂,至仁也。

    隻此一念,自足以對越上帝。

    賈似道[(四)賈似道:南宋末年台州天台(今屬浙江)人,字師憲,少時遊博無行,因姐為理宗寵妃,遂得進用。

    官至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右丞相,封太師。

    德佑元年(一二七五)元軍沿江東下,他被迫出兵,在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大敗,被革職放逐,至福建漳州木棉庵,為監送人鄭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