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

關燈
天竺人。

    舊時因釋迦牟尼姓瞿昙,故常以瞿昙代表釋迦牟尼。

    ],學法西幹,遂謀歸隐。

    蓋遊蜂之房,不畜鴻鹄之卵;涔蹄之水[(四)涔蹄之水路上蹄迹中的積水。

    明楊基《眉庵集&bull久雨詩》:「爍土及萬裡,曾不留涔蹄。

    」],不洩龍伯之宮。

    必有其山可與白毫【可與白毫胡校:「白毫」,一作「伯毫」。

    】绀相[(五)白毫绀相:佛家語。

    世尊眉間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名曰毫相。

    绀即今雲天青色,或紅青色。

    ],光芒高大,而後以操蛇有靈,導之蒼莽,即天地而草創焉【即天地而草創焉叢刊本「天地」作「天池」。

    疑誤。

    】。

    擎天之始立,首其名而不與于志載,未可憾有其實,而不述其實之迹,為可憾也。

    或者謂王史無征,曾記于茲,歲月寝久【歲月寝久叢刊本、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俱作「歲月寖久」。

    】,六丁歸之。

    山之僧暨鄉之士周有方,複丐予記,予以不敏辭之。

    惜予身局偏方,不得抱燕趙之勁【不得抱燕趙之勁叢刊本作「不得挹燕趙之勁氣」。

    】,以壯吾文,闳肆斯言,甯不有腼面目于司馬子長欤。

     今車書一統,玉帛會同,向之未見者,可見矣。

    能附輿轍【能附輿轍叢刊本「附」下多「乎」字。

    】,則馳穆王之駿,周遊而曆覽之未為誇。

    奈何驽骀之才,不足以馳騁千裡。

    列鼎之味雖珍,孰若采首陽之甘脆。

    天地蜉蝣,萬物刍狗,吾當出一言以警聾瞶。

    又能以皓皓之白【又能以皓皓之白叢刊本此句作「又安能以皎皎之白」。

    胡校:「又」下疑脫字。

    】,而蒙世之溫蠖[(六)溫蠖:猶惛愦也。

    《史記&bull屈原傳》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乎!如是,則身隐矣,焉用文之?斯文之所作者【斯文之所作者叢刊本「所」下有「以」。

    】,良有以也。

    夫崇岡萬仞,過者閱者孰不敬服其高大之勢。

    一日抃鳌[(七)抃鳌:傳說海中大龜。

    《楚辭&bull屈原&bull天問》:「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又一作蠖抃,歡欣踴躍之意。

    宋陸遊《渭南文集》雲:「鳌抃嵩呼,共效壽祺之祝」]。

    不載【不載叢刊本、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俱作「不戴」。

    】,靈鳳高翔,玉枕【玉枕叢刊本作「玉沉」。

    胡校:「枕」,明本作「忱」。

    】荃花[(八)玉枕荃花:玉枕,即玉制枕,又稱玉虎頭枕。

    雲系帝辛與妲己之枕,是殷代遺下寶物。

    荃花,香草名。

    《楚詞&bull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矛。

    」]久矣。

    高山仰止,渺然予懷,覽方輿者又将何以耶!嶽不生申【嶽不生申叢刊本「申」,作「才」。

    】,山川其舍諸。

    否則移文山靈,俾出良翰。

    東莅昆侖之墟,西極崦嵫之頂,寰區中而圖之【寰區中而圖之叢刊本「中」作「宇」。

    】,奚止乎擎天一柱之可觀也【叢刊本篇末多「疊山榭枋得譔」六字。

    】。

     【說明】擎天岩在福建瓯甯縣西鄉裡,宋至和間建。

    (見民國《福建通志》。

    ) 辛稼軒先生墓記 稼軒,字幼安,名棄疾,列侍清班,久曆中外。

    五十年間,身事四朝,僅得老從官。

    号名稼軒。

    垂沒,乃謂樞府曰:「侂冑[(一)侂冑:即韓侂冑(一一五一——一二0七),南宋大臣。

    字節夫,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

    吳太後以傳達诏旨見幸,官至太師:封平原郡王,專橫恣肆,力主對金用兵,潰敗,伏誅。

    ]并函其首以謝金人。

    豈能用稼軒,以立功名者乎?稼軒豈肯依侂冑,以求富貴者乎?」自甲子至丁卯,而立朝署四年,官不為邊阃,手不掌兵權,耳不聞邊議。

    後之誣公以片言隻字而文緻其罪【以片言隻字而文緻其罪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而」俱作「之」。

    】,孰非天乎!嘉定名臣無一人議公者,非腐儒,則詞臣也。

    公論不明,則人極不立;人極不立,則天之心無所寄,世道如之何。

     枋得先伯父嘗登公之門,生五歲,聞公之遺風盛烈而嘉焉。

    年十六歲,先人以稼軒奏請教之曰:「乃西漢人物也。

    」讀其書,知其人,欣然有執節之想。

    乃今始與同志,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見公之曾孫,多英傑不凡,固知天于忠義有報矣。

    為信陵置守冢者【置守冢者叢刊本「守」作「乎」。

    】,慕其能共人也【慕其能共人也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共」,均作「其」。

    】;祭田橫墓而歎者,感其義高能得士也【祭田橫墓而歎者,感其義高能得士也嘉靖本、叢刊本「橫」作「掃」;「歎」作「厥」;「義」作「進」。

    又日刻本「歎」作「歔」。

    】;谒武侯祠【谒武侯祠嘉靖本、叢刊本「谒」作「謂」。

    】,至不可忘,思其有志定中原而願不遂也。

    有疾聲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鳴其不平,自昏莫至三更不絕,聲近吾寝室愈悲。

    一寺數十人,驚以為神。

    公有英雄之才,忠義之心,剛大之氣,所學皆聖賢之事。

    朱文公所敬愛,每以股肱王室、經綸天下奇之,自負欲作何如人。

    昔公遇仙,以公真祠【以公真祠集成本、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祠」均作「相」。

    】,乃青鬼也【乃青鬼也叢刊本、集成本作「乃青兕也」。

    】。

    公以祠名天下【公以祠名天下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祠」均作「詞」。

    】。

    公初蔔得離卦,乃南方丙丁火以鎮南也。

    後之誣公者,欺天亦甚哉!二聖[(二)二聖:指北宋徽、欽二帝。

    公元一一二七年四月,金軍北退,擄走徽、欽二帝等全部俘虜和财物。

    ]不歸,八陵[(三)八陵:即八山陵。

    指吼息慎、武夷、朱滕、西隃、雁門、如陵、溴梁、河墳八陵。

    ]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

    大雠不複,大恥不雪,平生志願,百無一酬。

    公有鬼神,豈能無抑郁哉!六十年呼于祠堂者【六十年呼于祠堂者叢刊本、日刻本「六十年」下有:「來世無特立異行之士,為天下明公論。

    公之疾聲大」二十字。

    】,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見君父,當披肝瀝膽,以雪公之寃,複官還職,恤典易名錄後,改正文傳,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

    然後錄公言行于書史,昭明萬世,以為忠臣義士,有大節者之勸。

    此枋得敬公本心親國之事,亦所以為天下明公論,扶人極也。

    言至此,門外聲寂然,枋得之心,必有契于公之心也。

    以隻雞鬥酒酬于祠下,文曰:「嗚乎!天地間不可一日無公論。

    公論不明,則人極不立;人極不立,天地之心無所寄。

    」本朝以仁為國,以義待士。

    夫南渡後,宰相無奇才遠略,以苟且心術,用架漏規模,紀綱法度,治兵理财無可恃,所恃扶持社稷者,惟士大夫一念之忠義耳。

    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

    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

    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寃,至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嶽武穆下。

    一少年書生,不忘本廟【不忘本廟叢刊本、康熙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不忘本朝」。

    】,痛二聖之不歸,阙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

    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

    耿京[(四)耿京:南宋抗金義軍首領,濟南人,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南下,他和李鐵槍等六人入東山(今山東昌邑東)招集義軍,攻克萊蕪縣,泰安軍(今泰安),義軍發展至二十五萬人。

    次年初,被南宋任為天平節度使,統率山東、河北忠義軍馬。

    不久,被叛徒張安國殺害。

    ]孔公□比者無位,尤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

    使公生于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

    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

    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仇必不複,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

    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實焉耳【無實焉耳叢刊本、日刻本作「無責焉耳」。

    】! 【說明】一、鹹淳七年(一二七一)辛未十月時年四十六歲作。

    二、辛棄疾墓,在七都虎頭門。

    宋紹定贈光祿大夫;敕葬于此。

    虎頭門在今江西鉛山縣陳家公社鼓樓門蘆家灣陽原山麓,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辛稼軒先生祠記 唐虞五臣,皆有帝王之才;三國英雄,僅了将相之事。

    器不大,不能以運天下。

    餘談稼軒【餘談稼軒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均作「餘于稼軒」。

    】,久知其人于同志會,于金相寺【于同志會,于金相寺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兩個「于」均作「與」。

    】。

    過其庵,可以想見夫器之大,夜宿祠堂前。

    公平日為官,但以隻雞鬥酒為膳,明日奠以隻雞鬥酒。

    庸人謂武侯祠堂不可忘,悲其定中原、興漢室,有志而不遂也。

    天地間好功名,必待真男子,盡多器大者得之,吾黨必有成稼軒之志者,毋忘此會。

    同志者:關大猷子遠、應君實伯誠、虞公着壽翁,南方應得人、王濟仲、胡子敬雲晁、藍國舉、張海潛、顔子宗、吳志道、袁太初、林道安、周人傑淑貞、吳仁壽、李仁叔、趙平民外,有稼軒之孫辛徽慶美加會。

    鹹淳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記。

     【說明】鹹淳七年(一二七一)辛未時年六十四歲作。

    辛幼安,名棄疾,号稼軒,其先祖曆城(今屬山東省)人。

    淳熙間蔔築邑之帶湖,紹安中援太平軍掌書記,後曆官兵部侍郎樞密都承旨,卒德佑初,贈少保,谥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