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上書讓禅
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玺書,伏聽冊命,五内驚震,精爽散越,不知所處。
臣前上還相位,退守藩國,聖恩聽許。
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願。
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命,發不世之诏,以加無德之臣。
且聞堯禅重華,舉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聖之美,猶下咨四嶽,上觀璇玑。
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曆數之咨,應選授之命,内自揆撫,無德以稱。
且許由匹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诏,臣雖鄙蔽,敢忘守節,以當大命?不勝至願。
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上書再讓禅 奉今月壬戌玺書,重被聖命,伏聽冊告,肝膽戰悸,不知所措。
天下神器,禅代重事,故堯将禅舜,納于大麓,舜之命禹,玄圭告功;烈風不迷,九州攸平,詢事考言,然後乃命,而猶執謙讓于德不嗣。
況臣頑固,質非二聖,乃應天統,受終明诏,敢守微節,歸志箕山,不勝大願。
謹拜表陳情,使并奉上玺绶。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上書三讓禅 臣聞舜有賓于四門之勳,乃受禅于陶唐;禹有存國七百之功,乃承祿于有虞。
臣以蒙蔽,德非二聖,猥當天統,不敢聞命,敢屢抗疏,略陳私願。
庶章通紫庭,得全微節,情達宸極,永守本志。
而音重複銜命,申制诏臣,臣實戰惕,不發玺書,而音迫于嚴诏,不敢複命。
願陛下馳傳騁驿,召音還台。
不勝至誠,謹使宗奉書。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有司劾田疇不受封宜免官加刑議(建安十五年) 昔薳敖逃祿,《傳》載其美,所以激濁世,勵貪夫,賢于屍祿素餐之人也。
故可得而小,不可得而毀。
至于田疇,方斯近矣。
免官加刑,于法為重。
(《魏志·田疇傳》注引《魏書》) ○報傅崔琰 昨奉嘉命,惠示雅數,欲使燔翳捐褶。
翳已壞矣,褶亦去焉。
後有此比,蒙複誨諸。
(《魏志·崔琰傳》) 昨奉嘉命,廣開正路,翳已壞矣,畢亦去焉。
師傅之言,實獲我心。
(《文苑英華》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箋》引) ○報吳主孫權(黃初三年正月癸亥) 昔隗嚣之斃,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捍關。
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又報吳主孫權(黃初三年九月) 君生于擾攘之際,本有縱橫之志,降身奉國,以享茲祚。
自君策名已來,貢獻盈路,讨備之功,國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恥。
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
廊廟之議,王者所不得專。
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
故先遣使者犒勞,又遣尚書、侍中踐修前言,以定任子。
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
又前都尉浩周勸君遣子,乃實朝臣交謀,以此蔔君。
君果有辭,外引隗嚣遣子不終,内喻窦融守忠而已。
世殊時異,人各有心。
浩周之還,口陳指麾,益令議者發明衆嫌,終始之本,無所據杖,故遂俯仰從群臣議。
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動容。
即日下诏,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
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
此言之誠,有如大江。
(《吳志·吳主權紀》黃武元年) ○報王朗(黃初初年) 覽表,雖魏绛稱虞箴以諷晉悼,相如陳猛獸以戒漢武,未足以喻。
方今二寇未殄,将帥遠征,故時入原野,以習戎備。
至于夜還之戒,已诏有司施行。
(《魏志·王朗傳》) ○答繁欽書 披書歡笑,不能自勝,奇才妙伎,何其善也。
頃守宮王孫世有女曰瑣,年始九歲,夢與神通,寤而悲吟,哀聲急切,涉曆六載,于今十五。
近者督将具以狀聞。
是日戊午,祖于北園,博延衆賢,遂奏名倡,曲極數彈,歡情未逞。
白日西逝,清風赴闱,羅帏徒祛,玄燭方微,乃令從官引内世女,須臾而至,厥狀甚美,素顔玄發,皓齒丹唇。
詳而問之,雲善歌舞。
于是振袂徐進,揚蛾微眺,芳聲清激,逸足橫集,衆倡騰遊,群賓失席。
然後修容飾妝,改曲變度,激清角,揚白雪,接孤聲,赴危節。
于是商風振條,春鷹度吟,飛霧成霜。
斯可謂聲協鐘石,氣應風律,網羅韶,囊括鄭衛者也。
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樹,清歌莫善于宋臘。
豈能上亂靈祗,下變庶物,漂悠風雲,橫厲無方若斯也哉?固非車子喉轉長吟所能逮也。
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蔔良日,納之閑房。
(《藝文類聚》四十三,《初學記》十九、二十五、三十,《禦覽》三百八十一、五百七十三、九百二十六) ○答楊修書 重惠流離,卮昭厚意。
(《禦覽》七百六十一)
臣前上還相位,退守藩國,聖恩聽許。
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願。
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命,發不世之诏,以加無德之臣。
且聞堯禅重華,舉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聖之美,猶下咨四嶽,上觀璇玑。
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曆數之咨,應選授之命,内自揆撫,無德以稱。
且許由匹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诏,臣雖鄙蔽,敢忘守節,以當大命?不勝至願。
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上書再讓禅 奉今月壬戌玺書,重被聖命,伏聽冊告,肝膽戰悸,不知所措。
天下神器,禅代重事,故堯将禅舜,納于大麓,舜之命禹,玄圭告功;烈風不迷,九州攸平,詢事考言,然後乃命,而猶執謙讓于德不嗣。
況臣頑固,質非二聖,乃應天統,受終明诏,敢守微節,歸志箕山,不勝大願。
謹拜表陳情,使并奉上玺绶。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上書三讓禅 臣聞舜有賓于四門之勳,乃受禅于陶唐;禹有存國七百之功,乃承祿于有虞。
臣以蒙蔽,德非二聖,猥當天統,不敢聞命,敢屢抗疏,略陳私願。
庶章通紫庭,得全微節,情達宸極,永守本志。
而音重複銜命,申制诏臣,臣實戰惕,不發玺書,而音迫于嚴诏,不敢複命。
願陛下馳傳騁驿,召音還台。
不勝至誠,謹使宗奉書。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有司劾田疇不受封宜免官加刑議(建安十五年) 昔薳敖逃祿,《傳》載其美,所以激濁世,勵貪夫,賢于屍祿素餐之人也。
故可得而小,不可得而毀。
至于田疇,方斯近矣。
免官加刑,于法為重。
(《魏志·田疇傳》注引《魏書》) ○報傅崔琰 昨奉嘉命,惠示雅數,欲使燔翳捐褶。
翳已壞矣,褶亦去焉。
後有此比,蒙複誨諸。
(《魏志·崔琰傳》) 昨奉嘉命,廣開正路,翳已壞矣,畢亦去焉。
師傅之言,實獲我心。
(《文苑英華》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箋》引) ○報吳主孫權(黃初三年正月癸亥) 昔隗嚣之斃,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捍關。
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又報吳主孫權(黃初三年九月) 君生于擾攘之際,本有縱橫之志,降身奉國,以享茲祚。
自君策名已來,貢獻盈路,讨備之功,國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恥。
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
廊廟之議,王者所不得專。
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
故先遣使者犒勞,又遣尚書、侍中踐修前言,以定任子。
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
又前都尉浩周勸君遣子,乃實朝臣交謀,以此蔔君。
君果有辭,外引隗嚣遣子不終,内喻窦融守忠而已。
世殊時異,人各有心。
浩周之還,口陳指麾,益令議者發明衆嫌,終始之本,無所據杖,故遂俯仰從群臣議。
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動容。
即日下诏,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
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
此言之誠,有如大江。
(《吳志·吳主權紀》黃武元年) ○報王朗(黃初初年) 覽表,雖魏绛稱虞箴以諷晉悼,相如陳猛獸以戒漢武,未足以喻。
方今二寇未殄,将帥遠征,故時入原野,以習戎備。
至于夜還之戒,已诏有司施行。
(《魏志·王朗傳》) ○答繁欽書 披書歡笑,不能自勝,奇才妙伎,何其善也。
頃守宮王孫世有女曰瑣,年始九歲,夢與神通,寤而悲吟,哀聲急切,涉曆六載,于今十五。
近者督将具以狀聞。
是日戊午,祖于北園,博延衆賢,遂奏名倡,曲極數彈,歡情未逞。
白日西逝,清風赴闱,羅帏徒祛,玄燭方微,乃令從官引内世女,須臾而至,厥狀甚美,素顔玄發,皓齒丹唇。
詳而問之,雲善歌舞。
于是振袂徐進,揚蛾微眺,芳聲清激,逸足橫集,衆倡騰遊,群賓失席。
然後修容飾妝,改曲變度,激清角,揚白雪,接孤聲,赴危節。
于是商風振條,春鷹度吟,飛霧成霜。
斯可謂聲協鐘石,氣應風律,網羅韶,囊括鄭衛者也。
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樹,清歌莫善于宋臘。
豈能上亂靈祗,下變庶物,漂悠風雲,橫厲無方若斯也哉?固非車子喉轉長吟所能逮也。
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蔔良日,納之閑房。
(《藝文類聚》四十三,《初學記》十九、二十五、三十,《禦覽》三百八十一、五百七十三、九百二十六) ○答楊修書 重惠流離,卮昭厚意。
(《禦覽》七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