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誌銘
關燈
小
中
大
。
或尚未即見,而師已低頭假寐入夢境,呼之不應,惟見手持念珠,歷歷在指頭過數不停,及一驚醒,珠反停不行。
予嘗大笑以語黃美中,後有遠友問:「君家老僧熟寐中數念珠分明者,今尚安否?」予因舉師生平告之。
師養馬當步,終日撫摩牽掣,恤其饑勞,愛之如嬰孩,馬亦鳴顧向師,如前世眷屬。
一日,馬縮絀不肯出,道逢黠少年侮師,師甚悔之。
其後屢十出入,良驗。
師嘗謂:「是物亦似有夙命前知者。
」 予往語師,師若滅度,則奉師之骨而塔吾園焉。
崇禎甲戌秋,予舟居西塞,師亡於堰口舊庵,合掌西向笑而逝。
明年乙亥臘八日,予自廬嶽歸,集戒僧常修淨土者二十四人,居士所嘗與師善、且有道行者三四人,燃燭念佛,用浮屠法火之,而散其灰於流水,以之於江。
予仍守前諾,為小磚塔於師常施食之台,刂石志不朽。
因作銘曰: 破汝瓶,大事明;愛汝馬,萬念舍。
火何熱乎水何濕,師乎師乎,汝往何急? 觀察費公墓誌銘 費公國聘,以崇禎癸酉三月終於家,蓋是年春王正月年已八十矣。
長君之巽不逾歲而葬,來乞刻詞於墓石,且曰:「微疇昔之故,不敢請也。
」 記萬曆戊申秋,予遊沔,訪公市隱園。
公尚未六十,予鬑鬑初有鬚,唱和相接,步屟蕭寺中,式燕以敖,幾不知為先達文人。
今公集中有《攜酒寺閣小飲》詩,又有同予看月微雨旋霽詩,如「烏叫池楊驚月白,蟻浮簷竹接燈青」,「明月照來雲點綴,涼風吹去雨欹斜」,一時佳句,頓足而舞,恍恍如昨日事。
而予亦已霜點鬢毛矣,幸而得志公墓,何敢辭? 公諱尚伊,國聘其字,父得智公舉嘉靖戊午。
公幼苕穎,不類群兒,目十行可了。
十九領癸酉鄉薦,丁醜始捷南宮,出申公瑤泉、王公荊石二相國之門。
二相國負人倫鑒賞,異之,得館選。
公年少,才格誨妒,改兵科給事中,以覃恩封父母妻如其官。
公為諫官,森挺不少骫詘,曰:「吾職也。
」適趙太宰錦以嵩祝入賀,步趨偃蹇,公上疏,謂「篤老當明止足之義」,論者謂公輕詆,以年例出為四川按察僉事。
已而又調漢南兵備。
未幾,謫靈璧丞,量移紹州推官,公亦丁封公憂,□衣林壑間,絕口不言仕進者五十餘年。
然公懷濟世之略,所至必思居思憂,情法相馭而行。
方司憲蜀臬,有挾朱邸之戚扞文罔不顧者,公杖斃之,諷以忌器,不動。
及治兵漢中,經紀鹽馬,擢摘良奸,災則禦之,饑則哺之,不遺力也。
至今漢南人猶指公所修文廟將台為文武壯觀,皆惜其用世才不獲大見於世雲。
公退居堅臥,為園雜植卉木台榭亭軒之中,左圖右書,琴心酒德,交相輝瀉。
性好賓客,客無近遠,屨相錯,賦詩開尊,陶然終日,簡易撤牆壁,可多而怪寡,客以此樂從之遊沔城風物,昔人所謂四座醉清光者也。
公不矜威儀,率然徑造,有泉石花竹必賞,有良辰美景必出,有豆棚瓜畦、漁車蓮舫必隨興盤旋,商其肥瘠貴賤、晴雨豐兇之數,如一農圃間父老。
其為詩文師王、李而友雲杜,非兩漢三唐不道,撮勝攬秀,心腕華暢,沔自童內方、陳玉叔二公後,即推公著作之林。
李公本寧序公《市隱園集》,稱其「廣庶子之規模,約廷尉之泛濫」,為知言雲。
公裡居,裡中利病必白邦大夫,邦大夫改容從之,然無一竿牘溷明廷。
嘗憂末俗寢頹,寄意陽秋,庶幾俗之一悟,如《論鄉飲》及《責友》二書,凜凜有風化之思。
然或妄男子侮公,公則笑置之,如終風暴於前,不問。
公至性過人,事封公同上公車,以逮丘園偕隱,時戲膝下。
又養葬繼母任,有孝名。
母任所生二子,日教督之,推封公所遺千金產,復千金,僮千指,盡以予二弟。
後自析子產,又分其所有,予二弟田宅,又多予之百金,公是以益有孝友名。
而公天資慈坦,即禦臧獲隸豎,煦煦惟恐傷之,三尺童遇於途,必以禮。
公初乏嗣息,僉曰:「費先生宜有後。
」適楚王孫筼書「五芝館」貽公,公謝無是也。
忽一日,童子報廳前有物若雲煙,墳起甃石之中,走視之,兩芝也。
已而生二子,竟驗雲。
當襄陽鄭公鳴峴為塚宰時,以公才品不宜老田間,欲迫之啟事,公笑而不答;令所知為勸駕,公又不答。
塚宰歎曰:「吾清慎作官,不敢名一錢,自以為無愧,然八十而猶沾沾不歸鄉,吾愧費國聘矣。
」楚兩台先後疏薦不一,公惟仰視白雲,□□讀《騷》而已。
宗伯李公欲以纂修國史引公,公亦緻書:「吾向怪中散絕山公太甚,今乃知其情真耳。
」公頤性養壽,逍遙物外,未強仕而歸,月告存而始逝,所得孰多矣。
譚子曰:公有自書《參趙太宰事》一篇,予讀之,知其為真君子也。
人情怨排己而護失,人一招飛語,終身不悟,題世人為魑魅,視所與皆鵩鳥,安有自悔其事,反盛稱其人,如公之於餘姚太宰者?公之言曰:「吾疏初上,趙公即告老去官。
當時耳目塗塞,不及知趙公為先朝直臣,以劾分宜得譴者;又不及知江陵相奪情時,南北望風旨疏留,而趙公獨不肯署名者。
吾雖自知其無他,然何以解於趙公?惟不復於進,用雪吾心耳。
後世子孫有居是官者,毋效予佻率哉!」嗚呼,非君子而能為是言乎!柳子之坐貶也,亦自謂少年氣銳,不識璟微,不知當否。
予嘗喜其自道如是,而退之知己,亦謂子厚在台省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皆與公是語相似。
獨子厚怨天尤人之意,雖山岨水涯,尋幽選勝,未嘗一刻忘,日形為文章,至於斬曲幾,宥蝮蛇,憎王孫,堙阨憤鬱,望人援手,則公之器識過於子厚矣。
然非予,亦莫知以是論公也。
銘曰: 亭亭費公時虯鸞,出禁林入侍從班。
伉直不回莫可幹,炙手雖熱從則艱。
一鳴輒斥蠶叢難,剔歷四方志所歡。
彼譖人者口波瀾,安能奪我籜皮冠。
樂我田園恣我閑,醉吟先生池上寬。
隱非痼疾仙非頑,有蓑士者號鵠灣:銘君樂石字不刊,以昌爾後芝翻翻。
李朱實壙銘 予素有廣交名,然肺腑交不能數人,同邑李君朱實其一也。
君年二十外,尚未為諸生,家不能脫踐更之役。
縣令點防夫擊鐸,人巧為請免,不應,應者率故事戲怠,君獨一僮給書室使令,夜則應點。
每夜闌,君執火出視,見其僮與眾防夫踵交蹠而眠,蹴之起曰:「汝安得曠職如是。
」有哂其迂者,予則斂容起敬曰:「此古人事,高士應募,賢者抱關,我友不難為也。
」即戲語君:「適聞君此事,身後作傳作銘,當為君標出,即是古人矣。
」君今已矣,二子權、格奉其大父之命,以刻詞見屬,予不幸而言中,又幸而踐斯言也。
因而誌之,蓋君生平事皆類是。
君諱士傑,三十始遊於庠,即廩於庠。
又教其弟若子若從子,皆為名士;而邑之名士,文章行誼皆有法度者,必君所指授。
吾弟元禮、元亮,皆出其門。
自世道衰,人不樂稱師,師亦自不嚴重,有威無恩,有恩無威,門弟子出其戶即叛去,無足怪者。
君□□人交,如其束身,身所治,尺寸不稍過。
為人師,其□□貧困,待之誨之常加等;父兄有勢,必夷之□□□見其勢,父兄不知,知吾為師也。
家居倫理綿繞,肅出於雍。
事兩親,進一衣,必杼軸於懷;一飲食,必意所甘薌始進。
其家人皆斤斤緝緝,慮遠而思深。
凡從君遊者,其家尊章僮奴,內乖外釁,與之同榮辱,晝必畫,寢必思,為人所杖倚者,凡數十家;即疏外之人,亦喜其和吉,而憂其瑕疵,一念動必胎禍,一事必蹶,默念久之,負痛於身,亦如為其人□□護者。
平生取予不妄,師道昌,束脩充庭,拱手□上之尊人,妻子不囊一錢。
所居不能容十數人膝,日飯客,客侍其親,以父執事之,君則益喜:「吾結交是人不謬耳。
」君通暢深密,好為深坐閑談,然多益人根性,喜悟人,不為一切徑急之語;身如《禮經》,而不厭人疏縱,即世法無取如予者,亦愛其真坦,獨與之無間。
嗟乎!天之歲奪吾友也如隕籜,又收君去耶!君以二親故,投誠釋氏,為西塔僧經紀常住居食,如理其家。
一老戒僧年八十,天寒夜怯,君親為置溺器與絮。
君沒,老僧哭失聲。
又嘗與婦謀潛施粥米苫布與最凍餓者,因私語予:「吾輩內度微力,外審諸苦,人間當為,無先此事者。
」嗟乎!此願不終,君必復為居士高僧,以遂其願,而吾又不及見矣。
或尚未即見,而師已低頭假寐入夢境,呼之不應,惟見手持念珠,歷歷在指頭過數不停,及一驚醒,珠反停不行。
予嘗大笑以語黃美中,後有遠友問:「君家老僧熟寐中數念珠分明者,今尚安否?」予因舉師生平告之。
師養馬當步,終日撫摩牽掣,恤其饑勞,愛之如嬰孩,馬亦鳴顧向師,如前世眷屬。
一日,馬縮絀不肯出,道逢黠少年侮師,師甚悔之。
其後屢十出入,良驗。
師嘗謂:「是物亦似有夙命前知者。
」 予往語師,師若滅度,則奉師之骨而塔吾園焉。
崇禎甲戌秋,予舟居西塞,師亡於堰口舊庵,合掌西向笑而逝。
明年乙亥臘八日,予自廬嶽歸,集戒僧常修淨土者二十四人,居士所嘗與師善、且有道行者三四人,燃燭念佛,用浮屠法火之,而散其灰於流水,以之於江。
予仍守前諾,為小磚塔於師常施食之台,刂石志不朽。
因作銘曰: 破汝瓶,大事明;愛汝馬,萬念舍。
火何熱乎水何濕,師乎師乎,汝往何急? 觀察費公墓誌銘 費公國聘,以崇禎癸酉三月終於家,蓋是年春王正月年已八十矣。
長君之巽不逾歲而葬,來乞刻詞於墓石,且曰:「微疇昔之故,不敢請也。
」 記萬曆戊申秋,予遊沔,訪公市隱園。
公尚未六十,予鬑鬑初有鬚,唱和相接,步屟蕭寺中,式燕以敖,幾不知為先達文人。
今公集中有《攜酒寺閣小飲》詩,又有同予看月微雨旋霽詩,如「烏叫池楊驚月白,蟻浮簷竹接燈青」,「明月照來雲點綴,涼風吹去雨欹斜」,一時佳句,頓足而舞,恍恍如昨日事。
而予亦已霜點鬢毛矣,幸而得志公墓,何敢辭? 公諱尚伊,國聘其字,父得智公舉嘉靖戊午。
公幼苕穎,不類群兒,目十行可了。
十九領癸酉鄉薦,丁醜始捷南宮,出申公瑤泉、王公荊石二相國之門。
二相國負人倫鑒賞,異之,得館選。
公年少,才格誨妒,改兵科給事中,以覃恩封父母妻如其官。
公為諫官,森挺不少骫詘,曰:「吾職也。
」適趙太宰錦以嵩祝入賀,步趨偃蹇,公上疏,謂「篤老當明止足之義」,論者謂公輕詆,以年例出為四川按察僉事。
已而又調漢南兵備。
未幾,謫靈璧丞,量移紹州推官,公亦丁封公憂,□衣林壑間,絕口不言仕進者五十餘年。
然公懷濟世之略,所至必思居思憂,情法相馭而行。
方司憲蜀臬,有挾朱邸之戚扞文罔不顧者,公杖斃之,諷以忌器,不動。
及治兵漢中,經紀鹽馬,擢摘良奸,災則禦之,饑則哺之,不遺力也。
至今漢南人猶指公所修文廟將台為文武壯觀,皆惜其用世才不獲大見於世雲。
公退居堅臥,為園雜植卉木台榭亭軒之中,左圖右書,琴心酒德,交相輝瀉。
性好賓客,客無近遠,屨相錯,賦詩開尊,陶然終日,簡易撤牆壁,可多而怪寡,客以此樂從之遊沔城風物,昔人所謂四座醉清光者也。
公不矜威儀,率然徑造,有泉石花竹必賞,有良辰美景必出,有豆棚瓜畦、漁車蓮舫必隨興盤旋,商其肥瘠貴賤、晴雨豐兇之數,如一農圃間父老。
其為詩文師王、李而友雲杜,非兩漢三唐不道,撮勝攬秀,心腕華暢,沔自童內方、陳玉叔二公後,即推公著作之林。
李公本寧序公《市隱園集》,稱其「廣庶子之規模,約廷尉之泛濫」,為知言雲。
公裡居,裡中利病必白邦大夫,邦大夫改容從之,然無一竿牘溷明廷。
嘗憂末俗寢頹,寄意陽秋,庶幾俗之一悟,如《論鄉飲》及《責友》二書,凜凜有風化之思。
然或妄男子侮公,公則笑置之,如終風暴於前,不問。
公至性過人,事封公同上公車,以逮丘園偕隱,時戲膝下。
又養葬繼母任,有孝名。
母任所生二子,日教督之,推封公所遺千金產,復千金,僮千指,盡以予二弟。
後自析子產,又分其所有,予二弟田宅,又多予之百金,公是以益有孝友名。
而公天資慈坦,即禦臧獲隸豎,煦煦惟恐傷之,三尺童遇於途,必以禮。
公初乏嗣息,僉曰:「費先生宜有後。
」適楚王孫筼書「五芝館」貽公,公謝無是也。
忽一日,童子報廳前有物若雲煙,墳起甃石之中,走視之,兩芝也。
已而生二子,竟驗雲。
當襄陽鄭公鳴峴為塚宰時,以公才品不宜老田間,欲迫之啟事,公笑而不答;令所知為勸駕,公又不答。
塚宰歎曰:「吾清慎作官,不敢名一錢,自以為無愧,然八十而猶沾沾不歸鄉,吾愧費國聘矣。
」楚兩台先後疏薦不一,公惟仰視白雲,□□讀《騷》而已。
宗伯李公欲以纂修國史引公,公亦緻書:「吾向怪中散絕山公太甚,今乃知其情真耳。
」公頤性養壽,逍遙物外,未強仕而歸,月告存而始逝,所得孰多矣。
譚子曰:公有自書《參趙太宰事》一篇,予讀之,知其為真君子也。
人情怨排己而護失,人一招飛語,終身不悟,題世人為魑魅,視所與皆鵩鳥,安有自悔其事,反盛稱其人,如公之於餘姚太宰者?公之言曰:「吾疏初上,趙公即告老去官。
當時耳目塗塞,不及知趙公為先朝直臣,以劾分宜得譴者;又不及知江陵相奪情時,南北望風旨疏留,而趙公獨不肯署名者。
吾雖自知其無他,然何以解於趙公?惟不復於進,用雪吾心耳。
後世子孫有居是官者,毋效予佻率哉!」嗚呼,非君子而能為是言乎!柳子之坐貶也,亦自謂少年氣銳,不識璟微,不知當否。
予嘗喜其自道如是,而退之知己,亦謂子厚在台省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皆與公是語相似。
獨子厚怨天尤人之意,雖山岨水涯,尋幽選勝,未嘗一刻忘,日形為文章,至於斬曲幾,宥蝮蛇,憎王孫,堙阨憤鬱,望人援手,則公之器識過於子厚矣。
然非予,亦莫知以是論公也。
銘曰: 亭亭費公時虯鸞,出禁林入侍從班。
伉直不回莫可幹,炙手雖熱從則艱。
一鳴輒斥蠶叢難,剔歷四方志所歡。
彼譖人者口波瀾,安能奪我籜皮冠。
樂我田園恣我閑,醉吟先生池上寬。
隱非痼疾仙非頑,有蓑士者號鵠灣:銘君樂石字不刊,以昌爾後芝翻翻。
李朱實壙銘 予素有廣交名,然肺腑交不能數人,同邑李君朱實其一也。
君年二十外,尚未為諸生,家不能脫踐更之役。
縣令點防夫擊鐸,人巧為請免,不應,應者率故事戲怠,君獨一僮給書室使令,夜則應點。
每夜闌,君執火出視,見其僮與眾防夫踵交蹠而眠,蹴之起曰:「汝安得曠職如是。
」有哂其迂者,予則斂容起敬曰:「此古人事,高士應募,賢者抱關,我友不難為也。
」即戲語君:「適聞君此事,身後作傳作銘,當為君標出,即是古人矣。
」君今已矣,二子權、格奉其大父之命,以刻詞見屬,予不幸而言中,又幸而踐斯言也。
因而誌之,蓋君生平事皆類是。
君諱士傑,三十始遊於庠,即廩於庠。
又教其弟若子若從子,皆為名士;而邑之名士,文章行誼皆有法度者,必君所指授。
吾弟元禮、元亮,皆出其門。
自世道衰,人不樂稱師,師亦自不嚴重,有威無恩,有恩無威,門弟子出其戶即叛去,無足怪者。
君□□人交,如其束身,身所治,尺寸不稍過。
為人師,其□□貧困,待之誨之常加等;父兄有勢,必夷之□□□見其勢,父兄不知,知吾為師也。
家居倫理綿繞,肅出於雍。
事兩親,進一衣,必杼軸於懷;一飲食,必意所甘薌始進。
其家人皆斤斤緝緝,慮遠而思深。
凡從君遊者,其家尊章僮奴,內乖外釁,與之同榮辱,晝必畫,寢必思,為人所杖倚者,凡數十家;即疏外之人,亦喜其和吉,而憂其瑕疵,一念動必胎禍,一事必蹶,默念久之,負痛於身,亦如為其人□□護者。
平生取予不妄,師道昌,束脩充庭,拱手□上之尊人,妻子不囊一錢。
所居不能容十數人膝,日飯客,客侍其親,以父執事之,君則益喜:「吾結交是人不謬耳。
」君通暢深密,好為深坐閑談,然多益人根性,喜悟人,不為一切徑急之語;身如《禮經》,而不厭人疏縱,即世法無取如予者,亦愛其真坦,獨與之無間。
嗟乎!天之歲奪吾友也如隕籜,又收君去耶!君以二親故,投誠釋氏,為西塔僧經紀常住居食,如理其家。
一老戒僧年八十,天寒夜怯,君親為置溺器與絮。
君沒,老僧哭失聲。
又嘗與婦謀潛施粥米苫布與最凍餓者,因私語予:「吾輩內度微力,外審諸苦,人間當為,無先此事者。
」嗟乎!此願不終,君必復為居士高僧,以遂其願,而吾又不及見矣。