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文傳
關燈
小
中
大
語相侵,夫人煦煦然事之,卒賴以化。
所幸妾晚失明,身自扶攜,嘗甘旨以進,所幸妾感泣語翁曰:「而婦真孝婦也。
」翁壽至九十五,夫人逮事五十年,白頭毿毿,如初作羹湯時,杭人至今豔為盛事。
夫人與汝東先生,如同志友,相莊無間。
先生好節義,樂施予,恤孤篤舊,不以亡為解,皆夫人成之也。
先生愛客,通人秀士、林僧杖老,率滿坐上,開樽設豆,絡繹簾屏之內,與客同聚散,終日未嘗一起,夫人亦不以恥罄亂先生談也。
舉三子,長即吾友啟祥孝廉,仲啟初,季啟禎,皆才而自束,家學淳雅,夫人愛之如一子,愛諸子婦如一女,兄弟娣姒,亦並相愛敬。
末世所謂雀鼠風雨,壁陷楹淪,塞窒殆盡,一門之內,不知世間何者名為乖和。
下至僕媵,皆欣欣自得,不事嗔喝,自然勤整。
夫人既夙具道念,與汝東先生嚴持殺戒,魚蛤無犯;子姓婚友,刀俎含血,則群起而嗬之,如有嚴刑於其旁。
年五十,即皈依雲棲,長齋念佛,日可數萬聲,飲食抽解,悉無間斷;轉經數部,木槵軍持,日有常度。
所過尊宿如憨山、雲門、真寂、桐塢諸老,皆肅心悲仰,稽首發願;所謁佛地如普陀、雙徑,皆兩三至其處,去來灑然,巾瓶無跡。
歲己巳,忽病,供佛榻前,數日持佛號,令眷屬三匝和之,梵唄聲徹寢門之外。
西向而逝,異香滿室,凡一晝夜不散也。
生生劫劫,與慈氏俱,豈顧問哉! 啟祥甫居憂,遺書其友元春,使作傳。
元春不能以文字作誑語,如聞母者,則常登其堂,知其誠然,乃為之立傳。
夫一傳之中,而梁妻、狄姑、陶母、龐婆合為一人,豈非翰墨之幸哉!任彥升曰:「夫貴妻尊,匪爵而重。
」為蒿簪藜杖、欣欣負載者言耳,況兩足離垢、世外棲心者哉!全德之名,予猶以為世諦也。
雲眠居士小傳 楊修齡先生為長安令,其大公封長安令;為侍禦,又封太公侍禦。
是時,孫文弱亦成進士,而太公年六十五。
太公恐「我老書生耳,積學不第,自以為忘於天,今子孫貴相踵,吾安知天所為!」乃以退晦自處,令其孫授越中教職,因循由國子遷計部;念侍禦莫可損者,惟黔中荒菁,於台班無所取大,乃請按貴州。
至今子孫海內有靜稱,太公教之也。
今上四十七年,虜蠢,屯堡失職,遼陽諸將吏多與賊通起居,事已壞。
而是時侍禦方與其太公逐花源漁父為笑樂,聞台召,父子相顧語:「安可以靜晦失國恤!」太公曰:「且非獨汝往也,吾與汝偕往。
向吾為盜驚,汝自黔即日歸;今國有寇,君父情等耳,獨可以明日乎?」驅車去至都。
每侍禦草疏,太公自起焚香,以為憂不在兵餉,而引用當世膽智公忠之人,則其虜自退。
疏七上,上動,太公教之也。
尋侍禦中人言,謂歸不宜即入都,入都即不宜七上封事,而太公愀然曰:「此豈不知國有憂乎?吾向者南來,朝士挈家歸者,相望於道,乃知不足怪耳。
」侍禦即拂衣。
太公手一疏,欲刎以悟主上,為計部所匿阻。
自抵家,迄於病革,惟痛恨遼事,及問遼警何若,與遼中用何人、人何言而已。
譚子曰:始予與文弱交,太公出肅客,聞客有川源雲壁之好,意甚喜。
而太公亦自號雲眠居士,嘗出入吳越佳麗,又能道嵾、衡、嵩、華所以伯仲同異之故。
戊午,予緻書武陵,使者歸為予言,書至日,三籃輿在門,筇履壺觴已具,曰將往遊山水。
予聞之歎息:三世同堂如此,乃可歎也。
一旦國家有事,潭煙石霞,猶在衣裾,而安危存亡之意,勃勃不可忍,然後知真山水人能急君父也。
(《譚友夏合集》卷十三止此) 送少司馬蔡師閩櫬文 天啟五年十月四日,總督、兵部右侍郎蔡元履先生解任將歸閩中,以病終於平越。
楚門人譚元春待之常武,撫櫬而哭。
既已莫可奈何,作詩五首、文一篇,告於其靈,庶吾師搖搖之魂知春在此也。
其文曰: 昔公之知春也,初亦以亡友鍾子,而春獨以肝膽受知,則似乎不因人而自伸於知己。
其間勁直無回之氣,精微無漏之學,與孤介無染之品,一見一回深,一書一番入,而春亦能細察其所以。
蓋其志不雜而切於軍國,才不雜而力於書史,情不雜而篤於友朋,趣不雜而鍾於山水,吾師乎!而雖以雜念如春,亦對公而知恥。
嗚乎!所不可及者,破書萬卷,而愛人一事之知;下筆千言,而歎人一字之美。
以此立朝、籌邊、持身、居裡,真可謂有大臣之風概,而得古人之神理。
獨以冰霜之懷,走卒亦忌其堅芳;薑桂之性,鬼神亦畏其高嚴。
故公自仕宦三十年來,石壓而筍還出,風偃而木乃起。
憶公萬曆己、庚間,公已拂衣歸鄉,自號遯士,聞疆事之多辱,遂出山而經紀。
豈不知時有所難為,而不以時難為而遂止。
好水街亭之敗,寧曰無恨;三徑五柳之歸,獨覺不喜。
其於存亡進退,瀟然可想,則請問於伏波之石室,與香草之沅沚。
嗚乎!公來黔,方予過京師,鄖署執別,殷勤相訂,但謂公明年凱旋,則相迎於武陵之邸。
曾未兩年,而功未成而遽歸,身未歸而遽死。
此一言之間耳,而時事之參差,造物之倏忽,已有不可料者矣,而何況乎萬事之終始!嗚乎!十年芳草,見公此路,川光嵐影,作客如故。
悲夫! 告亡友文 鍾子伯敬死之前三日,告於佛,受五戒,發願來生,甚為寂遠。
友人譚元春不敢用人間庶羞重違其志,延僧眾誦經。
是日,設花果香燈供佛,因以及鍾子而告之曰: 天乎,春之無罪也,喪我鍾子乎!鍾子在時,即久不相見;一見脈脈心目深凝,開篋質詩文,相賀曰:別來無恙,幸甚,大異夙昔。
近閱何書?書所得,究其中之故若何。
有佳山水,必以告;見奇士,必以告,如是而已。
然爾時鍾子與予皆人耳,二十年交如一日者,人之說也。
今鍾子死,則固鬼神也,且事佛,則佛眷屬也,淚化血,血化碧,子勿厭聽,予今日乃當與子有言耳。
予生平豈負子者,然亦實難如昔年書中所謂敬身醒眼,閑步朗懷,不敢自蹈於非禮之動,自陷於有戾之物,予豈真能如是?徒以負子為恐耳。
由此言之,予之不負子也,固也。
但子晚年參尋內典,披剝妙義,病中猶為學人,端坐拈說。
嘗因予塵累尚少,欲引共無生之學,微誘重喝,極其痛切。
而予以雜念尚多,遠遁壇外,遂至語亦不答,招亦不往,臨危囑累,然後一許,可謂負子甚矣。
豈惟自愧念雜,猶豫不進,兼亦病子□想各半,修習無多,何苦談此。
今睹子倉皇去路,猶與諸佛結願,山僧尋盟,泉壤下安得有此志士?予既自謂相知,而此反不知,人世管鮑,一何粗也,予真負子矣。
詩文之道,受命於胸中,譽不可受,嘩不可改,人皆劫劫,己獨有餘。
子嘗抽其緒,肩其紐,冥目幽思,望遠汲深,不務多取於古人,以力自緻於後世;而予常避同調之聲,厭爭趨之陋。
灘移帆折,泉去瓶流,雖未知棲翔何所,然子在日,予之文已有未經子目者,意欲待業就志滿,而後與子各置一地,以雪天下人二子一手之名。
業未告成,子不及見,予則負子矣。
子淡素疏拙,營生最其所短。
偶一日與子談曰:「看子命相骨法,不亨於官,亦宜稍策田廬。
杜門古處,乃為不俗,士大夫安可以饑寒告人為不俗?」子時歎美此言,而性無遮欄,間受贈遺,遂為薄俗所檢點。
天下之人謂子不宜爾,而予回思之,昔者一言,過聽至此,予則又負子矣。
予以頑曠之性,見人嬉遊,狂顧勃發。
常同子書史靜對,淡若無物;杯渼遙陳,酬勸不施。
雖歡情日接,而樂事時乖,旬月之內,吟嘯他往,當其挽袂固留,予嘗不顧而去。
始知靜者朋侶倍篤,此又予負子矣。
子今死,人皆引子期、伯牙為言,予不謂然。
予年已四十,世情不復厝意,惟願經始誦讀,力於述作,思得一當以報子耳。
夫子期先逝,而伯牙摧弦,古
所幸妾晚失明,身自扶攜,嘗甘旨以進,所幸妾感泣語翁曰:「而婦真孝婦也。
」翁壽至九十五,夫人逮事五十年,白頭毿毿,如初作羹湯時,杭人至今豔為盛事。
夫人與汝東先生,如同志友,相莊無間。
先生好節義,樂施予,恤孤篤舊,不以亡為解,皆夫人成之也。
先生愛客,通人秀士、林僧杖老,率滿坐上,開樽設豆,絡繹簾屏之內,與客同聚散,終日未嘗一起,夫人亦不以恥罄亂先生談也。
舉三子,長即吾友啟祥孝廉,仲啟初,季啟禎,皆才而自束,家學淳雅,夫人愛之如一子,愛諸子婦如一女,兄弟娣姒,亦並相愛敬。
末世所謂雀鼠風雨,壁陷楹淪,塞窒殆盡,一門之內,不知世間何者名為乖和。
下至僕媵,皆欣欣自得,不事嗔喝,自然勤整。
夫人既夙具道念,與汝東先生嚴持殺戒,魚蛤無犯;子姓婚友,刀俎含血,則群起而嗬之,如有嚴刑於其旁。
年五十,即皈依雲棲,長齋念佛,日可數萬聲,飲食抽解,悉無間斷;轉經數部,木槵軍持,日有常度。
所過尊宿如憨山、雲門、真寂、桐塢諸老,皆肅心悲仰,稽首發願;所謁佛地如普陀、雙徑,皆兩三至其處,去來灑然,巾瓶無跡。
歲己巳,忽病,供佛榻前,數日持佛號,令眷屬三匝和之,梵唄聲徹寢門之外。
西向而逝,異香滿室,凡一晝夜不散也。
生生劫劫,與慈氏俱,豈顧問哉! 啟祥甫居憂,遺書其友元春,使作傳。
元春不能以文字作誑語,如聞母者,則常登其堂,知其誠然,乃為之立傳。
夫一傳之中,而梁妻、狄姑、陶母、龐婆合為一人,豈非翰墨之幸哉!任彥升曰:「夫貴妻尊,匪爵而重。
」為蒿簪藜杖、欣欣負載者言耳,況兩足離垢、世外棲心者哉!全德之名,予猶以為世諦也。
雲眠居士小傳 楊修齡先生為長安令,其大公封長安令;為侍禦,又封太公侍禦。
是時,孫文弱亦成進士,而太公年六十五。
太公恐「我老書生耳,積學不第,自以為忘於天,今子孫貴相踵,吾安知天所為!」乃以退晦自處,令其孫授越中教職,因循由國子遷計部;念侍禦莫可損者,惟黔中荒菁,於台班無所取大,乃請按貴州。
至今子孫海內有靜稱,太公教之也。
今上四十七年,虜蠢,屯堡失職,遼陽諸將吏多與賊通起居,事已壞。
而是時侍禦方與其太公逐花源漁父為笑樂,聞台召,父子相顧語:「安可以靜晦失國恤!」太公曰:「且非獨汝往也,吾與汝偕往。
向吾為盜驚,汝自黔即日歸;今國有寇,君父情等耳,獨可以明日乎?」驅車去至都。
每侍禦草疏,太公自起焚香,以為憂不在兵餉,而引用當世膽智公忠之人,則其虜自退。
疏七上,上動,太公教之也。
尋侍禦中人言,謂歸不宜即入都,入都即不宜七上封事,而太公愀然曰:「此豈不知國有憂乎?吾向者南來,朝士挈家歸者,相望於道,乃知不足怪耳。
」侍禦即拂衣。
太公手一疏,欲刎以悟主上,為計部所匿阻。
自抵家,迄於病革,惟痛恨遼事,及問遼警何若,與遼中用何人、人何言而已。
譚子曰:始予與文弱交,太公出肅客,聞客有川源雲壁之好,意甚喜。
而太公亦自號雲眠居士,嘗出入吳越佳麗,又能道嵾、衡、嵩、華所以伯仲同異之故。
戊午,予緻書武陵,使者歸為予言,書至日,三籃輿在門,筇履壺觴已具,曰將往遊山水。
予聞之歎息:三世同堂如此,乃可歎也。
一旦國家有事,潭煙石霞,猶在衣裾,而安危存亡之意,勃勃不可忍,然後知真山水人能急君父也。
(《譚友夏合集》卷十三止此) 送少司馬蔡師閩櫬文 天啟五年十月四日,總督、兵部右侍郎蔡元履先生解任將歸閩中,以病終於平越。
楚門人譚元春待之常武,撫櫬而哭。
既已莫可奈何,作詩五首、文一篇,告於其靈,庶吾師搖搖之魂知春在此也。
其文曰: 昔公之知春也,初亦以亡友鍾子,而春獨以肝膽受知,則似乎不因人而自伸於知己。
其間勁直無回之氣,精微無漏之學,與孤介無染之品,一見一回深,一書一番入,而春亦能細察其所以。
蓋其志不雜而切於軍國,才不雜而力於書史,情不雜而篤於友朋,趣不雜而鍾於山水,吾師乎!而雖以雜念如春,亦對公而知恥。
嗚乎!所不可及者,破書萬卷,而愛人一事之知;下筆千言,而歎人一字之美。
以此立朝、籌邊、持身、居裡,真可謂有大臣之風概,而得古人之神理。
獨以冰霜之懷,走卒亦忌其堅芳;薑桂之性,鬼神亦畏其高嚴。
故公自仕宦三十年來,石壓而筍還出,風偃而木乃起。
憶公萬曆己、庚間,公已拂衣歸鄉,自號遯士,聞疆事之多辱,遂出山而經紀。
豈不知時有所難為,而不以時難為而遂止。
好水街亭之敗,寧曰無恨;三徑五柳之歸,獨覺不喜。
其於存亡進退,瀟然可想,則請問於伏波之石室,與香草之沅沚。
嗚乎!公來黔,方予過京師,鄖署執別,殷勤相訂,但謂公明年凱旋,則相迎於武陵之邸。
曾未兩年,而功未成而遽歸,身未歸而遽死。
此一言之間耳,而時事之參差,造物之倏忽,已有不可料者矣,而何況乎萬事之終始!嗚乎!十年芳草,見公此路,川光嵐影,作客如故。
悲夫! 告亡友文 鍾子伯敬死之前三日,告於佛,受五戒,發願來生,甚為寂遠。
友人譚元春不敢用人間庶羞重違其志,延僧眾誦經。
是日,設花果香燈供佛,因以及鍾子而告之曰: 天乎,春之無罪也,喪我鍾子乎!鍾子在時,即久不相見;一見脈脈心目深凝,開篋質詩文,相賀曰:別來無恙,幸甚,大異夙昔。
近閱何書?書所得,究其中之故若何。
有佳山水,必以告;見奇士,必以告,如是而已。
然爾時鍾子與予皆人耳,二十年交如一日者,人之說也。
今鍾子死,則固鬼神也,且事佛,則佛眷屬也,淚化血,血化碧,子勿厭聽,予今日乃當與子有言耳。
予生平豈負子者,然亦實難如昔年書中所謂敬身醒眼,閑步朗懷,不敢自蹈於非禮之動,自陷於有戾之物,予豈真能如是?徒以負子為恐耳。
由此言之,予之不負子也,固也。
但子晚年參尋內典,披剝妙義,病中猶為學人,端坐拈說。
嘗因予塵累尚少,欲引共無生之學,微誘重喝,極其痛切。
而予以雜念尚多,遠遁壇外,遂至語亦不答,招亦不往,臨危囑累,然後一許,可謂負子甚矣。
豈惟自愧念雜,猶豫不進,兼亦病子□想各半,修習無多,何苦談此。
今睹子倉皇去路,猶與諸佛結願,山僧尋盟,泉壤下安得有此志士?予既自謂相知,而此反不知,人世管鮑,一何粗也,予真負子矣。
詩文之道,受命於胸中,譽不可受,嘩不可改,人皆劫劫,己獨有餘。
子嘗抽其緒,肩其紐,冥目幽思,望遠汲深,不務多取於古人,以力自緻於後世;而予常避同調之聲,厭爭趨之陋。
灘移帆折,泉去瓶流,雖未知棲翔何所,然子在日,予之文已有未經子目者,意欲待業就志滿,而後與子各置一地,以雪天下人二子一手之名。
業未告成,子不及見,予則負子矣。
子淡素疏拙,營生最其所短。
偶一日與子談曰:「看子命相骨法,不亨於官,亦宜稍策田廬。
杜門古處,乃為不俗,士大夫安可以饑寒告人為不俗?」子時歎美此言,而性無遮欄,間受贈遺,遂為薄俗所檢點。
天下之人謂子不宜爾,而予回思之,昔者一言,過聽至此,予則又負子矣。
予以頑曠之性,見人嬉遊,狂顧勃發。
常同子書史靜對,淡若無物;杯渼遙陳,酬勸不施。
雖歡情日接,而樂事時乖,旬月之內,吟嘯他往,當其挽袂固留,予嘗不顧而去。
始知靜者朋侶倍篤,此又予負子矣。
子今死,人皆引子期、伯牙為言,予不謂然。
予年已四十,世情不復厝意,惟願經始誦讀,力於述作,思得一當以報子耳。
夫子期先逝,而伯牙摧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