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二公亦不虞禍至此極也已。
公之道豈易及也哉,元豐甲子,自黃移汝,有詞别交遊,功名富貴之念澹然矣。
郡再火于秋季仲,覽得其碧絹書者,屢流落衢途,皆儒家收之,果有守護撝诃者耶。
過江興境上,題名石壁,麾筆墨淋漓竹上,文不滅【文不滅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俱作「又不滅」。
鹹豐本胡校作「久不滅」。
】,至今新篁葉上有墨點。
爪之如煙煤,蕃衍五步内,移根易地則不生。
邦人愛之,号曰東坡墨竹。
後百八十年【後百八十年底本為「後有八十年」,「有」,日刻本作「百」,據改。
】,餘谪居富川[(三)富川:縣名。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賀江上遊富川江流域,鄰接湖南省。
],親見二事。
嗟乎!公乃天地間不可無之人,其文亦天地間不可無者,詩豈衆人所能識哉!書市厄于火,藝文四庫,百無一遺。
好善者先刻東坡詩。
王、呂而下[(四)王、呂而下:似指王安石、呂惠卿。
王與呂論經義多合,事無大小必與謀,安石頒行新法,實與其事。
安石敗,惠卿驟緻執政,忌其複來,凡可以阻安石者,無不為之,安石深悔為所誤。
],章、蔡而上[(五)章、蔡而上:似指章惇、蔡京二人。
章惇,字子原,博學善文,王安石愛其才,複起為尚書仆射,兼門下侍郎,引其黨蔡京等盡複新法,力排元佑黨人。
],以國事與公為仇者,衆矣。
生平亦能詩文,豈不工巧,今人不措之齒牙【今人不措之齒牙底本為「今人不借之齒牙」。
「借」,日刻本作「措」,據改。
】,公論果若是而定乎【公論果若是而定乎「果若是」,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果至是」。
】?此謂民彜,此謂天道。
贈地理楊南川序 楊君南川挾風水之術,遊富貴家,老而不倦,誦楊救貧所著《三龍經》極熟,聽者欣然,想其術之精也。
富貴家用其術,不能去其貧,楊君不色怨。
沖炎風、濡梅雨、杖笻竹,行數百裡,嗚于人曰:「吾術能使貧者富、賤者貴、憂患者逸樂。
」及遇富貴人家,又不合而去,何也【何也叢刊本、康熙本俱作「何邪」。
】?合不合,無益損于楊君。
心勤而身困,藝精而道窮,世變使之然耶。
楊君之命,固當然耶!嗟乎!古有負超世絕倫之才,懷出天入神之技【懷出天入神之技「出天」,嘉靖本、叢刊本作「世天」,集成本作「回天」。
】,不為當時所尚,徒有來世之名者多矣,獨楊君乎哉!吾聞南唐範太史遊浙東,三年不遇,露香請命于穹旻[(一)穹旻:即穹天。
薛能《除夜作詩》雲:「和吹度穹旻,虛徐接建寅。
」],願救貧民積善者十家。
至今兩浙名公卿,數百年松楸郁郁有佳氣者,皆範公所蔔也。
楊君亦能有範公之心乎?人不知之,天必知之,何憂乎不遇。
觀音經序 西方聖人,以好善為教,多矣。
中國人無智愚賢不肖者【賢不肖者叢刊本「者」字衍。
】,敬信觀世音,如天、如父母,何也?人窮必呼天,疾痛必呼父母。
天與父母,未必能救之也,舍天與父母,則無可呼籲【呼籲叢刊本作「鳴籲」。
】者矣。
今人見親戚朋友落坎窞、坐困藜,力可以援而不援,聞其嗚号之聲,若不聞者,皆是也。
觀世音獨以尋聲救苦自任,不待人之鳴号于我,尋其窮苦之聲,而拯救之,仁矣哉!天與父母不能盡之仁,觀世音盡之矣。
人之敬信觀世音,如天、如父母,亦宜。
是心也,豈特觀世音有之。
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禹之所思也;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稷之所思也;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諸溝中,伊尹之所思也。
禹稷伊尹之所思,即觀世音之所尋也,此道豈難成哉!一念恻隐,廣而充之,仁不可勝用矣! 龍泉[(一)龍泉:縣名。
在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上遊,鄰接福建省。
]龔君某,狀貌奇偉,視瞻有力,某一見知其非庸人。
忽出見【忽出見叢刊本「見」字衍。
】觀世音《普門品經》一卷示某曰:「吾印此,願與天下好善者共之。
」嗟乎,仁哉龔君之志乎!禹、稷、伊尹之所思,自此一念,充之而已矣。
充之無窮,百萬億蒼生堕颠崖,受辛苦者,皆可拯救。
苦聲何必尋,苦海皆先登矣。
安知子非佛地位人乎!勉之、敬之,吾猶有望。
【說明】觀音:菩薩名,原稱觀世音,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世」字。
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記 甯庵記 東山書院記 圓峯道院祠堂記 擎天岩記 辛稼軒先生墓記 辛稼軒先生祠記 記 甯庵記 張仁叔葬本生母于邵武縣和平裡之鶴巢原。
墓去故廬百步,有田四十畝,歲收禾三百秤。
有疏圃竹林,悉施以養蓮社報德堂佛者,命周覺先主之,擇其徒三人守冢【三人守冢叢刊本、日刻本均作一人守冢。
】。
匾其盧曰「甯庵」,合考妣二親而祠,春秋薦蘋蘩,寒食灑麥飯,悉于田園收之。
守冢人執祀事如法,請張氏子孫主祭,其為甯親謀亦遠矣。
仁叔垂涕洟而告某曰:「子知甯庵之義乎?予幼失怙恃,本生母義父收張氏孤教育之,使成人。
本生母義父捐世,予無以酬恩,此庵之所以志予無涯之戚也。
予幼誦《蓼莪》詩,未知其情之真候,今知之矣!予之生,親之所以劬瘁也。
予為赤子,飲乳于親之懷者三年,乳皆親之血也。
乳之盈涸,由飲食之豐約,勞苦不可言。
予為孩提,親喜曰:「吾有兒矣。
」拊之則察其肥瘠而欣憂;畜之則候其饑飽而飲食。
予能行可以免其提攜矣,長之則惟恐其氣體之不壯;育之則惟恐其德性之不敏。
親行而予不随,顧之如有遺;吾行而親不随,複之如有失。
其出也,腹我而語之曰:「吾行矣!汝在家,毋登高而臨深也」;其入也,腹我而語之曰:「吾歸矣!汝在家,必無人念其饑飽寒燠也。
」予漸長知學,親心可以少寬矣。
憂其壯而未有室也;既有室,慮其子孫未必衆多也【慮其子孫未必衆多也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未必」均作「未能」。
】。
《詩》以妻子好合,兄弟翕和,而後父母之心順。
誠哉言乎!予為貧衣食奔走,親忍留之膝下。
離家則戒之謹慎,久客則願其速歸。
夢想其勞逸,蔔占其遠迩,倚門闾而望,聽鳥鵲而喜【聽鳥鵲而喜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鳥鵲」均作「烏鵲」。
】,精神常役役[(一)役役:疲勞不休息意。
《莊子&bull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肝膽常懸懸也。
自予有生以來,吾親之心,無一日得甯者,以予故【以予故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以」上有「皆」。
】。
古之人以生為勞,以老為逸、以死為息。
吾親老而未嘗佚,今其息乎!其心亦可以少甯乎!《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終吾生無以報吾親,言之則痛切,思之則悶絕。
惟孝子仁人,知棺美而椁厚,土深而木密。
人謂吾親可以妥靈幽扃矣。
予恐不足恃,所恃守冢有其人;守冢者不足恃,所恃蓮社佛者為之主;蓮社佛者不足恃,所恃者有田園以養其生;田園不足恃,所恃造物有以鑒予之心。
予之報親者誠有罪,予之思親者實可闵。
昊天明明,豈不能使吾親魂魄少甯乎!子盍為我記之。
」 嗟乎,孝矣哉!仁叔思親之苦也。
人與天相去,至遠者,形也;至近者,心也。
一念之善,人莫能知,而天必知之;一事之善,人不能助,而天必助之。
自今已往,甘露自當應其誠,迅雷何忍驚其魄。
燕或有增其土,鹿不敢觸其松,虎狼亦能衛其墓,況于人乎,況于君家之子孫乎!親可甯,子之心亦可甯矣。
楊坊千家市,習俗于市道相尚【習俗于市道相尚「于」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俱作「以」。
】,以詩書名家者,皆異邦人,擇鄉者不居。
吾屢觀仁叔之家,晨昏一飯飲、一疏果,未獻祖考,不敢嘗。
田廬悉畀守冢者,居茅屋,聚數十學子,終日嘈嘈教句讀,疲神耗氣以養生。
事叔父母如事親,愛堂弟如愛子,吾知其為孝弟忠信人也。
問其師友,則績溪楊公【則績溪楊公底本為「則續溪楊公」。
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集成本「續」俱作「績」,據改。
】、玉溪黎公,學問有根源,豈習俗所能移矣【豈習俗所能移矣集成本、日刻本「矣」均作「乎」。
】。
甯親一念,天實臨之。
某嘗執史筆,當大書其事,俾後來傳孝友者有證,天道有所托而明,民極有所寄而立,斯亦扶世傳道一助也。
仁叔名子惠,家在蒼峯下,因以自号雲。
【說明】一、景定元年至五年(一二六0——一二六四)間,枋得坐置興國軍時為張子惠作。
二、張仁叔,字子惠,因家住蒼峯,又号蒼峯。
東山書院記 維天子某年【維天子某年叢刊本、集成本作「□□□天子□□□□年」。
集成本「維」作「元」。
】,鄱陽李榮庭撰書辭,托張國賢、趙汝翼【趙爾翼嘉靖本、叢刊本、康熙本、日刻本均作「彭汝翼」。
】來告謝枋得曰:「笃行先生趙公及其子忠定【及其子忠定叢刊本、日刻本「忠定」下多「福王嚴事朱文公,文公過其廬,忠定長子崇憲師之,忠定」二十二字。
】、從弟汝靓,有東山書院風雲堂【風雲堂叢刊本、日刻本俱作「雲風堂」。
】,乃笃行、忠定兄弟教子孫之所,題則文公筆也。
天下大亂,汝靓之後,寒餓濱于死,終不
公之道豈易及也哉,元豐甲子,自黃移汝,有詞别交遊,功名富貴之念澹然矣。
郡再火于秋季仲,覽得其碧絹書者,屢流落衢途,皆儒家收之,果有守護撝诃者耶。
過江興境上,題名石壁,麾筆墨淋漓竹上,文不滅【文不滅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俱作「又不滅」。
鹹豐本胡校作「久不滅」。
】,至今新篁葉上有墨點。
爪之如煙煤,蕃衍五步内,移根易地則不生。
邦人愛之,号曰東坡墨竹。
後百八十年【後百八十年底本為「後有八十年」,「有」,日刻本作「百」,據改。
】,餘谪居富川[(三)富川:縣名。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賀江上遊富川江流域,鄰接湖南省。
],親見二事。
嗟乎!公乃天地間不可無之人,其文亦天地間不可無者,詩豈衆人所能識哉!書市厄于火,藝文四庫,百無一遺。
好善者先刻東坡詩。
王、呂而下[(四)王、呂而下:似指王安石、呂惠卿。
王與呂論經義多合,事無大小必與謀,安石頒行新法,實與其事。
安石敗,惠卿驟緻執政,忌其複來,凡可以阻安石者,無不為之,安石深悔為所誤。
],章、蔡而上[(五)章、蔡而上:似指章惇、蔡京二人。
章惇,字子原,博學善文,王安石愛其才,複起為尚書仆射,兼門下侍郎,引其黨蔡京等盡複新法,力排元佑黨人。
],以國事與公為仇者,衆矣。
生平亦能詩文,豈不工巧,今人不措之齒牙【今人不措之齒牙底本為「今人不借之齒牙」。
「借」,日刻本作「措」,據改。
】,公論果若是而定乎【公論果若是而定乎「果若是」,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均作「果至是」。
】?此謂民彜,此謂天道。
贈地理楊南川序 楊君南川挾風水之術,遊富貴家,老而不倦,誦楊救貧所著《三龍經》極熟,聽者欣然,想其術之精也。
富貴家用其術,不能去其貧,楊君不色怨。
沖炎風、濡梅雨、杖笻竹,行數百裡,嗚于人曰:「吾術能使貧者富、賤者貴、憂患者逸樂。
」及遇富貴人家,又不合而去,何也【何也叢刊本、康熙本俱作「何邪」。
】?合不合,無益損于楊君。
心勤而身困,藝精而道窮,世變使之然耶。
楊君之命,固當然耶!嗟乎!古有負超世絕倫之才,懷出天入神之技【懷出天入神之技「出天」,嘉靖本、叢刊本作「世天」,集成本作「回天」。
】,不為當時所尚,徒有來世之名者多矣,獨楊君乎哉!吾聞南唐範太史遊浙東,三年不遇,露香請命于穹旻[(一)穹旻:即穹天。
薛能《除夜作詩》雲:「和吹度穹旻,虛徐接建寅。
」],願救貧民積善者十家。
至今兩浙名公卿,數百年松楸郁郁有佳氣者,皆範公所蔔也。
楊君亦能有範公之心乎?人不知之,天必知之,何憂乎不遇。
觀音經序 西方聖人,以好善為教,多矣。
中國人無智愚賢不肖者【賢不肖者叢刊本「者」字衍。
】,敬信觀世音,如天、如父母,何也?人窮必呼天,疾痛必呼父母。
天與父母,未必能救之也,舍天與父母,則無可呼籲【呼籲叢刊本作「鳴籲」。
】者矣。
今人見親戚朋友落坎窞、坐困藜,力可以援而不援,聞其嗚号之聲,若不聞者,皆是也。
觀世音獨以尋聲救苦自任,不待人之鳴号于我,尋其窮苦之聲,而拯救之,仁矣哉!天與父母不能盡之仁,觀世音盡之矣。
人之敬信觀世音,如天、如父母,亦宜。
是心也,豈特觀世音有之。
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禹之所思也;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稷之所思也;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諸溝中,伊尹之所思也。
禹稷伊尹之所思,即觀世音之所尋也,此道豈難成哉!一念恻隐,廣而充之,仁不可勝用矣! 龍泉[(一)龍泉:縣名。
在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上遊,鄰接福建省。
]龔君某,狀貌奇偉,視瞻有力,某一見知其非庸人。
忽出見【忽出見叢刊本「見」字衍。
】觀世音《普門品經》一卷示某曰:「吾印此,願與天下好善者共之。
」嗟乎,仁哉龔君之志乎!禹、稷、伊尹之所思,自此一念,充之而已矣。
充之無窮,百萬億蒼生堕颠崖,受辛苦者,皆可拯救。
苦聲何必尋,苦海皆先登矣。
安知子非佛地位人乎!勉之、敬之,吾猶有望。
【說明】觀音:菩薩名,原稱觀世音,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世」字。
謝疊山全集校注卷二記 甯庵記 東山書院記 圓峯道院祠堂記 擎天岩記 辛稼軒先生墓記 辛稼軒先生祠記 記 甯庵記 張仁叔葬本生母于邵武縣和平裡之鶴巢原。
墓去故廬百步,有田四十畝,歲收禾三百秤。
有疏圃竹林,悉施以養蓮社報德堂佛者,命周覺先主之,擇其徒三人守冢【三人守冢叢刊本、日刻本均作一人守冢。
】。
匾其盧曰「甯庵」,合考妣二親而祠,春秋薦蘋蘩,寒食灑麥飯,悉于田園收之。
守冢人執祀事如法,請張氏子孫主祭,其為甯親謀亦遠矣。
仁叔垂涕洟而告某曰:「子知甯庵之義乎?予幼失怙恃,本生母義父收張氏孤教育之,使成人。
本生母義父捐世,予無以酬恩,此庵之所以志予無涯之戚也。
予幼誦《蓼莪》詩,未知其情之真候,今知之矣!予之生,親之所以劬瘁也。
予為赤子,飲乳于親之懷者三年,乳皆親之血也。
乳之盈涸,由飲食之豐約,勞苦不可言。
予為孩提,親喜曰:「吾有兒矣。
」拊之則察其肥瘠而欣憂;畜之則候其饑飽而飲食。
予能行可以免其提攜矣,長之則惟恐其氣體之不壯;育之則惟恐其德性之不敏。
親行而予不随,顧之如有遺;吾行而親不随,複之如有失。
其出也,腹我而語之曰:「吾行矣!汝在家,毋登高而臨深也」;其入也,腹我而語之曰:「吾歸矣!汝在家,必無人念其饑飽寒燠也。
」予漸長知學,親心可以少寬矣。
憂其壯而未有室也;既有室,慮其子孫未必衆多也【慮其子孫未必衆多也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未必」均作「未能」。
】。
《詩》以妻子好合,兄弟翕和,而後父母之心順。
誠哉言乎!予為貧衣食奔走,親忍留之膝下。
離家則戒之謹慎,久客則願其速歸。
夢想其勞逸,蔔占其遠迩,倚門闾而望,聽鳥鵲而喜【聽鳥鵲而喜嘉靖本、叢刊本、日刻本「鳥鵲」均作「烏鵲」。
】,精神常役役[(一)役役:疲勞不休息意。
《莊子&bull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肝膽常懸懸也。
自予有生以來,吾親之心,無一日得甯者,以予故【以予故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以」上有「皆」。
】。
古之人以生為勞,以老為逸、以死為息。
吾親老而未嘗佚,今其息乎!其心亦可以少甯乎!《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終吾生無以報吾親,言之則痛切,思之則悶絕。
惟孝子仁人,知棺美而椁厚,土深而木密。
人謂吾親可以妥靈幽扃矣。
予恐不足恃,所恃守冢有其人;守冢者不足恃,所恃蓮社佛者為之主;蓮社佛者不足恃,所恃者有田園以養其生;田園不足恃,所恃造物有以鑒予之心。
予之報親者誠有罪,予之思親者實可闵。
昊天明明,豈不能使吾親魂魄少甯乎!子盍為我記之。
」 嗟乎,孝矣哉!仁叔思親之苦也。
人與天相去,至遠者,形也;至近者,心也。
一念之善,人莫能知,而天必知之;一事之善,人不能助,而天必助之。
自今已往,甘露自當應其誠,迅雷何忍驚其魄。
燕或有增其土,鹿不敢觸其松,虎狼亦能衛其墓,況于人乎,況于君家之子孫乎!親可甯,子之心亦可甯矣。
楊坊千家市,習俗于市道相尚【習俗于市道相尚「于」叢刊本、集成本、日刻本俱作「以」。
】,以詩書名家者,皆異邦人,擇鄉者不居。
吾屢觀仁叔之家,晨昏一飯飲、一疏果,未獻祖考,不敢嘗。
田廬悉畀守冢者,居茅屋,聚數十學子,終日嘈嘈教句讀,疲神耗氣以養生。
事叔父母如事親,愛堂弟如愛子,吾知其為孝弟忠信人也。
問其師友,則績溪楊公【則績溪楊公底本為「則續溪楊公」。
道光本、鹹豐本、光緒本、集成本「續」俱作「績」,據改。
】、玉溪黎公,學問有根源,豈習俗所能移矣【豈習俗所能移矣集成本、日刻本「矣」均作「乎」。
】。
甯親一念,天實臨之。
某嘗執史筆,當大書其事,俾後來傳孝友者有證,天道有所托而明,民極有所寄而立,斯亦扶世傳道一助也。
仁叔名子惠,家在蒼峯下,因以自号雲。
【說明】一、景定元年至五年(一二六0——一二六四)間,枋得坐置興國軍時為張子惠作。
二、張仁叔,字子惠,因家住蒼峯,又号蒼峯。
東山書院記 維天子某年【維天子某年叢刊本、集成本作「□□□天子□□□□年」。
集成本「維」作「元」。
】,鄱陽李榮庭撰書辭,托張國賢、趙汝翼【趙爾翼嘉靖本、叢刊本、康熙本、日刻本均作「彭汝翼」。
】來告謝枋得曰:「笃行先生趙公及其子忠定【及其子忠定叢刊本、日刻本「忠定」下多「福王嚴事朱文公,文公過其廬,忠定長子崇憲師之,忠定」二十二字。
】、從弟汝靓,有東山書院風雲堂【風雲堂叢刊本、日刻本俱作「雲風堂」。
】,乃笃行、忠定兄弟教子孫之所,題則文公筆也。
天下大亂,汝靓之後,寒餓濱于死,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