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非道去貧,書院遂為北胥徒所有。
榮庭不忍見,粥常座【粥常座底本為「粥常座」。
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俱作「鬻常産」,按「粥」同「鬻」。
】倍價取之,不敢曰吾廬,設先聖燕居堂,師友講習藏修,各有所規矩。
如國初四書院肄業,則明體适用;如湖學願與天下英才共之,俾文公之道,大明于斯世。
笃行忠定之家學,亦不絕矣。
子以為何如?」 枋得曰:「大哉!李君之志也。
亦知學之有功于天地乎?古之大臣,能以道覺其君民者,自伊尹始;能以學勉其君民者,自傅說始。
于國家若無所輕重也。
君不幸而有受之暴,臣不幸而有文王之聖。
流風遺俗,猶系天人之心者百餘年。
八百國之精兵,不能敵二子之正論。
武王太公,凜凜無所容,急以興滅繼絕謝天下,殷之後,遂與周并立。
使三鑒淮夷【淮夷集成本作「殷夷」。
】不叛,則武庚必不死,殷之命必不黜,殷之位号必不奪,微子亦未必以宋代殷,而降為上公也。
殷亡矣,多士多方不服者三十年。
成王、周公以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氣,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而觀之,矧敢視之如寇仇乎?殷人何以得此于聖賢哉!人紀不絕,天地賴焉,伊尹傅說[(一)傅說:殷高宗時賢相。
高宗夢說,求得之,與語,果賢。
舉以為相,果大治。
因得說于傅岩,又因其曾作《說命》三篇,故賜名傅說。
]之教,隐然在人心者未泯也。
」江、沱、漢、廣之民,一變為鴃舌[(二)鴃舌:比喻語音難懂,如鴃鳥的叫聲一樣。
],文王、召公之道化何在。
後九百年,一夫忠懷潔操以楚人之聲音,而不失風雅之性情【風雅之性情叢刊本「性情」倒文】,指天為正,有殒無他。
楚亡矣,義陵一邑,思楚逃秦,隐居桃源者六百年,子孫猶不與世接。
《召南》[(三)《召南》:《詩經&bull國風》之一。
凡《鵲巢》等十四篇。
召、地名,在岐山陽。
漢儒以為大抵系今河南、湖北鄉間的作品。
《詩序》說是在周初。
現代研究者認為作品是西周、東周的都有。
]之教,《離騷》之義,吾于此見之。
我孔孟立教齊魯時曰:「吾将以扶持三極[(四)三極:謂天、地、人三極也。
《易&bull系辭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國人未必盡信也。
」合天下精兵,而不敢加一城之弦歌[(五)弦歌:指樂歌有琴瑟以和之者,亦作弦歌。
];懸穹爵重祿【懸穹爵重祿叢刊本、日刻本「穹」均作「高」。
】,而不能奪五百士之死義。
漢高帝[(六)漢高帝:指漢高祖劉邦。
]雄心霸氣,謂一世無人。
聞此二事,為之駭愕,為之涕泗。
孔孟之教,與天地為無窮者,固不止此,此亦可以見其小驗矣。
自有天地以來,儒道之不立,至今日極矣。
李君方将求師講道,為江左諸儒倡,孰不迂之。
然而宇宙間,無此迂士,天地且不立,況人乎!由伊、傅至孔、孟,窮達雖不同,其道皆有功于天地,子知之矣。
枋得竊有請焉【竊有請焉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俱作「切有請焉」。
】。
今日師文公、學孔孟者,必自讀四書始。
意之誠,家國天下,與吾心為一;誠之至,天地人物,與吾性為一。
夫人能言之,手指目視,常在于人所不見;戒謹恐懼,常在于己所獨知。
天下能幾人哉?不心曠神怡,于人所不堪之憂;不去欲存理,于視聽言動之隐。
語人曰:「舜之事,吾可以有為;四代禮樂,吾可以自信。
」舜與跖【舜與跖「跖」,叢刊本作「路」,疑誤;日刻本作「跖」。
跖、跖通用。
】,不分于雞嗚之善利;人與禽獸,不分于晝夜之存亡。
語人曰:「吾正人心,即可承周孔【即可承周孔「承」,叢刊本、日刻本俱作「成」。
】;吾知性善,即可為堯舜。
」孔孟「六經」之教萬世,文公「四書」之助孔孟,所望于天下英才者,果如是乎!嗟乎!五帝三王[(七)五帝三王:即五帝三皇。
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通常稱黃帝、颛帝、帝喾、唐堯、虞舜為五帝。
三皇,較通行的稱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
]自立之中國,競滅于諸儒道學大明之時,此宇宙間大變也,讀四書者有愧矣。
雖然,達而行道者,有負于孔孟,學者所當戒也;窮而明道者,終無負于孔孟,學者所當勉也。
榮庭祖仰高,國賢祖介持,皆以有道祠于學,汝翼則笃行四世孫。
觀其志當立于天下【觀其志當立于天下叢刊本、日刻本「當」下多「有」。
】,所學必進而未止也。
【說明】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己卯枋得五十四歲時作。
圓峯道院祠堂記 非其鬼而祭,聖人不許。
祀非族、歆非類,神與民同歸一愚。
上無祭法,下無祭義,難與衆人言矣。
許真君[(一)許真君:即許遜,晉汝南人,家南昌,字敬之。
學道于吳猛。
舉孝廉,宋封為神巧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
]立功江湖,建邵墇上【建邵墇上叢刊本、日刻本作「建邵境上」。
】,民營道院于圓峯山,祠祭勤而誠,吾不知其故。
隐君魏公創祠堂一區,自有道院,大家小民,相祠基,施财産,竹木瓦石、黃冠經始、守靈瑣,先後施舍【先後施舍叢刊本、日刻本「施舍」倒文。
】,有毫發勤勞于斯者,必祭。
朔望有齊馔,晨夕有香燈,如士大夫之奉家廟。
魏公屬予記其事。
客或譏之曰:「閩人祀許真君,非古也。
以其驅蛇龍【以其驅蛇龍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蛇龍」倒文。
】、逐厲鬼,有大造于民。
精神在天,變化不可測。
時雨旸,救水旱,民祈祥遠疾者,應如響。
祀之可矣,此祠無乃谄欤!」予曰:「不然,而獨不聞盤庚[(二)盤庚:盤,一作般,商代國王,湯的第九代孫陽甲弟,繼陽甲即位。
即位後,為擺脫困境,避免自然災害,乃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
《書&bull盤庚》即是他在遷殷前後的報告辭,分上、中、下三篇。
]之書乎?」曰:「胥及逸勤,爾祖其從與享之。
」為人臣而勤于王家,先生必念之不忘。
天子有大享,必使與之享也【必使與之享也嘉靖本、叢刊本、集成本「與之」俱倒文。
】。
曰:「古我先後,既勞乃祖乃父。
」繼之曰:「我先後綏乃祖乃父。
」為人臣而勞于王事,先王亦念之不忘,在天之靈,亦不忍相舍也。
人有勤勞于神之宮室者,神其忘諸乎!祭無大小【祭無大小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大小」倒文。
】,鹹曰報本。
貓有功禾稼則迎,虎有功禾稼則迎,此人情忠厚之至。
祭有法有義,法否而義可,三代聖人不能禁之矣。
神有功于民,則祀;民勤勞于神,亦祀。
祠堂,季世之古道也,豈可以谄疑之哉! 吾因是重有感焉!六蓼[(三)六蓼:俱春秋時之國名。
《左傳&bull文五年》:「楚子燮滅蓼,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今河南省固始縣有蓼城岡,即其地,漢置蓼縣。
]失國,國人不自哀,而臧文仲[(四)臧文仲:春秋時魯國執政。
臧孫氏,名辰,曆仕魯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
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
]哀之曰:「臯陶庭堅[(五)臯陶庭堅:一作咎繇。
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
偃姓,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
春秋時蓼、六等國是其後代。
庭堅乃高陽氏子,即所謂八凱之一。
],不祀忽諸。
」吾考其時,臯陶子伯益有其後嬴,為強諸侯。
趙為晉世卿,終亦有國矣。
蓼雖滅,臯陶祀未殄也。
臧文仲悲傷慘恻,如疾痛之切體膚,使其見秦滅趙【使其見秦滅趙「其」,嘉靖本、叢刊本、康熙本、日刻本俱作「及」。
】、楚滅嬴,其為臯陶哀,當何如也!文武成康之宗廟,而盡為禾黍,東遷君相,曾不動念。
心搖搖而不忍去,天悠悠而不我知。
一行役大夫之外,無人矣。
春秋臣子,甯無豺獺之心乎!以老子之學,尊其師、崇其教,能壯其宮室,又不忘先後勤勞之人。
為人臣而念君父,能以魏公之心為心,臧孫可無哀,《黍離》[(六)《黍離》:《詩&bull王風》篇名。
《詩序》:「《黍離》,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
」]可不作,天下事何至如今日乎!祠堂歲月皆不書,書其作事有古道,俾忠臣孝子聞知,縱無忿心,亦有愧色。
擎天岩記 記曰:予宦遊東南州郡,于山則見衡嶽之高且大,亦猶以為未見者,西北耳。
自謂高大之勢不兩立,豈意複有峨峨然峙于天半者,猶自謂偉,雖未獲班名志載,亦足見東南之峙勢不孤。
名山巨麓,惟建為最。
幔亭紫翠,乾坤之屍绉萃焉。
自賓雲之曲不鼓,曾孫無複夢虹橋矣。
泛漁舟而覓桃花者,誰欤?閩之秦川[(一)秦川:古地名,「川」指平川而言。
或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帶。
所謂「閩之秦川」者,假設比喻語也。
],有曠世高逸之士。
姓祖,諱道悟,深貶绮纨[(二)绮纨:華麗精美的絲織品。
陸贽《中書秦議&bull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绮麗之飾,纨素之饒非從地生,非從天降。
」]之習,力慕金宗之奇。
參老瞿昙[(三)瞿昙:梵文喬達摩的另一音譯。
古代天竺人的姓,如唐代來中國的天文學家瞿昙羅、瞿昙悉達等為此姓的
榮庭不忍見,粥常座【粥常座底本為「粥常座」。
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俱作「鬻常産」,按「粥」同「鬻」。
】倍價取之,不敢曰吾廬,設先聖燕居堂,師友講習藏修,各有所規矩。
如國初四書院肄業,則明體适用;如湖學願與天下英才共之,俾文公之道,大明于斯世。
笃行忠定之家學,亦不絕矣。
子以為何如?」 枋得曰:「大哉!李君之志也。
亦知學之有功于天地乎?古之大臣,能以道覺其君民者,自伊尹始;能以學勉其君民者,自傅說始。
于國家若無所輕重也。
君不幸而有受之暴,臣不幸而有文王之聖。
流風遺俗,猶系天人之心者百餘年。
八百國之精兵,不能敵二子之正論。
武王太公,凜凜無所容,急以興滅繼絕謝天下,殷之後,遂與周并立。
使三鑒淮夷【淮夷集成本作「殷夷」。
】不叛,則武庚必不死,殷之命必不黜,殷之位号必不奪,微子亦未必以宋代殷,而降為上公也。
殷亡矣,多士多方不服者三十年。
成王、周公以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氣,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而觀之,矧敢視之如寇仇乎?殷人何以得此于聖賢哉!人紀不絕,天地賴焉,伊尹傅說[(一)傅說:殷高宗時賢相。
高宗夢說,求得之,與語,果賢。
舉以為相,果大治。
因得說于傅岩,又因其曾作《說命》三篇,故賜名傅說。
]之教,隐然在人心者未泯也。
」江、沱、漢、廣之民,一變為鴃舌[(二)鴃舌:比喻語音難懂,如鴃鳥的叫聲一樣。
],文王、召公之道化何在。
後九百年,一夫忠懷潔操以楚人之聲音,而不失風雅之性情【風雅之性情叢刊本「性情」倒文】,指天為正,有殒無他。
楚亡矣,義陵一邑,思楚逃秦,隐居桃源者六百年,子孫猶不與世接。
《召南》[(三)《召南》:《詩經&bull國風》之一。
凡《鵲巢》等十四篇。
召、地名,在岐山陽。
漢儒以為大抵系今河南、湖北鄉間的作品。
《詩序》說是在周初。
現代研究者認為作品是西周、東周的都有。
]之教,《離騷》之義,吾于此見之。
我孔孟立教齊魯時曰:「吾将以扶持三極[(四)三極:謂天、地、人三極也。
《易&bull系辭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國人未必盡信也。
」合天下精兵,而不敢加一城之弦歌[(五)弦歌:指樂歌有琴瑟以和之者,亦作弦歌。
];懸穹爵重祿【懸穹爵重祿叢刊本、日刻本「穹」均作「高」。
】,而不能奪五百士之死義。
漢高帝[(六)漢高帝:指漢高祖劉邦。
]雄心霸氣,謂一世無人。
聞此二事,為之駭愕,為之涕泗。
孔孟之教,與天地為無窮者,固不止此,此亦可以見其小驗矣。
自有天地以來,儒道之不立,至今日極矣。
李君方将求師講道,為江左諸儒倡,孰不迂之。
然而宇宙間,無此迂士,天地且不立,況人乎!由伊、傅至孔、孟,窮達雖不同,其道皆有功于天地,子知之矣。
枋得竊有請焉【竊有請焉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俱作「切有請焉」。
】。
今日師文公、學孔孟者,必自讀四書始。
意之誠,家國天下,與吾心為一;誠之至,天地人物,與吾性為一。
夫人能言之,手指目視,常在于人所不見;戒謹恐懼,常在于己所獨知。
天下能幾人哉?不心曠神怡,于人所不堪之憂;不去欲存理,于視聽言動之隐。
語人曰:「舜之事,吾可以有為;四代禮樂,吾可以自信。
」舜與跖【舜與跖「跖」,叢刊本作「路」,疑誤;日刻本作「跖」。
跖、跖通用。
】,不分于雞嗚之善利;人與禽獸,不分于晝夜之存亡。
語人曰:「吾正人心,即可承周孔【即可承周孔「承」,叢刊本、日刻本俱作「成」。
】;吾知性善,即可為堯舜。
」孔孟「六經」之教萬世,文公「四書」之助孔孟,所望于天下英才者,果如是乎!嗟乎!五帝三王[(七)五帝三王:即五帝三皇。
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通常稱黃帝、颛帝、帝喾、唐堯、虞舜為五帝。
三皇,較通行的稱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
]自立之中國,競滅于諸儒道學大明之時,此宇宙間大變也,讀四書者有愧矣。
雖然,達而行道者,有負于孔孟,學者所當戒也;窮而明道者,終無負于孔孟,學者所當勉也。
榮庭祖仰高,國賢祖介持,皆以有道祠于學,汝翼則笃行四世孫。
觀其志當立于天下【觀其志當立于天下叢刊本、日刻本「當」下多「有」。
】,所學必進而未止也。
【說明】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己卯枋得五十四歲時作。
圓峯道院祠堂記 非其鬼而祭,聖人不許。
祀非族、歆非類,神與民同歸一愚。
上無祭法,下無祭義,難與衆人言矣。
許真君[(一)許真君:即許遜,晉汝南人,家南昌,字敬之。
學道于吳猛。
舉孝廉,宋封為神巧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
]立功江湖,建邵墇上【建邵墇上叢刊本、日刻本作「建邵境上」。
】,民營道院于圓峯山,祠祭勤而誠,吾不知其故。
隐君魏公創祠堂一區,自有道院,大家小民,相祠基,施财産,竹木瓦石、黃冠經始、守靈瑣,先後施舍【先後施舍叢刊本、日刻本「施舍」倒文。
】,有毫發勤勞于斯者,必祭。
朔望有齊馔,晨夕有香燈,如士大夫之奉家廟。
魏公屬予記其事。
客或譏之曰:「閩人祀許真君,非古也。
以其驅蛇龍【以其驅蛇龍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蛇龍」倒文。
】、逐厲鬼,有大造于民。
精神在天,變化不可測。
時雨旸,救水旱,民祈祥遠疾者,應如響。
祀之可矣,此祠無乃谄欤!」予曰:「不然,而獨不聞盤庚[(二)盤庚:盤,一作般,商代國王,湯的第九代孫陽甲弟,繼陽甲即位。
即位後,為擺脫困境,避免自然災害,乃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
《書&bull盤庚》即是他在遷殷前後的報告辭,分上、中、下三篇。
]之書乎?」曰:「胥及逸勤,爾祖其從與享之。
」為人臣而勤于王家,先生必念之不忘。
天子有大享,必使與之享也【必使與之享也嘉靖本、叢刊本、集成本「與之」俱倒文。
】。
曰:「古我先後,既勞乃祖乃父。
」繼之曰:「我先後綏乃祖乃父。
」為人臣而勞于王事,先王亦念之不忘,在天之靈,亦不忍相舍也。
人有勤勞于神之宮室者,神其忘諸乎!祭無大小【祭無大小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大小」倒文。
】,鹹曰報本。
貓有功禾稼則迎,虎有功禾稼則迎,此人情忠厚之至。
祭有法有義,法否而義可,三代聖人不能禁之矣。
神有功于民,則祀;民勤勞于神,亦祀。
祠堂,季世之古道也,豈可以谄疑之哉! 吾因是重有感焉!六蓼[(三)六蓼:俱春秋時之國名。
《左傳&bull文五年》:「楚子燮滅蓼,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今河南省固始縣有蓼城岡,即其地,漢置蓼縣。
]失國,國人不自哀,而臧文仲[(四)臧文仲:春秋時魯國執政。
臧孫氏,名辰,曆仕魯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
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
]哀之曰:「臯陶庭堅[(五)臯陶庭堅:一作咎繇。
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
偃姓,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
春秋時蓼、六等國是其後代。
庭堅乃高陽氏子,即所謂八凱之一。
],不祀忽諸。
」吾考其時,臯陶子伯益有其後嬴,為強諸侯。
趙為晉世卿,終亦有國矣。
蓼雖滅,臯陶祀未殄也。
臧文仲悲傷慘恻,如疾痛之切體膚,使其見秦滅趙【使其見秦滅趙「其」,嘉靖本、叢刊本、康熙本、日刻本俱作「及」。
】、楚滅嬴,其為臯陶哀,當何如也!文武成康之宗廟,而盡為禾黍,東遷君相,曾不動念。
心搖搖而不忍去,天悠悠而不我知。
一行役大夫之外,無人矣。
春秋臣子,甯無豺獺之心乎!以老子之學,尊其師、崇其教,能壯其宮室,又不忘先後勤勞之人。
為人臣而念君父,能以魏公之心為心,臧孫可無哀,《黍離》[(六)《黍離》:《詩&bull王風》篇名。
《詩序》:「《黍離》,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
」]可不作,天下事何至如今日乎!祠堂歲月皆不書,書其作事有古道,俾忠臣孝子聞知,縱無忿心,亦有愧色。
擎天岩記 記曰:予宦遊東南州郡,于山則見衡嶽之高且大,亦猶以為未見者,西北耳。
自謂高大之勢不兩立,豈意複有峨峨然峙于天半者,猶自謂偉,雖未獲班名志載,亦足見東南之峙勢不孤。
名山巨麓,惟建為最。
幔亭紫翠,乾坤之屍绉萃焉。
自賓雲之曲不鼓,曾孫無複夢虹橋矣。
泛漁舟而覓桃花者,誰欤?閩之秦川[(一)秦川:古地名,「川」指平川而言。
或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帶。
所謂「閩之秦川」者,假設比喻語也。
],有曠世高逸之士。
姓祖,諱道悟,深貶绮纨[(二)绮纨:華麗精美的絲織品。
陸贽《中書秦議&bull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绮麗之飾,纨素之饒非從地生,非從天降。
」]之習,力慕金宗之奇。
參老瞿昙[(三)瞿昙:梵文喬達摩的另一音譯。
古代天竺人的姓,如唐代來中國的天文學家瞿昙羅、瞿昙悉達等為此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